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沙漠富裕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村小康工程建设纪实》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97
颗粒名称: 戈壁沙漠富裕村
其他题名: 记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党支部
分类号: F127.45
页数: 5
页码: 269-273
摘要: 本文摘自1996年2月《党的建设》,文章记述了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党支部带动经济的情况。
关键词: 工作情况 党支部 永昌县

内容

沙漠戈壁,干旱缺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存禁区。然而,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的农民不仅世世代代在偏僻的戈壁沙漠边缘繁衍生息,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94年,这个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360万斤,向国家交售定购粮148.6万斤,全村445户农民中,44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20元,占98.88%。
  这一串串数字,闪烁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的光辉,体现着村党支部坚强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夯实基础增后劲
  郑家堡村今天的富裕,得益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多年来,他们坚持增加农业投入,组织带领群众投资投劳,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目前,全村共修高标准条田3600亩,占耕地面积的78.3%;配套机井24眼,修筑农渠16公里。从1989年起,村党支部在国家的支持下,自筹资金50多万元,投资投劳,在离村较远的一片叫铧尖滩的荒滩上,新打机井15眼,架设农电线路22.4公里,开发耕地4700亩,实行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集约化综合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昔日荒无人烟的铧尖滩已变为绿树成荫,麦浪滚滚,渠、路、林、田纵横配套的新型农业开发区,每年为国家生产粮食220万斤,村里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解。过去该村道路坎坷不平,外面的商贩不愿到该村去,群众生产的农副产品外销困难。村党支部发动群众铺沙面,架涵管,集资5万元建起了长湖子河过水路面,修通了通往县镇的公路,解决了交通不畅的问题。
  插上科技金翅膀
  奔小康,路何方?郑家堡村曾寄希望于发展乡镇企业上,先后办了几家企业,但最终是失败的结局。原因在于这里受环境、信息、资源、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在沉痛的教训中,村党支部一班人认识到,发展经济要立足自己的优势,走自己的路。他们认真分析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现实条件,认定在现阶段依靠科技,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才是发展全村经济最有效的出路。为此,制定了科技兴村的发展规划,大念“种养经”,唱好“发展戏”。
  根据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林果业的需要,村上每年从市、县农技部门和外地请来技术人员传经送宝,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使一批农业科技新技术在本村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开花结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几年来,他们先后引进推广了一批小麦、瓜菜、果树良种,全村良种面积达90%以上。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带状种植、粮菜兼种、科学施肥、青贮氨化、暖棚养殖等实用技术,使农、林、牧业的产出率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因素占30%以上,走上了“两高一优”农业发展之路。
  村上还对种植业进行了两次大的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的小麦玉米带田、小麦甜菜带田、葵花瓜果、啤酒大麦“四个1000亩”的优化种植结构,使效益持续提高。全村每年种植西瓜都在400亩以上,增收60多万元,甜菜收入达40万元,人均210元,啤酒大麦走俏市场年收入50万元。
  养殖业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全村修建青贮氨化池172个。到1994年底,养羊50只以上的农户达16户,最多的近百只,羊只总数达4800多只;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有12户,共养牛210头,全村养猪1100头,养鸡23000只,成为六畜兴旺的畜牧村。
  庭院经济硕果累累,全村410个家庭小果园年产果品15万多公斤。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已有40多户农民从事商业、加工、运输等经营。
  靠农业能不能致富?郑家堡村的成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一名党员一杆旗
  郑家堡村群众心里有本帐,全村经济发展了,农户富裕了,靠的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领导作用,他们说:“咱村党支部是奔小康的坚强堡垒;在咱村里一名党员就是一杆旗。”这是出自村民们的肺腑之言。
  多年来,村党支部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农村党支部建设闯出了新路子,积累了新经验。他们制定和完善了“三会一课”、党员外出管理、党费收缴管理、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并长期坚持。在党员中开展了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带头破除封建迷信,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向坏人坏事作斗争,带头完成国家粮油定购任务和各项合同款为内容的“七带头”和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无违纪的“三无”活动,并把这些作为年终考核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的客观依据,使党员标准具体化,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展。1994年秋天,市场粮食平议差价大,很多人不愿向国家交售定购粮。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召开了党员大会,教育党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多做贡献。会后党员很快完成了任务。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不但在全镇第一个提前完成了粮食定购任务,而且还超额向国家交售了3156公斤粮食。他们从1989年起,建立了党员议事会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将基本建设、村级提留、农田基本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村级发展规划等重大事情,都交党员讨论,使党员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同时还要求党员当好信息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决定、决议向群众传达;把群众的意见呼声随时反映到支部,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了帮助生产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尽快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制定了“定人员、定项目、定措施、定指标”的党员联系户制度,选拔了一些有一技之长、扶贫能力强的党员帮扶困难户,党支部成员每人带头集资200元,并发动党员集资成立了扶贫储金会,扶持困难户。现在扶贫储金会资金达8万多元。他们在扶贫中注重“造血”重点扶持有困难的群众发展生产,而不是简单地救济,三社困难户王,立庆,妻子残疾,过去日子过得很艰难,从1990年开始,村党支部拿出2000元扶持他养牛,购买化肥指导他科学种田,使他家很快走上了致富路。现在王立庆家买上了小四轮拖拉机,盖新房的木料已准备齐全,养牛2头,养猪一口,养羊17只,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400多元提高到了600多元。
  他们还注意培养党员典型,以典型引路。近几年,开展了党员带头奔小康活动,每年坚持发展“党员科技示范田”、“规模效益养殖户”,比产量、比效益。支部每年和党员签订党内活动、生产经营、精神文明等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实行计分考核,使物质文明数量化、精神文明具体化,使每个党员有任务,有压力,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打铁先得自身硬”。在郑家堡村,党员就是党员,就有党员的形象、作用。难怪群众说:“跟着党员干,准保不会错”。
  钱包鼓了,脑袋不能空
  “钱包鼓了,脑袋不能空。”这是村上干部常说的一句话。村党支部一班人不仅“鼓”村民的钱包,而且“鼓”他们的脑袋,坚持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副重担一肩挑,两个指标同时下,两个成果一起要”的工作指导思想。近年来,村上成立了法制领导小组,坚持对村民进行法制教育。并针对不同季节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春天易发生土地纠纷,他们就重点宣传《土地法》;秋天易发生林木纠纷。像牲畜啃食树木等,他们就重点宣传《森林法》。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村民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同时还建立起了村、社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把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人民调解员定为社会治安员。并根据居住情况,按自然村划10户为一组,设一名纠纷信息员,20户为一片,设一名义务调解员、治安员,建立了一支及时反馈信息、预防矛盾激化。纠纷信息员队伍,起到了安全防范作用。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教育子女约法五章》等制度,使村民有了一个规范的行为准则,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如今村泰民安,秩序井然,邻里团结。近10年来,村上刑事案件为零,治安案件为零,民事纠纷激化为零,上诉上访为零。先后6次被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司法厅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曾两次被国家司法部树为“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
  (《党的建设》1996一一2)

知识出处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