第一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
分类号: P564.2
页数: 8
页码: 79-86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处于中朝准地台与祁连山地槽两个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海陆变迁。伴随形成多种矿产资源。现就地层、岩浆岩构造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永昌县 自然地理 地质

内容

永昌县处于中朝准地台与祁连山地槽两个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海陆变迁。伴随形成多种矿产资源。现就地层、岩浆岩构造的主要特征叙述如下:
  一、地层
  (一)、前震旦系
  主要分布于龙首山一带。按岩性、变质程度和接触关系可分为上岩组和下岩组,以白家嘴子附近剖面为代表。上岩组岩性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含石墨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片麻岩夹石墨大理岩,上岩组厚度大于3500米。下岩组主要为黑云母片麻岩,条痕一条带混合岩夹蛇纹石大理岩,下部混合岩化强者形成均质混合岩、角砾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龙首山北部的草大板——白家嘴子一带。最大厚度4669米。
  与该系有关的矿产,在龙首山北侧混合岩中,含放射性异常白云岩矿等。
  (二)、震旦系
  分布于龙首山区,走向北北西——北西,出露良好。可分上震旦统和下震旦统,与下伏前震旦系上岩组成不整合接触。下震旦统以墩子沟剖面为代表,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岩性包括灰白色变石英砂岩、变质砂砾岩、青灰色含砂质、硅质灰岩、结晶硅质灰岩和青灰色薄层结晶硅质条带灰岩,下统厚度大于2000米。上震旦统以孩母山———墩子沟剖面为代表,属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可分上岩组和下岩组。下岩组岩性:下部主要为绢云石英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硅质条带灰岩、含砾灰岩、含砾千枚岩、含磁铁矿硅质千枚岩及条带磁铁矿透镜体,局部变质较深,如芨岭——露泉一带为云母石英片岩——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角闪片岩。片麻岩,含有条带状石英磁铁矿层,上部主要为绢云钙质千枚岩。在角砾状灰岩含砾千枚岩层位之上,夹有含磷绢云母石英千枚岩、磷质千枚状砂岩、砾岩,为含磷层位。上层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为薄层含砂质炭和厚层灰岩,上部为厚层斑块状结晶灰岩、淡红色白云质灰岩夹鲕状灰岩、薄层条带状灰岩夹千枚岩、千枚状板岩等,上统厚度大于2500米。
  与本系有关的矿产有磷、铁和白云岩矿,磷产于上震旦统下岩组,为沉积变质型,多为胶磷矿,有少量微晶磷灰石,具一定规模的低品位磷矿床,一般为中小型,以马房子沟磷矿为代表。铁矿产于上震旦统下岩组,为沉积变质的条带状石英磁铁矿,矿床为中、小型,以东大山铁矿、芨岭铁矿为代表。
  (三)、寒武系
  属下寒武统。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的大黄山和新城子——莲花山一带,组成走廊过渡带的基底,地层以河西堡南剖面和大黄山、大口子剖面为代表。
  寒武系在本区为一套碎屑沉积,岩性以变质长石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变质石英砂岩及板岩,出露厚度大于1500米。
  地层中经磷的点滴试验,有磷显示,尚未发现其它矿产。
  (四)、泥盆系
  西山庙——红泉,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上震旦统孩母山群之上,与石灰系呈断层接触。以毛草泉剖面为代表。
  该系由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粗砂岩、砾岩等组成,中下部夹安山凝灰岩及杏仁状玄武岩、砾岩在不整合面之上,为底砾岩,成份单一,主要为上震旦统的绿色变砂岩、板岩,呈棱角至半棱角状,向上砾石较复杂,还有硅质灰岩、石英石、肉红色花岗岩等砾石,成半滚园——滚园状,分选性差。砾石大小不一,一般4~10毫米,为钙、铁质胶结。砂岩为紫红色,具波痕、斜层理等构造。
  (五)、石炭系
  零星分布于大泉、炭窑沟、红山窑、五沟、毛家圈———石门沟一带。以碎屑沉积为主,岩性由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石英砂岩、黑色页岩、炭质页岩、泥质砂岩、泥岩等组成,以大泉剖面为代表,之上为二叠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六)、二叠系
  零星分布于大泉、红山窑、甘渣子、者来寨子、毛家圈——石门沟一带。在大泉二迭系平行不整合于上石炭统之上,地层岩性单一,变化不大。下统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由浅黄褐色细砂岩、粗砂岩、砂砾岩和砂质页岩、劣质煤、泥质粉砂岩等组成,厚67米。下石盒子组为灰白色、厚层状砂砾岩、粗砂岩、砂岩、黄绿色砂质泥岩、紫红色砂砾岩等,厚121米。上统分上石盒子组合和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为紫红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等,厚141米。石千峰组为灰绿黄褐色砾岩夹灰绿色粉砂岩、黑灰色页岩、细砂岩等,厚57米。
  二迭系中有具工业价值的膨润土,以山西组含矿最好。属内陆湖相沉积。
  (七)、三叠系
  仅分布于甘渣子及者来寨子带,与二叠系相伴存,大致呈微偏西北的东西向走向。
  岩性为一套粗碎屑沉积,由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灰绿色含砾粗砂岩、淡灰绿色细砾岩组成,属内陆湖相碎屑岩建造,与二叠系呈明显不整合接触。
  (八)、侏罗系
  仅分布于青土井和草大板,为山间断陷盆地沉积,呈北西西向条带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粗砂岩、页岩组成,沉积在狭长封闭盆地中,往往含有煤层。
  中下统青土井群:为灰、灰黑、灰绿色中厚层砾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泥岩、含砾泥灰岩、炭质页岩。
  上统沙枣河组:为紫红、暗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夹中粗粒粉砂岩。
  上覆第三系,下伏二叠系,均为明显不整合接触。
  (九)、白垩系
  分布于滑石口井,马营沟和菜草台。为山前凹陷内陆湖盆碎屑岩建造,岩性为暗紫红色中细粒砂岩、红色长石石英粗砂岩、灰绿色石英长石粗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等,滑石口井堆积厚度大于700米。
  (十)、上第三系
  分布于赤金子、青土井、尖山等地,属内陆封闭盆地的红层堆积,沿走向或处于不同地区的碎屑物组分变化较大,取决于陆源成份,岩性为含砾粗砂岩、黄色含砾粗砂岩、褐红色砾岩、粗砂岩、细砂岩、泥灰岩、粉砂岩等,不整合盖在震旦系。白垩系之上。青土井一带堆积厚度大于3200米,赤金子一带堆积厚度大于800米。
  (十一)、第四系
  全区广泛分布,可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下更新统分布于赤金子一带,为黄褐色、灰绿色砾岩、钙砂质胶结,为洪水相沉积,厚50~70米,与中更新统呈交角不整合接触。中更新统分布于龙首山南、北坡、大泉一带,组成一级阶地,为黄褐色、灰白色中厚层砾岩,厚约5~20米。上更新统为一些冲洪积层,由垩砂土、粘土质粉砂、细砂等组成,厚1~50米不等。全新统为现代河床、冲积或间歇水流之洪积和风成砂砾、砂等,厚0.5~20米。
  二、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在永昌县南北各山均有出露,约占基岩总面积40%左右。岩石种类由酸性——基性——超基性,以酸性岩为主;产状形态有岩脉、岩基和岩株,侵入时期从吕梁期至燕山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岩浆岩多成北西向的带状分布,受断裂的构造控制明显。现将各期岩浆岩的分布、岩性特征、含矿性阐述如下:
  (一)、吕梁期
  主要有超基性岩、变辉长辉绿岩、碎裂花岗岩。
  1、超基性岩
  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区白家咀子、毛草泉、塔马子沟等地。岩体成北西向侵入于前震旦系混合岩、大理岩中,为倾向南西,倾角约60~70度的岩墙,岩脉状产出,而岩体规模较大,岩相发育较全,含矿性较好的为白家咀子岩体。最大的岩体长约6000米,宽20至500余米。岩体沿纵横向膨缩变化较大。白家咀子岩体岩相主要有辉石岩、橄榄辉石岩、辉石橄榄岩、含辉橄榄岩、纯橄榄岩五种,整个岩体中间偏基性。外侧偏酸性,属铁质超基性岩。
  超基性岩以富含铜镍矿为主。其中白家咀子岩体赋有世界著名的巨大型硫化铜镍矿床,并伴生有钴、铂族及贵金属和其它有益元素近20余种。
  2、变辉长辉绿岩
  分布于龙首山区玉石沟——塔马子沟一带。呈岩脉,多伴随超基性岩,岩石呈暗灰绿色、细粒、由角闪石、拉长石、中长石及少量磁铁矿、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等组成,有时可见铜矿化。
  3、碎裂花岗岩
  分布于龙首山区的白家咀子——塔马子沟一带。呈脉状,零星侵入于前震旦系中,并使地层遭到混合岩化。岩石为灰——灰白色。粗粒——伟晶结构,受力后成碎裂结构,局部具片麻状构造。矿物由微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组成。
  (二)、加里东期
  本期岩浆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花岗岩——闪长岩为主,中期以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晚期为花岗岩。
  1、加里东早期
  该期有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超基性岩。
  (1)片麻状花岗岩
  分布于龙首山东段炭窑沟一带,呈岩株状侵入于前震旦系中,岩石变质较深,具片麻状构造,成份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
  (2)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
  分布于龙首山区南侧东大山———西山口一带。呈岩株侵入于前震旦系中,或成残留体存在于中期花岗岩中。
  (3)基性——超基性岩
  辉长岩区内仅见一处,即北海子中——基性岩体。侵入于寒武系碎屑岩内。呈岩墙状产出,有五个小岩体。长50~380米,宽3~110米,主要由橄榄辉长岩,细——中粒闪长岩相组成。岩体内有铜镍矿化,地表已构成氧化矿体,但延深不大。
  超基性岩分布于龙首山区西井和小口子等地。呈岩脉或岩墙侵入于前震旦系中,岩体长80~3200米。宽8~500米,主要由橄榄辉石岩和辉石橄榄岩组成,小口子一带岩石蚀变强烈,形成蛇纹岩。局部具铜镍矿化,但未形成矿体。
  2、加里东中期
  为本区的主要岩浆活动期,生成岩石主要有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分布于龙首山区南侧七个井——西山口和永昌北山熊子山一带,成〓西方向展布,长达100公里,宽20余公里,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受深断■控制。
  (1)粗粒——似斑状花岗岩
  肉红——红色,中粒似斑状结构花岗结构,矿物由微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斑晶以更长石、微斜长石为主。该岩体与本区内生矿产铜、铅锌、钨、钼及高温热液磁铁矿的生成关系密切。
  (2)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岩性为灰——灰白色,块状构造,主要由中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组成,但二者在岩石结构中长石含量、钾长石和石英含量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具有明显分带现象。
  3、加里东晚期
  本期岩浆岩体为花岗岩,分布于永昌南山区,长50公里,宽10公里,岩基状产出。岩性为肉红色及红褐色,粗粒——斑状结构,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或角闪石组成,粒度相明显,边部较细,中部较粗。区内中、高温热液型磁铁矿和中低温热液型铜矿的生成与该岩体侵入有关。
  (三)、海西期
  本期岩浆岩主要有钾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呈岩脉状零星分布于龙首山和永昌南山地区。规模较小,为该区最晚的岩浆活动期。
  1、钾长花岗岩
  浅红色,中粗粒结构,由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在相邻地区该岩中含铌钽及铀钍矿化,有的已达工业品位要求。
  2、花岗闪长岩
  灰白——浅灰红色,花岗结构,主要由中长石、钾长石、角闪石和石英组成。
  三、构造
  本区土地构造,处于中朝准地台与昆仑祁连地槽两个Ⅰ级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北部中朝准地台的阿拉善隆起区。南邻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按Ⅲ级构造单位划分。由北向南为潮水新凹陷,龙首山拱断束,走廊过渡带。
  走廊过渡带又称走廊边缘凹陷,属祁连山地槽系的一个组成部份。祁连山地槽自远古代末,中央地背斜隆起后,在其南北两侧形成了两个加里东地向斜,北祁连山地槽为其中之一,属优地槽性质,接受了较厚的早古生代沉积。加里东运动结束了地槽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大的加里东褶皱带。晚古生代本区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仅有地台性沉积发育。到中生代三叠纪末,再次普遍褶皱上升,相对在北部边缘发生强烈扭陷,局部为沉降区接受沉积形成了现在的走廊过渡带。
  龙首山地区属中朝准地台西部边缘部份。在震旦纪以前,本区为一古地槽,沉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并伴随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吕梁运动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酸性岩浆活动。震旦纪本区接受了海侵,海水由西南方向侵入,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系及部份寒武系沉积物。加里东期受北祁连山地槽强大的造山运动影响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在这个时期,至少在早——中侏罗世以前龙首山和北大山区,曾一度连成一片,并构成一个巨大的复式背斜构造,燕山运动使龙首山和北大山相对隆起,在两隆起之间,形成了一个扭陷沉积了数千米厚的下——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中新统等地层。
  经过了历次构造变迁,大约距现在195百万年开始,就形成了现在永昌县境内的地貌形态。直到目前北大山、龙首山、北祁连山仍处于不断上升运动的状态。间隔的两个盆地,不断地相对下降,而地震活动多沿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时有发生。
  现就由北向南,将其所属三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简述于后:
  (一)潮水新凹陷
  位于龙首山以北的潮水新凹陷,又称潮水盆地。它以北西70度方向展布于永昌县北部的广大地区。其基底为前寒武纪地层,上部沉积了数千米的白垩、侏罗、第三、第四纪地层。根据卫星照片及物探资料。盆地内隐伏有近东西向的大断裂。在盆地的北缘,即永昌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处,以大断裂与北大山拱断末相接。在盆地的边缘或内部隆起带出露了侏罗、白垩、第三纪地层,并分布有煤、石膏矿产及石油、天然气的显示。该地区地貌为平缓的戈壁丘陵区。
  (二)龙首山拱断束
  龙首山为横亘于本县境内中部的主体山脉,西起埃木柴井、东至小口子,构成了龙首山拱断束主体,又称阿拉善边缘隆起带。总的构造线方向为N55°w,宁远堡以东转为近东西向。基底由前震旦纪地层组成,盖层厂泛分布着震旦纪地层,只在山间断陷盆地内,呈线状分布有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并与总构造线同向展布。该区褶皱断裂特别发育,主要显示压性及压扭性构造形迹,其褶皱主要为复式向斜,龙首山北缘F1和南缘F2深大断裂控制了断裂带的主体,并显示了断裂的继承性和多期复活性。由于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及其伴随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知有镍、铜及其伴生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铁、磷、铀、钍、钒、膨润土、煤、石英岩、石灰岩、粘土等矿产,地貌特征为中山剥蚀区。
  (三)走廊过渡带
  永昌县南部地区属该过渡带范围。北以龙首山南坡大断裂F2为界:南以乌龙沟煤矿东西一线(金瑶岭——老虎山)深大断裂为界与北祁连山褶皱带毗邻。该区基底为下古生代地层,在晚古生代时,已成为祁连山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山前扭陷,发育着泥盆系磨拉式建造,其后又沉积了石灰系含煤建造和二叠系碎屑岩建造。印支运动使其再度褶皱,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在凹陷盆地中又沉积了三叠系碎屑岩建造,中下侏罗统含煤建造,及其以后的红色建造。过渡带总的构造线为北西向,次为东西向。在古凸起上形成了与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产,与酸性岩有关的热液型铜、铁矿产,以及与热液活动有关的萤石等矿产,在凹陷盆地中有煤、粘土、盐类等矿产。地貌比较复杂,有中山、中低山剥蚀区,又有平缓的堆积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