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舆地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239
颗粒名称: 卷二 舆地志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0
页码: 37-76
摘要: 本卷记述了永昌县的舆地志,其中包括了图考、沿革、疆域、山川、水利、风俗、物产、古迹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史 地理

内容

图考
  舆图凡例
  一图中所用记号均遵照现今普通程式。
  一每图均注东、西、南、北字样,故概不绘方针。
  一每图各计里开方,故概不绘梯尺。
  一全省图一幅,因方格过大,检阅不易,故兼绘梯尺,以期评查,但原系二百二十五万分之一图,欲即小一半,故书作四百五十万分之一。
  一各州县图开方,多以十里为率……
  一向例川流,河面过大者则添画水线以醒目。
  一绘图开方,均按直里计算,故按方计里比人行里数较少。沿革表
  地名之同异,失于纪载,不详者多失于傅会,不实者尤多,西陲,古用武之地,分合迁徙,代有同异。载在往籍,不尽无征,旧志历代沿革考核綦精。朝廷因时定制,规模宏远,凡改设及析置诸郡邑,宜补辑备登,沿流溯源,一切傅会支离之说不取焉。
  甘肃布政司
  (凉州各郡)
  甘肃布政司
  《禹贡》:黑水西唯雍州,周旧邦在雍之西陲。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甘肃为之秦自此始。及平王东迁,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春秋战国时,泾、汭之北为朝那,为义渠,河湟秦陇间羌戎居之。秦并天下,置郡县,为北地、陇西郡。汉置凉州部刺史,领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帝辟河西,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新莽时,卢芳据安定,隗嚣据天水,窦融据河西。光武次第剪除。其时,凉治陇。安帝又置张掖、居延郡。三国,魏复分河西为凉州,治天水。析陇西置秦州,治上邽。又置西平(今西宁)、汉阳(今秦州)郡。以陇西(临洮)、祁山(西和)、汊阳(优羌)为重镇。晋,置秦州,治上邽,领陇西、南安、天水、武都、阴平、略阳六郡;以凉州置武威,领金城、西平、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西海八郡。建兴以后,相继割据,陷没为战国者一百三十有六载。南北战争,州县错杂,增损离合,疆境屡易。隋大业初,改州为郡,置司,隶剌史相统治。后群雄竞起,割土分疆。梁师都据朔方,称梁;李轨据武威,称凉;薛举据金城、天水、称秦。唐灭凉并秦,讨梁师成,尽平陇右河西地。唐初分天下为十道,置陇右道,领二十一州:秦、渭、兰、河、洮、岷、成、武、叠、宕、鄯、廓、凉、甘、肃、瓜、沙、伊、西、庭、临;其泾、宁、庆、原、灵、会、威、武八州属关内道。开元中又分十五道,关内、陇右道如故。天宝间,于边境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陇右诸节度使。贞元以后,陇右诸州尽陷于吐蕃,止余威、泾二州。五代相沿。宋初置陕西路,常以环、庆、原、渭为重镇。庆历初置沿边四路,曰熙河、秦凤、泾原、环庆,各置经略制,
  置司领之。而朔方、河西为西夏所据。金置庆原、临洮二路。元至元十八年,分置甘肃行中书省及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使于甘州。明置承宣布政使司于西安,统各府州县,设行都指挥使司于甘州,领各卫所。清初因之。康熙二年,以右布政司分管临洮、巩昌、平凉、庆阳四府,驻扎巩昌府。裁卫所八十五。康熙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州行都御史台治焉,领四府、九州、二十八县。雍正三年裁行都司及卫所,改增四府:曰甘州、凉州、宁夏、西宁;又分巩昌州县置直隶州二,曰阶州、秦州。又改肃州为直隶州。改卫、所、设州、县。甘州府领县二,曰张掖、山丹;凉州府领县五,曰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茲统计,全省领府八,直隶州六、同知六、通判四、州六、县四十七。
  凉州府
  永昌县
  凉州府
  秦为月氏国,后为浑邪、休屠王右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命霍去病出陇西击败之,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郡,领十县:姑臧、武威、张掖、休屠揟次、鸾鸟、扑〓、媪围、苍松、宣威。元封五年置凉州部剌史以统之,其地形西北斜出,在南山之间,南隔西羌,西通西域,号为断匈奴右臂。三国魏文帝分置凉州。晋仍其名。东晋为张轨所都,居姑臧,称凉王,是为前凉。继为吕光所据,居姑臧,号为后凉。又据于秃发乌孤,号南凉,李暠据敦煌,自称西凉公,迁酒泉,号西凉。沮渠蒙逊初据张掖,寻徙姑臧,又为北凉。元魏平北凉,改州为镇。太和十四年复置凉州。周因之,置总管府。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府废,寻复,为武威郡。唐初为李轨所据,武德二年复置凉州总管府,景云初置河西节度使。二年分陇右为河西道,天宝元年复曰武威郡。乾元元年复曰凉州。广德二年陷于吐蕃。宣宗复河湟。宋初置西凉府,属陕西路。景德中为西夏元昊所据。元灭夏,降为西凉州,属永昌路。明洪武九年改置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清因之,雍正三年升为凉州府,隶甘肃布政司,领五县。
  永昌县
  汉置番和县,属张掖郡。晋改属武威郡,后魏置番和郡。后周废郡置镇。隋开皇中复为县,仍属武威郡。唐初曰番和,开元十六年改置大斗军,属凉州。后陷吐蕃。宋为西凉府,景德中为元昊所据。元置永昌路。明洪武三年改置永昌卫,属陕西行都司。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卫为永昌县。
  甘州府
  战国时为月氏戎地,汉初为匈奴昆邪,休屠二王所据。武帝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之地,置张掖敦煌郡。张掖郡领十县: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晋因之。……
  疆域
  甘肃省东瞰关中,西控戈壁,南通巴蜀,北枕沙漠。疆域之辽阔,甲于诸行省。昔之三危、流沙左近皆则壤,成赋所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者。今则都邑相望矣。膺疆寄者,慎固封守。其广袤远近可按籍稽也。
  甘肃布政司:
  驻扎兰州府。治在京师西南四千四十里。东至陕西邠州长武县界一千里,西至西宁府大通县隘门番界一千一百二十里,南至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一千三百七十里,北至亦不刺山界一千四十里,东南至陕西汉中略阳县界一千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巩昌府洮州厅番地界九百三十里,东北至陕西延安府保安县界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新疆哈密厅界二千四百四十里。
  凉州府:
  治在布政司西北五百六十里,东至兰州府皋兰县界五百三十里,西至甘州府山丹县界二百六十里,南至西宁府西宁县界二百里,北至蒙古界四百八十里,东南至连城土司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山丹县界三百四十里,东北至蒙古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山丹县界三百五十里。距京师四千六百里。
  永昌县
  治在府西一百六十里,东至武威县界七十里,西至甘州府山丹县界一百里,南至西宁府大通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镇番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武威县界七十里,西南至山丹县界百九十里,东北至镇番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山丹县界一百一十里。
  山川
  甘肃四塞为固,昆仑望于西,大陇雄于东,岷山亘于南,贺兰迤于北,黄河如带,泾渭夹流。其中渊渟岳峙,脉络贯通,气势亦云盛矣。地灵则人杰,何自秦汉迄今,将才多而文才少,岂山川雄杰之气钟毓有所偏欤?抑人事实多缺略,不尽关乎地脉也。昔人有言,斯省,羲轩桑梓,河岳根源,其不信哉。
  永昌县
  南山 在县南二十里,俗名照面山,罗列如屏,映照城面。
  摩天岭 在县西七十里。
  雪山 在县南,与凉州南山相接。
  炭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产石炭。
  武当山 在县北五里,神祠自麓至顶,层叠而见。
  石燕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又名燕儿沟,夜见群燕飞舞。
  马蹄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巨石上有马蹄迹。
  狮子山 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山状似狮。
  永昌协副将和明诗:
  “北面层山狮子形,干城伏乳甚分明,
  毛梳风雨苔痕细,身隐藤萝翠色平,
  但使豺狼深慑服,不防狐免且纵橫,
  年年静卧金川里,常听文殊转玉珩。”
  亥母洞 在县东北七十里,洞中石佛如玉,足下有泉不溢不涸。金山 在县西二十里,丽水出焉。
  青松山 在县西八十里,一名大黄山,又名焉支山,盖一山而连跨数处。
  水磨川 四源皆在县西南,曰东沟,曰脑儿都、曰平羌,曰鸾鸟,四口合而北流,至高古城,折而东北,经水磨关,过县城,北穿长城,出至镇番县界,汇为昌宁湖。迩来上游开渠,湖水已涸,垦成田矣。旧志:水势迅急,能转石磨故名,又考来河在西南八十里,金川在北二十里,牧羊川在北四十里,恐皆此水。
  蹇占口涧,在县东南五十里,又名涧水,源出雪山北五颗树口,北流至笔峥山,分而二为南北沙河,皆东入武威县界。
  乌牛坝河 在县东分流,入镇番县界。
  硝池在县东六十里。暖泉在县西三十五里,二穴涌出,四时常温,东北流入水磨川;又一在城东三里;一在城北一里。
  茅草泉在县北六十里;又矮鹿泉在县东北七十里;一碗泉在县北四十里,为水无多故名。
  形胜
  甘肃据天下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势,自来僭窃割据,率由于此。圣朝大一统规模,不能无思患预防之策计。唯广储粮饷,选练精兵,外可接应新疆,内可捍蔽关中,斯万年不拔之基,而天生形胜,人力为不负矣。兰州省城,乔峰四阻,缭以大河(赵时春忠烈碑)捍御秦雍,联络西域,襟带万里,控制强敌(同上);北接沙漠,西控戎羌,为四方根本要枢之地(杨一清察院题名碑);渭河襟带,青海为渎(发难九篇);北跨沙漠之险,南吞巴蜀之雄,山奔突而若驰,水旋绕而如环(曹连朔方赋)。
  凉州府
  东控宁夏,南距黄河,西连番部,北际沙漠,实陕西之屏障,河西之要冲(一统志),地土饶沃,万山环拱(广舆记),天梯亘其前,沙河绕其后,左有古浪之险,右倚西山之固(凉州镇志),枕天山而瞰沙漠,跨鸾鸟而带伊吾。一线岩疆,三边重镇。
  永昌县
  东抵凉州,西接山丹,北连塞漠,南距西番(卫旧志),面雪岭之峰,枕金川之水,云川经其西,涧水绕其东,控扼甘凉,屹为雄镇(雍大记)。
  按,县东抵凉州,西接山丹,北连大漠,南距番族,控山带水,战守有资。河西一线县,其东北孔道也。
  关梁
  形胜天成,关梁则人力为之。然水陆要冲,亦地理所在也。今考诸郡邑志乘,求往昔设关建梁之意,岂御暴,适以为暴便民,反以厉民哉,盖隐以乐利贻之矣。至堡寨之势当要隘,镇铺之地介冲衢,平时便于懋迁,有事藉以保聚,连类相及,以见地理之不容忽焉。其他分州分县,关梁不具者,姑从阙云。
  永昌县
  水磨川关,在城西二十里水磨河,西通大道,明置,城周一百八十丈。为大黄川夷人货马市酒之地。
  水关 一在县城东山口,一在县城西山口。
  毛卜喇堡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南至水磨川四十里,北至长城,有隘门。
  永昌营路,去城东南一百二十里,长城山口冲汛,又三十里照面山口,三十里乾沟山口,三十里者撒山口,三十五里破烟山口,四十里蹇占口,五十里四沟打班山口,六十里寺儿沟口,八十里炭山口,南一百二十里黄城儿口(即黄城尔,其路距西宁甚近,三日可达。康熙间请修旧城,弗果。事见后大马营)。一百七十里江陵山口,一百八十里一颗树口,又西北七十里军路山口,北三十里红羊圈山口,北四十里青红山口。
  南古城堡在县西七十里,明置,城周二百四十丈,去城南一百一十里寒雅口沟,又一百二十里五奴山赤口,一曰五龙五池口。又西北八十里考来山口,西南一百一十里平羌山口,又鸾鸟山口,又西北百九十里白石崖山口,北八十里压腰山口,大黄山在北一里,山之西麓即大草滩也,广三百里,横八十里。其地之草为河西内地之最,夷人牧马其地。
  新城堡在县西南七十里,明置,城周一里,去城西南一百里大河口,又一百九十里土鲁干山口,三十里脑儿都山口,堡西二十里大草滩。
  水泉堡在县西北六十里,明置,城周二百八十丈,去城西北一百里白石头山口,北二十里韭菜口,又五十里平口子,又七十里水泉儿西口,又七十里水泉儿中口,东北八十里小滑石口,又九十里大滑石口,北三十里十五里口,七十里红井要岘,一百里大白箕芨口,一百二十里小白箕芨口,百八十里石昌口。
  宁远堡在县北七十里,明置,左右皆山。去城一百里柳沟口,又麻黄沟口,又东北九十里西红崖口,一百里东红崖口,又一百五里榨子口,西北一百七十里阿木撒,一百九十里榆树沟,二百八十里芦沟套,三百五十里白盐池。
  永宁堡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初置,城周三百二十丈,去城二百五十里红崖子口,又东北七十里狼洞口,一百四十里破山口,一百八十里黑山口,又东北二百里齐头山。
  真景堡在县东二十里,明置,城周一百八十丈。
  十里桥在县东十里。又五里桥在县西五里。
  蹇占口桥在县东南五十里,一曰涧转口桥。
  高桥在县西十里。
  崇岗桥在县西三十里。
  水磨关桥在县西二十里。
  四坝桥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六坝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水利
  甘肃风高土燥,盛夏易早,引水灌田,关系綦重。山田勿论,己凡川地之近河者,苟非碱卤,均可因势利导。是在司牧者加之意,尔特列水利,非徒明沟洫遗制,亦为诸郡邑风劝云。
  永昌县
  蹇占口渠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名涧水,源出雪山,东北流经蹇占(一名涧转)山口,分灌民田。自县东二十里金龙坝起,二十五里新旧二坝、三十里三坝、三十五里四坝、四十里五坝、四十五里六坝、五十里七坝、五十五里八坝、六十里九坝。县东南四十里河南三沟。
  水磨川渠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泉源不一,冬夏不竭,分灌八坝。县西南二十五里曰南坝,源出塔儿湾泉,曰站家牌。曰中坝,源出龙王庙乱泉。县西二十里大北坝、三十里上北山坝,源俱出北古城南乱泉。又西暖泉坝,源出西暖泉。县西二十里小北坝,下北山坝,源具出红庙儿大泉。
  牧羊川渠,在县北十里,一曰金川硖渠,发源金川,人水磨川,绕流城北,并马家泉,东水泉灌田,五里曰金川坝,四十里河西坝,上河东坝,四十五里下河东坝,六十里宁远坝。
  大河口渠,在县西南九十里,发源鸾鸟山之平羌、脑儿都山口,共灌五坝。必赖冬月雪盛,至夏冻消水盈,旱则势弱流竭。土人谓西五坝,为出水口。又县西五十里河西坝,六十里河南坝,七十里流通坝,西二坝,七十五里西头坝。
  《五凉志·永昌水利图说》:水利之兴,务详其源,源出于泉或出于山。永邑山水之大莫如邑东之涧转口,邑西之大河口。涧转之源发自雪山,其末流则炭山堡、柔远驿亦资其利。大河之源来自鸾鸟,平羌、脑儿都山口,其末流则水泉堡,王秀堡,咸被其泽。倘冬雪不盛,夏水不潮,常苦涸竭。泉虽长流,而按牌分沟,一牌之水,不能尽灌一牌之地。炎夏,非时雨补救,未见沾足也。且山水之流,裕于林木,蕴于冰雪,林木疏则雪不凝,而山水不给矣。泉水出湖泊,湖泊带潮色,似斥卤常白,土人开种,泉源多淤。唯赖留心民瘼者,严法令以保南山之林木,使荫藏深厚,盛夏犹能积雪,则山水盈留,近泉之湖泊,奸民不得开种,则泉流通矣。
  五棵树渠,在县东北九十里,源出乌牛坝泉水,灌梅家寨,汤吕堡,朱王堡,新城、董家、郑家、陈仓等七堡。共分四坝,其乌牛、清河、暖泉三坝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小沙坝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
  下清河泉 在县东北,分浇宫家,永宁二堡。又中暖泉水,灌中暖泉堡。
  者来坝 在县南十五里,泉出南山,灌者来寨。
  毛卜喇坝 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一碗泉,灌本堡。
  风俗附方言
  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此自然之理。甘肃风气朴直,以善导之,则易以兴起。所云秦俗强悍,乐于战斗者,亦激于敌忾同仇之义耳。唯是习俗移入,贤者不免,而此邦人士犹敦古处,亦可见风气之厚矣。记有云,修其教,不异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盖言俗之所宜初,不必强之使同也。兹条记风俗,附以方言,然亦不能悉具云。
  甘肃布政司
  《禹贡》雍州之域,迫近西戎,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以鞍马为务,酒醴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甲于内郡(《汉书》),人性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耕稼,多畜牧,无复寇盗,并有金方之气(《隋书》)。秦风猎野务农,(《图经》),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骄情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朱子诗传》)。土本膏腴,民事耕殖(《元一统志》),民俗质朴,风土壮猛,人性坚刚慷慨,穴居野处,采猎为生,以织毛褐为业,崇尚释教,荷戈执戟,防妊御侮之功居多(《明志》),近今家塾党庠,威乐弦诵,日趋文明。而人心渐薄,百伪朋兴,亦与昔年相殊。
  凉州府
  金气坚刚,人事慷慨(《寰宇记》),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虞诩论),虽居戎地,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北史·胡叟传》)。地既僻远,种杂羌回,怙力负强,人怀贲育之志(明赵时春忠节祠碑),人杂羌戎,习俗刚劲。或土屋而居,或穹庐而处,以孳牧为生(《地理志》),民风醇质力农,不谙技艺,士无伪习(《庄浪志》),番族风俗朴厚,性尚训良,耕牧为生,不事诗书(庄浪厅新采访)。凉俗勤稼穑,多畜牧。风土壮猛,便习兵事,摧锋执锐,父死子战,无反顾心(《武威志》)。崇节俭,敦礼让,质而不野,尚武兴文(同上),土沃泽饶,可耕可渔。人勇而知义,俗朴而风淳(《镇番志》),人性多慷慨,质直,尚武少文(《永昌旧志》),永人负气好刚,不事奔竞(《永昌志》)。土硗风寒,人性刚勇,以骑射为能,孳牧为业(《古浪旧志》),番回相杂,习尚敦朴,质过于文,不务奔竞,农不逐末工,无巧技商贾,以谷量牛马,尚有秦风(《古浪志》)。同治以后,俗渐浇漓。近今长吏训迪,礼多从简,骚以复古(古浪新采访),俗寡文教,武尚韬钤,争气节,崇释老(《平番旧志》),士知自爱,农勤耕耨,工无淫巧,商屯贱卖,贵谋蝇头之利。
  礼俗
  冠礼 不行已久。
  婚礼 夫妇为风化之原,六礼备具,以偕伉俪……纳采俗称上门;间名俗称讨庚,并以彩酒为礼。女家授以庚帖,俗称小八字;纳吉,俗称回小八字,以银饰为礼。将子平家合定庚命复与女家纳征,俗称取婚,以榼酒币帛服饰为礼。女家授以婚帖费婿,以女家针黹及靴帽等物请期,俗称送日子。选定吉日送帖于女家,皆媒妁将事。亲迎以榼酒为礼,彩舆仗乐具备,亦有不用仗乐者。婿不自往,代以男宾四人,俗称摆礼,女宾一人,俗称取亲。女家送者亦如之,男宾称押轿,女宾称送亲。奁具丰者先期送,俭者是日随彩舆送。妇舆至门,女宾二人出迎,婿俟于庭,妇至行拜堂礼,入房行合卺礼。婿次日晨诣妇家谒见妇父母,俗称回亲,三日后夫妻谒见妻父母,谓之回门。
  婚筮吉,先期送衣饰谓之过礼,厚簿称其家,从不言财,亲迎遵古礼,唯不奠雁(《永昌县志》)。
  丧礼 存诸经五服制,丧服用大布袭以极粗麻布巾,履亦用之。富者於内外亲属有服之外,普给白布谓之散孝。初丧,族邻亲友来吊,三日小殓,七日大殓,题木主,及成殓日,具来奠。殡日,亲族邻友或白服,或衣冠,送至墓穴即葬。
  父母初终,披麻卧草,三日小殓,七日大殓,殡期不出七七,富家不论亲疏,通送孝布。
  丧三日入殓,服衰,七日行祭礼,殡时焚草于门外。葬不演剧,惟斋七作佛事。士大夫丧,遵家礼时俗,多延僧修荐,或一日,或三日至若鼓吹,宴客,无服,挂孝俗已革矣(《永昌县志》)。
  祭礼 建祠行祭者仅数家,余逢家讳日祭于寝。清明、中元、孟冬皆扫墓以祭。祭视文公家礼,虽未备具,犹不甚远。通行者,岁除日设画象,即夕焚纸币,黎明陈馔奠醴。
  时令
  元旦:长幼夙兴,祀天地祖宗,焚香,燃爆竹,以次行礼,亲友交相贺,数日乃毕。士庶喜,办衣服、酒食,以丰丽相。尚黎明,合族于祠祀先,以明尊卑。
  立春 前一日迎春东郊,邑人装古事,吹豳击鼓,观芒神土牛色,以占水旱丰欠,乡人会饮茹春饼。
  元宵 自十三至十六日,竞张灯火花爆,童子歌舞游戏,以庆元宵。
  二月二日 炒各色麦、豆,悬灯、放火树,游戏,晨起汲水,谓之引龙。
  清明节 通行拜墓礼,为春祭。
  三月三 步郊外踏青,以舒阳气。
  三月二十八日 东岳庙会,前后三日,市陈百货相贸易。
  四月八日 浴佛之期,各村落赴神庙以祈。
  五月五日 门插艾柳,儿童带五色丝索,佩香袋,涂雄黄于发际耳鼻。亲友馈角黍,相交贺节,饮雄黄酒。
  六月六日 曝晒衣服,造酒、浆、醋曲。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通行拜墓礼,为秋祭。
  仲秋节 以瓜果牲礼祀月,街坊集社赏月,饷以月饼。
  九月九日 重阳节饮菊花酒。
  十月 朔作纸箱盛冥衣冠履,谒墓祭焚之,曰送寒衣。
  冬至 拜小岁,祭神,为家长贺岁。
  腊八日 作粥,遍祭户庭。
  腊月二十三日 供糖饼,割雄鸡,以祀灶君,献刍豆,以秣灶马。相传,是夜灶神诣天帝,白人罪过,酺之以胶其口。
  除夕 换桃符,焚香、燃爆竹,陈祭品于天地、先祖位。拜尊长曰辞岁。挂黄钱,易门神,贴春联,以迎春禧。
  蒙 俗
  人性好勇,地广而瘠。不甚适于农业,诸部落向以游牧为本。计娶,先私会。以病为辱,病则烧石自熨。有征,会刻木为信。随畜荐居,以毡为庐,以马为绝品,贵者食之,上下山谷疾如风雨。其近边者,少半濡染华风,筑土室而居之。且耕且牧,畜牧以马、牛、羊为主,骆驼、驴、骡次之,兼畜猪与犬。伺夜者曰守犬,驰猎者曰猎犬。其人均奉喇嘛教。
  番俗
  婚礼 请媒议婚,女家既允后,媒持男家酒,遍饮女之父母、伯父、兄弟,则为定婚,不用庚帖。女家烹羊款媒。议财礼,或马、或牛、或羊,多寡量贫富焉。阅番经,择吉日,先送其半。若富家婿,是日同往。财礼之外,别备羊只或百或五十,馈女之父母,女父馈婿马一匹,氆氇拌袄一领,狐皮帽一顶,牛皮靴一双,红梭系腰布一疋及花布手巾数事。贫家唯倩媒送礼。娶皆以八、九月,以禾稼收也。至期,男家女眷迎于路。新妇服青氆氇袍,缘以桃红或绿色布,戴狐裘帽或尖顶毡帽。外戴大毡盖一顶,穿牛皮靴。其发结小辫数十缕,均分三股,盛以褐袋,以线缝之。外饰红玛瑙,圆而长者,每股二三十枚。间以海蛤壳,番语谓之石墩,白而大者十二枚,俗以多为贵,表其富也。新妇乘马,女家亲眷及其父、兄弟、房亲,携妆奁皆拥至,惟其母不送。男家将妆奁氆氇、玛瑙、石墩俱记其数。至婿家不行礼,同入帐房,以口袋盛羊毛磊高,覆以白褐为间隔,女眷坐左间,男子坐右间。新妇见姑及长亲至,但起立不去毡盖,亦不与翁婿相见。男家供酒饭三日,送亲之男女,仍拥新妇去,谓不成婚,男家取一半妆奁交送亲之人携回。至一二月,仍择吉娶,女家只一二人送新妇,并送乳牛二只,骡马二匹,面酒数驮,为女食用。至去毡盖,仍不行礼,是日成亲。次日领新妇赴各帐房谢,亦不行礼。女家仍将妆奁之半仍留于家,俟半年后夫妇和悦无间言,乃全给之。土番略同。
  丧礼 父母殁,男女聚哭尽哀,请喇嘛七人,左右诵经。移尸帐房门内左,以白褐单盖之,或三五日,于番经选日寺,以皮绳束尸缚牛背上殡,去尸出门,以牛乳数碗泼门外,以柏枝薰帐房。驮至山后直坑,傍开灶门,置尸于内,以火焚之,化为灰烬,覆以土,不起坟,插木杆,挂布旗,上写番经。每逢忌日,家中诵经七日或五日,永不上坟。其孝服,男女各解发辫,妇女不戴石墩、玛瑙,衣服反穿一月乃如常。
  时令 新年初一日赴寺中向喇嘛叩头,回帐房吃茶毕仍赴寺,绕行寺外十余周。有病者以身帖地行一二周,不贺年,或请亲友吃茶。忌以火与人,至初六日乃如常。十五日皆赴大喇嘛处摸顶,喇嘛以木杆系红布环而击之,被击者欢喜无量,其未击者求之,或侯四五日乃去。六月十五日亦然。各寺喇嘛正月、六月初一日诵经至十五日,大喇嘛台坐念经戴面具,著彩服、蟒袍、异色者三十二人,为天王、菩萨、牛头、马面、护法诸象,于中寺坛上跳舞。其始以鼓乐喇叭号筒,自中还之,两两继出,其后乃合跳。以炒面和酥油做赤身人形,置三角木盘内,下衬三角绸幅,天王一人,以小剑而支解之,诵经毕,又以鼓乐,鸣炮,送之寺外一二里余而还。是日,执事者收番、汊民人布施。过年取河冰列墙上,块块相接。除夜于房中烧香、念经,其父母已故者叩首哭泣,乃团坐吃茶而睡。
  回俗
  婚礼 女父母允后,又俟亲房叔伯具允,乃以油面团遍食之,谓之油交团。媒裹其余,归示男家以为定。其财礼亦于是日议定,或马或骡二匹,贫者以四小牛,先送其半。将娶,送布疋衣料。娶日,婿及亲属皆往,至女家户外环坐于地,其尊长为诵合婚经。婿跪户外,新妇跪室中。诵毕,女家送油香每人各一,牛肉各一块,即各先归女家。一妇人送新妇来,婿家开门索礼,以女鞋一双与之乃开门,婿家以箭杆二支与新妇兄弟。婿家女眷献茶四杯,同送亲女眷三拜,送亲女眷食少许,引新妇入房,立于灶前。其送亲男子不入门,环坐户外,婿家饷之先归。至晚成亲。次日夫妇各洗浴,新妇拜见翁姑及各长辈,婿往女家,拜见女父母及各亲。
  丧礼 男妇举哀,置尸木床东西向,不向南北。即日洗尸,裹其身,以三布单撒红花潮脑,自下而上裹束,以布条入木匣舁至坟,浚直坑内,又旁浚一窟,谓之穿堂。开匣解布条,将尸侧身西向置穿堂,去头上布单,露其面。以土塞其门,填土起坟。掌教阿訇诵经后散。又请房亲尊长一人,每日三次至坟诵经,凡四十日乃止,家中逢七日,请人诵经。服用白布,亲族戚友来吊,富者亦散孝布,又以钱散穷人,谓之做好事。
  时令 每三年缩一月,以有闰也。过年一月之先,皆闭斋,满一月开斋,即为新年第一日也,以见月为度。闭斋之日,鸡鸣用饭,至日落复饭,余时俱不饮食。过年先至寺礼拜,总掌教次赴坟诵经,然后互相贺年开斋。七十日谓之小过年,亦至寺礼拜,上坟、诵经,富者烹牛羊馈送邻里。闭斋前十五日转巴拉提、各掌教等至各家诵经,家中人皆跪俯,掌教令皆合掌面前,逐一手擦面一下毕,馈掌教布施。
  附方言
  百 或转北音。
  哈 俗发语辞。
  儿 本小子之称,俗指物皆带一“儿”字,竟似语助辞。如钱儿、帽儿、房儿、桌儿、耳坠儿、手钏儿之类。
  角 俗转各音,总角、俗曰角儿。
  顿 俗谓一餐为一顿。《世说》罗友曰:欲乞一顿食。《杜甫诗》顿顿食黄鱼。又打一顿,谓笞责一次,《唐书》打汝一顿。
  我 或读如字,或转卧音。
  舀 如舀水舀饭之类,陇右为恒言。
  铧 俗谓犁铁为铧,音华。
  耩 俗读刚,上声,为耒耜也。
  磨 去声,俗谓覆种之器,即耰也,非磨面之磨。
  埫 地亩数,二亩半为一埫,陇右为恒言。
  瞎 俗以不好为瞎,非心瞽者也。
  麦俗转墨音。
  雀 俗转〓音,呼他鸟亦如之。
  鸦 俗转哇音。
  可是 可俗转渴音,亦发语辞。
  嘎哒 助语辞。
  爷爷 祖父之称,若称父则曰爹,曰爸,从无称爷者。
  亲家 两姻相互之称,亲读去声是矣,亦有读平声者。
  迎亲 即迎婚之谓,迎读若应,欲合去声。
  娃娃 婴孩之称,儿女通称。
  挑担 即连襟之谓,民间两婿俗称也。
  乖爽 即佳爽之讹。
  活人 俗谓勤苦营生也。
  歹毒 歹者好之反,俗以人心残忍如鸩毒,谓之歹毒。
  可恶 俗谓人凶狠,或读去声,或读入声。
  高兴 俗讥人浮躁轻狂也。
  冒失 谓言行唐突也。
  扬气 凡物华美谓扬气,非扬眉吐气之谓。
  标致 俗以品貌骨格俊俏为标致。
  体面 谓美貌也。
  规矩 矩俗转居音,谓循分守礼者。
  别致 俗谓异常也。
  整治 治读持音,凡物损坏修理,皆曰整治,非整饬之谓。
  睡觉 觉读教音,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程灏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皆睡已醒之辞,陇右则甫就寝即曰睡觉。唯睡醒曰睡了一觉,则与枚之诗合。
  窝囊 俗以人不整洁为窝囊。
  夥计 俗转为夥结同赀合谋之谓。
  刁乖 性情恋野诡僻谓之刁乖,乖俗转拐音。
  真哥 即真个之讹语。
  衣裳 衣服通称,每二字连说,非古所谓上衣下裳也。
  耳坠 坠俗转为垂音,即耳环也。
  些许 亦曰些须,俗言少也。
  排场 俗以局面大放为排场。
  坐席 俗谓吃酒席也。
  鬼魂 俗谓无赖辈,即鬼祟之谓。
  花儿 民间歌谣之曲。
  上户 上俗转为商音,富家之称。
  穷汉 汉俗转为寒音,贫家之谓
  藏藏 藏读苍,去声,闲游之谓,亦曰浪浪。
  挣扎 俗谓免强出力。
  缓著 慰人养病之谓。
  锅块 块俗转平声,谓锅烙之厚饼,亦曰干粮。
  这里 俗以为致哒。
  轻些 儿谓病渐瘥。
  莫意思 即没兴趣之谓。
  夜里哥 即昨日个三字之讹。
  老汉家 汉俗转平声,长老之通称。
  无其奈何 即无聊之谓。
  粗枝大叶 俗谓不精细。
  麻利尖钻 俗谓黠慧之辈。
  物产
  (各府州县所产相同者多,其特出者别注)
  球琳琅玕之贡,见于雍州。秦以牧马开疆,其地宜禾,凡百物产,可以类推。圣朝休养生息,民康物阜。近年讲求林业、矿务,货财日殖。地不爱宝,理有固然。爰举飞潜动植,暨可资制造诸物,分类条列,加以小注,为博物之一助焉。
  谷类
  黍 黑白二种,米皆黏,俗呼为黄米,可烧酒,穗可制帚。
  稷 红白黑三种,俗谓之谷,所制与黍同。
  梁 黄、白、青、红,龙瓜、羊角、腊烛、芝麻,长角凡九种,可烧酒。
  麦 红、白二色。楷可制帽,亦制箱纸。
  大麦 成熟颇早,酿酒甚佳,磨面等于青科。
  荞麦 甜、苦、大棱、小棱四种。
  莜麦 亦曰油麦,炒半熟磨为面,作饼饭具佳,俗呼为燕麦。
  燕麦 一名苜麦,天下郡国利,《病书》唐于泾渭间置入马坊地二百三十顷,□苜蓿,苜麦可饲牲畜,且不待粪壅,故植者颇获其利。
  豌豆 麻、白二种,积之仓可耐久,磨面同麦,可供军饷。
  蚕豆 俗曰人豆,其种来自云南,堪作马料,并可作粉。
  扁豆 小而扁,可作粉。
  黑豆 可作粉,亦可生芽作菜,兼入药补肾。
  黄豆 小如黑豆,可作酱,亦能作腐。
  绿豆 可作粉,亦生芽作菜,兼入药解诸毒。
  脑孩豆 一名那孩豆,形如樱桃,红白色,味香。
  青稞 俗以不为糒,可酿酒。
  粟 俗名小谷,成熟最早,又名六十日谷,遇早歉,种之足以救急。
  糜 黑、麻、黄各种。
  胡麻 一名狗蚤,一名方茎,一名鸿藏,苗梗如麻,而叶圆锐。嫩时可蔬,籽可出油。
  大麻 俗曰荜麻,可出油。
  蔬类
  菘 俗曰白菜,有莲花、卷心、箭杆、紫花等类。
  葱 又沙葱一种……似葱而细。
  薤 俗名小蒜。
  韭 ……又有沙韭,山韭皆野生。
  茄 形长,色紫,性微寒,不可多食。
  蒜 甘属有一种白蒜,气味辛温,有小毒,入山含之,可避瘴气。
  芫荽 原名胡荽,汉张骞得其种于西域,故名。
  茄蓝 一名茄连,叶似蓝靛。
  辣椒
  菠
  芹 青、紫二种。
  芥 紫芥,花芥二种。
  苜蓿 汉使从西域持归,诏种离宫,傍及泾渭间,故庆属较多,嫩可作蔬,老可饲马,尤可备荒。
  羊芋 生山坡地,可作谷食。又一种红芋,味甘美,植之易生,获利甚厚,兼可救荒。
  菜子 籽可供油
  芥子 易于生长,虽高寒山地,皆能成熟,……以供油。
  芸苔
  蔓菁
  山药 一名薯蓣。
  百合
  刀豆
  蘑菇 黑白二种均佳,各府州多有之……祁连山产者佳生处土坟起,或作一大圈,或作一大撮,土人登高遥望,按迹采之,所得辄多。
  头发菜 兰属甘属具产,以河西为最。
  蕨麻
  茴
  地耳 一名地软。
  果类
  苹果
  冬柰 俗名楸子,色赤,味甘酸。《唐书》土贡有冬柰,土人取其汁煎为膏,印花纹,名曰果丹皮。
  梨 种类不一,有黑梨者,冬月既冻,色如墨乃佳,可消煤毒。
  楂 俗名软儿,既下树,庋置之,侯软乃可食,亦消煤气。
  桃 各处皆有,其类甚多。
  碧桃
  胡桃 即核桃。
  李 红、黄二种。
  枣 各府州俱有。
  沙枣 红、黄二色,大小如棘实,中有末如细沙,甘酸可口。
  葡萄 相传汉张骞自西域携归,移栽于甘属,故产特佳。
  延寿果 即蕨麻。
  杏 种属甚多。
  瓜类
  西瓜
  甘瓜 即甜瓜
  黄瓜 《礼》作王瓜。
  冬瓜 亦名东瓜。
  南瓜 俗名窝瓜。
  葫芦 长圆二种,嫩时作蔬,老可储物。
  花类
  探春、迎春、牡丹各府均有,五色俱备。
  芍药
  海棠 有铁梗、垂丝、西府三种。
  月季 一名四季梅。
  夹竹桃 盆植花,鲜艳耐久,但不耐寒。
  玫瑰 群芳谱一名徘徊。
  梅红 黄二种。
  剌梅 红黄紫三种。
  腊梅
  山查 花最鲜艳。
  丁香 河西产者佳,红白二种,俗名龙柏。
  向日葵
  罂粟 花备五色,壳硬可割取浆以为鸦片。
  卷丹 即百合。
  菊 各府州皆有。
  马兰 亦名马莲。
  山丹花
  木类
  松 西宁、甘凉、洮岷具出,有白松、黄松、油松、刺松诸种,黄松脆而不中用。余作屋材枋板。
  柏 《致富全书》柏有四种,扁柏,苍伯、璎玲柏、侧柏、剌柏,坚致可用。又一种香柏,即桧柏,俗名胭脂柏,可为枋,亦可雕刻。
  柳 各处有。有一青柳,折枝栽之生长甚易,二十年即中屋材;一白柳,不种自生,培养成才,其材与青柳等;一红柳木质盘曲,唯柔条可编笼笊之用;一黄柳山野甚多,只供薪爨;一尖叶柳,木坚细,可制器具。
  桑 叶可饲蚕作丝,椹及籽可备荒。
  榆 皮味甘而粘,和面食充饥,木可为车毂、辐及轴。
  椿 香椿、白椿、红椿三种,其叶皆可作菜食,成材充栋梁。
  槐 质坚重,可为器具,寸木皆属有用。
  柽 即河柳。
  桦 红白二种,繁茂易生,人护之即成森林,不中屋材,可为车头、农器、驼鞍之类。
  楸 白杨青杨,俗名钻天杨。
  鬼白杨 甘属出。
  沙枣木 质坚细,有花纹,作桌几盘匣等器具佳。
  草类
  红花 可染红,入药。
  蒿 白蒿、臭蒿两种,白者初生为茵陈。
  沙蒿 生沙地,刈之可粪田。
  马蔺 各处有,可作粗纸。
  艾
  箕席 可作帘箔盖房屋,织荐席,为绳索,兼可饲畜。
  马鞭
  仙人掌
  藋 灰藋
  羊眼豆
  宾草 生田岸间,刈以饲马,有胜正料。
  骆驼蓬 《博物志》岁欲荒,荒草先生,谓蓬也。
  刺蓬 水蓬、绵蓬、各处具出。
  蒲苇 可编席,可盖屋,其用甚多。
  野芦 生田中,根深难除,拔之可以饲马。
  白茅 根可配药。
  藉藉 《金史》曰小芜荑,《宁夏志》曰芨芨,编帘、衬屋,其用甚广。
  草香 生野山中,端午节采之,盛以绣囊经久不散。
  鹅郎草 俗名羊奶头,有水泽处皆有之,近用为戒烟之品。
  藻 萍,浮于水面,飘流随风。
  药类
  甘草 各府具有。
  党参 补益药。
  黄芪 苦参沙参
  芍药 白赤二种,白泄肝火,安脾肺,固腠理。赤散瘀血。
  羌活 其干可制烛,故一名蜡竿,治太阳经头痛。
  独活 治少阴头风。
  丹皮 和血、凉血、生血,故治骨热。
  甘菊 息风降火,故治头目眩晕。
  紫苏 温中散风寒,梗下气安胎,子消痰定喘。
  麻黄 各处有,专司冬令寒邪,为发散第一药。
  荊芥 性升浮,能发汗,散风湿,清头痛。
  薄荷 家野二种,去头目风热,消食下气,
  柴胡 善平肝热。
  白芷 治头风背痛,妇人带下,亦治疮痛。
  前胡 性阴而降,故治痰热咳喘。
  藁本 治头项风痛,妇人阴肿,疝痛。
  藿香 温中开胃,行气止呕。
  桔梗 清肺下气,引诸药上至高之分。
  秦艽 平肝之药,柴胡解表,秦艽解里。
  白芨 入肺,止吐血。
  白芥子 消痰。
  茯苓 赤白二种,假松气而生。
  茯神 即茯苓之抱松根者。
  百合
  黄精 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
  当归 活血生血要药。
  益母 一名茺蔚子,调之品,治诸血病及胎漏崩带。
  菟丝子 强阴益精而不过燥。
  蒺藜 散肝风,益精明目。
  枸杞
  地骨皮 即枸杞根。
  车前子 茵陈
  红花 少用养血,多则行血。
  小茴 艾叶
  黄芩 清肺、化痰、除湿、安胎。
  黃莲 除痞止痢
  大黄 有锦纹者佳,荡涤肠胃,下澡结,除瘀血。
  二丑 祛痰消食。
  牛蒡子 一名鼠粘子,利咽膈,消疸理痰。
  王不留行 通经、利便、下乳、催生。
  木通 降心火,清肺热,利小便。
  扁蓄 同水
  瞿麦 降心火、利小肠,为治淋要药。
  龙胆草 治肝胆热。
  蛇床子 治子脏虚寒、带下、脱肛、风湿。
  葫芦巴 暖丹田、壮元阳。
  锁阳 若春生叶则气散无纹,故曰三九锁阳。
  目贼 善治目疾。
  荜麻 天仙子狼毒莨菪
  苍耳 《本草》诗人谓之卷耳,散风湿,治头痛目暗。
  牵牛 治大肠风秘,气秘,逐水消痰。
  粟壳 善治久泄久痢。
  蒲公英 消肿解毒。
  葶苈 治畜水之药。
  肉苁蓉 河西郡县具出,生沙碛腴土中。
  马鞭草 破血通精。
  莱服子 能面食,亦能消痰。
  甘松香 《本草》凉州出佳,祛风去湿。
  黄蘖 坚肾润澡,清热除湿。
  侧柏叶 止血。
  桃仁 治血秘入血室。
  杏仁
  桑白皮 清肺止嗽。
  槐花 槐子
  石膏 清胃热结,发汗解肌。
  炎硝 朴硝芒硝朴硝性急,芒硝性缓。
  青盐 石燕
  熊胆
  鹿茸 甘凉等属较多,茸如朽木者佳。
  麝香 祁连山出者较多。
  五灵脂 俗名寒号虫,出于粪土及山崖中
  蜂蜜 班蟊
  羽类
  鸡 乳雏生卵,亦民间生利之一端。
  鸭 鹅 锦鸡 沙鸡 马鸡 雪鸡 野鸡 各山地具出。
  凫 《埤雅》野鸭为凫,家鸭为鹜。
  燕 《本草》小者越燕,大者胡燕。
  画眉、麻雀
  鹊 俗名喜鹊,性勤,善营巢,视其所向,可以卜旱涝,占风雨。
  半翅 雀 鹰 雕 鹧鸪
  鸱鸺 即鸱鸮,恶鸟。
  红嘴鸦 乌
  布谷 亦鸠属,与鹧鸪同类,将种谷时乃鸣。
  啄木 腊嘴
  毛类
  马 分为四种,孳生马,西番马,蒙古马,人力调练之马曰走
  马,其价甚昂。
  牛 黄色身小而训,耕田之外兼以食乳。
  犏牛 牛与牦交而生者,可耕载牝者资以取乳。
  牦牛 俗率养以供食,其毛可为缨。
  骡 二种、驴父马母,生者为骡;马父驴母,生者为…………,俗呼驴骡,皆健壮有力。
  驴
  〓〓羊 一名沙羊,一名山羊,黑白二种。
  驼 一名橐驼,一名明驼。产甘肃者多,食茨棘红柳,度沙碛能耐饥寒涝渴,喜食盐料,绒温暖过于棉。
  羊 通省民所生息,以羊为大宗。凡制服之皮,出于绵羊。
  犬 豕 猫
  鹿 各州府具有。牡者带角,夏至间获者则为茸。
  猞猁 狼 狐 兔 旱獭
  豹 各处具有,长尾虎纹毛色,分金钱、艾叶二种。
  熊 皮为褥御湿,油及胆可入药。
  獾 油可医病,皮隔潮湿。
  野彘 各属具有。
  黄鼠 鼠 黑鼠
  黄鼠狼 大于黄鼠,其尾毛可制笔。
  猬
  虫类
  蝙蝠 四足、肉翅,头如鼠,昏夜出巢飞食蛟虫,矢名夜明砂,入药。
  蜜蜂 黄蜂 蜻蜓 螳螂。
  蝉 《本草》蛴螬腹殖变而为蝉,亦有螳螂转丸化成者。
  促织 即蟋蟀。
  蜣螂 即推粪虫,与螳螂异。
  蝼蛅 蜗牛
  蚯蚓 即曲蟮,生于土中,相传善生之地,土必膏腴。
  蜘蛛 蜈蚣 蝎 蝇 蚰蜒 蚁 蚱蜢 蛇 红娘子 班蟊 蚊 虱
  矿类
  麸金 兰、巩、凉、肃、西宁具出,皆掘砂淘取之。
  金 银 铜 铝 铁
  石炭 各府均有
  煤 青烟煤
  货类
  羊毛 各府州具出,惜未精于制造,多为外商购去。
  羊皮 二货为甘省出境之大宗。
  绒 羊绒、驼绒皆可作毡,牛绒亦可作衣御雨。
  褐 毛布,精细,亦能耐久。
  毡 毛口袋 毛袜子 罽即褐。
  花毯 裘 酥 胶
  鹿茸 各府具出
  鹿干角 以制造鹿胶
  麝祁连山所出较多
  麻纸 麻 布 棉 酒 蓬灰
  皮硝 焰硝 黑磁器 木炭 盐
  古迹附陵墓
  式闾封墓,载在周书。尝有胜地名区,经代远年,湮付之荒烟蔓草者,文人学士抚断碑残碣,往往发思古之情。甘省兵燹迭经,古迹之存者尤鲜。然或得诸传闻,稽之志乘,亦有不可没灭者,至如往哲芳徽,徒深仰止,遗阡所在,犹禁樵苏,志古绩,附陵墓,亦景慕前贤之意尔。
  永昌县
  番和古城:在县西,汉置,属张掖郡。《地理志》张掖郡番和县,农都尉治。《隋志·武威郡》:后魏置番和县,后周郡废置镇,开皇中置县,唐改为天宝县。《元和志》:天宝县东至凉州一百八十里,本汉番和县。《元志》有永昌路,元初为西凉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路,明设卫,治金山之阳,即古番和地。
  显美古城,在县东,汉置,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三国魏,黄初中,凉州卢水胡反,张既讨之,军至武威,敌引还显美。既自武威复进军显美,击破之。《隋志》姑臧旧有显美县,周废。
  骊靬废县在县南,汊置,属张掖郡,晋改属武威郡。永和十年,张祚遣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后魏省。颜师古曰:取国名为县也。骊,力迟反,今土人俗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按《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县人番和,盖即骊靬之讹。
  燕支废县在县西,晋永嘉五年张轨置武兴郡,领燕支,新障二县。《魏书·地形志》番和郡,领新障,燕支二县。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武、新障、焉支五县之地入之。
  金昌城 在县北二十里。晋太元初,苻坚遣将伐凉张天锡,自将五万军于金昌城。《胡三省通鉴》注:金昌城在赤岸西北。
  金吕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晋咸宁六年,马隆既破树机能,依金吕山筑城。《方舆胜览》晋马隆置城,依金吕山。旧《县志》谓在毛卜喇金玉山下。
  破古城 在县北一百一十里。与昌宁寨相近,有遣址。《西陲今略》城在宁远堡北三十里。又有金沙城,在县西南边外。
  鄂尔多古城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传为永昌王牧马城,地名黄城儿,有永昌王避暑官。《西陲今略》黄城儿在詹詹口南八十里。
  交城 在县西,唐置交城守捉。《元和志》在凉州西二百里。
  恩宿 在县南。《十六国春秋》苻坚建元十二年,苟苌伐凉,遣别将马晖,杜周帅骑西出恩宿,邀张天锡走路,期会姑臧。晖等行泽中,值水失期,坚特宥之。
  大斗军 在县西南。《元和志》在凉州西二百里,本赤水军守促,唐开元中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故名。天宝初以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
  祁忠勇孤军胜虏处 在县东三里。道旁碑碣存。金秉抡《祁忠勇公战功记》:辛未夏,余奉简命,观察甘山,将之任,道经永昌,距城三里许,见道北有丰碑屹立,下车视之,大书“湟中祁将军手刃三虏孤军战胜处”十四字,而惜未载其详。询诸耆老,则曰:将军讳秉忠,西宁人,由袭士司参镇吾永。其时边方久靖,戎备颇弛。狡虏伺其隙,忽以千余众汹涌而来,前锋已至此处,城破在须臾。将军闻惊,率部下兵,擐甲执刃出,躬先跃马,径入围,东西驰突,杀三虏。虏惊以为神,各鸟兽散,将军急追之,越界百余里始还。所以保我先人而绵延至今者,皆将军之赐。盖万历四十五年事也。邑人感其德,勒石以垂不朽,几八十年于兹矣。余闻而叹曰:古云:“一人当关,万夫辟易”,其将军之谓乎。比抵甘,晤提标参府祁公伯豸,将军嫡孙也,为余具道其始末。乃知将军却虏之明年迁凉州协,又明年拜平羌将军,擢镇甘州。俄蒙召见,宠赍甚渥,加太子太保,提督蓟辽,每遇敌,辄先往,寻以血战,死于阵上。闻恤祭者三,赐谥曰“忠勇丰功骏烈勋府”藏之其家,子国屏以荫袭,任威远游击。值闯战乱,重其才,将引为党,厚啗以爵禄,弗从,贼杀其仆属而胁之,卒弗从,乘间击贼,贼遁去。夫将军以孤无所援之身,御猝不及防之虏于呼吸转瞬之间,奇矣!迨后,位益显,节益劲,终以死报朝廷。抑又难矣,而贤属抗议拒逆,不少挫折,固其至性过人,亦岂非将军之教之灵,所培育而成者哉。壬申五月,甘参公来协永,余以赈饥如湟中,适永协公之弟仲豸者为本营游击。暇日邀余至其家,因得览其世牒,益信将军忠心亮节。向所阐皆不虚。彼苟安禄豢,全躯保妻子之臣,对此可愧何如耶。然或不知自愧,且从而议其后曰,孤军岂能当众虏,特倖成耳。捐身又岂所乐为。非穷无复之则,轻身冒险以沽后世之名耳。嗟乎,已则弗能反。滋诋毁此忠良之所以不数数觏也。秋暮,余役竣,旋甘过永,永协公虑遗碣之将仆,悲祖德之就湮,既重为竖建,复新砻一石,欲以志其详而传于后,再拜,乞余言,余佩服将军久矣,敬核其实,行而直锋之如。此时康熙三十六年九月也。
  附陵墓
  高昌王墓 在永昌县北十五里圣容寺之次,有敕赐世勋碑记。
  永昌王阔端墓 在永昌县东一百二十里斡耳朵城,其西又有妃墓。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永昌县志补编》

出版者:永昌县人民政府

本书是作者从《凉镇志》、《五凉志》和《甘肃新通志》(分别编于乾隆五十年、嘉庆二十一年和民国六年)中,摘录的大量有关永昌县的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等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