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入分配,包括收入水平和收入差异
1、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1990年价格,下同)。把人均纯收入定为1100元,主要依据是:(1)从纵向看,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标志着农村居民的生活将在温饱的基础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8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5元,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到2000年,农民收入达到1100元,则将比1990年增加414元。这个增量比80年代的增量要多近100元。这意味着90年代农民生活将取得比80年代有更大的改善。(2)从横向看,根据1990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分组资料计算,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的农户的生活消费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获得显著改善。(3)按照回归方程计算,从1990一2000年,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再翻一番,我国人口按十年规划的12.5%的年均速度增长,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到1123元。因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为1100元是比较适宜的。
2、收入差异:基尼系数为0.3—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比较精确的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入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的大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研究,认为对我国农村来说,基尼系数划分四个区间比较适宜,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因此,农村实现小康,基尼系数定为0.30.4之间比较合适。
二、物质生活,包括消费、营养、衣着、住房四项指标
3、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0—50%。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是国内外普遍认同的指标。国际上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据此把这一指标定为40—50%。
4、营养: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75克以上。
反映居民食物消费及营养状况的指标比较多,经过反复研究,认为用蛋白质摄入量比较适宜,根据我国营养卫生部门专家的研究,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75克以上才能满足人体的基本需求。
5、衣着:人均衣着支出70元以上。
反映衣着消费水平的指标一般有人均衣着支出额、人均各种布的消费量、人均购买成衣件数等。选择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在剔除衣着价格变动影响的情况下,它的增长反映了农民衣着状况的改善。根据农村住户的调查分组资料计算,人均纯收入达到1103元的农户的衣着支出为70元。据此,把小康户的衣着支出定为70元以上。
6、住房: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例在80%以上。
80年代,我国农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由9.4平方米扩大到17.8平方米。住房面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这也是我国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实现小康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则是进一步提高住房质量。因此,选择了住房面积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和砖木结构面积所占比重这一指标。根据农村住户调查,人均纯收入1100元的农户住房面积中钢木结构所占比重为76%,据此定为80%。
三、精神生活,包括文娱、服务两项指标
7、文娱:电视机普及率在70%以上。
反映农民文化娱乐的指标比较多,经过反复比较认为,目前,电视机在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电视机的普及率对于反映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来说最具有代表性。因此,选择了农民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来反映农民的文化娱乐状况。1990年人均纯收入在1103元的农户的电视机普及率已经达68%。考虑到今后电视机在我国农村的需求趋势以及小康社会对于电视机的需求,拟把电视机的普及率定在70%。
8、服务: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在10%以上。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消费分为文化服务消费和生活服务消费两类。拟用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来反映农民服务消费水平的提高情况。这项指标是根据目前已经达到小康线的农户的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状况以及小康社会对文化服务、生活服务的需求确定的。
四、人口素质,包括健康、知识两项指标
9、健康: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比较合适的指标。
人们在改善身体素质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如改善营养结构、加强锻炼、看病吃药等,最终都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的寿命长短上。80年代末期,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0岁,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考虑到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较高的现实,根据专家意见,拟将农村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小康值定为70岁。
10、知识: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根据专家意见,该指标的值确定为8年。
五、生活环境,包括饮水、用电、交通、通讯四项指标,指标量化标准分别取自卫生部、民政部、交通邮电部门
11、饮水:安全卫生水普及率90%以上。
安全卫生水普及率是指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村居民比重。
“安全卫生水”是指水源水的感官、PH值、氟含量、亚硝酸盐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煮沸后可以饮用。这是保证居民健康必不可少的标准。
12、用电:用电户比重95%以上。
通电是小康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用电农户比重应作为农村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13、交通: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在85%以上。
反映农村交通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以采用交通工具的普及率来反映;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交通条件方面的指标来反映。而农村是否通公路对于农村交通的便利与否至关重要,因此,选择了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这个指标。
14、通讯: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在70%以上。
反映通讯水平的指标还有设有邮局、所乡(镇)的比重、通邮的行政村的比重等指标,我们认为用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作为小康生活标志之一比较合适。
六、安全保障,包括保障、安全两项指标,量化标准来自司法部门
15、享受五保人口比重在90%以上。
搞好社会保障,尤其是搞好农村社会保障,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农村小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我们设置农村享受五保人数占五保户人数的比重这一指标来反映农村的社会保障情况,农村享受五保的人数包括集体给予五保的人数和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散居五保户人数之和。
16、安全: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不超过5件。
在小康社会,人们应具有起码的安全感,这是安居乐业、安然度日、维持正常生活的保证。反映社会安全程度的主要指标有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每万人治安案件立案件数以及乡镇企业每万人因工死亡率等指标。这里采用了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这一指标。
以上这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农村小康的特征和要求,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收入差异则体现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程度;物质生活的宽裕,包括消费结构、吃穿住用等方面,是小康的核心内容,精神生活的充实,则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志;人口素质,不论是健康状况的改善,还是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是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及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能否安居乐业、安康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