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重刊凉镇志永昌县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298
颗粒名称: 丁酉重刊凉镇志永昌县志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37
页码: 281-317
摘要: 本文概括了丁酉重刊凉镇志永昌县志地理志、建置志、官师志、兵防志、岁计志、人物志、疏赋诗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内容

重刊凉镇志序
  凉州旧志修自蒲坂杨公观,成于西平王公。至明朝嘉靖癸丑岁止。前此修废之由皆不载,故无从考。二公至今又一百五年,其间治乱兴衰,时移代变,虽山川未改,而古迹湮没,城宇蓁芜,人物出处之迹,仕宦履历之详,既经乱离,漫无稽核。垂此更几十年,将遂不可考矣。我清五年,逆回叛变,志版既遭毁,书不复存。夫以凉州山河、形胜、土田、财赋、贤人、君子、高行卓谊皆载此书。其修其废,所关非小。乙未岁,予奉命藩屏五凉,自愧学疏才浅,谬诘戎兵,一载之余,疮痍凋瘵,未有起色。当兵单饷缺,拮据维艰,遑问典故之废坠乎。然俯仰古今,诚不忍以钱谷簿书为辞,夙夜盟心,亟图纂辑。越丁酉春,巡抚都御史佟公节钺河西,念志为政体攸关,票行取阅,一时属员悉以抄录呈报。其中字义差讹,凋敝残缺,诸事无从而考。余于是奉公之命,力为搜访,始得旧志数册。求遗补阙,掌录舌书,间亦芟除不行之款,虚载之条,存旧者九,新增者三。一百五年来,事迹粗备。捐俸募工,不三月而书告成。公余翻阅,不觉长叹:昔太史氏,遍涉名山大川,得高深之助,立言以垂不朽。余何人?斯敢□斯任,第念垂龄以来,固尝远望沧滨,瞻岱岳,渡江河,逾太行,仰止西华,趾望嵩高,执经奉教于海内名公钜卿者业有年矣。一旦改授监司,讥线硫庸,无补于治。利有所不能兴,害有所不能除。若之涉历奉教者其谓之何?余于此志更有深虑焉。河西五郡,远设天末,凉州地居适中,为五道咽喉,四面环山,番彝比处,官民唯中居一线耳。前朝见为边镇要害之地。富边则有钱粮之充裕,强边则有兵马之云集,实边则有墩台之联络。即斗悬孤立,在我有备,可恃无恐。今则有不然者:今日兵马十裁其八九,今日之粮饷十存其一二,今日之墩台名存实无,而有虑悬之虞,今日之边患时移地更,而有南北之异。复兼以洪水市开牧我內地,幨帷星列,牛马蚁屯,抚之无策,剿之不敢。虽有壕堞崇深,寇若宛然在目也;虽有弋耔山川,寇若比屋而居也;虽有墩堡了望,实顾彼不能顾此也。万一呼吸伸缩之少梗,风墙靡定之患生矣。幸都御史佟公德威之茂,谋猷之周,与一时文武将帅无不感激思奋,绸缪未雨。人和则险设,时戒则防备。自是销锋万里,弭变未然。为圣天子奠亿万载之基于不坠矣。然彝性叵测,一不如意,即生他变,其事甚急,其势亦甚危也。愿后之君,于诸务敬理之外,于海防尤加意焉。此予修志之深意也。故志。"顺治丁酉岁暮春。
  赐进士出身、分守西宁道,陕西布政司右参议,前巡按山西,山东道,监察御史苏铣撰。
  目录
  地理志
  第一沿革第二一疆里
  第三山川第四水利附桥梁
  第五风俗第六物产”
  第七古迹附坟墓
  建置志
  第一城垣第二公署
  第三学校第四坛〓
  第五祠祀附寺观第六驿传附铺舍
  官师志
  第一名宦第二道属附员额
  兵防志
  第一军制附马匹第二寨堡
  第三烽墩第四隘口
  第五戎器
  岁计志
  第一户口第二地粮
  第三马粮第四课税
  第五支放
  入物志
  第一乡贤第二忠烈
  第三节孝第四甲第
  第五乡试第六流寓
  第七仙释
  疏、赋、诗
  奏议前志奏议
  前志碑记前志诗歌
  地里志
  沿革
  永昌卫春秋战国为西戎地,秦属陇西郡,汉初为匈奴浑邪王右地。武帝令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执浑邪王。置鸾鸟县,属武威郡。光武时,窦融以河西五郡归汉,地亦因之。晋魏以后,沿及北凉,属姑臧。唐置大斗军(唐制,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属凉州。宋初为西凉府地,景德初为西夏李元昊所据。元灭夏仍为西凉府,至元十五年立为永昌路。明洪武三年,宋国公冯胜统兵平定河西,因立为永昌卫。我清朝因之。
  疆里
  永昌卫疆域东抵凉州,西接山丹,北连胡境,南距番族。广一百八十里,袤五百八十里。里至:东至凉州柔远驿七十里,西至山丹石硖口驿一百一十里,南至雪山一百八十里,北至脱欢山四百里,东北至镇番卫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土鲁于山口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北石崖一百八十里。
  山
  永昌卫面雪岭之峰,背金川之水,云川经其西,涧水绕其东,控扼甘凉,屹为雄镇(雍大记)。
  雪山:城南一百八十里,一名祁连山,与凉州南山联络。时虽炎夏,积雪不消。
  青松山:城西八十里,又名大黄山,焉支山。此一山而连跨数处。
  金山:城北二十里,又在古昌松县南,丽水出焉。
  南山:城南二十里,俗名照面山。
  马蹄山:城东北二十五里,山下巨石有马蹄,故名。
  脱欢山:城北四百里。炭山:城东南二十里,出石炭。
  摩天岭:城南七十里。
  亥母山洞:城北二十里,山洞有石佛。岩生树数株,青翠可爱,
  叶可为茶,实亦可食。
  牧羊川:城北三十里。
  水磨川:城西二十里,一名云川。其源自鸾鸟、平羌、脑儿都山口出,以水急流,能转石磨,故名。流经城下东北,合三岔河。
  野马川:城西南境外。
  蹇占口河:城南三十里,又名涧水。源出雪山,流经此山口,分为渠。
  考来河:城西南八十里,流入水磨川河。
  可可河:城西南境外。大通河:城南境外。
  暖泉:城西南三十五里,二穴涌出,四时常温,东北流入水磨川河。一在城东三十里,一在城西一里。
  一碗泉:城西四十里。
  鹿泉:城西北一百里。
  矮鹿泉:城东北七十里。
  茅草泉:城北六十里。
  高泉:城北境外四百三十里。
  马跑泉:城北境外三百一十里。
  赤纳泉:城东北境外五百里。
  平泉:城东北二百六十里。
  双泉:城西北二百里,又名双井。
  乱井:城西北境外。
  孙家井:城西北九十里。
  红井:城西境外。
  九个井:城北境外。
  白盐池:城北境外,产盐如雪。
  青盐池:城东北,连亘镇番地界。
  硝池:城北八十里。
  水利附桥梁
  永昌卫水磨川渠(城西南三十里,发源鸾鸟山,经流城东,与三岔河合,冬夏不竭,引碓硙注田畴,资利甚博)。小河西坝(城西五十里)。小河东坝(城西十里)。北坝渠(城北三里)。南坝渠(城南十里)。牧羊川坝(城北三十里)。沙南坝(城东五十里)。乌牛坝(城东一百五十里)。河南坝(城西南五十里)。河西坝(城西五十里)。大黄山头坝渠(城西一百里)。大黄山二坝渠(城西八十里)。
  以上各渠坝,具引水延灌民田。
  蹇占口头坝渠(城东二十里,又名涧水,源出雪山,经流蹇占山口,分为九渠延灌民田)。二坝渠(城东二十里)。三坝渠(城东三十五里)。四坝渠(城东四十里)。五坝渠(城东五十里)。六坝渠(城东五十五里)。七坝渠(城东六十里)。八坝渠(城东六十五里)。九坝渠(城东北七十里)。
  蹇占河桥(城东五十里)。十里桥(城东十里)。四坝桥(城东二十五里)。六坝桥(城东四十里)。五里桥(城西一十五里)。水磨川桥(城西二十五里)。红庙儿桥(城西三十六里)。重岗桥(城西三十里)。
  风俗
  永昌卫,人性质朴,尚武少文(总志),人事慷慨(翰墨全书),士风刚毅(本志)。
  古迹(附坟墓,非名贤不录)
  永昌卫,斡耳朵古城(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俗传为永昌王牧马城)。
  金吕城(城北二十里,地名金川,即方舆胜览所载:晋马隆筑金吕城,依于金吕山者是也)。
  破古城(城北,与昌宁寨相近)。
  沙金城(城西南,境外番地)。
  避暑宫(城南一百二十里,地名黃城儿、译语为斡耳朵城,俗传永昌王避暑于此,其遗址尚存)。
  高昌王墓(城北二十五里,圣容寺之次有古墓,相传为高昌王墓)。
  永昌王墓(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地命斡耳朵城。俗传元宗室永昌王葬处,其西又一墓,俗呼为娘娘坟,意其妃墓,今无所考)。
  物产
  (原书缺页)
  把丹杏(核仁甘美,元人用为贡)。
  梨(河西皆有,唯肃州西宁独佳)。
  沙枣(《一统志》云:出甘肃,有红黃二色,似枣而小,花开香气袭人,肉白似沙)。
  葡萄(汊史:张蹇通西域,传其种入中国)。
  牡丹(有红、白、紫三色。殴阳修花谱以延安为产之杰者,殊未知河西尤佳)。
  芍药
  菊
  罂粟(有五色)。
  百合(即卷开)。
  金莲(有五色,一名满池娇)。
  玉簪佛指甲金凤
  红花(各卫皆有,唯西宁者佳)。
  枸杞(子鲜,色红。山崖水浒皆有之,《本草》云:治风湿劳伤,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健体轻身不老。今内地概称甘杞,然唯镇番者为佳)。
  大黄(味苦、寒、一名黄良。《本草》云:生陇西。今甘肃诸卫皆有,唯山丹大黄□□□最佳。此于回夷极为日用,故其入贡□满□□□总都杨一清闭关绝贡,疏云:大黃不去,则火□受暑热之灾;麝香不去,则床榻盘虺蛇之害,回夷用大黃消暑,麝香制蛇故云)。
  肉苁蓉(味咸……皮如松,子有鳞甲,根长尺余。《本草》云:野马精渍地所生,镇番独多)。
  甘草(大者如椽,诸卫皆有)。
  鹿茸羚羊角(《图经》云:出华阴山,今甘肃具有之,其形为羊,青而大,其角长二尺,有节,如人手指)。
  锁阳(《本草》云:味甘酸、补阴,益精,可代苁蓉治虚症。多出镇番)。
  榧实(《本草》云:生永昌,味甘,无毒)。
  银屑(《本草》云:生永昌,味辛平,有毒,久服轻身益寿)。
  白附子(《本草》云:生凉州沙中,独茎鼠尾、叶生穗间)。
  青盐(宜药,永昌卫有池)。鹰鹞马鸡(重四五斤,青色)。
  野鸡沙鸡莺鸯鹘
  本周鸟(与苦术兀儿鼠同穴。俗谓鸟鼠同穴,出永昌)。
  鹳鹭鹚鹿麋麝獐马骡驴犏牛(力可任耕载)。
  羊(尾重三斤余)。
  黄羊(以獐,色浅黄,角花黑)。
  他拉卜花(似獾,重四五斤)。
  黄鼠
  无鳞鱼(黑黄色,有黑点、无鳞,各卫具有,唯镇番与西宁碾伯多)。
  寒水石紫英石菜花(二石具可为器,出永昌)。
  绒毛褐段(《元史》甘肃行省贡褐段)。
  酥(牛羊乳中出)。
  建置志
  城垣
  永昌卫,旧名鸾鸟县,又名永昌路,明朝改立卫所,内设守备一员钤理。宣德年,因套彝阿尔斯兔占据西海,永昌迤南始有海彝,遂有甘肃游击统各卫兵马三千,在此轮戍。后北彝款贡,守备权轻,不能弹压,于万历元年题准,将游击改为参将,守备移驻宁远。
  我清定鼎,西海有黄台吉等部落驻牧内地,刁抢民畜,兵马擐甲堤防,殆无虚日,最称冲险。旧有土城,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挥张杰增筑,共七里二百三十步,高三丈六尺,厚二丈九尺,为门四,城楼南北各一,逻铺三十有二,月城四,池深一丈二尺,阔二丈三尺。成化八年增筑月城各一,关厢连南城门。
  水泉堡一座,周围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二座。
  宁远堡一座,周围二百六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一座。
  高古城堡一座,周围二百一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一座。
  永宁堡一座,周围三百二十丈,高三丈,厚一丈,开城门一座。
  真景堡一座,周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厚八尺,开城门二座。
  水磨川堡一座,周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厚八尺,开城门一座。
  公署
  永昌卫察院,南城内,明嘉靖八年御史胡明善因旧院隘陋,废。广禅寺为之。
  永昌卫 在城中。内附经历司。
  参将府 城南隅。
  永昌仓 城东南隅。
  草场 城北隅。
  演武场 东门外。
  学校
  永昌卫学(城东北隅,明成化四年都御史徐廷璋重建,明副使郑安征记于侍讲江朝宗,文多不载)。敬一亭泮池。
  坛壝
  永昌卫社稷坛(城西北隅)。
  风云雷雨山川坛(城南一里)。
  厉坛(城北一里)。
  祠祀附寺观
  永昌卫宣圣庙(明伦堂前)。启圣祠(文庙东)。城隍庙(城西南隅)。旗纛庙(城南隅)。马神庙(城南隅)。龙王庙(城西五里)。忠节祠(城南郭,以旧地藏寺改建,祠汊武威太守任延,凉州刺使种暠,武威太守梁统,大斗军副使哥舒翰,明指挥马骏,张杰、阵亡都指挥邬左、郭宪,镇抚杨林,陈杰、百户韩德、董忠、王忠、管锐、于真、宋真、孙缙、高经、彭谦)。文昌祠(文庙东)。汉壮后祠(有二、一在城东南隅,一在城西九十里古城凹路北)。金川寺(有二、一在城北一里,一在城北十里,名后金川寺)。圣容寺(城北二十里)。雷庄寺(城南五十里)。土佛寺(城东三十里)。佑善观(城东南隅)。古峰庵(城西北四十里金山上,有泉清令,四时不竭)。
  驿传 附铺舍
  永昌卫 明制领驿递各三。每驿所内,水泉、真景各额军夫一百一十名,马骡六十匹头,牛车四十只辆。水磨川额军夫一百五名,马骡五十五匹头,牛车四十只辆。
  我清朝制定,永昌驿所军夫一百名,水泉驿所军夫五十名,各驿所马匹,牛车具无定额,其真景、水磨川驿所,经制未载。
  永昌驿(在本城,军六十名,见在,马三十七匹)。
  水泉驿(城西六十里,军三十名,见在,马三十八匹)。
  水泉递运所(在驿堡内,夫二十名,见在,牛车一十五只辆)。
  真景递运所(城东二十里,因经制未载,呈详议,拨永昌。制定夫二十名,见在,牛车一十只辆)。
  水磨川递运所(城西二十里。因经制未载,呈详议,拨永昌。制定夫二十名,牛车一十只辆)。
  乐善总铺(在城南关厢)。崇仁铺(去乐善铺东一十里)。真景铺(去崇仁铺一十里)。通津铺(去真景铺一十里)。宣德铺(去通津铺一十里)。乐善铺(去宣德铺一十里)。清溪铺(去乐善铺一十里)。尚义铺(去乐善总铺西一十里)。云川铺(去尚义铺一十里)。
  重岗铺(去云川铺一十里)。金川铺(去重岗铺一十里)。永宁铺(去金川铺一十里)。安峪铺(去永宁铺一十里)。宁远铺(去安峪铺一十里)。平原铺(去宁远铺一十里)。
  官师志
  名宦
  永昌卫 唐哥舒翰(本王忠嗣部将,天宝六载为大斗军副史。每岁碛石军麦熟,吐蕃辄来获之。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不敢复来。天宝七年,以为陇右节度使。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
  明 张杰(洪武中任指挥佥事,开设建置,其功最多)。
  马骏(永乐八年任指挥使,镇守境宁静)。
  孙琦(永乐八年与彝寇力战死之,诏赐祭粮、钞、布)。
  孙珍(琦弟,宣德七年以正千户与彝搏战,单骑追赶没于阵)。
  喻礼(永乐八年任指挥,镇守永昌)。
  宋忠(都指挥,宣德守备地方,多营造之绩)。
  道属 附员额
  永昌参将:于成恩(原籍北直隶人),陈应举(原籍北直隶河涧府人)。李子玉(原籍北直隶顺天府人)。赵亮(原籍榆林卫人,升任浙江金山营参将)。秦弘猷(辽东人)。
  永昌营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
  宁远堡守备一员。
  水泉堡守备一员。
  永宁堡防守一员。
  高古城堡防守一员。
  永昌卫掌印兼理屯事守备一员,千总一员,百总一员、经历员,儒学教授一员,在城永昌驿丞一员,城西水泉驿驿丞一员。
  兵防志
  军制 附马匹
  永昌营 明额马兵四百四十九名,守兵九百三十三名。在营马五百六匹。
  我清朝制定,马战兵二百名,步战兵一百名,步守兵四百名,营马二百匹,官骑自备战坐马一十六匹。
  宁远堡 明额马兵七十一名,守兵二百五十二名,在堡马九十三匹。
  我清朝制定步守兵一百四十名,官骑自备战坐马四匹。
  水泉堡 明额马兵一百四名,守兵一百二十二名,在堡马四十四匹。
  我清朝制定,步守兵一百四十名。官骑自备战坐马四匹。
  高古城堡 明额马兵一十三名,守兵一百七名,在堡马一十三匹。
  我清朝制定,步守兵八十名。内裁归甘属黑城堡五十名,止留三十名。
  永宁堡 明额马兵一百八十五名,守兵三百七十四名,在堡马一百六匹。
  我清朝制定,步守兵五十名。
  堡寨
  永昌卫所属堡寨:真景堡(城东二十里)。乐善堡(城东四十里)。八坝堡(城东六十里)。九坝堡(城东六十五里)。俞保儿堡(城东北四十里)。花寨儿堡(城东北四十里)。头坝堡(城南三十里)。永安堡(城南四十五里)。汤吕堡(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朱王堡(城东北一百四十里)。陈仓堡(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永宁堡(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新城堡(城东北一百五十里)。董家堡(城东北一百五十里)。郑家堡(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宫家堡(城东北一百五十里)。
  牧羊川 河西堡(城北三十里)。河东堡(城北四十里)。宁远堡(城北七十里)。
  水磨川堡(城西二十里)。红庙儿堡(城西二十里)。金川堡(城西四十里)。王秀堡(城西五十里)。水泉堡(城西七十里)。毛卜喇堡(城西四十里)。塔儿湾堡(城西四十里)。高古城堡(城西七十里)。屯兴堡(城西六十里)。新城堡(城西七十里)。北古城堡(城西四十里)。姚家寨(城西六十里)。青山寨(城北七十里)。宗家寨(城西四十里)。梅家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杜家寨(城东北一百一十里)。五坝寨(城南四十里)。四坝寨(城南三十里)。朱家寨(城南四十里)。唐家寨(城东北四十里)。崔家寨(城东北三十里)。校尉营(城南六十里)。
  烽墩
  永昌营参将所辖境内东西大路烽墩一十三座,安设守了兵二十六名。
  东五里墩(离城五里)。东十里墩(离城一十里)。东十五里墩(离城一十五里)。东真景墩(离城二十里)。真景腰墩(离城二十五里)。东三十里墩(离城三十里)。
  西五里墩(离城五里)。西十里墩(离城一十里)。西十五里墩(离城一十五里)。水磨川墩(离城西二十里)。红庙儿墩(离城二十五里)。重岗铺墩(离城三十里)。西桥儿墩(离城三十五里)。
  境内沿山烽墩七座,安设守了兵一十四名。蹇占口墩(离城三十里)。甘沟口墩(离城三十五里)。照面山墩(离城四十里)。者撒口墩(离城三十里)。滚石沟墩(离城四十里)。罩子山墩(离城三十五里)。横梁山墩(离城二十五里)。
  境内沿边烽墩七座,安设守了兵一十四名。教场山墩(离城五里)。郭家寺墩(离城一十里)。老鹳窝墩(离城二十里)。红羊圈墩(离城三十里)。上隘门墩(离城四十里)。下隘门墩(离城三十五里)青红腰岘墩(离城四十五里)。
  迤南境外冲墩一十一座,安设守了兵二十二名。四沟打班墩(离城五十里)。六沟打班墩(离城六十里)。杆杖打班墩(离城六十里)。蝉头窝铺墩(离城九十里)。威远墩(离城一百二十里)。水关口墩(离城二百里)。一棵树墩(离城二百三十里)。酸剌河墩(离城二百五十里)。鸾鸟口墩(离城二百三十里)。平羌口墩(离城二百六十里)。五龙五池墩(离城二百六十里)。
  迤北境外冲墩六座,安设守了兵一十二名。车路口墩(离城六十里)。孙家井墩(离城五十里)。鹿泉墩(离城八十里)。土打班墩(离城一百二十里)。三岔口墩(离城一百五十里)。草打班墩(离城一百八十里)。
  清制未载永安堡境内北大路烽墩八座,安设永昌营守了兵十六名。本堡墩。五坝墩(离堡十五里)。乐善腰墩(离堡二十里)。乐丰堡墩(离堡二十里)。孙家腰墩(离堡二十五里)。八坝堡墩(离堡二十五里)。九坝腰墩(离堡三十里)。
  境内沿山烽墩四座,安设守了兵八名。三坝口墩(离堡二十里)。石门子墩(离堡五里)。石头沟墩(离堡一十里)。小口子墩(离堡二十五里)。
  迤南境外冲墩六座,安设永昌营守了兵一十二名。黑沟口墩(离堡一百里)。石脑儿墩(离堡七十里)。起龙沟墩(离堡五十里)。东打班墩(离堡三十里)。西打班墩(离堡三十里)。寺儿沟墩(离堡一十里)。
  水泉堡境内,中路烽墩十二座,安设守了兵一十二名。金川大墩(离堡三十八里)。金川腰墩(离堡三十五里)。空心墩(离堡三十里)。平坡墩(离堡一十五里)。王秀堡墩(离堡三十里)。八里河墩(离堡一十里)。东五里墩(离堡五里)。东三里墩(离堡三里)。山峪墩(离堡一十五里)。西三里墩(离堡三里)。西五里墩(离本堡五里)。在城墩。
  境内沿边次冲墩三座,设守了兵三名。中隘门墩(离堡七里)。西隘门墩(离堡六里)。北泉墩(离本堡五里)。
  沿边冲墩一十座,安设守了兵二十名。宋家庄墩(离堡二十里)。中泉墩(离堡五里)。赵他什墩(离堡一十二里)。长山岭墩(离堡九里)。石嘴儿墩(离堡一十五里)。柴山墩(离堡八里)。石垒儿墩(离堡一十二里)。药草沟墩(离堡九十五里)。平原铺墩(离堡五十里)。古城洼墩(离堡二十五里)。
  迤西境外冲墩三座,安设守了兵六名。茄莲打班墩(离堡二十里)。新添墩(离堡三十里)。俞家嘴墩(离堡三十里)。
  高古城堡境内烽墩一十座,安设守了兵一十名。新城堡墩(离堡三十里)。屯兴堡墩(离堡二十里)。馒头山大墩(离堡一十五里)。压腰山墩(离堡三十里)。马鞍山墩(离堡一十里)。红山嘴墩(离堡四十里)。暖泉墩(离堡三十里)。茄莲打班墩(离堡五十里)。夹河墩(离堡一十里)。本堡墩。
  境内缺守墩二十座,因奉裁兵,不足安设。石头沟墩(离堡四十里)。小松山墩(离堡四十里)。九条岭墩(离堡五十里)。十三盘墩(离堡四十里)。土沟墩(离堡一十里)。罗家庄墩(离堡一十里)。孙家槽墩(离堡二十里)。孤山滩墩(离堡八十里)。牛家沟墩(离本堡五里)。西乾河墩(离堡一百二十里)。黑土洼墩(离堡一十里)。插箭门墩(离堡六十里)。芦草沟墩(离堡六十里)。白石崖墩(离堡八十里)。长草沟墩(离堡一百一十里)。双古城洼墩(离堡七十里)。木榨泉墩(离堡九十里)。大阿博墩(离堡一百里)。西石门墩(离堡八十里)。东打班墩(离堡八十里)。
  境外冲墩五座,安设守了兵一十名。中马路墩(离堡四十里)。寒鸦口墩(离堡七十里)。大河口墩(离堡八十里)。西打班墩(离堡六十里)。马营沟墩(离堡五十里)。
  永宁堡境内,烽墩三座,安设守了兵六名。本堡墩,俞家堡墩(离堡一百三十里)。白烟墩(离堡一十里)。
  沿边烽墩五座,安设守了兵一十名。狼洞口墩(离堡一十五里)。添池墩(离堡五十五里)。高崖子墩(离堡八十里)。三个塔儿墩(离堡一百里)。喇叭泉墩(离堡一百一十五里)。
  境外冲墩四座,安设守了兵八名。破山口墩(离堡二十里)。齐头山墩(离堡一百五十里)。红岸子墩(离堡二十五里)。东黑山墩(离堡八十五里)。
  宁远堡境内沿边烽墩一十二座,安设守了兵二十四名。西柞子墩(离堡三十五里)。蒋家庄墩(离堡二十八里)。蒋家腰墩(离堡二十五里)。中隘门墩(离堡二十五里)。花寨子墩(离堡三十里)。王家口墩(离堡四十五里)。大沙沟墩(离堡五十里)。范家庄墩(离堡五十五里)。古浪沟墩(离堡六十里)。狼洞儿墩(离堡七十里)。石嘴子墩(离堡八十里)。童六庄墩(离堡八十里)。
  中塘烽墩一十座,安设守了兵一十名。大尖山墩(离堡二十里)。马营墩(离堡二十里)。茨口子墩(离堡一十五里)。石炭窑墩(离堡一十里)。了高山墩(离堡十里)。矮芦泉墩(离堡三十里)。滑石口墩(离堡四十里)。铁山嘴墩(离堡四十里)。赵家庄墩(离堡二十里)。本堡墩。
  迤北境外冲墩九座,设守了兵一十八名。架炮嘴墩(离堡二十里)。高岸子墩(离堡四十里)。黄毛沟墩(离堡七十里)。安远墩(离堡一百里)。昌宁墩(离堡一百五里)。黑水墩(离堡一百二十里)。高寺儿墩(离堡一百二十五里)。新庄子墩(离堡三十五里)。寺儿沟墩(离堡一百七十里)。
  隘口
  永昌营参将所辖南山后口地方水头二处,安设探哨兵六名。三角城(离城五百里)。西夹河口(离城四百五十里)。
  境外北山后口地方水头一处,安设探哨兵四名。石昌口(离城二百三十里)。
  水泉堡迤北境外隘口七处,水头一处,安设探哨兵一十六名。韭菜口(离堡五十里)。西山口(离堡六十里)。十五里口(离堡一十五里)。大白箕笈口(离堡二十里)。小白箕笈口(离堡四十里)。红井腰岘(离堡六十里)。盘道山(离堡三十里)。石昌水头(离堡一百八十里)。
  高古城堡境外隘口二处,安设探哨兵四名。白石崖口(离堡一百二十里)。大黄山大口(离堡五十里)。
  永宁堡境外水头一处,安设探哨兵二名。梧桐地方(离堡二百四十里)。
  宁远堡境外隘口水头三处,安设探哨兵六名。石昌口(离堡九十里)。芦沟套(离堡五十里)。榆树沟(离堡三十里)。
  戎器
  永昌卫派办西安府七分。牛筋六十四斤,牛角弓面三百二十块,生丝线二斤,蜜陀僧八斤八两,熟铁八千八百五十斤,白布三百四十二丈四尺,钢铁七十一斤,麻布五十七丈六尺,白锡二十三斤,鹅翎一万四千四百枝,无名异四斤四两,鱼鳔四十四斤,红铜八两,黄丝一十五斤十两六钱,麻皮一斤,黄丹三十一斤,麻油一十五斤三两二钱,硼砂二两四钱,烟煤六斤,水胶二十五斤一十二两,膝黄六两四钱,猪油六十斤,桐油六十八斤,官粉一斤八两,青布一百七十一丈二尺,心红五斤一两二钱八分,黄腊四斤。
  本卫三分,牛皮八十张,羊纷皮七十张,弓胎木一百六十块,箭杆四千八百枝,铳箭杆一千六百枝,枪杆木一百六十条,刀梢板三百二十片。
  额造每岁按季额造盔四十顶,甲四十副,弓四十张,弦八十条,刀四十把,箭一千三百枝,撒袋四十副,铳箭四百枝,长枪四十条。以上岁造军器物料废自明时,今无。
  岁计志
  户口
  永昌卫明洪武中户五千六百七十五,口一万五千二百七十。
  地粮
  永昌卫,顺治二年额征屯科垦录地五千九百四十四顷四十七亩七分。屯科垦录召学水粮一万一千九百七石五斗八合一勺。屯科垦录旧例草一十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四束三分八厘一毫。内豁免拋荒屯科垦地九百八十一顷五十五亩四分五厘。屯科垦粮一千五百九十三石二斗一升一合四勺。屯科垦草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二束一分一厘四毫。陆续劝民新垦过地三百三十七顷五十四亩五分四厘七毫,粮四百九十七石七斗九升,草四千九百七十七束九分。
  十四年,实征屯科垦录地五千三百顷四十六亩七分九厘七毫。屯科垦粮一万二百四十七石二升六合八勺。每石外随征马粮四百五十三石七升。例不征马粮草束。废藩录粮一百一十一石九斗八升九合九勺。例不征马粮。屯科垦录草一十万三千八百九十束一分六厘七毫。废藩地租银一十二两。
  马粮
  永昌卫,顺治十四年随屯科垦粮,每石外征五升,额马粮五百一十三石三斗五升一合三勺四抄。
  课税
  永昌卫,顺治十三年额征油磨课银五十二两七钱一分。当税银一十五两,岁无定额。畜税银一十二两一钱七分六厘。地税银一十九两七钱四分八厘一毫。
  支放
  永昌营马步战兵粮饷,每岁本折兼支。本色粮五千七百石,折色银五千七百两。
  宁远堡守兵粮饷,每岁本折兼支。本色粮八百四十石,折色银八百四十两。
  水泉堡守兵粮饷,每岁本折兼支。本色粮八百四十石,折色银八百四十两。
  高古城堡守兵粮饷,每岁本折兼支。本色粮一百八十石,折色银一百八十两。
  永宁堡守兵粮饷,每岁本折兼支。本色粮三百石,折色银三百两。
  永昌营官坐马岁支春冬料一千一百六十六石四斗,新例草七万七千七百六十束。夏秋干银六百四十八两。
  宁远堡官坐马岁支春冬料二十一石六斗,新例草一千四百四十束,夏秋于银一十二两。
  水泉堡官坐马岁支春冬料二十一石六斗,新例草一千四百四十束,夏秋于银一十二两。
  凉州府
  (全府)驿所军夫粮饷,每岁本折兼支,本色粮三千六百石,折色银三千六百两。
  凉、永、镇、古四卫所,掌印守备,千、把总、经历、教授、仓场、局、司、大吏、吏目、驿丞、官役奉食,岁支银二千八百两七钱二分八厘。额在布政司存留下剩经费内关领。
  各营、路、堡,副、参、守备、千、把总等官奉红及道下各役工食,岁支银三千七百二十六两八钱六分八厘八毫,在于本地各税草价内关支。
  凉、永、镇三学廪生,岁支粮二百四十石四升八合。
  凉、永、镇三卫春秋祭丁银八十一两六钱八分。在本地草价内支。凉、永、镇三学岁考生员,花币、笔墨、赏纸、卷场内安置果饼等价,约银一百三十九两四钱零。在草价内动给。
  三卫岁贡。赴京廷试,约银三十九两。在草价内动给。
  三卫有中式文举,赴京会试路费,每名银三十两,武举每名一十五两,在草价内动给。
  三卫科考生员,每名赴省应试,路费银八两,在草价内动给。
  人物志
  乡贤
  永昌卫 脱脱卜花永昌卫土人。永乐八年春,土达兀马儿沙等谋叛,卜花发其奸,驰报甘州总镇。贼闻而执其妻子,掠其财富。卜花度弗兔,自刎而死。事闻,上嘉其忠,特升其子好帖木儿任本卫所镇抚。其孙朵儿只,正统九年以功赐赵姓,历升指挥佥事。
  胡执礼 本卫人,嘉靖己末迸士,历官尚书,卒,赐祭葬。
  王心学 天启甲子举人,钦取,赠河南按察司副使。
  忠
  毛忠 字允诚,扒里扒沙人。明初,大父自武威归附,至忠累立奇功,历升伯爵。成化戊子,固原土达满四叛,命忠往讨贼,与其孙铠等奋勇死战,矢尽具死。赐券赠侯。子孙世袭伯爵。建祠建坊,春秋致祭。
  脱脱卜花(见前乡贤)
  孝行
  大清,赵升俊 永昌卫学生员,忧父病月余不起,割膊肉引药,得愈。足称孝道。呈请旌奖。
  甲第
  进士
  明嘉靖己未,胡执礼永昌卫人,历升户部尚书。
  天启壬戍 王懋学永昌卫人,任户部主事。
  崇祯癸未 曹毓芬永昌卫人,任河南项城知县。
  乡试
  举人
  明天顺已卯,严明永昌卫人,任河南孟县知县。
  万历辛卯,沈再思永昌卫人。历升河南岢岚知州。
  乙酉,许天印水昌卫人,未出士。
  天启甲子,胡有年永昌卫人,任户部司务。
  王心学 永昌卫人,历升河南禹州知州。
  仙释
  晋 法成凉州人,十六岁出家学经律,不饵五谷,唯食脂,居山岩穴习禅。后有小疾,乃告人曰:我死矣。明日合掌而卒。
  昙无识 北凉沮渠世,于姑臧译大方等集经三十卷。
  慧嵩 北凉沮渠世,与昙无识于姑臧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
  刘摩诃 北凉沮渠蒙逊时,西求仙,死于酒泉,骨化为珠,血化为丹,祷者往往获珠丹焉。
  疏·赋·诗
  奏议
  顺治十四年二月,内巡抚甘肃都御史佟题免编丁徭疏
  为直述地方情形,拜陈补救五事,仰祈睿鉴采择,以甦残黎,以固严疆事。
  准户部咨该臣会看。得丁徭原国家之定制,编审乃天下所通行,况当此军行旁午,财用匮诎之时,臣岂不欲力图举行,以济军国之急需。但边方与腹里不同,而甘肃一边,与别边尤不相同。别边虽不如腹里,而土沃民稠,审编之例犹可仿而行之,甘肃一线,岩疆孤悬塞外,且四面番彝,万山丛错,天气多寒多霜,田地至沙至碛。故前代于层峦叠嶂中只设十二卫、三所。所管实征地亦只有四万四千八百余顷。各军出而荷戈,入而负耒,所以粮草之外,并无别项差徭。后虽间有民种,仍是顶军代耕。此甘肃自汊武至今从无民丁,并未编审之故也。
  至我朝虽改军为民,而甘肃自闯回杀掳之后,灾祲死徒之余,田产之焚者、荒者十有二三,军民之存者、活者十无一二。迩来,文武百官百计招徕,未归之子遗尚且趑趄不前,今一闻编审,已集之哀鸿,又将皇皇欲去。至于寄住流商,亦不过时往时来,形迹莫定。此编审之法,有万万难行今日者。臣若不真知难行,而只据奸民之口,是为欺狂。若明知难行,而犹不据实以告,是为溺职。溺职之罪,固臣所不敢任欺狂之私,尤臣之所不敢萌也。除将库串私兑等弊严行禁革外,所有边地审编一事,既据各司道确查,前来相应,会同督臣马,按臣聂,合词具。
  题奉
  旨户部知道。
  前志奏议
  明正德九年总督彭泽修复旧边疏
  切见甘肃地方,虽云北控胡虏,然唯也乜克怯、瓦剌二虏在北耳。其北虏大众如小王子等并近年阿尔秃斯,亦卜剌等贼之巢穴,则皆在宁夏之贺兰山迤东,宣府、大同迤西也。乜克怯、瓦剌二种贼寇,势孤力弱,久不犯边。甘凉一带近边为患之贼,皆自东而西者也。先年分守凉州副总兵赵英在任以前,拨有官军一千五百员名,在于扒里扒沙,暧泉等堡按伏。分守庄浪参将鲁在任以前,拨有官军五百员名,在于速罕秃等堡按伏。至于镇番、永昌之昌宁等堡,亦各有按伏官军。前项分堡,直抵各城要害。高埠去处,具有墩、台、洞、以便传报设伏。盖此虏欲犯中卫、靖远、兰州、庄浪、甘凉地方,先拥众至迤北大松山等处住牧,肆出哨马探听我边虚实及防备缓急,皆扒里扒沙等处,分道入寇。此处有备,少则本堡官军,自足捍御,多则各城兵马火炮,传到并力策应,纵有小失,不至大挫。后自成化二十年以后,副总兵李宽、刘晟等,忠义威名,才略勇敢具出赵英、鲁之下,而镇巡等官,亦或未及前人,一因挫衄,遂称各堡孤远难守。掣回原设按伏官军。祖宗以来百余年之险扼一失,而各城堡墩台军士屯田皆弃。境外筑打小边、离城一二里者有之,五七里者有之。以致迤北达贼不拘多寡,皆得以侵入我境,阻截大路。甘凉一带地方,人马罢敝,军士困穷,几至不守职,此故也。边防之坏,莫此为甚。臣愚乞兵部,查议上请,及今兵粮颇集。河东临、巩、秦、平、甘肃等卫备御,官军应合,上班北虏正在草短马瘦之际,且总兵官徐谦,原系凉州卫指挥,曾隶赵英麾下,参将鲁经即鲁之孙,备知其详。而各官忠义威名,才略勇敢,颇能追配前。修行令统领汉土官军,前去扒里扒沙,速罕禿等堡,亲诣踏勘,将原先按伏城堡墩台计处停当,仍行巡抚都御史督属。超备军夫,措给口粮及应用料物,趁时修筑,务要如旧量拨官军按伏,防守哨了。及查镇番、山丹、永昌、甘肃一带,废弃远年,应该修筑城堡,墩台一体修复。其哨了夜不收。军士衣粮尤在多方措处。严立号令,并轮换期限,不许误事。如此则守备得安,而贼之出没可以预知。非唯庄凉甘肃地方可保无虞,而中卫、靖远、兰州等处亦不被深入大扰之害矣。
  明嘉靖七年总督刘天和陈言边计疏
  略访得汉人历年被驱掠在虏中者,常数万人,每虏骑南牧近边,则脱身而归。然以守墩官军残忍贪功,遇有到边,则伪举火炮,杀取首级,冒报功次,希图升赏。是以来归者尚少。查得旧例,遇有到边,镇巡官查其姓名乡贯,差人伴送宁家。夫彼皆中土良民,我不能卫之保安,致彼被掠。彼不忘我,冒死逃归,我不加恤,又从而利其盗得之物,此何理也?切念先年曾因边方缺军,悬赏召募,每军一名,给银五两,能召百名者升一级。其所召者多老弱逋囚之人,然走回人口少小而去,强壮而归,虏之伎俩,知之稔矣。其耐寒暑,习战斗,犹夫虏也。以此赴敌,所谓以虏御虏也。乃纵之使归,民伍谓之何哉?近来各镇将官亦有私蓄,以备爪牙者缘未著为令,故所收者不多,合无通行。各该镇巡官晓喻守墩官军,但有虏中逃回人口,随即收送镇巡官处,时刻不许迟留。除老弱妇女,照旧伴送宁家,其精壮男子及十四五岁幼童,若系本镇附近军民,具倍加抚恤,编入卫所,与正军一体食粮。无妻者官为娶妻,无屋者官为买置。发游兵部下,名为先锋军,每遇出战,用以当先,使之踊跃呼躁,以倡士气,先登陷阵,以挫贼锋。虏中骑回马匹,有堪以出战者,官给时价收买,不堪者听其自行变卖收送。墩军夜不收,仍给官银三两,以塞其贪功妄杀之心。其视用银五两召募不堪之人,以耗边饷,似有间矣。若有贪功妄杀者,下手之人抵命,该管官知情者,问发充军。仍行各该抚臣出给告示,发各墩悬挂,晓谕或别行召诱,庶风闻塞外,来归者日众。每镇若得千人以上,鼓躁于军中,则三军气胜,所向不怯,而武功大振矣。
  明嘉靖四十二年巡抚都御史戴才疏比例添设防守官军以御番虏事。
  据分守道王光祖呈,据永昌守备张杰公同印屯指挥陈玫、杨天爵等,诣境迤南临山四坝、朱黄校尉等堡寨地方,屯田广阔、地势平原,居民住守,赖以耕牧。迩年西番移住本境南山,时常出没,贻患地方,抢掠居民耕牛,剥夺衣粮,人难住守。告添防守军兵,修盖公廨营房等因到道。看得永昌东南临山一带,屯田广阔,具系浇灌肥饶之地。迩来番贼移帐窃掠,人难居住,以致田地荒废,边储逋负。既经各官勘议,佥同要于适中四坝堡添设防守,真有裨于地方,合无选委指挥张邦政防守,并行游击刘承业,于本营摘发有马一百名,无马五十名,统领常川防范。及查先年脱逃未收月粮,召募精壮约足一百五十名,通前共三百名等因到。臣会同平羌将军总兵官吕经,议照添设兵马防护耕牧、诚守边第一要务。缘四坝一带,地平水顺,前此番不侵扰,人得业农,屯税亦易完纳。近年以来,贼番跳梁,居民流徙,土地荒芜,粮草逋负。必须比照红崖,甘峻,古城等事例添设防守官军,常川住守,兴复屯田,殊为有益。所据甘道议处,颇为周悉,相应提请。如蒙乞兵部再加查议,合无暂于甘肃游兵营摘拨官军一百五十员名,行令指挥张邦政统领,在于四坝堡驻扎防御。其各坝堡寨具听管辖,后召选军士完足,游兵掣回本官。升迁事故仍听臣等会选委用。至于修盖公廨营房与夫建立仓场,派拨粮草等项,具照原议施行。
  明隆庆元年巡抚都御史石茂华议编设保甲疏
  略为酌陈安民救时之要,以慰圣心,以隆圣治事。为照百姓无知,其情易涣。保甲之法盖协其涣于平时,方可责其相恤相救于有事。即古人比闻族党之意也。引盗贼之起,莫不始于细微而其蔓延也,至于不可扑灭。使保甲之法,行则禁戢既周,妄念自殄,奸尤之徒无所潜滋。弭盗安民之略,诚莫切于此矣。臣履任之初,孜孜讲求,思欲效一得之。愚以绥缉边陲,但边防之于腹里规制不同,而军卫之于有司,事体亦异。在师其意,不泥其迹,通其变而宜于民耳。规划一定,臣与各该道常加督励振饬之,务期久暂如一。民有固志,庶实政可敦,不至于议之详而行之悖矣。谨将议过本镇保甲事宜,开款上陈,如蒙乞兵部再加详议,如果可行,听臣督同各该道遵照施行。
  一议审编。为照本镇地方逼近番虏,军民之居,多在城堡墩院之内,虽有散处而居者,亦各有相近墩堡。或农务已毕,或有警收敛,则皆归墩堡之内,非如腹里之村落相望,比屋相连者也。城堡大者,则有守备,操守防守,小者则有防御,掌堡官员或总旗。平时则守护城池,有警则收敛人畜,非如内地之村落,各自为谋,无所联属者也。地方虽有窃盗而强盗颇少。但在北虏,则恐有奸细潜入,觇我虚实;在南番则恐有奸人交通,致起事端。虽有前项,该管员役以总其概,若再加保甲,以尽其详,地方尤为无虞。但一概施之,恐有未宜。相应酌处。合无将各城堡等处,但居人至五十家以上者。人数既多,该管员役恐讥察难遍。各该道选委的当官员,逐门查出,不拘乡官生员,吏丞军民、寄住人等,尽数以次挨编,不许势豪之家借口优免。止及贫穷下户。盖此原为便于讥查,以各保其身家,非如徭役,然得以例免也。于十一家中选甲长一人统摄十家,又于五十七家中选保正一人,保副一人,统摄五十五家。具要别无占役,颇有身家,行止端正,素为众所推服者充之。保正副量免杂泛差役。勿听无赖之徒营充。以为罔利之媒。大抵自爱之人多不乐为此,其营充而来者,皆积猾蓄无良之心者也。此全在委官斟酌之耳。各依其便,或自北而南,或自东而西为序,一甲既完,挨编次甲,一保既完,挨编次保。其只有三四十家者,若必欲凑合取盈一保之数。缘城堡隔越,既不便于讥察,边方居人稀阔,相去动辄数里,亦不便于号召,且人数既少。既有该管员役,又添设保长,似涉烦扰。止随其多寡,编立甲长,免编保长。即令管堡官员总旗,照保长之法,督率讥察,无官者仍编保长一人。二十家以下者,免编保甲长,亦只领管堡员役督率讥察。无官者只编保长一人。凡此皆须委官亲身遍历填注,不得假手吏书,以滋弊端。编完之日,委官动支官银,造花名册一样四本,送该管官,本卫所、各该道、臣衙门各一本备照。不许假此科派纸张。甲长置牌一面,大书第几甲。保正副置牌一面,大书第儿保。各将本保甲居人各年甲、籍贯、丁口、作何生理,及佃户、住房人等备书于上,悬挂各保正,甲长门首。务要比次相连,气势绎络,各家各置粉壁,将年甲、籍贯、丁口、作何生理及佃户住房人等亦备书于上。但有远出百里之外者,告之甲长,甲长达之保正副,回日一体告之。保正副、甲长不时查访,但有出外久不归,踪迹不明及有留住、游食、僧道、倡优来历不明之人,或恣意非为,不作生理,倚酒行凶、赌博为盗、倡结白莲等会,扇惑人心,窝藏奸细,交通番虏等项者,事轻,本保甲径自戒谕,令其省改,其屡犯不悛及情重者,告之官司究治。如保正副、甲长不行体访,同保甲之人不行举首,事发一体联坐。庶编审之法不至烦琐,而访诘既严,奸匿可消矣。
  一严选练。照得编立保甲,固使之互相讥察,然防御外侮,尤保甲之本意也。平时若不简稽壮丁,预备器械,练习武艺,临时何能责其从事乎。但本镇各城堡之内,具有官军防御,即所居之人亦多系正军也。编甲之法将以便讥察,固不可遗漏其壮丁,若照保甲内名数尽人编佥,恐于人情未便;若将正军一概派及,临时又碍调遣;若数人方合一丁,边防人数稀少,又恐不敷防御,合无斟酌将正军免派外,其余乡官、生员、吏丞人等,则以家人佃户出名,并舍余军余寄住民人,每男子二丁出壮丁一名,一家之内丁多者递加,止有一丁者,两家朋合一名,有力者派执弓箭,无力者随便执枪刀木棍等项。具要堪用,不得虚应故事。编审已定籍名,并其所定器械在簿。保正副共置铁铳三杆,大旗一面,上书第几保。甲长各置铜锣一面,小旗一面,上书第几甲。平时每甲每日轮流二名,日间察访各家事情,夜间巡夜提防盗贼。如遇强盗生发,番虏零贼侵轶,除自有官军剿捕外,保正副鸣铳,甲长鸣锣,即号召同保甲壮丁,协力堵截。如遇传报声息,除自有收敛官员及夜不收等役外,保正副鸣铳,甲长鸣锣,号召同保甲之人作速收敛。其乡邻保甲有事,亦要互相应援。倘遇声息重大,免其出城,则止各督率本保甲之人,不拘丁数,尽数守城。仍于城垛上各先书其姓名在上,免致错误。每月初一日,保正具有无盗贼生发缘由结状一纸,赴该管官处投递。每遇春冬隆隙之时,各择空便处所,该管官督率保正副、甲长、壮丁演习武艺。每月各六日,此外再不许拘集,以致妨废生理。如此则不唯可以弭盗贼,且可以防番虏,而于城守之道,亦相须矣。
  一议赏罚。为照保甲之法,议之虽详,然非有赏以劝之,则无以鼓其趋;非有罚以惧之,则无以警其。合无以后窃盗生发,值夜之人失于巡缉;强盗生发,同保甲之人失于救护,听保正副、甲长查举,各重责问罪,定限挨拿,除获贼外。如不获就令陪所失之物一半与失主。保正副、甲长失于督率,邻保甲失于应援,听该管官查举,各酌量情罪轻重,一体究治追赔。若本有盗贼而隐不报官,番虏零贼出没,失误堵截,传报声息失误,收敛声息重大,失误守城者,该管官各查明治罪。情罪重者,解送各该道究治。有能拿获别保甲窃盗一名者,赏银一两,强盗一名者,赏银三两,大伙贼首一名者,赏银五两。仍将各原赃一半给主,一半充赏。无主之赃,尽数给之。有能斩获番虏首级者,除本人照例升赏外,该管保正量赏银二两,保副、甲长银一两。其保正副、甲长,不许缘此擅受词状,武断乡典,假称名色,科索财物,擅起夫役,生事骚扰。违者许被害之人告发,及该管官常行体访、拿问究治。若督率有法,盗贼屏息,三年无过者,保正给以义民冠带,保副、甲长给以花红犒赏,仍令管事。不愿者另行选替,以从其便。其虽无大过而不能约束人者,该管官亦即便换,免致误事。庶赏罚既明,人心知奋,实效可臻矣。
  一定委官。照得举行保甲,所以提纲挈领者,臣与守巡兵备,各该道之事也。至于就近体察民情、稽核勤惰、非得专官,曷克有济。本镇地方原无州县,有司各卫所武职率多,不谙事体,一经委用,即成骚扰。查得各卫所原收有监督通判、监收、州判、县丞等官,可以兼摄其事。除审编各另选委官员外,审完之日,合就委令监督等官专管。无前项官员者,方选委卫所学印或巡捕及各城堡官专管。平时则常加警觉,有事则严行纠率,勿纵下人骚扰,勿非时点闸、勿科罚。纸张财物一应往来迎送、泛滥差遣,具严行禁止。别官不须干预。违者查提重治。如果督率有法,盗贼屏息,或于一年之中能捉获窃盗十起,强盗三起,所管保甲有能斩获番虏首级者,年中该道查明,呈报奖励。注以上考。若督查不严以致失事者,窃盗一次,姑令挨捕。强盗一次,窃盗二次,住俸、限挨捕获日方许开支;强盗二次、窃盗三次,除住俸挨捕外,仍行惩戒。其有失重大及次数多者,文职提问,武职参究,治罪黜降。仍各置循环簿二扇,将保正副、甲长、壮丁姓名及有无盗贼生发捕获过,盗贼姓名,按季赴各该道倒换查考。各该道亦将委官姓名,有无盗贼生发捕获过,盗贼姓名,开呈臣处,以稽勤惰情。庶贵成既专,则钤束必力,各不该视为虚文矣。
  一崇礼教。为照法制所以防民之匿,礼教所以兴民之行,二者之用,常相须也。本镇虽介在边鄙,番虏杂居,然人性质直,可与为善。保甲固所以防之矣,而教导诱掖以开发其良心,较之内地诚有所当急者。除行令各管官员表率鼓劝外,以当举行乡约之法。但于保甲之外,别立乡约,恐涉烦碎,人难遵守。合无即于保甲之中寓乡约之意。各保各择空闲处所,不拘寺庙铺舍,或人家有多余房屋者,上扁乡约所三字,仍置牌一面,上书圣谕,孝顺父母六旬,每月朔旺日卯时,保正副、甲长督率同保甲之人将圣谕牌置于香案上,南向各相率五拜二叩头。毕,以次序立。每保选识字者一人,令其诸句讲解、晓谕,旁引曲证,使知为善之利,为恶之害,互相劝勉,敦崇礼让,惩忿息争。中有素行良善者,众人共推奖之,取以为法。仍公举达之该管官,各该道核实,转呈抚按官。于各处各立旌善小木坊一座,列名其上,以优崇之。其忠孝节义行谊卓异之人,仍题请旌表。量免杂泛差役,以示风励素行。不淑者,众人共戒谕之,使之自愧省改。戒谕不悛则告之官府,明治其罪。无故不至者,除一次姑免究外,至二三次,保正副、甲长呈举该管官处,量行责治。庶化道之下,人知趋向,而保甲之法愈见有益矣。
  明隆庆六年都御史廖逢节为申饬乡约保甲、以厚风俗、以安地方事。将先任永平编立乡约书册、及查照前巡抚都御史石茂华,题准编立保甲乡约事理发,仰陕西行都司儒学逐一检阅。会聚在城致仕、文武乡官及年高行端乡老计议,与土俗民情相宜所当举行者,列为条款,送院参酌,刊刻书册,通行守巡。兵备五道将该管卫所城堡编选约正、约宾、保长、总小甲、壮丁。甘州镇城已编二十七约,保得壮丁二千七百人,各备执拿器械,认定城上垛口,置刷格眼文簿,动支本院有行纸赎银两,定立赏罚规则,无事督率操练,自警把守城池。仍建立义仓积粟,以备荒欠,并遇警守城支用。甘、山、高台七卫所并各堡寨、六年分已入仓粮一万一千余石,其在外卫所编完。肃州卫一十二约,保壮丁一千二百人。镇夷所二约,保壮丁二百人。高台所六约,保壮丁三百三十四人。山丹卫七约,保壮丁八百三十六人。永昌卫五约,保壮丁五百人。凉州卫一十四约,保壮丁一千四百人。镇番卫一十三约,保壮丁一千三百人。古浪所一约,保壮丁一百人。庄浪卫八约,保壮丁八百人。西宁卫一十二约,保壮丁一千二百人。其各属堡寨照居余多寡编设约,保壮丁与各卫所堡寨积粟入粮各不等,一体各备器械操练把守,赏罚支用具经造册在卷。
  前志诗歌
  唐王建凉州行云
  凉州四边沙浩浩, 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 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 一半生男为汉语。
  番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着锦为衣, 为借毡裘防〓时。
  养蚕缲茧成疋帛, 那将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明巡按御史郑敬出塞曲诗云
  一、汉家推毂重专征, 天子亲劳细柳营。
  雷动军声吞朔漠, 云横士气作长城。
  二、边烽昨夜照松山, 汊将分兵度玉关。
  转战昆仑河水逆, 胡风吹血浣尘颜。
  三、飞将关弓出武威, 矢穷格斗救兵稀,
  天山虏骑重重合, 月黑风高夜溃围。
  四、八月穹庐朔雪霏, 草枯风急雁南飞,
  胡笳吹断清秋月, 一夜征人泪满衣。
  五、结发从征不受封, 横行十万逾青松。
  洗刀九度长流水, 勒马三危第一峰。
  六、边庭血战几经秋, 白首雄图未肯休,
  誓系单于归汉阙, 焉悲李广不封侯。
  七、征旗夜夜卷胡雷, 轻骑追风不可挡,
  天寒雪大迷归路, 葱岭山头望古乡。
  八、黄沙白草望中卫, 沥沥寒风动铁衣,
  焉支直捣胡屠遁, 万骑遥从天汊归。
  明恤刑郎中陈棐水泉驿见燕诗
  已过春风四月寒, 呢喃双燕未季帘。
  天涯传馆原为寄, 社后归还又是年。
  多少谢家开尽阁, 差池秦塞宿修缘。
  要知宇宙皆逆旅, 碧海乌衣别有仙。
  永昌诗
  一、玉门只在敦煌郡, 紫塞仍看朔漠台,
  雨露趋陪虚琐闼, 云霄献纳憶蓬莱。
  五年使慨将春到, 万里孤槎泛斗回。
  玄圃瑶山闻不远, 胜游何必访天台。
  二、记得往时优诏许, 承恩将母出金台。
  每思衮职还供舜, 且喜班衣暂舞莱。
  河陇今劳千里梦, 轺轮原拟隔年回。
  遥瞻北极连西极, 敢羡中台映下台。
  提学戴珊咏永昌城南雪山,诗云
  甘泉西去路遥遥, 蠢尔羌胡手可招,
  禹积所穷闻弱水, 尧仁无外仰当朝。
  半生马足尘相逐, 四月山头雪未消。
  何日士风随好处, 菁莪棫朴起新谣。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永昌县志补编》

出版者:永昌县人民政府

本书是作者从《凉镇志》、《五凉志》和《甘肃新通志》(分别编于乾隆五十年、嘉庆二十一年和民国六年)中,摘录的大量有关永昌县的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等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