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小康的论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农村小康工程建设纪实》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66
颗粒名称: 邓小平关于小康的论述
分类号: F124.7
页数: 4
页码: 127-130
摘要: 本文是邓小平关于小康经济的论述,文章摘自《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关键词: 小康经济 小康研究 邓小平

内容

我们对于艰苦创业,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我在跟外国人谈话的时候就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竞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这个回答当然不准确,但也不是随意说的。现在我们只有二百几十元美金,如果达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新加坡、香港都是三千多。我们达到那样的水平不容易,因为地广人多,条件很不一样。但是应该说,如果我们的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金,那我们的日子要比他们好过得多,比他们两千美金的还要好过。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他们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上。(1980年1月16日)
  ——摘自《邓小平文选》:《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是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办法,算不了什么,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也就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还是贫困。但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1984年6月30日)
  ——摘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在同一位日本朋友一当时日本首相大正平芳谈话时提出来的。一九七九年,大平首相到北京访问,他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究竞是什么?当时,我告诉他,是不是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到本世纪末翻两番。一九七九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二百五十美元左右,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就是人均一千美元。后来,我又考虑到那个时候人口不只十亿了,大休上要控制到十二亿左右。如果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人口增长到十二亿,那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八百美元多一点。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达到一个小康的水平。我们的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如果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达到一万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一万亿美元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也不是很容易的。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要有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正确方针和政策才能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这个政策是不可能的。对内经济搞活,我们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首先要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现在看,一系列新的农村政策是成功的,而且见效很快,成绩显著。过去农村很困难,现在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能吃饱,能够穿得比较好了,居住的情况有很大的改善。农村政策见效,对我们制订翻两番的目标是一个鼓励,增加了我们的信心。(1984年10月6日)
  ——摘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6页一57页
  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国民收入平均每人八百美元。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国民经济的更大发展打下基础,他还说,到本世纪末,还有十六年。我们要一心一意地搞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国际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便实现我们规定的本世纪达到的目标。在以后的五十年内,中国将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更伟大的目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雄心壮志。
  ——摘自1984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我们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的最大目标和崇高理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规定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从一九七九年底提出这个目标时到本世纪末,有二十年时间,我们不能摆脱实际提出太高的要求,我们提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按人均计算,包括人口增加的因素,从二百五十美元增加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达到这个水平,虽然比发达国家水平还低很多,但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多了。所以我们叫小康水平。到那时,按国家力量来说,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就摆脱了贫困,就会对人类有更多的贡献。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再花三十到五十年时间,更准确地说,再花五十年时间,有可能使我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我们第二步的目标。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是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我们确定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目标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关起门来是不行的。
  ——摘自《望》周刊1985年第37期
  江泽民关于康的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小康,是今后10年农村工作的总目标,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要求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摘自《党的建设》1992年第二期
  江泽民同志1991年9月16日至22日在河北考察时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因此,我们要把农村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抓紧抓好。
  一摘自《中国乡镇企业》1992年第二期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邓小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