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甘肃日报记者邓元秋 陈国祥 张生贵)盛夏季节,记者在永昌县满眼碧绿的山川间穿行。但见高峡起大坝,深谷出平湖,万顷碧波通过梯形电站化作强大电流,源源不断输往城乡。这同今年大电网缺电、限电形成鲜明对照。永昌县依靠自供电量,不仅保证全县12.83万亩电灌面积及时灌水,而且用剩余电量支援大电网的电力供应。
永昌县委、县政府历任领导都有这样的共识,资源不开发,面貌难改变,永昌要脱贫,水电要先行。1991年,永昌县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电气化建设县。县上始终把小水电建设工程作为增强县级财力、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保证小水电建设。在先后建成皇城、金川峡、头坝三号电站的基础上,又于1993年5月建成骨干电源工程头坝一号水电站。同时完成了头坝中心变电所、红山窑、宋家沟输变电工程、城关变电所增容和沙永线路新建,1993年四座小水电站发电量达4221.3万度,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小水电为主,发、供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供电网络。全县年自供电量5500万千瓦,占全县工农业年用电量的67.68%,全县10个乡镇村村、社社通电,通电户率达到100%,人均用电量431千瓦时,比部颁标准超231千瓦时,全县电灌面积由1989年的10.48万亩,发展到12.83万亩增长22.4%,提前一年于1994年12月达到了电气化县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并通过了省上验收永昌县电气化建设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金昌报》199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