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需要一种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村小康工程建设纪实》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83
颗粒名称: 发展需要一种精神
其他题名: 永昌县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
分类号: F127.45
页数: 3
页码: 247-249
摘要: 本文摘自1994年11月21日《甘肃日报》,文章记述永昌县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发展情况 地方经济 永昌县

内容

近两年来,地处西北内陆的永昌县提出了“经济落后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振奋人们的精神”的口号,全县在开展“千里渠道建设,旧城改造、东区开发”等三大工程的同时,大力开展了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城乡环境建设、各类文明创建和社会治安建设等“五建”为内容的创建活动,使全县在力争建成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的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步伐。
  抓思想道德建设,铸造人的灵魂。县委宣传、组织、党校等部门,分工负责,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通过开展“永昌,靠何‘永昌”的经济发展大讨论,解放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更新了观念,突破了认为内陆县不具备跳跃式、超常规发展的意识,焕发了大胆创业、快节奏、高效率发展经济的精神,为解放和发展永昌生产力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抓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9.5%;小学生毕业率达到97%;14周岁儿童上学普及率达到95%。职业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就业前的教育和培训,使就业前的培训率达96%。农业、科委、科协等部门引导教育农民走科技兴农,高产、高效、优质发展农业的道路,两年培训农民达两万人次,各类科技示范户达到2535户,加速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全县建造蔬菜大棚、节能温室2200多个,全县利用水资源发展虹鳟鱼养殖专业户、养鱼村、养鱼场78个,年产鱼15万公斤,使永昌成为全省最大的虹鳟鱼养殖基地。
  抓城乡环境建设,创造优美环境。1993年,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进行永昌旧城改造,建成总投资达7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62项工程,改建、新建城市道路12条,城市道路全部实现了柏油化。彻底改变了昔日永昌“过客不光顾,商贾不驻足”的旧貌,使县城变成集工贸、文化、旅游、办公、住宅为一体,水、暖、电、路及通讯设施齐全的新型城市。农村以村民住宅样板房建设为突破口,县上投资100万元,农民自筹1300万元,县、乡镇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新建小康样板房500套。
  抓文明创建活动,培植社会文明细胞。县上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农村“双文明”评议、文明小区、文明一条街建设和军民共建活动。目前,创建和保持的市级文明单位标兵6个,县级文明单位32个,乡镇级文明单位340个。农户中评议和保持的遵纪守法光荣户、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分别占总农户的63%、16%和5%。
  抓社会治安建设,创造稳定环境,县上层层签订社会治安目标责任书,形成群防群治网络。县上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表彰奖励了一批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全县辖区内连续两年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职工犯罪、无责任事故的“四无”单位达80%以上;无刑事案件,无农民犯罪的村,1993年达到60%以上。
  永昌县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县抓住机遇、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在去年开展的千里渠道建设中,12万农民投入这场攻坚战;在震撼全国的“5.5”风暴袭来时,许多群众仍坚持在修渠工地上。新城子镇13个村的4000多名群众,冒着严寒大雪,备料修渠,晚上铺草露天而宿。因拉水困难,十八、九岁的姑娘连续几天不洗脸。环境如此艰苦,但群众没有怨言。1993年全县共建成渠道1075.77公里。投入劳动工日1183万个。在旧城改造工程中,拆迁是最大的难题。县城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宁可自己经济上吃亏,临时找过冬住处,搬到城郊、城外,也不给县上添麻烦、加负担。在40天时间内,共拆迁420户居民,没有出现一家钉子户。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也推动着永昌县经济驶入快车道。199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比1992年增长20.95%;粮食总产量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战胜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46亿公斤,比1992年增长11.8%;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5564.8万元,比1992年增长8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1元,比1992年增长25.2%;县级财政收入达到4082万元,是1992年的2倍。
  张生贵 蔡学瑾 周英录(《甘肃日报》1994、11、21)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张生贵
责任者
蔡学瑾
责任者
周英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