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工程小词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村小康工程建设纪实》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99
颗粒名称: 小康工程小词典
分类号: F124.7
页数: 17
页码: 280-296
摘要: 本文小康工程小词典就小康工程经济展开论述,包括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什么是小康、小康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小康的主要特征、怎样认识小康、小康所指的生活质量概念、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小康线等内容。
关键词: 小康经济 小康工程 永昌县

内容

1、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
  党中央确定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是:第一步,到199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稳定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在199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即2050年左右,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上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2、什么是小康?
  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不够富裕的一种状态。
  小康的主体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宏观上它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完善;微观上它指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
  3、小康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小康”一词源于《礼记》,是相对“大同”而言的一种生活比较殷实,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经济状况。
  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构想,即“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列入经济建设目标。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小康作了进一步阐述:“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就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实现小康目标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1年4月,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制定了本世纪末最后十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蓝图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首次对小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把奔小康明确确定为九十年代农村工作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目标。
  4、小康的主要特征
  小康是人们生活由温饱走向富裕的阶段性描述,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1)目标性,小康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小康目标的实现则意味着全国人民的生活将在小康的基础上向富裕目标迈进。(2)客观性,小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有的概念,它具有确定的内涵,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3)全面性,小康的实现即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即包括人口素质的提高,又包括公益事业的发展;即包括生活环境的改善,又包括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4)总体性,国家确定的小康是就全国除台湾、港澳外所有地区而言的,在社会集团上,它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和全体城镇居民,而不是指哪一个地区或哪一个家庭。(5)相对性,小康是相对于温饱和富裕而言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6)共富性,小康是指全国人民共同致富的小康,而不是指两极分化的小康,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亦即小康的中国特色。
  5、怎样认识小康?
  (1)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认识,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阶段。人类生活发展,大体经历饥寒、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小康是温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富裕相比尚有较大的一段差距,与相邻的发展阶段比具有时限短的特点。
  (2)从横向比较的角度认识,小康是中等经济发展水平,按照世界银行划线分组法,从一个国家整体而言,达到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进入了小康社会,根据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从而可以迈入1990年中下等收入国家标准的行列。
  (3)从各层次需求满足程度认识,小康是生存消费宽裕,而发展、享受消费相对不足。小康阶段的收入尚难满足劳动力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扩大再生产所必需消费以及享乐性需要的物质及精神消费,人们的发展和享受消费仍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
  6、小康所指的生活质量概念
  小康的界定是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就是说小康是一个生活质量概念。生活质量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享受程度,是有关个人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指标体系。因此,小康不仅仅指吃的好、穿的好、有钱花、用上几大件,而是个生活质量问题,它包括了人们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指标,亦即一种由温饱生活阶段的数量凑和型向小康生活阶段的质量效益型转变的状态。小康的生活质量起码包括:收入宽裕有道、花销满足需要、吃的科学营养、穿的新颖得体、用的方便实惠、住的宽畅洁净、行的自如有序、玩的充实洒脱,身体要健康、精神要愉快、关系要融洽、心理要稳定,也就是要让人们活的健康、活的文明、活的充实、活的理直气壮,活的潇潇洒洒。
  7、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小康线?
  在农村小康指标体系中,通过人均纯收入显示的农村小康线是一个核心指标,它在农村小康指标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权数达30%)根据农村住户调查的大量经验数据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我国把农村小康线定为1100元,这一目标是积极的,具有激励性,它意味着人民生活将在现有基础上前进一大步,吃穿住用行以及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方面将获得显著改善。根据我们目前的人均纯收入水平分析,既定的小康线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同时,既定的小康线与人们的过渡性阶段,不能对它期望过高,应树立正确的小康意识,对小康有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认识。
  8、什么是农村小康线?
  所谓农村小康线是指在小康状态下,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低限值,它是衡量农村小康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农村要跨入小康生活阶段,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农村总人口平均,必须达到这个界定值,才能视为农民收入达到小康标准。
  根据对农村住户调查的大量数据统计计算和国际通用标准,经过反复论证比较,我国农村小康线界定为1100元,即按1990年价格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从目前物价上涨幅度、农民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消费等多种因素考虑,到199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00元的奋斗目标,才能达到这一标准。
  9、为什么要把农村小康线定为1100元?
  农村小康线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指标,全国小康的设计最初是以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为背景的,后来又将其确定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从收入的角度看,国民生产总值部分来源于农民的贡献;从分配的角度看,国民生产总值的部分又分配于农民形成收入,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到2000年,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382元(80年不变价)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应的579元,若按90年价格计算,则为1123元,所以农村小康值拟定为1100元。同时,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消费状况,都是符合农村实际的。
  10、我国小康起点的量化标准
  我国达到小康阶段的起点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0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基尼系数为0.30—0.35;贫困人口比重为0.5%以下;人均年收入为1400元;人均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为2600千卡;蛋白质75克;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15.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为47—49%;人均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为16%;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中学入学率为5560%。
  11、为什么说小康具有相对性?
  小康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富裕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相对于温饱和富裕而言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来看,它是在完成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要实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又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从历史比较来看,人们对小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现在人们对小康的认识已不同于孔孟小康时代,也不同于建国初期,甚至不同于七十年代,已被时代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从国际比较来看,它是处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之间,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按照国际通用的分类方法,到2000年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只相当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12、农村小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到2000年,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基本实现小康,从总体上看,将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纯收入超过1650元),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基尼系数达到0.3—0.4的小康值),消费结构显著改善(恩格尔系数低于50%)营养基本满足需要(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75克/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50%的农户住上砖木结构住房,居民点和农户庄前屋后实现美化绿化、园林化、经济化),精神生活逐步充实(乡村组文体娱乐活动有场地、有设施,电视机普及率超过70%),服务体系健全(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高于10%),身体更加健康(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0岁),知识更加丰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达到8年,80%的劳动力普及技术培训),饮水卫生安全(90%的农户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用电更为普遍(用电户比重超过95%)交通迅捷便利(村村实现通公路),电话使用方便(通电话行政村超,过70%)公益事业发展(村村有购物站、文化站、幼儿园、保健站,乡乡有中心,医院和综合文化中心),社会保障程度提高(乡乡有敬老院,享受社会保障人口比重达到100%),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普及法制和公德教育,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不超过5件),寿命与营养指标将达到世界中上等国家的水平,农村居民生活将获得全面改善。
  13、基尼系数及其经济含义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比较精确的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大小,反映全部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的大小,基尼系数最小等于零,最大等于1,实际的基尼系数一般介于两者之间。依据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目标和80年代的实践,小康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相对合理区间为0.30.35(农村为0.30.4)这个标准低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标准,但是它体现了我国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的特征,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14、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什么选用恩格尔系数?
  反映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两个,即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恩格尔系数。我国在农村小康标准中选用了恩格尔系数,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人均纯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生活消费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是一个国内外普遍认同的判断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恩格尔系数的高低,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越高,温饱和贫困的特色越强,恩格尔系数越低,富裕的特色越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的更多部分将投入到住房、保险、文化教育、娱乐旅游、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的更新、补充和完善等方面,恩格尔系数也将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把恩格尔系数的小康值定为40—50%,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的情况,也便于进行国内外对比和研究。
  15、什么是小康工程?
  小康工程是我国为实现小康目标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动员和带领群众实现小康目标,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工程;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新旧体制转换、发育和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奠基工程;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使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发展工程;也是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基本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
  16、小康工程与小康目标之间的关系
  小康工程与小康目标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小康目标是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国家提出的衡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量化标准,是依据农村新的基础条件和分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的新任务和新目标,与小康工程相比,具有目标性、总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小康工程则是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制定的主攻方向、关键措施、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和条件,其中心任务是通过采取“两攻一化”(农业内部主攻两高一优,农村经济内部主攻乡镇企业,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一体化建设上)等关键措施,调整农村经济内部结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基本条件,最终实现小康目标。
  17、小康规划不等于小康标准
  小康规划和小康标准是既相互作用,又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小康规划不等于小康标准,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首先其性质功能不同。小康规划是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设想,是预期实现的一种蓝图或奋斗目标。而小康标准则是在坚持共性与特性的基础上确定的小康生活的参照系数,是客观存在的标准,它不受规划或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它在规划制定前起导向、参照作用,在规划执行中起监督、调整作用,在规划到期时起审核、评价作用。其次是制定的依据不同。小康标准是依据国情条件,并参照国际通用的区别温饱与富裕的收入标准、消费结构、营养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的全国统一标准。而小康规划则是各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实现小康标准而确定的分年度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它对小康标准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牵引作用。只有确定了符合实际的小康规划并付诸实施,才能实现或达到小康标准。
  18、精神文明建设对小康工程的助推作用
  小康工程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动力。实施小康工程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换脑筋的过程,只要充分利用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目标激励等各种形式,强化使命意识、赶超意识、改革和拼搏精神,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干群力量,就能真正形成齐心协力想小康、干小康的强大合力。二是智力支持。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较量,只要壮大科技队伍,强化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三是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会不断出现,只要进一步强化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针对性的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法,努力把各种消极丑恶现象降到最低程度,就能保证小康工程的健康发展。
  农村小康标准(六个方面16项指标的具体标准和提出的依据):
  一、收入分配,包括收入水平和收入差异
  1、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1990年价格,下同)。把人均纯收入定为1100元,主要依据是:(1)从纵向看,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标志着农村居民的生活将在温饱的基础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8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5元,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到2000年,农民收入达到1100元,则将比1990年增加414元。这个增量比80年代的增量要多近100元。这意味着90年代农民生活将取得比80年代有更大的改善。(2)从横向看,根据1990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分组资料计算,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的农户的生活消费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获得显著改善。(3)按照回归方程计算,从1990一2000年,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再翻一番,我国人口按十年规划的12.5%的年均速度增长,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到1123元。因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为1100元是比较适宜的。
  2、收入差异:基尼系数为0.3—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比较精确的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入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的大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研究,认为对我国农村来说,基尼系数划分四个区间比较适宜,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因此,农村实现小康,基尼系数定为0.30.4之间比较合适。
  二、物质生活,包括消费、营养、衣着、住房四项指标
  3、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0—50%。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是国内外普遍认同的指标。国际上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据此把这一指标定为40—50%。
  4、营养: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75克以上。
  反映居民食物消费及营养状况的指标比较多,经过反复研究,认为用蛋白质摄入量比较适宜,根据我国营养卫生部门专家的研究,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75克以上才能满足人体的基本需求。
  5、衣着:人均衣着支出70元以上。
  反映衣着消费水平的指标一般有人均衣着支出额、人均各种布的消费量、人均购买成衣件数等。选择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在剔除衣着价格变动影响的情况下,它的增长反映了农民衣着状况的改善。根据农村住户的调查分组资料计算,人均纯收入达到1103元的农户的衣着支出为70元。据此,把小康户的衣着支出定为70元以上。
  6、住房: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例在80%以上。
  80年代,我国农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由9.4平方米扩大到17.8平方米。住房面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这也是我国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实现小康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则是进一步提高住房质量。因此,选择了住房面积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和砖木结构面积所占比重这一指标。根据农村住户调查,人均纯收入1100元的农户住房面积中钢木结构所占比重为76%,据此定为80%。
  三、精神生活,包括文娱、服务两项指标
  7、文娱:电视机普及率在70%以上。
  反映农民文化娱乐的指标比较多,经过反复比较认为,目前,电视机在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电视机的普及率对于反映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来说最具有代表性。因此,选择了农民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来反映农民的文化娱乐状况。1990年人均纯收入在1103元的农户的电视机普及率已经达68%。考虑到今后电视机在我国农村的需求趋势以及小康社会对于电视机的需求,拟把电视机的普及率定在70%。
  8、服务: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在10%以上。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消费分为文化服务消费和生活服务消费两类。拟用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来反映农民服务消费水平的提高情况。这项指标是根据目前已经达到小康线的农户的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状况以及小康社会对文化服务、生活服务的需求确定的。
  四、人口素质,包括健康、知识两项指标
  9、健康: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比较合适的指标。
  人们在改善身体素质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如改善营养结构、加强锻炼、看病吃药等,最终都可以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的寿命长短上。80年代末期,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0岁,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考虑到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较高的现实,根据专家意见,拟将农村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小康值定为70岁。
  10、知识: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根据专家意见,该指标的值确定为8年。
  五、生活环境,包括饮水、用电、交通、通讯四项指标,指标量化标准分别取自卫生部、民政部、交通邮电部门
  11、饮水:安全卫生水普及率90%以上。
  安全卫生水普及率是指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村居民比重。
  “安全卫生水”是指水源水的感官、PH值、氟含量、亚硝酸盐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煮沸后可以饮用。这是保证居民健康必不可少的标准。
  12、用电:用电户比重95%以上。
  通电是小康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用电农户比重应作为农村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13、交通: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在85%以上。
  反映农村交通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以采用交通工具的普及率来反映;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交通条件方面的指标来反映。而农村是否通公路对于农村交通的便利与否至关重要,因此,选择了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这个指标。
  14、通讯: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在70%以上。
  反映通讯水平的指标还有设有邮局、所乡(镇)的比重、通邮的行政村的比重等指标,我们认为用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作为小康生活标志之一比较合适。
  六、安全保障,包括保障、安全两项指标,量化标准来自司法部门
  15、享受五保人口比重在90%以上。
  搞好社会保障,尤其是搞好农村社会保障,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农村小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我们设置农村享受五保人数占五保户人数的比重这一指标来反映农村的社会保障情况,农村享受五保的人数包括集体给予五保的人数和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散居五保户人数之和。
  16、安全: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不超过5件。
  在小康社会,人们应具有起码的安全感,这是安居乐业、安然度日、维持正常生活的保证。反映社会安全程度的主要指标有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每万人治安案件立案件数以及乡镇企业每万人因工死亡率等指标。这里采用了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这一指标。
  以上这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农村小康的特征和要求,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收入差异则体现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程度;物质生活的宽裕,包括消费结构、吃穿住用等方面,是小康的核心内容,精神生活的充实,则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志;人口素质,不论是健康状况的改善,还是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是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及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能否安居乐业、安康度日。

知识出处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