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构建起包括“发展机遇理论、发展速度理论、发展动力理论、发展协调理论”等丰富内容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邓小平同志基于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他对我国4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全面总结,基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精辟分析和总体把握而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永昌作为一个内陆县,能够在一年多时间里办成过去要用三、四十年才能完成的几件大事,创造出有目共睹的发展业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和本地社会经济现实的结合点上找到了发展路子。
一、解放思想是县域经济超常发展的先导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同严格的科学的求是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同脱离实际的空想和盲目蛮干有着本质区别。从永昌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解放的程度,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快慢。
过去,永昌封闭、保守、自足的内陆意识根深蒂固,这种内陆意识的特点是传统的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导致干部群众行动上因循守旧,处于缺乏创新进取的精神状态,更谈不上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这种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进程很不相符,成为阻碍永昌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县委认识到,思想不彻底解放,就难以制定出符合永昌发展现实的实事求是的思路与决策。为此,县委组织全县开展了一场“永昌,靠何永昌?”的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大讨论。因势利导,深刻剖析一些部门和干部发展思路“窄”、商品观念“旧”、执行政策“套”、改革面前“怕”等阻碍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病根、症状及危害,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等一系列新观念,从而成为永昌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永昌的跳跃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县委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决策与实践中,既念好中央的“经”又唱活地方的“戏”既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又从永昌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自己的发展路子。永昌的超常规发展,从纵向讲,是超越以往平稳、缓行的步幅;从横向讲,是超越平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速度。因此,无论从认识和决策来讲,还是从实践与发展现状而言,都较好地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大胆探索与科学态度的统一,发展速度与提高效益的统一,一句话,是邓小平同志发展理论与永昌干部群众大胆实践的统一。
二、大胆改革是县域经济超常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为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找到了答案。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发展动力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是不断深化改革的现实基础。不抓改革,发展缺乏动力;不重视发展,改革难以深化。在近两年永昌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县委根据本县实际,既抓改革,又抓发展,抓住改革促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掌握其辩证关系,克服了一些地方忽视深化改革的“软件”建设,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而造成的偏差,做到了改革发展两不误,把改革与发展推向协调、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率先实行财政管理体制、人事机构体制、经济管理体制、住房制度、文教卫生等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构造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释放出了推动永昌经济超常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为下一步打好“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攻坚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改革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深化改革,县域经济发展才有永恒动力。
三、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县域经济超常发展的关键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讲得深刻、透彻,揭示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我们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壮了胆,鼓了劲。说发展是硬道理。所谓“硬”,就是说发展经济是硬碰硬的事情,是支撑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是否过硬的标准。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以来,永昌县把工作重心和着力点放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个中心上,充分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精力真正凝聚到了经济建设上,形成了全县上下谋经济、议经济、抓经济、干经济的可喜局面。各行各业齐心协力,都为发展经济这个“硬道理”出谋划策,出力流汗,全力服务。教育部门积极培养合格人才,围绕全县经济发展需要开展职业和就业前的培训;组织部门认真选拔配备了一批“经济型”干部;公安司法部门为硬道理保驾护航;宣传舆论部门为硬道理鸣锣开道,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省、市驻永昌厂矿企业为硬道理实施“双带整推”,共同发展;各级干部群众为硬道理苦干实干。在县委的决策与实践中,当硬道理与其它方面发生冲突与矛盾,出现是非争论时,我们就用“三个有利于”这一根本标准来判断、来衡量、来解决问题、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这些都为永昌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起到了根本保证作用,全县国民经济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县级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加。
邓小平同志关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科学论断,从社会历史进步的高度洞视经济问题,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其中包含着他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经验的痛切感受,对“阶级斗争为纲”、“穷过渡”等错误和挫折的深刻反思,对“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的透彻了解,对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气候的准确判断,也包含着他对中国与世界未来的科学预见。这一发展机遇理论,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原理,关于社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提出了加快发展,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的观点,这对指导各地加快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是联系本地实际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探索新路子,干出实效来。机遇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客观态势,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稍纵即逝的变动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坐失良机。所以,善于审时度势,主动捕捉和运用历史机遇,是一个领导决策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近两年,永昌的发展充分说明,善抓机遇,巧抓机遇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永昌而言,主要抓了这样几个机遇;一是抓住了永昌农业基础比较稳固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财力加速大力发展了60多个骨干工业项目,开发东部小区,使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实现了第二次突破。同时,利用这一机遇,安置了两千多名待业青年。二是顺应人民群众求变的迫切要求,抓“筑巢引凤”,全面完成了永昌旧城改造。并利用这一机遇,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培育了市场,繁荣了地方经济。三是抓住我市水资源紧缺,农民群众修渠节水的积极性、创造性高的机遇,实施了“千里渠道百眼井,千万投入十万人”的工程,建成了一千多公里渠道。这“三大工程”,都是抓住客观机遇,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从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把握和运用了机遇的结果,并把这些机遇落实到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跳跃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永昌经济发展的“瓶颈”。
(《时代学刊》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