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230
颗粒名称: 序文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我们决定出版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永昌过去的事情。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地方领导如果不了解不熟悉本地方的过去,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现在;不能正确地把握现在,也就不可能切合实际地率领当地干部和群众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回顾以往,洞悉历史、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就是地方志。
  永昌县志在1949年以前编纂刊行的有三本,即:乾隆五十年的《永昌县志》、嘉庆二十一年的《永昌县志》、民国六年的《续修永昌县志》。毫无疑问,三本旧志为永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经起过重要的借鉴作用,即使是现在或未来,它仍应该是我县每个干部的手头必备书,为了比较出色地完成我们的使命,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但世界上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三本旧志也不能例外。近来,县档案局退休干部何登焕先生利用闲暇从《凉镇志》、《五凉志》,特别是从《甘肃新通志》中,摘录出了大量有关永昌的历史事实,约二十多万言,呈送我们。我们看后,发现这些讲述有关永昌过去事情的历史文字,多数为永昌旧志所不记,而这些文字为我们所提供的认识价值,绝不在三本旧志之下。因此,这部摘录,应该看作是对永昌三本旧志的很好的补充。我们决定将这部摘录贯名为《永昌县志补编》,由县委副书记董开津同志负责,以永昌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内部印刷发行。
  让我们且看一下下面这段文字:
  水利之兴,务详其源。源出于泉,或出于山。永邑山水之大,莫如邑东之涧转口,邑西之大河口。……泉虽常流,炎夏非时雨补救,未见沾足也。且山水之流,裕于林木,蕴于冰雪,林木疏则雪不凝,而山水不给矣。泉水出湖泊,湖泊带潮,色似斥卤而常白,土人开种,泉源多淤。唯赖留心民瘼者,严法令以保南山之林木,使荫藏深厚,盛夏犹能积雪,则山水盈留;近泉之湖泊,奸民不得开种,则泉流通矣。
  这是《五凉志》及《新通志》中专述永昌水利的文字,指出永昌水利,一靠南山之林木,二靠带潮之湖泊(即永人所说的湖滩)。南山林木密则冰雪深,冰雪深则山水丰沛,反之则山水断矣;湖滩广则泉眼通,泉眼通则泉水充盈,湖滩开种,则泉水断矣。因此,历代凡关心民生的永昌县令,都以严刑峻法保护南山林木及湖滩,将此作为头等大事狠抓不懈。此等文字,此等记载,如同黄钟大吕,发出的是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不能不为之汗颜和心悸;那些历代有为的县令在这一关系永昌民生的大事上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及勇敢果断,我们不能不为之折服。
  因为一个无情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荒漠化的威胁。绝不能否认我们各项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南山的林木已日渐稀少,平川的湖滩已开垦殆尽,干旱年甚一年地侵害着我们,由此而造成的粮食绝收正从局部向四面蔓延。水是一切生物的命脉,没有水就一切无从谈起。一旦水源枯竭,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等于零。因此对永昌来说水应该是我们订计划、办事情考虑的基础,保护水源应该是县委和政府常抓不懈的大事。这是《补编》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将这本《补编》同永昌三本旧志和1990年完成的新编《永昌县志》结合起来阅读,给我们的启迪将是多方面的,我们所受裨益也必是多方面的。出版本书,也算是本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刻我们献给永昌人民的一份礼物吧!
  1999年11月6日于永昌古城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补编

《永昌县志补编》

出版者:永昌县人民政府

本书是作者从《凉镇志》、《五凉志》和《甘肃新通志》(分别编于乾隆五十年、嘉庆二十一年和民国六年)中,摘录的大量有关永昌县的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等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魏秀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