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天文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236
颗粒名称: 卷一 天文志
分类号: P1-092
页数: 15
页码: 21-35
摘要: 本卷记述了永昌县的天文志,其中包括了天文、祥异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史 天文

内容

天文
  甘肃太阳高度表(以二分二至午正太阳赤道为例)
  春、秋分太阳高度表
  凉州府属
  00县日影离地平十0度十0分十0秒
  武威五二00一0
  镇番五一二六00
  永昌五一四一一0
  古浪五二二八00
  平番五三一五00
  夏至太阳高度表
  凉州府属
  00县日影离地平十0度十0分十0秒
  武威七五二七一0
  镇番七四五三00
  永昌七四五三00
  古浪七五五五00
  平番七六四二00
  冬至太阳高度表
  凉州府属
  00县日影离地平十0度十0分十0秒
  武威二八三三一
  镇番二七五九00
  永昌二八一四一0
  古浪二九0一00
  平番二九四八00
  经度分秒表
  凉州府属
  00县分线在西经十0度十0分十0秒
  武威一三四三00
  镇番一三二六00
  永昌一四三五00
  古浪一三三五00
  平番一三一三00
  纬度分秒表
  凉州府属
  北低大兴
  00县极十0度十0分十0秒
  县北极十0度武威三七五九五00一镇番三八三四000一永昌三八二九000一古浪三七四0000二平番三六五0000三十0分十0秒
  五五一0二一00二六00一五000五00
  甘肃列宿缠次表(谨以推测易知,求地平经度方位法,东加西减,遵考成黄道宿钤通例。截止宣统二年,一齐岁差)。
  凉州府属
  00县地平经度在0宿十0度十0分十0秒
  武威井二六一三0四
  镇番井二六三七三四
  永昌井二五四一0四
  古浪井二六二八0四
  平番井二六四六0四
  附祥异
  周襄王元年,星昼殒于秦,四年冬十二月,星殒于秦,有声。
  显王八年,彗星见于西方。
  秦始皇二年三月乙未,有流星大小西行,不可胜数,至晓乃息。
  七年夏五月彗星见于西方。
  西汉
  高帝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二年夏四月,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昼晦。
  九年夏六月乙未晦,日蚀。
  文帝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蚀在东井三十六度。
  武帝太初元年夏,关东蝗飞至敦煌。
  昭帝始元元年夏四月壬寅辰,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雨终日,夜雨著地为黄土。
  二年冬,亡冰。
  元凤元年秋七月乙亥晦,日蚀。
  元平元年春二月甲申辰,有流星大如月,众星皆随西行。
  元帝元初五年,彗星出西北,赤黄色长八尺。
  元平元年夏四月己亥晦、日蚀、不尽,如钩,在东井六度。
  平帝元始元年夏五月丁己朔,日蚀,在东井。
  后汉
  光武二十九年夏四月,武威、酒泉蝗。
  三十年闰月甲午,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炎长五尺为慧,……至五月甲子不见,凡见三十一日。
  和帝永元五年夏四月,金、火、水俱聚于东井。
  安帝永初二年,凉州大风拔树。
  三年冬,凉州大饥,人相食。
  七年夏四月丙申晦,日蚀,在东井一度。
  顺帝永建六年二月,彗星在东井。
  阳嘉三年二月流星从西北行,长八九尺,色赤黄,有声隆隆然如雷。
  五年夏五月己丑晦,日蚀,在东井三十三度。
  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都郡六地震,从去年秋九月以来至夏四月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市,伤害人物。
  桓帝建和三年夏四月丁卯晦,日蚀,在东井二十三度。
  延熹三年夏六月……凉州地震。
  灵帝中平四年春三月,黑气大如瓜,在日中。
  三国
  魏文帝皇初三年,西郡兰池长赵奭得玉玺,军士张冰得之,文曰皇帝玺,以上凉州刺史张寔,群僚上庆称德……
  西晋
  惠帝永康元年冬十一月,大风从西北来,折木、飞砂石,六日止。
  永宁元年七月,姑臧县螟,显美县蝗。
  怀帝永嘉元年秋八月,有大星如日,小者如斗,自西方流东北,尽赤,俄有声如雷。
  愍帝建兴二年春正月辛未日,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又辛未庚时日殒于地。
  四年,三日并照。
  东晋
  元帝大兴元年,冬十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中有赤青。
  二年夏六月,凉州大水。
  永昌元年秋七月甲午,有流星大如瓮,长百余丈,青赤色,从西方来,分为百余歧方散。
  成帝咸和二年夏五月甲午朔,日蚀在东井。
  八年夏五月,殒石于凉州。
  八年,凉州张重华将诛西河,相张祚厩马数十匹,同时悉无尾。
  穆帝永和七年春三月己卯,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
  八年,张重华在凉州,春三月,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鸟象,甚分明,五日乃止。
  哀帝隆和四年,凉州春旱至夏。
  帝奕太和元年春二月,西平、凉州地震水涌。
  孝武帝咸安二年秋七月,西平、凉州地震山崩。
  十二年,凉州大饥,人相食。
  安帝隆安九年春二月壬辰,水、火、土、金聚于东井,从岁星也。
  恭帝元熙元年夏四月,西凉地震,星殒。
  南北朝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春二月,金、火、水合于东井。
  孝武帝孝建初春二月,流星大如月,西行。
  齐武帝永明八年夏六月丙申,有黄光竟天,照地状如金。
  和帝中兴元年,彗星竟天。
  梁武帝中大同二年夏六月,天裂于西北,冬十二月,天西北裂,有光如火。
  元帝承圣元年冬十一月,两日俱见。
  陈文帝天嘉二年冬十月甲戍朔,日蚀。
  五年秋八月丁未朔,日再蚀。
  天康元年春二月,日图光微,日中见鸟。
  临海王广大二年夏六月,彗星见东井。
  宣帝太建四年秋九月庚子朔,日再蚀。
  后主至德元年冬十二月戊午夜,天开自西北至东南,其内青黄杂色,隆隆若雷声。
  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春正月,彗星见于西方。
  明元帝永兴四年春二月壬辰,水、火、土、金聚于东井,后木、火入鬼。
  文成帝兴光元年秋七月丙申朔,日蚀既。
  孝文帝太和二年春二月,凉州献赤鸟。
  宣武帝景明二年冬十一月辛卯,凉州雷发声。
  四年春正月辛酉,凉州地震。秋七月乙丑,凉州地震。正始三年秋七月乙丑,凉州地震有声,城圯。
  四年秋八月,凉州蝗。
  孝明帝熙平三年冬十一月己丑朔,日再蚀。
  节闵帝普太元年春三月丁卯,日月并赤赭色,天地〓浊。
  北齐后主天统四年夏六月,彗星见东井。
  武平七年春二月丙寅,大风从西北起,发屋拔树,五日止。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春二月庚午,日斗光遂微。
  三年夏六月甲戍,彗星见于东井,长一丈,上白下赤而锐,东行至鬼北。
  建德三年,凉州地频震,坏城郭,地裂,涌泉出。
  六年春正月,天西方有声如雷。
  宣政元年夏六月壬午,木、火、金合于东井。
  隋
  文帝开皇元年春正月己巳,白虹夹日。
  炀帝大业三年春二月己丑,彗星见于东井,扫帝座百余日乃止。
  九年春正月二十七日,两月并见。
  十三年冬十一月辛酉,日光四散如流血。
  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冬,凉州大饥。
  太宗贞观八年秋七月,陇右山摧,大蛇屡见。
  十六年夏六月甲辰,西方有流星如月,西南行。
  十七年夏六月己卯朔,日蚀在东井十六度。
  高宗显庆五年夏六月庚午朔,日蚀在东井二十七度。龙朔元年夏五月甲子晦,日蚀在东井二十七度。
  总章二年夏六月戊申朔,日蚀在东井二十九度。
  咸亨元年夏六月壬寅朔,日蚀在东井十八度。
  武后文明元年秋七月辛未,有彗星见于西,长丈余。八月甲辰不见。
  垂拱三年,武威郡石化为面。
  四年夏六月丁亥朔,日蚀在东井二十七度。
  中宗景龙元年夏六月丁卯朔,日蚀在东井二十八度。冬十月壬午,彗星见于西。
  明皇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
  天宝三年春正月庚戍,日晕五重。
  十三载夏六月乙丑朔,日蚀不尽如钩,在东井十九度。
  肃宗至德元载冬十一月辛亥朔,河西地震裂,有声,陷庐舍,张掖、酒泉尤其,至二年三月癸亥乃止。
  乾元三年闰月辛酉朔,彗星见于西,长数丈,至五月灭。
  代宗大历三年秋七月壬申,五星聚东井。
  十年春三月,有流星出于西,如二升器,尾长二丈。
  十三年夏六月,陇右献猫鼠同乳。
  德宗贞元元年,春旱,夏蝗,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
  草木叶及畜毛皆尽,饿馑枕道,民蒸蝗去翅而食之。
  十七年夏五月壬戍朔,日蚀在东井十度。
  宪宗元和二年冬十月壬午,日旁有黑气如人,形跪,手捧盘向日,盘中气如人头。十二月己巳,西北有流星亘天,尾散如珠。
  四年闰三月,日旁有物,如日。秋八月丁丑,西北有大星东南流,声如雷鼓。十年春正月辛卯,日外有物如鸟。
  敬宗宝历元年夏六月甲戍,赤虹贯日。
  八年秋十月壬寅,白虹贯日,东西极天,有背块。
  开成二月己亥,流星大小二百余,并西流,尾长二丈至五丈。
  五年春二月丙辰,日重晕,赤气夹日。
  懿宗咸通元年六月壬寅朔,日蚀在东井十八度。
  僖宗乾符二年,日中有若飞燕者。
  六年冬十一月丙辰朔,有两日并出而斗,三日乃不见。
  中和二年冬十月,西北方无云而雷。
  光启二年冬十月壬戍,长星出于西北方。
  昭宗光化三年冬,日有虹霓背琼,弥旬。秋八月己亥,西方有
  白气如履底,出白气如疋练,长五丈,上冲天,分为三彗,形下垂。
  三年春二月,大星如月,自东西流,声如雷,尾迹横贯中天,三夕乃灭。
  天佑元年春二月丙寅,日中见北斗。
  春二月己巳,日有黄白晕如半环,有苍黑云夹日,既而云变如人马状乃消。
  三月乙丑,夜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丈许而止。上有星芒炎如火,长五尺,蛇行,小星皆动,至东南,其殒如雨。少顷没后,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中,色瞢,盖枉矢也。
  五代
  唐明宗天成二年春三月庚申,众小星流于西北。
  闵帝应顺元年春二月丁酉,众星流于西北。
  宋
  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北有彗。真宗景德元年冬十二月甲辰,日有二影,如三日状。是年北方有星大如斗,殒于西北,赤光丈余。
  大中祥符二年,赵德明出侵回鹘,恒星昼见,惧而还。
  仁宗景佑元年秋九月己丑,有星出东井如太白,赤黄色,尾迹向东。
  高宗建炎三年春二月甲寅,日初出,雨黑气,如人形夹日,至巳时乃散。
  绍兴二十六年秋七月丙午,彗星见东井。
  孝宗兴隆元年夏五月壬辰朔,日蚀在东井。
  十四年夏五月,有星大如日,与月相摩荡而入。
  辽圣宗开泰三年春正月丁酉,彗见西方。
  金海陵王正隆五年秋八月庚午,日中有黑子,状如人。
  金卫绍王大安二年春正月庚戍朔,日中有流星出,大如盘,西行,渐如车轮,长数丈,至地复起,光散如火,移刻灭。
  哀宗正大八年春三月庚戍,日忽白而失色,左右有气,似日无光,与日相凌,日光四出,摇荡至没。
  元
  元始祖中统三年夏五月,甘州饥。
  二十四年秋七月癸丑,日晕连环,白虹贯之。
  成宗大德五年秋八月庚辰,彗出东井十四度四十分,历紫微天市垣,自八月庚辰至九月乙丑凡四十六日而灭。
  武宗至大四年七月癸未,甘州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仁宗皇庆二年三月,巩昌、甘肃等地饥,丁未彗星出东井。
  延佑元年三月己亥,白晕亘天,连环贯日。
  文宗至顺三年五月,甘州雨雹。己巳,天鼓鸣于西北。丁酉,白虹并日出,其长竟天。
  明
  太祖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日上赤气,长五丈余,须臾又生直气、背气、青赤色,又生半晕,两白虹贯珥,已而弥天贯日。
  成祖永乐二年五月丙午,有赤星大如斗,出中天,西北行。
  六年冬十月,彗出西方,十有七日灭。
  八年闰八月,西北方天门青,赤、黄各一,大如椀,明朗清润,良久,聚半月形。
  英宗正统十一年春正月乙未,日生背气,白虹弥天。
  十四年冬十月癸丑,有星大如杯,赤光烛地,自三师西北抵少弼,尾迹化苍白气,长五尺余,曲曲西行。壬申,日上黑气如烟,寻发红光,散焰如火。
  代宗景泰元年二月壬午酉刻,日上黑气四道,约长三丈,离地丈许,两头锐而贯日,状如鱼。
  英宗天顺四年夏,甘肃诸府、卫夏旱。
  宪宗成化元年春三月,彗星见西北,长三丈余,三阅月而没。
  七年冬十二月甲戍,彗见天田,西指己卯,东西竟天,北行正,昼犹见,至八年正月丙午渐灭。
  八年春正月己卯,星昼见,与日争明。
  十三年闰二月……甘州、凉州等处,同日俱震。
  二十一年春正月甲申朔,西方有赤星,大如椀,西行,化白气,曲如蛇,良久轰如雷震。
  孝宗弘治元年冬十一月已卯,月生芒如齿,长三尺余,色苍白。
  二年春正月甲戍,日晕,白虹弥天;丙午,日交晕,白虹弥天。
  四年春二月庚戍,日晕,有珥戟气,白虹弥天。十一年秋八月,慧星见于东井。
  十七年秋,陇右大饥。
  武宗正德元年春正月乙酉,日晕有背珥,白虹弥天。十二月辛酉,月晕,白虹弥天。
  十六年夏四月,凉州忽见一星,红光如火,殒于西南,随生白气,天鼓鸣。
  世宗嘉靖七年春正月乙亥,日晕,生珥戟,白虹弥天。
  十年闰六月乙巳,慧星出于井,长尺许。秋八月己卯慧星见东井。
  十三年春二月壬辰,日晕,生珥戟,白虹弥天。
  二十六年,日光甚小,昼见恒星。
  三十七年,陇右地震十余次。
  四十年,山丹卫地震。
  四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日晕,有珥,上抱下戟,白虹弥天。
  穆宗隆庆五年三月辛已,日晕有珥,白虹弥天。
  神宗万历六年春正月戊辰,有大星如日,出自西方,众星皆西环。
  十四年日蚀既,白昼晦,人睹面不相见。……凉、永火光烛天,如车轮,尾分三股,约三丈。
  十九年冬十月戊戍,山丹卫地屡。
  二十一年秋七月乙卯,慧星见于井。
  二十四年秋七月丁丑,慧星见于西北,长尺余,西北行五月。
  三十五年春正月庚午,日晕,黑气蔽天。
  四十八年春二月癸丑,日连环晕,生背戟,白虹。
  熹宗天启元年二月甲午,日交晕,左右有珥,白虹弥天。
  四年春正月癸未,日赤无光,有黑子二三荡于旁,渐至百许,凡四日。二月壬子,日淡黄无光。癸丑,黑日摩荡日旁。四月癸酉,日中黑气摩荡。
  庄烈帝崇祯元年春三月辛巳,昧爽,天赤如血,射窗牖皆红。
  二年冬十一月,天鼓鸣如雷。
  四年春正月戊戍,日色如血,照人皆赤。二月乙巳朔,日赤如血,无光。
  七年冬,全省大地震,坏屋,伤人无数。
  九年春,日晦似血。
  十一年冬十一月癸巳,日中有黑子及黑青白气。癸亥,日入时,日光荡摩如两日。
  十三年秋九月己巳,两日并出,辰刻乃合为一,入时又分为二。
  十六年秋八月,地震,日出日落常有黄气。背弓,白虹贯日。
  十七年春三月壬寅,日色无光者两旬。
  清
  顺治元年春正月,日中有赤气数道,夜,月赤如血,北斗不见。
  十四年……日蚀三次,月蚀一次。
  康熙五年秋,凉州阴雨时行。
  六年,凉州大稔。
  十三年,慧星见凉州西南。
  二十五年春,凉州属大雪连月,岁大稔。
  二十七年夏四月朔,日蚀既,昼晦如夜,寻复。
  三十一年,庆阳,凉州岁饥。
  四十一年,凉州属大雨雹伤稼。
  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凉州昼晦如夜,禽鸟死者无算。凉州大疫。四十八年,九月二十日,凉州地震。
  雍正五年八月,永昌大稔。
  六年,凉,永大稔,麦穗长五寸许。
  乾隆二年六月,凉州属,螟害稼。是年凉州属县螟,特蟊贼害稼。
  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凉州地震。
  六年冬,陇右诸州县大饥。
  二十四年,自春徂夏,陇右诸州县大旱。
  二十八年,永昌大饥。
  二十九年五月,永昌大疫。
  三十三年秋七月,永昌淋雨五十日,禾尽生耳。
  三十五年八月初一日,甫夜,永昌县朱霞亘西北,光华万道,弥望无垠。
  三十九年秋八月,永昌县迅雷鸣,雀死无算。
  四十四年,日面有黑斑,阅六月而灭。
  四十六年春三月,永昌县雨雪如卷絮。
  四十九年冬十月,永昌县东郊民园梨、楸、杏树遍开花。
  五十年春三月初八日,永昌县大风霾拔木,越二日,地震。
  六十年正月朔,日蚀不见。
  嘉庆十六年秋七月,永昌等处大疫,死亡相半。是年,永昌饥。
  十七年,永昌等处大饥。
  道光十八年,永昌山丹大饥,道馑相望。
  二十八年,永昌大稔。
  咸丰八年,永昌大稔。
  十一年五月,彗星袭斗长竟天。
  同治元年,彗星见于永昌西北,初期尚微,渐长大,光芒闪烁,历三年乃灭。
  七年,永昌等处大旱,饥。
  八年,永昌大饥。
  光绪九年,永昌大稔。
  二十年二月朔,日蚀,初二日,白虹贯日。
  二十一年春正月初一日,日蚀。
  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午刻,日重晕,显三珥,旁有戟气,又有白虹随,晕生背气,历未至申不灭。
  二十八年十二月除夕,永昌地震。
  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午刻,日晕两重,南北显两珥,光明朗澈,与日光相激,射东北,又生背气,历三时之久。
  三十二年六月,永昌冰雹。
  宣统元年,全省春夏亢旱。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永昌县志补编》

出版者:永昌县人民政府

本书是作者从《凉镇志》、《五凉志》和《甘肃新通志》(分别编于乾隆五十年、嘉庆二十一年和民国六年)中,摘录的大量有关永昌县的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等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