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1990年价格,下同)。把人均纯收入定为1100元,主要依据是:(1)从纵向看,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标志着农村居民的生活将在温饱的基础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8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5元,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到2000年,农民收入达到1100元,则将比1990年增加414元。这个增量比80年代的增量要多近100元。这意味着90年代农民生活将取得比80年代有更大的改善。(2)从横向看,根据1990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分组资料计算,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的农户的生活消费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获得显著改善。(3)按照回归方程计算,从1990一2000年,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再翻一番,我国人口按十年规划的12.5%的年均速度增长,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到1123元。因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为1100元是比较适宜的。
2、收入差异:基尼系数为0.3—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比较精确的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入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的大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研究,认为对我国农村来说,基尼系数划分四个区间比较适宜,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因此,农村实现小康,基尼系数定为0.30.4之间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