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学校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265
颗粒名称: 卷五 学校志
分类号: G529
页数: 18
页码: 99-116
摘要: 本卷记述了永昌县的学校志,其中包括了学额、学田、贡院、试院、书院、义学、学堂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史 学校

内容

学校者,人材所自出。我朝沿明旧制,增设教职,加广学额。造士之区既周且备,取土之法益密以精,近年改设学堂,意在敦崇实学,教养兼施,凡属土林,宜如何束修自好也。斯编历述学制,而以选举终,都为子目九。志学校第五。
  学额
  学额多寡,视文风盛衰,州县学各有额,府学则由州县拨充,如其额而止。故于文理较优之州县,多取人数,以备拨府之用。惟直隶州则自有学额,不由县拨充也。学有廪、增附诸生,皆仿自前明,我朝因之。近改学堂,自有学章可考云。
  吴全文芹宫六约
  一立志曰天下无不可为的事,亦无不可成的业。只要立得志定,立得志定,便自努力向前,退缩不得,因循不得。试看天地间,甚事不由此中做出,故立志为学者第一义。孔曰有恒,孟曰尚志,曾子曰宏毅,皆是此物。庸流俗子只为悠忽迁延,全无志向,误却此生,深可悼惜。伊川先生自年四十以上,便学至人,范文正自做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一日期许,终身不易,是绝好立志样子。凡人生平得失成败,总由此基,毋得错过,自甘堕落。
  二惇行 曰儒者,别于齐民处,只在循礼守法,齐民未尝学问,知礼义,荡闲逾检,不足深怪,儒者既习圣贤名教,服圣贤衣冠,便须非法不言,非法不行,一步一趋,事事尽合道理。《周礼》教士,必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行成名立,是曰真儒。近儒不自郑重,羊质虎皮,视青衿二字作护身符箓,抗法行私,无所不至。此真衣冠禽兽,名教罪人,速祸召尤莫大于是。孔子儒行篇,何不终身诵服。
  三安贫 曰寒酸是士子本色,豪华乃庸人俗相,古人动心忍性,莫不自艰难困苦中来。膏梁醇饱,珠玉锦绣,尽是伐性斧斤。故学者不怕穷,穷然后攻苦力,志向专。映雪、囊萤、负薪、挂角何?莫非笃学安贫良法。伊川先生谓:凡人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时,却不知自家身与心,已自先不好了也。正与夫子耻恶衣恶食之旨,互相发明。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武侯两言可谓百世师训。
  四勉学 曰陶士行,有言大禹,圣人尚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此可谓千古学人龟鉴。盖日月易迈,如隙驹壑蛇,忽不及觉,觉不及追,从来“姑待”二字,误了多少后生。如有志向上,不甘堕废,便当拋却万端,奋往直前,悉心并力,刻无停晷,直到成功地位乃休。古今言学,莫善于说命,修来道积,唯日时敏。朱文公亦云: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明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三复斯言,可发猛省。
  五讲肄 曰昔昌黎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虽有上智,讲习无法,观摩无资,督课无期,学业未有不日退。虽有中材,讲习有法,观摩有资,督课有期,学业未有不日进。今立约,每月朔望听讲,四九会讲,二七课艺。听讲宜虚受,勿刚满;宜静察,勿浮猎;宜心领神悟,勿胶柱刻舟。会讲宜问难,毋摸棱;宜析理,毋师心,宜特出见解,毋雷同剿说。课艺宜专致,毋率略;宜创获,毋蹈袭;宜先期摩厉,毋临时取办。仍于月终记其勤惰,考其成功。其有不率,期会不至,讲课不勤者,罚有常条。
  六经术 曰古者学然后入官,茅草诵读便取酌古准。今经世济物大道理烂然胸中,所以内圣外王、文章事业,不得分为两截。今人兀兀,穷年株守,帖括无论,识见不充,出语操觚,动见拘鄙,纵使窃取功名,临事处机,经不知宜变,不知权亦重,为达人所戮笑,安定先生经义治事诸斋,立法垂教,堪传千古。凡属儒士,宜知经术,经世为儒者,实学本谋,勉图稽古,毋堕面墙。又劝学篇,士之所以别于凡流者,无他焉,日惟学而已,虽有富人,田连阡陌,不失为田舍翁也,涂之,人皆贱之矣。虽有大贾,金玉满屋,不失为多财子也,涂之,人亦贱之矣。布衣韦袋,瓮牖绳枢之士,闭户长吟,穷年矻矻,捉衿也,则肘见焉,纳履也,则踵决焉,涂之,人皆知贵之日,是所谓古昔称先王者也,是所谓环堵萧然,澹泊自好,异日必天下公辅,位居人上者也。夫世之人,莫不重利而轻义,舍远而见近,独至于士而所贱若彼,所贵若此,何也?无他,曰唯学而已。上农以力穑为业,良贾以营利为业,儒者以勤学为业。农不力穑则厥业荒,贾不营利则厥业损,士不勤学则厥业丧。故夫学焉者,士所以终身自命也。丧厥业,冒厥名,且诩诩然号于众曰:吾土也,吾士也!世之人又乌从而贵之。今之为士者,曰吾非不力学也,学焉而穷学,胡由力,吾则曰,学者不患穷于财,而患穷于学,穷于财而学日富,于士无害也。穷于学而财日充,则已不成为士,所穷孰多。今为士计,诚能笃学迪勤,以仁义为耕耨,以诗书为货殖,充然集中,四应无诎,则真可谓不穷矣。桓荣老儒而汉帝褒宠有加,一日举其所赐,以示诸生曰:此稽古之力也。士病不学耳,若以为终穷岂所病哉。邑人士急贫而缓学,是又重利而轻义,舍远而见近之甚者也,余故以此告之。
  凉州府
  府学额廪生四十缺,增生四十缺,一年一贡,岁考取文武生各二十名,科考取文生二十名。
  永昌县
  学额廪生二十缺,增生二十缺,二年一贡,岁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学田
  学官于清俸外,有田以赡之。廪生为正弟子员,故间亦有焉,皆取办于地方。自前明迄今。学田兴废不一,采而辑之,亦学校故事云。
  凉州府
  府学田原额三十八顷一十九亩二分,征粮一百四十七石七斗五升;原额水学粮四百八十三石二斗八升二宗,除荒暨水冲沙压豁免外,实征粮四百七十九石八斗六升五合。
  永昌县
  学田岁收租粮仓斗三百三十三石七升。
  贡院
  直省乡试,皆有贡院。甘省自光绪建元,与陕分闱则始创建焉,总督左宗棠之力也。凡与科第者,至今铭感云。
  甘省乡试之区,在会城西北郭外基。纵百四十丈,横九十丈,外筑城垣,内建棘闱,中为至公堂,堂前为明远楼,楼左右为南北号舍,西为龙门,为连三门,为大门,均有穿廊。大门左右有雨廊,有点名厅,有搜检厅。左廊尽处有土地祠,前为闱墙,有南文场门,北文场门。门内俱点名厅,门外迤南为外官厅,为外供给所,至公堂后有牌房。栅栏内,南为执事委员厅,北为受卷所,后为观成堂,堂前有水池,池有桥,左右有公宇过庭,南为监临总督署,为提调道署,监临署后为内供给所,署东为对读所,为弥封所,北为监试道署,署东为各房科,为誊录所,为收掌所,堂后左右为走廊,中为穿廊,接内帘门,门左右为官厅,门内左为内监试署,右为内收掌署,中为衡堂。堂左为南文衡署,右为北文衡署,后为雍门,内左为南五房,右为北五房。东为录榜所。
  总督左宗棠奏请甘肃分闱疏
  窃维甘肃地处西北边荒,旧隶陕西行省统辖,康熙年间拓地日广,始设甘肃巡抚驻兰州,乾隆年间又改临洮为兰州府,后设总督驻之,兼管巡抚事。地当西陲冲要,南北界连藩服荒服,汉蒙回番杂处期间,谣俗异宜习尚各别。汉敦儒术,回习天方,蒙番崇信佛教,亘古至今,未之有改。置省以来,诸凡建设,或创或因,于武备尚详,而文治独略于各省者有两大端。各省除壤地毗连,一水可通之,安徽一省乡试并归江南,取中士子,久习为常。此外均就全省适中督抚驻扎处设立贡院,届期考官入闱校阅,照额取中。独甘省距陕西道阻且长,而乡试必须赴陕,陕甘学政远驻陕西三原,三年一度按临。甘肃举行岁科两试,均于各省不同,故自改建省治以来,甘肃士人经明行修,能自淑其乡里者,尚不乏人。至掇科登第,以文章经济取重当世者概不多见。非各省皆知稽古之力争自濯磨,甘肃士人独安固陋,不求闻达也。计甘肃府厅州县,距陕近者平、庆、泾、巩、秦、阶两道,约八九百里、千里,兰州一道,近者一千三四百里,远者一千六七百里,兰州迤西凉州、甘州、西宁,迤北宁夏,远或二千余里,至肃州、安西一道则三千里或四千里,镇迪一道更五六千里不等。边塞路程悠远,又兼惊沙乱石,足碍驰驱,较中原行路之难,奚翅倍蓰,士人赴陕应试,非月余两月之久不达,所需车驮顾价,饮食刍秣诸费,旅费、卷费,少者数十金,多者百数十金。其赴乡试,盖与东南各省举人赴会试劳费相等,故诸生附府厅州县学籍后,竟有毕生不能赴乡试者。穷经皓首,一试无缘,良可慨矣。军兴以来,学臣不按临甘肃者已逾十稔,幸前学臣许振祎不避艰险,以次按试,生童勇跃欢呼,迎拜马首。计补行各属岁科诸试,取入新生不下万人,而从前取进生员尚不在内。徒以资斧无措,不能远行,加之夏秋暑雨,水潦纵横,有无从问津者;有中道迍邅,致误场期,废然而返者;有资斧耗尽,抑郁成疾以没者,其得抵陕完试事者不及三千人。然则甘肃士子之赴乡试者,合新旧诸生计之,不过十之一二而已。臣自肃州凯旋,历甘、凉各郡,途间见诸生迎谒道左,初疑其秋试被放者,比询以试事,则佥称无力赴陕,不知其详,言已欷歔不绝。慰谕遣之。前接准学臣许振祎咨送甘省赴试士子,公恳分闱呈词,当行两司议详。昨由肃州凯旋,复又据绅士前刑部滕烜,道员曹炯及汉回士绅等,联名呈称,捐建贡院,择定袖川门外地基,筹备砖瓦材木,已有头绪,请援照湖广云贵乡试,分闱取中例,前来并称。甘省武试,本系分闱,文试亦可仿照,恳求具奏。臣维湖广云贵等省,乡试道路险远,历蒙列圣恩旨分闱取中,士林感颂至今。兹甘肃赴陕乡试,道路险远,较各省数倍有加。皇上一视同仁,轸念上人赴试维艰,恩允分闱取中。俾边徼塞微,得照各省一律就近应试,则投戈讲艺,士气奋兴,文治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唯是分闱取中,额数应定若干,难于拟议。盖陕甘乡闱向系合两省取中,从未分析,兹甫议分闱取中,若将两省额数平分,各占一半,则陕省应试人数向多于甘省,现且有增无减。甘肃如占额一半,致陕西中额顿形减少,殊非情理之乎。若照臣度陇之初,奏准甘肃取中二十一名成案计算,无论当时因贼氛正炽,赴试人稀,一时权宜酌议,本非甘省定额。况当陇境肃清,应试士人自必增多数倍,而额仅此,翻致向隅,亦无此理。若按照永广中额部章计算,甘省军兴以来,各府厅州县捐派粮料饷需,均值人物调残,市价翔贵之时,调核各府厅州县历年案卷,稽核捐输各款,为数甚钜,而又限干部议,永广中额,不得过十名定章,无从推广。此拟议中额,鲜可依据之实情也。溯考从前,两省合中时,道光丁酉,己亥,咸丰壬子等科,甘肃每榜曾取中三十余名。同治九年庚午科乡试,臣接陕西抚臣蒋志章缄称,主考评场中试卷,甘肃独优,殊嫌额满。本年癸酉科乡试,据陕西藩司谭钟麟禀,主考所论亦同是。陕甘文风无容轩轾,而甘肃分闱后,人文日新月盛,尤在意中。合无仰恳皇上天恩逾格,特准比照各省中额最少之贵州,每科取中四十名。满营应试土子,每科取中二名,全共四十二名,作为定额。遇简放主考学政之期,另简放甘肃正副考官各一员,甘肃学政一员。俾甘省士子得以就近乡试,而岁科按属举行。学政得免跋涉之劳,生童得以时亲承训,迪习旧学而启新知,不独边方士习文风,可期丕振已也。臣自征西以来,目睹民俗,凌夷冺棼日甚,不但劫杀争夺视为故常,动辄啸聚多人,恣为不法。而民间伦纪不明,礼教久斁于名,犯义之案,诛不胜诛。缘地杂华戎习俗,渐染已深,正恐夏变为夷,靡所止极,不得已,设局鄂省,印刊四书五经,小学善本,分布各府厅州县,师行所止。饬设立汉回义塾分别训课,冀耳濡目染,渐移陋习,仍复华风。迩来,汉民敦崇儒术,讲习六经,回民亦颇知向慕,争请设立义塾,延师课读儒书。前学臣许振祎次第按临,多方激励,回生得附学籍,贡成均者,所立不乏,益欣欣然,得以附宫墙为意外荣幸。食桑黮而□好音,斯其时乎。若荷皇恩,允其分闱,就试届时,简派学政按期校阅,则经正民兴,边民长治久安基于此矣。臣亦知圣贤之学,不在科名,士之志于学者,不因科名。而始劝然非科名无以劝学,非劝学则无读书明理之人。望其转移风化,同我太平,无以致之,固非谓科第文章,足以歆动庸耳俗目,兼可博取名誉也。
  左宗棠奏请分闱增额疏
  奏为援案于恳分闱增额,仰乞特恩俯顺两省士情,以广皇仁,而作士气之事。臣左宗棠前奏陕甘分闱一案,接准部咨,由甘至陕路径远者,自一二千里至五六千里不等,士子跋涉之苦,资斧之艰,诚有如该督所称者,所请分闱考试之处自系为作兴士气起见,唯是欲议分闱,应先定中额。查乾隆九年议定直省中额,陕西、甘肃定为六十一名,至嘉庆二十三年,添聿中号一名,定为六十二名,合两省取中,未经分析。迄今数十年之久,皆尊照办理。查雍正元年,湖南北分闱,系由湖南北巡抚公议,湖广总督酌定,湖北酌中五十名,湖南酌中四十九名。就原定九十九名划分,并未于额外增设。甘肃兵燹之后,自以敦风励俗为先,若照近两科,甘肃分中二十一名成案办理,应由该督会陕西巡抚核定具奏等因。臣宗棠查,同治八年原奏甘省分中二十一名。彼时系因甘省道路梗塞,曾经声明,编号六名内,甘省五名,陕西一名。当试各该处士子能否就试,临时分别核办。比准部议,两省划分额数,除本届陕省举行乡试及甘省将特开一科照办外,应请嗣后不得援引为例,奉旨依议遵行在案,是划分额数,原系暂举。此时欲议分闱,尽可尊照湖南北成案,平分额数办理,原不必另请增添,唯是陕甘近科分中四十一名,合捐输广额九名,共得五十名,此时若议平分原额转,无以慰陕省士子之望,因饬甘省军需局司道查明,甘省全属捐输项下,实有若干以凭核酌。旋据该司道等详称,自同治元年起,捐输团练经济四千余万两,请广永额十名,有盈无绌,加以近分之二十一名,编号五名,旗号二名,只就陕甘合试中额内分拨二名,甘省应得四十名咨商。陕西抚臣议奏,并咨陕甘学臣吴大澄会议,嗣准吴大澄,咨覆照办。旋准陕西抚臣邵亨豫函,开分闱增额有两次可援查。《会典》载:雍正七年,题准贵州定额,有十学,取中七名。明文甘学多于黔学,又可比例。又乾隆元年,部覆议准,尚书杨明时奏江苏、安徽分中时,实增额二十一名,与此次情形最为切合。其旗学系在正额之外等语,臣宗棠查,甘省旧有七十七学,新增宁灵,化平两厅及海城、平原两县,并董志原乡学共八十二学。若如臣亨豫所议,比照贵州十学中七名核计,甘学较黔实多盈余。江苏、安徽议分额时,部议上江下江,人有多寡,并非文有优劣,安徽亦有中之四十余名之榜。陕甘合试并中时,甘省亦有中之三十余名之榜,若如臣亨豫所议,比照江苏安徽增额二十一名成案,请酌增额数名事正相类。窃维此次陕甘分闱,原可请照湖南、北成案平分原额,不必议增,唯陕省近科中至五十名,此时若议平分原额,陕省只得四十一名,未免觖望。应请比照贵州、江苏、安徽两处增额成案。仰恳特恩赏准。甘肃增额九名,合近科分额二十一名,广额十名,则甘肃得额四十名,陕省仍可得五十名。两省士民当益感戴皇仁于无既矣。如蒙俞允,旗学向在正额之外,学政录送十名取中一名,人数增多不得过三名,拟请分闱后人数增多,陕甘两省,各不得过二名,以示限制。除由臣宗棠饬甘省军需局司道,赶造捐册咨部外,谨会同陕甘学政臣吴大澄合词恭摺具奏,伏祈皇上圣鉴训示。再此摺系臣宗棠主稿,合并声明,谨奏。
  试院
  学政按临,各郡皆有试院,而州县考试之区,亦有以贡院名者。各依旧录入,以备参考云。
  董平章谕各属生童示
  照得三升选俊,秀才乃宰相根苗,两考岁科,童试亦国家钜典。唯有司特严关节,不为膺鼎之求;庶诸生各展艺能,可免遗珠之憾。况兹地标天水,由来士奋风云。王翰林集富西江,文章独擅;权仆射人钦北斗,贞孝克承。纺绩自如,仰李五山之清节;丹铅不倦,怀胡克全之高风。讵前哲之云遥,宜此邦之是式。本州丁年,通籍弱冠登朝;日下五云,曾署版曹之诺,雷封百里,重分花县之符。忆昔年分校陕闱,冰渊倍懔;岂此日持恒秦士,藻偏迷。虽莲幕有宾,评〓兼资乎月旦;而蓬衷自主,品题无取乎雷同。矢白水以盟心,永绝苞苴之贡;愿青云兮得路,旁搜杞梓之英。倘思请托夤缘,问岂有鸩人羊叔,抑或招谣愚弄,是奚殊豢尔狙公。钟之撞也,宜防悔,没追于扁马;枪之替也,可耻罚,将等于夺牛。或迹类穿窬,妄冀偷传鸽信,或情同衷甲,争思暗挟鱼书。一经搜检之严,主见声名之败。而无文字,慎勿肆厥雌黄;我有儿孙,尚欲贻之清白。敢诩宏开珊网私门,植桃李之阴;所期朗刮金篦国器,储圭璋之选。跂予望尔,慎各懔旃。
  凉州府
  老院在城西南隅,康熙五十八年毁于火,乾隆四年,凉庄道阿炳安,率府暨五县捐修。
  书院
  书院,造就人才之所,掌教有修金,监院有薪水,诸生有膏奖。其费皆由地方筹措,发行生息为经久计。近多改为学堂,而费即移以充用云。
  永昌县
  丽泽书院,在明伦堂东,乾隆十二年,知县李炳文建。
  云川书院 在治城西北隅,乾隆间知县郭昌泰倡建。
  黄时撰创建云川书院记
  书院之大者在省会,当道校,诸郡县,士而拔其尤,延名师,董校之,日饩月廪,费皆出公币,泽甚渥也。而郡县视省制,又各为建,彬彬乎党庠术序,率士皆然。《易》曰: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唯我朝为极盛焉。永地处边陲,近百余年来,登科第者仅三人,士气〓塞,风教颇未光,其需者书院最急,然从未有起而议之者。乾隆己卯,太谷郭公莅兹士,即谋创置,军兴旁午未果。至壬午秋,乃举厥事,公倡捐三百金。绅民慕其义,阅月醵金三千余两,公以二千商息备师生膏火资,复购宅一所,补葺之既竣,膀曰云川从院号也。夫永自汉立县后,若鸾鸟、显美、大斗称号亦多矣,奚为必取乎此,盖以云蒸而益上,其象为升;川流而不息,其象为恒。公将使肄业于斯者。晨鸡、夜火、水滴、绳穿,汨汨然如川之方至而因以臻于云霞,炳郁之观,所以期许来学者,意宁有穷乎哉。而且以明经颜其堂,教学之本备在是矣。经者,载道之文也,子思子曰,修道之谓教。舍道无所谓教,舍经又安所谓道。唯为之师者,阐明经义,培其振柢,然后考其诸史子集,及秦汉以来之文,旁通触类,而终断以经学者,由是而之焉。群将黜华敦实,以从事於思孝节义,求不愧为儒者,掇登科甲,犹其小焉者也。然则是举也,成教于一时,即维道于不坠,其功与德无可量诸。且夫事难作,始亦贵图终,后来者守而勿替,或更增大之。谅有同心而公,固不能无望也。于是乎记。
  义学
  义学之费,取办于地方官,为稽查择士入学品优者为之师,城乡皆有之,近多改为初等小学堂云。
  永昌县
  义学六处,一在治城内文庙街,一在东乡清溪堡,一在南乡永安堡,一在西南乡新城堡,一在西乡高古堡,一在北乡宁远堡。
  学堂
  省城,人才会萃之区,学堂多有创设,规模宏大,各郡邑虽书院改造,按之学科亦能完备,是在有学职者,加之意尔。
  凉州府
  本府中学堂在府城西北隅,旧为雍凉书院。光绪三十三年知府联寿开办,职任二员,教习三员,学生三十六名。
  永昌县
  高等小学堂在城西北隅,旧为云川书院,光绪三十一年,知县史文光开办,教习一员,学生额定三十名。
  历代选举表
  成周造士,论秀书升,两汉以来征辟之典,其风已古。自科目兴,有秀才明经进士,有明法、明算、明书,而士族所趋向,惟以明经进士为重。其试也,或以诗赋,或以策论,或以经义。宋苏轼谓,设法取士,不过如此。明以八股即经义遗意,我朝虽沿明制,而诗赋策论实兼用之,得人称盛焉。兹前列征辟,后次科目为选举表,千佛明经,昔人所贵表而出之,想见稽古之力云。
  进士
  明朝
  嘉靖 已未科胡执礼,永昌卫人,侍郎。
  天启 壬戍科王懋学,永昌人,主事。
  崇祯 癸未科曹毓芬永昌人,知县。
  清朝
  乾隆 庚子恩科南济汉,永昌人。
  道光 癸未科,蔡发甲,永昌人,山东新泰县知县
  举人
  明朝
  天顺壬午科严明,永昌卫人,知县。
  嘉靖乙卯科胡执礼,永昌人。
  万历乙酉科许天印,永昌人。
  万历 辛卯科沈再思永昌人,知州。
  万历 壬子科王懋学永昌人。
  天启 辛酉科胡有年永昌人,司务。
  王心学永昌人,副使。
  崇祯 癸酉科曹毓芬,永昌人。
  清朝
  康熙 癸巳科马尔栋,永昌人。
  乾隆 庚午科南宫鼎永昌人。
  癸酉科谢弼翰永昌人。
  甲午科郭兴尚永昌人。
  丁酉科方毓抡永昌人。
  已亥恩科,南济汉,永昌人。
  嘉庆 戊午科南棠,永昌人。
  丁酉科蔡发甲,永昌人。
  道光 戊子科南有兰永昌人。
  乙未恩科,谢文溥,永昌人。
  丁酉科何云翅永昌人。
  己亥恩科朱谦元,永昌人。
  光绪 乙亥恩科张秉彝,永昌人。
  辛丑科王裕基永昌人。
  孝廉方正
  清朝
  王履宾 永昌人,具乾隆制科。
  贡生
  五资均系正途,唯恩岁贡至繁,难以悉载,今照旧通志体例,录其显达者,其余具详各府厅州县志。
  明朝
  王守礼,拔贡,保宁府同知。
  杨天璋,拔贡,定兴县知县。
  赵天垣,拔贡。
  许乃言,拔贡,曹州府同知。
  王廷〓,拔贡,定兴县知县。
  刘中行,拔贡,济南府通判。
  郭集民,拔贡。
  杨念祖,拔贡。
  郭硕,拔贡。
  毛飞玺,拔贡。
  清朝
  杨名显,康熙丁卯副贡。
  赵际贤,乾隆庚辰副贡。
  南济楫,乾隆己酉副贡。
  方绥中,嘉庆辛酉拔贡。
  谢文溥,道光乙未副贡。
  朱谦元,道光丁酉拔贡。
  乔铸镃,道光己酉拔贡。
  王廷玙,咸丰辛酉拔贡。
  杜振基,同治癸酉拔贡。
  何念忠,光绪乙酉拔贡。
  王裕基,光绪丁酉拔贡。
  萧鸿泰,宣统己酉拔贡。
  吕振基,宣统己酉拔贡。
  武进士
  甘肃州县,屡遭兵燹,案卷焚毁,文献无征,武科缺漏甚多,照各属旧志及采访册登录。
  清朝
  康熙 甲辰科、王家琮、永昌人。
  辛未科、邬俊采、永昌人、守备。
  武举
  明朝
  隆庆 庚午科、孙权先,永昌人。
  万历 己卯科、王用宾,永昌人。
  万历 乙卯科、王廷雷,永昌人。
  天启 辛酉科,张鸣鹄,永昌人。
  丁卯科马明星,永昌人,守备。
  马鸣鸾,永昌人。
  崇祯 癸酉科赵清,永昌人。
  清朝
  顺治 辛卯科王家琮,永昌人。
  甲午科赵大俊,永昌人。
  康熙 丙午科郭澍,永昌人。
  南煌,永昌人。
  壬子科,王省一,永昌人。
  丁卯科,王者睿,永昌人。
  癸巳恩科,王禋,永昌人。
  庚子科,邬俊业,永昌人。
  雍正 癸卯科白辅辰,永昌人。
  乙卯科 吴 翰,永昌人。
  杨又传,永昌人。
  杜英,永昌人。
  乾隆 丙辰科 陈登甲,永菖人。
  戊午科 张尔恕,永昌人。
  甲子科 杜含英,永昌人。
  杜兰,永昌人。
  丁卯科 王好仁,永昌人。
  庚午科 赵殿辅,永昌人。
  杜含蕊,永昌人。
  癸酉科 孙文诰,永昌人。
  吴溶,永昌人。
  丙子科 杜含蕊,永昌人,两科武举。
  刘映南,永昌人。
  邹普,永昌人。
  己卯科 李国清,永昌人。
  壬午科 杜含惠,永昌人。
  乙酉科 李世英,永昌人。
  杨世荫,永昌人。
  戊子科 鱼兴国,永昌人。
  癸卯科 王曰泰,永昌人。
  杜三捷,永昌人。
  王朝潞,永昌人。
  戊申科 杨世兰,永昌人。
  乙卯科 杜诗泰,永昌人。
  同治 癸酉科 刘显名,永昌人。
  许兴国,永昌人。
  武锡忠,永昌人。
  光绪 乙亥科 白天敍,永昌人。
  马尚智,永昌人。
  许定国,永昌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永昌县志补编》

出版者:永昌县人民政府

本书是作者从《凉镇志》、《五凉志》和《甘肃新通志》(分别编于乾隆五十年、嘉庆二十一年和民国六年)中,摘录的大量有关永昌县的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等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