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27
颗粒名称: 卷一 概述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收录了永昌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历史悠久,境内出土的石犁(现藏酒泉博物馆)和发现的鸳鸯池、毛卜喇新队、水磨关、二坝、九坝、乱墩子滩等二十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及大量文物等。
关键词: 永昌县 甘肃 永昌

内容

概述
  永昌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21″——38°39′58″。东邻民勤县,东南界武威县,南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南依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西连山丹、民乐县,北毗金昌市金川区。东西最宽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14.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
  一
  永昌县历史悠久,境内出土的石犁(现藏酒泉博物馆)和发现的鸳鸯池、毛卜喇新队、水磨关、二坝、九坝、乱墩子滩等二十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及大量文物证明,在距今四千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在今永昌县境内的西大河流域和东大河流域就有我们的先民繁衍生息,有了谷物等农作物种植,开始定居生活,并驯养家禽家畜和制陶,制革以及石器、骨器、装饰品的加工等。但由于兄弟民族轮番占领,多次退耕还牧。商周时期为西戒牧地。春秋战国至秦为月氏(肉支)牧地。西汉王朝在河西建立四郡后,为凉州刺史部张掖郡所属的番和、骊靬、显美县和武威郡所属的鸾鸟县四县地即今永昌县境,开始了大量的屯田农垦,并逐步发展为古代丝绸之路上外商往来的重要聚集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后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频频易政,到盛唐时期中原战乱,这里却是一派安定繁荣景象。后唐没入吐蕃。北宋没入西夏。元代取名“永昌”,置永昌路,永昌之名自此始。明置永昌卫。清置永昌县。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反清斗争波及永昌,这里再次遭到战火洗劫。民国时期永昌县创伤更深,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块土地才得安宁。经过近四十年的艰苦奋斗,永昌县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进步。
  1990年,全县有市镇2个,辖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11个,农村乡(镇)9个,辖村民委员会(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自然村)888个;全县共52108户,226799人,其中农业人口177033人;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境内有汉、回、藏、蒙古、满、裕固、东乡、朝鲜、布依、土、锡伯、哈萨克、苗、壮、维吾尔共15个民族。县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62平方公里,并设城关镇,辖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5个,县城共有居民3797户,12294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
  永昌县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绿州、荒漠东西展开,南北更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趋倾斜。按地形特征可分为西部山地,中部走廊高平原,北部残丘戈壁三种类型。
  西部山地。祁连山脉由西向东横亘于县境南侧。主峰(冷龙岭)海拔4442米,为境内最高峰。北麓多沟,平均坡降8%。县西大黄山异峰突起,与龙首山南北对峙,关隘道狭,为河西走廊蜂腰地。此处有天然优良草原和沿山耕地,宜牧宜农。
  中部走廊高平原。有祁连、武当、龙首诸山之间的永昌、三堡、清河绿洲。海拨1800米左右(清河董家堡最低,海拨1452米)。属山前凹陷地带,地势较平坦,向东北倾斜,为县境内主要农作物种植区。
  北部残丘戈壁。位于龙首山南北,海拔1500米左右,为县境内主要半荒漠草原区。
  永昌县属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大,春季回暖慢,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年平均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00.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884.2小时,日照率65%,年均相对湿度53%,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2011℃,无霜期134天左右。
  铋、铀、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萤石、石膏、粘土、膨润土、煤、油气地沥青等几十种。其中黑色金属一种,8处矿产地;有色金属4种,6处矿产地;非金属10种、21处矿产地;可燃性矿产3种,30多处矿产地。位于宁远堡乡的白家咀一带,储量丰富的硫化铜镍矿床,仅次于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为世界第二大矿,居全国首位。这里除富藏铜镍外,还伴生丰富的钴、铂、钯、锇、铱、钌、铑、金、银、硒、硫等多种资源。国家在此设采、选、冶一体的联合企业——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有“镍都”美称。金川镍矿的发现,不仅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钴的历史,而且使我国镍钴矿资源地质储量一举跨入世界前列。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到金川视察,称赞金川是难得的“金娃娃”。1981年金昌市成立后,该地移交金昌市管辖。
  四
  永昌县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现已成为甘肃省河西商品粮基地县中主要生产县之一。1990年有耕地面积57.25万亩。每农业人口平均3.23亩。全部耕地中,农作物播种面积49.4万亩。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另有玉米、豌豆、蚕豆、洋芋、青稞、大麦、谷子、糜子等。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另有油菜、葵花、甜菜、大麻及瓜果、蔬菜等。
  1949年以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尽管勤劳励业,但是由于耕作技术的落后,水利条件的限制、小农经济的束缚,绝大多数农户糠菜半年粮、粗衣陋食,始终未摆脱过贫穷落后的状态,生活非常艰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县人民摆脱了政治上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认真发展农业,全力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特别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组织了大规模的改土造田、兴修水利,开展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增施化学肥料,加强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人民生活得以温饱。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农民把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商品粮生产,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及牧、林、副、渔、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多种经营,使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1982年以后,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亿斤以上,是全省粮食总产量在2亿斤以上的十四县之一,在全省各县中居第八位至第十位;每个农业人口产粮一直在千斤以上,是全省人均产粮在千斤以上的十三县之一,在全省各县中居
  
  全县分为西南部高寒半干旱区、中部温凉干旱区和北部温暖干旱区,从西南到东北,地区性气候差异比较明显,即海拔渐低,气温渐高,降水渐少,光照渐强。
  三
  永昌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学不发达,除煤炭和石灰岩有少量开采外,其余资源沉睡地下,得不到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发动人民群众“报矿探宝”,多次进行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终于使大量的死宝变为活宝,造福于人类。到现在已经查明的矿产地达六十多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可燃性矿产4类,有铁、铜、镍、锌、钨、第七位至第九位。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55328000斤,亩产742斤,每农业人口产粮1442斤。1982年以后,油料总产量达到2千万斤以上,是全省油料总产量在2千万斤以上的四县之一,在全省各县中居第一至第二位;人均产油料一直在百斤以上,为全省人均产油料在百斤以上的四县之一,在全省各县中一直居第一位。给国家出售商品粮1990年为22877万斤,约为全省商品粮总数的1/14;给国家出售商品油品1990年为941万斤,为全省收购油品总数的1/9,在全省各县中居第一位。农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1045万元,提高到1990年的8798.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占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的56.56%。
  永昌县水资源比较丰富,祁连山是地表水的主要水源区。县境内大小河流共22条,较大的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东、西大河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主要水源靠大气降水辅之以冰雪融化补给。其下游的金川河和清河主要水源靠西大河和东大河河道径流入渗和基岩裂隙水形成的露头泉水补给。主河流总长约400公里,集雨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5.041亿立方米。
  虽然永昌县有雄厚的水资源,但在1949年以前,河道失修,水资源得不到开发,水利不能尽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至1990年,全县先后建成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2.13亿立方米;小型水库3座,总库容319万立方米;浆砌高标准干渠397.03公里,支渠301.98公里,斗渠347.14公里;打成机井804眼;平整条田22.6万亩,保灌面积由1949年的10.92万亩发展到1990年的47.13万亩。1950年至1990年,国家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为15634万元,其中水库建设8411万元,渠道建设3637万元,农电建设(含水电)1611万元,机井建设961万元,田间工程配套、人畜饮水工程、防汛、水毁工程复修等1013万元。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努力,使水资源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和比较合理的利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旱象严重,农业和工业用水矛盾突出,农业水量不足。
  永昌县自秦汉以来就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1980年被甘肃省确定为半农半牧县之一。1950年全县有大牲畜3.37万头,羊10.33万只,生猪2500头,畜牧业总产值176.59万元。到1990年大牲畜发展到6.73万头,羊26.78万只,生猪5.74万头,畜牧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725.21万元。
  林业在永昌县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林木茂盛之地。但是经过历代垦荒和战争与人为的破坏,森林面积逐步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林业,永昌县年年大规模植树造林。经过四十年不懈的努力,到1990年,植成了防风固沙林带12条,全长94.83公里;农田防护林带9条,副林带70条,总长1800公里。增强了抗御风沙灾害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现在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63.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乔木)15.95万亩(天然林面积6.03万亩,人工林面积9.93万亩);灌木林面积42.12万亩;疏林地面积2.6万亩;未成林地以及果园地面积2.4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3%。
  农机是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耕作全靠“二牛抬杠”,运输、加工全靠畜力、人力。1953年全县始有第一台拖拉机。经过40年的逐步发展,到199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189641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430台、小型拖拉机13260台、机引农具17447部,手扶拖拉机农县16791部,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450台,23768千瓦,收获机械244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050台,农用载重汽车257辆。由于农用机械的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全县每年机耕地面积一般均在45万亩左右,机播面积一般均在25万亩左右,机收面积一般均在10万亩左右。其他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如耙、耱、打碾、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都基本被动力机械所代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效益大幅度增长。
  五
  永昌县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由鸳鸯池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出现。到了汉唐时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和民国时期,永昌县有粮油加工、酿酒、铁木器加工、毛皮加工以及牛羊毛加工、棉纺织等手工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家庭作坊型手工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有现代工业,经过四十年曲折地发展,到1980年以后手工业生产基本被机器工业所代替。截止1990年,全县建起全民所有制工业、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农村集体和个体工业共34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8个,有印刷、煤炭、水泥、离合器、榨油、食品加工、发电等行业;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7个,有木器家具、铁工、金属、针织、地毯、皮毛、制鞋、服装、工艺美术等;农村乡办和村办集体工业企业69个,种类有机械制造、加工、修理和煤炭、萤石、铁矿石开采、毛线、亚麻加工、造纸、木器家具、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铁木农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品、白酒、罐头、饮料、酱油、陈醋、各种糕点、各式服装生产、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等。集体工业的地毯,乡村工业的亚麻、萤石均远销国外。国营工业的离合器,乡村工业的毛线、酒,集体工业的布鞋等行销省内外。工业总产值由1951年的21.2万元增长到1990年的675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1736万元,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901万元,农村企业,工业总产值4119万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显示出永昌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六
  永昌县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汉唐丝路贸易发达时曾经给永昌带来过繁荣。以后各朝,几经兴衰。清末民初,陕、晋、豫商人涉足永昌,开设铺店,经销绸缎布匹,收购皮毛加工外运。民国后期,甘新公路通车,外地商人大量流入,陕西和山西客商在县城设立了会馆,组织内地百货、卷烟、布匹、茶叶等货物到永昌销售,又将永昌的皮毛、毛织品、粮油、食盐、甘草等土特产品外运。但由于盘踞河西的马步青和国民党政府重捐苛税,坐商绝大多数经营惨淡,小本生意更是维持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扶持鼓励私营商业的发展,至1955年,各类经营店铺增加到428个,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50年的88.7万元增长到610万元。1956年完成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公私合营。1958年过渡为国营商业,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96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到1815.9万元。1976年增长到3681万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举、多条购销渠道流通的商业体制。价格上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高进高出,随行就市,大大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1990年全县有商业机构1122个,从业人员3130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62个,703人;供销合作社商业机构149个,815人;其他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61个,420人;个体有证商业机构850个,1192人。饮食业、服务业机构436个;从业人员1168人。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723万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77万元,城镇集市贸易成交额469万元。
  七
  永昌县为河西交通要冲。早在汉唐时期开辟的古丝绸之路的三条主干线中有两条就经过永昌,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必经之咽喉地带。元至清朝,境内设置过不少驿站(所、铺),驿道畅通。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沿驿道建成甘新公路,横穿县境,但是,公路运输多系军运,全县民间交通运输仍很落后,道路仍以大车道、人行道为主,运输仍以驮运、大车运为主,货运量很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新建成的兰新铁路横贯全县,国、省、县、乡四级公路相继配套。运输工具也逐步发展为机动车辆。公路、铁路客货运量成百倍增长。到1990年,县境内共有公路29条,总长870.03公里,其中国管公路1条,长79公里;省管公路1条,长141公里;县乡公路27条,长650.03公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直通各乡(镇)的标准公路网和以乡(镇)为中心连接各行政村的简易公路网。共有各类汽车664辆,农民个人经营的大、中型轮式拖拉机200多台,手扶拖拉机13260台。年客运总量19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940万人公里;年货运总量667万吨,货运周转量60000万吨公里。
  兰新铁路在县境内总长103公里,建有中小车站12个,专用线9条。1990年金昌火车站货物发运量90万吨,到达量约160万吨;旅客发运量15万人次。成为河西走廊主要的物资集散地。
  八
  永昌县文化教育渊源流长。明洪武三年(1369)永昌卫办有卫学。正统中设儒学。清乾隆十二年(1747)县城建成丽泽书院,城乡建义学6所;二十七年(1762)建成云川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云川书院改名高等小学堂,城乡共建义学10所,私塾80余所。民国初,实施国民教育,头办国民学校;三十一年(1942)在县城创办第一所初级中学;三十六年(1947),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130人,公立私立完全小学9所,保国民学校63所,共有学生3700人,教职工13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县人争取受良好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长,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发展较快。小学由1949年80所,学生4406人,教师108人,发展到1990年的小学127所,学生21438人,教师135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永昌县于1985年由市政府验收为普及初等教育县。普通中学由1949年的初中1所,学生86人,教师10多人,发展到1990年的高初中15所,在校高中生2166人,初中生8645人,全县共有中小学教师2157名,其中公派教师1274名。1950年至1990年共向省内外大专院校输送学生831人,向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输送学生3000多人。近几年来,县上拨出专款,选送职工数百人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并有不少人参加函授大学、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职工大学和夜大学学习毕业。同时,近年来县上举办了职工初中和高中文化课与业务能力“双补”教育,培训5600多人次。县人文化结构逐步提高。
  县城建立了文化馆、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广播站、电视转播台、差转台、专业剧团;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了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电视室、部分乡镇建立了影剧院,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活跃。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使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到了我县工农各业生产中。到1990年,全县有科技人员1869人,被聘用的1146人,其中获副高级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的166人,初级职称的967人;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获省、市科研成果奖6项。
  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内流行多种地方病和传染病。民国十八年(1929)的瘟疫和二十五年的白喉病致死人口数以百计。民国后期,县城仅有卫生院一处,城乡仅有中药店19处,中医36人,缺医少药,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乡普遍建立了卫生医疗机构,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央、省、地亦多次派医疗队来县防疫治病。经四十年的发展,城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各种流行病、地方病得到有力控制或根绝,常发病均能及时治疗。卫生医疗机构从1952年的县卫生院1个、医疗保健所2个,妇幼保健站1个、床位10张,医务人员不足百人,发展到1990年的县级医院2个,地区性中心卫生院3个、乡镇卫生院7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防疫站1个,村级卫生所(室)121个,个体开业点48个,全县共有医疗卫生人员799人,其中全民和集体职工407人,床位217张。县医院从1980年以来,先后购置了心电图机、B超机等先进的医疗器械30多台,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并能够作胸腹腔等20多种难度较大的外科手术。
  十
  永昌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仅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就有20多处。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位于县西部红山窑乡的毛卜喇新队遗址,位于焦家庄乡的水磨关遗址,位于县南部东寨乡的二坝遗址;位于县东北水源乡的乱墩子滩遗址和位于河西堡镇的鸳鸯池遗址等。县内古文化遗址大多数属于马家窑文化,少数属于齐家文化和沙井文化遗存。汉代和晋代遗址更为丰富,各乡镇几乎都有分布。这些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大量的珍贵文物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物证,而且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人类发展史、古代文化史及经济、社会史等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摆脱了贫困。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县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3年的45元提高到1990年的575.34元;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432元提高到1990年的2420元;城乡人均储蓄由1950年的0.55元,增长到1990年的177.85元;农民人均生产粮食由1950年的405斤增长到1990年的1352斤;农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7.45平方米,城镇修建了大量的公房和私房;农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14辆,录音机26.67台,洗衣机22台,电视机60.48台,摩托车1.51辆。同时,电冰箱、放录像机等开始进入农户家庭。人民生活正逐步由温饱向小康水平过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永昌人民将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作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