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靬热”方兴未艾关注者纷至沓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31
颗粒名称: “骊靬热”方兴未艾关注者纷至沓来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5
页码: 341-3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骊靬热”方兴未艾关注者纷至沓来中外部分报刊报道。
关键词: 骊靬文化 文化交流 报道

内容

中外部分报刊报道:
  △1989年9月30日,新华社《参考消息》刊发《中国西部有古罗马城市》一文。
  △同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记者永年、实习生孙雷钧《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城》的报道。
  △1991年《西部世界》刊发鉴湖《历史迷津中的古罗马军团》一文。
  △1992年7月12日《甘肃日报》刊发西北师大教授樊修睦《古罗马降人与骊靬古城》一文。
  △1993年7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新华社记者王振山《甘肃“罗马古城”面纱又揭开一层》一文。
  △1994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师永刚《古罗马战俘消失之谜》一文。
  △1994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刊发顾柄枢《古罗马军团与“千古之谜”》一文。
  △1994年《丝绸之路》第6期刊发易之《中国“罗马第一城”永昌骊靬城》一文。
  △1995年《现代妇女》第1期刊发高尚纪实报道《梦幻中的古罗马城》一文。
  △1996年6月28日《新民晚报》刊发周云《20年追踪古罗马军队》一文。
  △1997年4月20——27日《文汇报》连载特派记者曹家专程采访永昌的《何处骊靬城》一文。同年《新华文摘》第8期转载此文。
  △1997年9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记者李建军《春漫丝路古城美》一文。
  △1998年6月15日《盐城晚报》刊发记者专程采访永昌骊靬的《古罗马军团之谜》一文。
  △1998年9月25日《兰州晚报》刊发新华社兰州分社社长宋政厚《永昌驻过古罗马军队》一文。
  △1998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记者刘曼军《古罗马远征军“消失之谜”》一文。
  △1998年《电影·电视·文学》刊载杭州日报记者姜青青采访永昌骊靬后创作的《最后一支古罗马军团》的剧本。
  △1998年10月23日《四川工人报》刊发吴国潮《河西走廊意外发现神秘失踪的古罗马远征军后裔》一文。
  △1999年《丝绸之路》第2期刊发宋政厚《追寻古罗马残军在华踪迹》一文。
  △1999年澳大利亚《历史》刊发介绍永昌骊靬古城的文章。
  △1999年2月6日《商务早报》刊发吴国潮《“古罗马军人”辩误》一文。
  △1999年6月19日《兰州晨报》刊发记者李周明、马连英《古罗马军队失踪之谜破解》一文。
  △2000年2月18日《羊城晚报》刊发特派记者采访永昌骊靬的《古罗马军人后裔》一文。
  △5月24日至6月12日《兰州晨报》连载记者董开炜的长篇纪实报道《永昌古骊靬城》一文。
  △7月10日《中国旅游报》刊发介绍永昌开发骊靬旅游的文化报道。
  △2000年7月12日《甘肃日报》刊发记者王朝霞《展现骊靬文化魅力,追溯民族融合历程,永昌开发文化旅游事业》一文。
  △2000年7月21日《旅游文化》刊发万红杰《永昌骊靬遗址是魅力永恒的丝绸之路精典旅游线路》一文。
  △2000年香港《中国旅游画报》8月号,刊登特派记者石宝秀采访永昌骊靬文化的图文。
  △2000年《中国西部文学》8月号,刊发张得智《骊靬——个诱人的话题》的纪实文章。
  △2000年9月24日至26日《郑州晚报》连载特派记者谢晓勤采访永昌的《甘肃永昌骊靬古城:丝绸之路的永恒话题》一文。
  △2000年11月《旅游文化》刊发张玉艳《最后的罗马军团——讲述骊靬的故事》一文。
  △2000年12月16日《甘肃经济日报》刊发记者谢晓玲的《骊靬遗址游记》一文。
  △2001年《都市生活》第1期刊发昌远的《甘肃永昌:罗马军团的最后家园》一文。
  △2001年2月4日《沈阳晚报》刊发非可《甘肃永昌:打造骊靬文化旅游》一文。
  △2001年7月15日至24日《兰州晚报》刊发记者赴永昌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聚焦甘肃“罗马军团”》的连载纪实报道。
  △2001年9月11日《沈阳日报》刊发李作明《祁连山下的罗马人后裔》一文。
  △2001年10月21日《中国工商报》刊发非可《祁连山下的黄毛部落》一文。
  △2002年1月1日《中国工商报》刊发明江《战争·迁徙与民族》一文。
  △2002年《旅游天地》第4期刊发周云的《梦幻之旅,甘肃永昌骊靬古城游记》一文。
  △2002年《丝绸之路》第2期刊发姜青青的《骊靬二题》一文。
  △2002年5月10日《中国文物报》刊发王明辉《青海考古首次发现欧洲人种遗迹》一文。
  △2002年《学问》第1期刊发高耀峰、蒋捷红《揭开2000年世界奇案谜底》一文。
  △2003年4月6日新华社《参考消息》刊发法国《历史》月刊3月号报道《古罗马人比马可·波罗更早发现中国》一文。
  △2003年《哈尔滨旅游》第4期刊发邱时雨《中国甘肃旅游,骊靬罗马古城》一文。
  △2003年5月12日《盐城晚报》刊发武诗中《甘肃永昌骊靬城遗址寻古》一文。
  △2003年8月15日《兰州晚报》刊发贾佳《甘肃骊靬,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一文。
  △2003年法国《巴黎竞赛周刊·中国时代》刊发主编阿兰·普济采访永昌骊靬文化的纪实报道。中外部分影视、新闻媒体采访骊靬
  △1999年1月16——20日中央电视台编导彭山等一行4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专题片。
  △1999年2月24一一26日《广东卫视11频道》节目组来永昌拍摄骊靬纪录片。
  △1999年5月13日“金昌人民广播电台”来骊靬采访。
  △1999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大西北》节目组来骊靬拍摄。
  △1999年9月20日至26日《北京电视台》编导李晓彤、耿向青等一行4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纪录片。
  △1999年10月23日《北京电视台》编导杨韬雄、段鸣镝一行3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纪录片。
  △2000年2月18日《北京电视台》编导李晓彤、段佩、张南等一行4人再次来永昌拍制骊靬文化纪录片。
  △2000年4月22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组赵美斌等一行4人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2000年4月26日,河北、河南、天津、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广东、陕西、安徽、山西、重庆、四川等18家广播电台的60余人西部采风团来永昌骊靬遗址采访。
  △2000年7月9日至10日,日本国东京电视台编导上野修平带领摄制组一行19人来骊靬村拍制节目。
  △2000年7月19日,国台办九洲音像公司马丽带领日本国东京电视台来永昌骊靬拍摄“中国西部风情行”节目。
  △2000年8月2日至4日,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海外中心专题部杜棣华,主持人倩君等8人来永昌骊靬拍摄文化旅游片《旅行家》。
  △2000年8月16日至20日,香港亚洲电视台《今日睇真》节目组,专程来永昌摄制文化观光片《中国的古罗马村落》。
  △2001年4月18日江苏电视台记者刘小峥一行6人来永昌骊靬采访。
  △2001年6月8日——12日香港亚洲电视台编导麦殿邦一行4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纪录片。
  △2001年6月17日,北京电视台科教新闻部记者臧新汉一行3人来骊靬遗址拍摄纪录片。
  △2001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组来永昌,由总导演何昊、导演樊馨蔓制导、男女主持人于洪、尹莉、著名摄像康锐等10余人组成,在永昌县骊靬村对全世界进行《苍野覆盖下的记忆》的现场直播。
  △2001年8月4日,新加坡九洲影视公司一行3人来永昌县骊靬村制作节目。
  △2001年9月14日至16日,广东电视台《信天游》节目组一行12人来骊靬拍制纪录片。
  △2002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大西北》栏目组来永昌骊靬拍摄节目。
  △2002年6月20日,加拿大电视台10余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
  △2002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西部》节目组来永昌骊。
  △2002年8月19日至20日,重庆电视台来永昌骊。
  △2002年8月26日,上海东方卫视一行3人来骊。
  △2002年9月8日,天津电视台一行6人来骊靬。
  △2003年6月12日,瑞士电视台灵可一行3人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永昌骊靬拍摄骊靬文化风光片。
  △2003年8月8日至10日,甘肃电视台制片李忠武、主持赵虹一行5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
  △2003年8月20日至22日,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栏目制片邓军、编导吴杰、主持韩晖一行10余人来永昌拍制骊靬文化专题片,并在同年10月11日晚10:30分在广东卫视播出。
  △2003年9月25日至28日,台湾地区三立电视节目组《中国那么大》节目组,由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来永昌拍摄骊靬风光旅游节目。
  △2003年10月18日至20日,意大利影视媒体制作人罗伯特一行3人,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永昌采访骊靬。
  中外来客来骊靬
  △1989年秋,西北民族学院关意权先生等学者一行4人来永昌,进行考察骊靬故城的活动。
  △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等人来永昌考察骊靬故城。
  △1999年4月8日,挪威王国“和平旅行团”21人,专程来永昌骊靬遗址访问。
  △同年,4月12日,日本九洲青年旅行团40余人来骊靬遗址访间。
  △同年5月4日,香港“神洲游旅行”30余人在兰州新闻旅行社导游陈方带领下来骊靬观光。
  △同年5月8日,西北敦煌研究所刘再聪等5人来永昌骊靬遗址考察;并带来他们的老师李并成对发展骊靬文化的建议,把骊靬纳入到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大范围中,营造它的独特性。
  △同年5月13日,金昌人民广播电台于进等3人来进行骊靬采风活动。
  △同年6月17日至18日,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苗重安率由19名著名文化人士组成的采风团来永昌骊靬遗址采访。
  △同年6月18日,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主任马润林专程来永昌考察骊靬文化。
  △同年6月21日,兰州新桥旅行社张桂花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旅游者26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16日,兰州新闻旅行社朱林带领欧洲旅游者11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8月26日,台湾地区青年旅行团一行18人,由北京侨联旅行社张惠妹带队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0月15日,陕西教育国际旅行社范峰带俄罗斯旅游者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2月24日,台湾真善美基金会执行长曾宪章在夫人、女儿陪同下,来永昌骊靬考察,他对骊靬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2000年3月6日,浙江绍兴潘董等一行10余人“丝绸之路”摄影采风团专程来永昌骊靬进行采风活动。对骊靬的古朴苍茫,祁连山的雄美壮观大加赞叹,其采风剪影在多家报刊发表刊登。
  △同年3月12日,由湖北武昌铁路系统李新带队的“西北行”旅游观光团36人来永昌骊靬游览。
  △同年3月17日,武威地区旅游局王文明等一行5人来永昌考察骊靬遗址旅行路线事宜。
  △同年3月18日,摄影家左竹林带一行12人的“陇上行”摄影队来永昌骊靬采风。
  △同年3月25日,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柯杨、张林源受甘肃省旅游局的委托来考察永昌骊靬文化开发事宜。考察后认为:永昌骊靬是历史留给永昌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同年3月25日,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王宗太教授来永昌考察开发骊靬文化旅游事宜。
  △同年3月25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朱银城教授来永昌考察,对骊靬遗址所出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骊靬地理条件优越,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
  △同年4月24日,兰州国际旅行社王晓兰带26人的欧洲客人来永昌骊靬,他们对发生于古代中、西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深感惊奇。
  △同年5月8日,陕西神州旅行社朱琳琴带旅客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5月12日,甘肃体育旅行公司带一行200余人的香港旅游团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贠小苏同志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骊靬村考察,对永昌发展以骊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走访了部分农户,询问了他们对发展骊靬旅游的看法。
  △同年7月15日,甘肃省委副书记陆浩同志来永昌,在市、县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到骊靬村调研发展骊靬文化旅游情况。
  △同年7月24日,美国《时代周刊》特派记者黄永(中国名)一行6人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
  △同年7月9日,兰州新闻旅行社陈方带30余人的日本旅客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16日,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晓东来永昌骊靬村寻根,言称自己祖籍为永昌者兰寨人,并认为自己是骊靬传人。他先后访问了岳氏族人在永昌生活的有关情况。
  △同年8月16日至22日,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徐鹰女士专程来永昌骊靬考察。
  △同年9月2日,香港大公报·西部民族地区采访队一行12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12日至14日,北京侨联旅游信息中心于洋一行4人来永昌考察骊靬遗址,认为:骊靬是永昌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将有着无穷的发展前景,骊靬,最终会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同年9月29日,香港《东周刊》特派记者林文元等3人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
  △同年9月10日,省人大副主任穆永吉同志在市、县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到骊靬村调研。
  △同年9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天理同志在县有关领导同志陪同下来骊靬村调研,他在所编著的《变化中的甘肃》一书中,对永昌骊靬古文化做了详细介绍和论述。
  △同年10月18日,辽宁《锦州日报》特派记者周菁专程来永昌骊靬村采访,她在所著的《中国旅游——甘肃之旅》一书中,专题介绍了永昌骊靬遗址。
  △2001年1月14日,省“三学”办领导成员来永昌骊靬村调研。
  △同年2月15日,省委政研室主任陈天贵等6人,在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永昌骊靬村调研。
  △同年3月29日,日本《朝日新闻》上海支局长掘江义人等一行10余人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4月6日,甘肃省委对外宣传办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涛带欧洲客人10余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4月28日,香港旅游观光团32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5月8日,德国客人一行7人来永昌骊靬遗址访问。
  △同年5月12日,由《兰州晚报》等全国各地13家晚报联合采风团30余人来永昌采访骊靬遗址。
  △同年5月26日,俄罗斯客人11人来访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4日,新华通讯社对外部记者黄燕一行6人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6月1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副处长侯拓野等一行陪来访的日本客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8月11日,省外事办陪日本记者来永昌采访骊靬遗址。
  △同年8月14日,意大利客人皮恩等6人在西安教育旅行社王风向导下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9月18日,澳门客人26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9月30日,莫斯科《消息报》记者来骊靬采访。
  △同年10月21日,法国《欧洲时报》开辟介绍永昌骊靬历史的栏目,并先后连载了王萌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骊靬书》、贾笑天、张驰合著的《一支古罗马军团在中国》。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2年3月28日,副省长李重庵同志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到骊靬村考察访问。
  △同年4月6日,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等数十人来永昌骊靬村,对骊靬的地理环境做了访谈。并对古时中国在河西地区的军屯战略做了高度的赞扬。认为,骊靬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发展优待战俘最人性的实例,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对外采取怀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和现实性。
  △同年4月15日,中央电影台《西部》栏目组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村拍摄外景。
  △同年6月12日,中央农业部刘副部长一行来永昌骊靬访问,他认为骊靬是历史留给永昌的一道丰盛宴席,做好了会吸引五湖四海的宾客来聚餐。而且发展骊靬文化旅游对调正农村经济结构十分有利,是造福地方的好项目。
  △同年6月16日,加拿大大学生一行6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6月20日,加拿大国家电视台摄制组一行20余人来永昌骊靬,县上组织《骊靬古韵》表演队来骊靬村参加拍摄活动。节目在欧洲播放后,引起了外国观众的极大热情和兴趣,许多人来电询问骊靬及罗马降人等事宜。
  △同年6月24日,德国学者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6月28日,欧洲旅游者一行7人来永昌骊。
  △同年7月4日,比利时客人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7月18日,英国客人一行6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西部》再次来永昌骊靬拍摄外景。
  △同年7月20日,日本观光旅游者3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24日,香港《大公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纪行采访队特派记者邓传锵一行10余人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7月25日,法国旅游团一行12人来永昌骊靬遗址访问。
  △同年8月8日,酒钢集团旅游团42人来永昌骊靬古城遗址。
  △同年8月12日,上海旅游者一行20余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3日,兰州新闻旅行社朱林率30余人的欧洲旅行团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6日,兰州金桥旅行社张琳带香港旅行团70余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9日,北京侨联旅行社带30余人的海外华人青年旅行团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8月12日,欧洲华人音乐家联谊会主席姜成涛(中国名)携夫人等一行5人专程来永昌骊靬。他说,永昌的骊靬文化在欧洲知名度很高,尤其是在法国。法国也有专门性研究骊靬的文化学者。他说,通过专访,他回法国后将努力促成更多人来发展和支持骊靬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同年8月24日,香港亚洲电视台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拍摄。
  △同年9月6日,省外事办陪法国客人来永昌骊。
  △同年9月12日,省长助理陈有安一行10人来永昌骊靬调研,他对永昌开发骊靬历史文化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寄予很大的希望。
  △同年9月16日,省旅游局局长贾笑天陪《欧洲时报》副主编等客人专程来永昌骊靬访向。贾笑天对法国客人介绍了甘肃发展骊靬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景。
  △同年9月21日,韩国青年旅行团游客18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9月23日,英国游客4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9月24日,省新闻旅行社带新、马、泰等国客人5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0月19日,北京中关村客人一行18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1月24日,省文化厅副厅长、省美术馆馆长康金城、武威地区秘书长郭成禄等客人在县上领导陪同下来永昌骊靬访问。
  △2003年1月3日,《西安晚报》特稿部记者靳勇一行12人专程来采访永昌骊靬文化。
  △同年3月8日,天津《环球花雨》记者狄青等3人专程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3月12日,香港《大公报》采访组长郑雷一行10余人来访骊靬。
  △同年3月21日,《人民之声报》副总编李小丹来访永昌骊靬。
  △同年4月7日,法国客人一行7人来访骊靬。
  △同年4月12日,新华通讯社甘肃分社对外部记者张燕来访永昌骊靬。
  △同年4月14日,兰州天桥旅行社带30余人的欧洲游客到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4月17日,日本青年旅行团一行30余人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4月24日,全国晚报记者“西部采风团”30余人来访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5月6日,德国《莱比锡人民报》特派记者李月滔(中国名)等一行6人在省外事办的工作人员陪同下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5月8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北京分社社长朱汉杰(中国名)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5月17日,兰州时代旅行社导游带欧洲游客一行2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5月21日,波兰《共和国》日报特派记者高磊(中国名)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5月24日,厦门游客20余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6月4日,瑞士《时报》记者冯可(中国名)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6月7日,甘肃海外旅游总公司国内部带30余人的欧洲游客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8日,北京国务院发展科研中心旅游部孙涛带一行40余人的海外华人旅行团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6月12日,河北秦皇岛旅游集团组织的海外华人青年旅行团一行3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26日,德国《明镜》周刊记者罗安(中国名)在省外事工作人员陪同下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7月8日,由中国报业集团组织的全国32家地方报刊负责人“西部”采风团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7月24日,法国、英国、德国等旅游者一行17人在甘肃新闻旅行社朱林的向导下来永昌骊靬。
  △同年7月26日,北京海外旅行总公司利洋带20余人的欧洲旅游者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30日至31日,法国《巴黎竞赛周刊·中国时代》主编阿兰·普及先生,专程从法国来到永昌采访骊靬文化,并以骊靬为专题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上作了文化展示。阿兰·普济认为:永昌骊靬古文化是一道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大菜。做好这道菜,对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同年8月4日,北京新华旅游集团总公司导游带欧洲客人一行3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8月12日,《中国旅游报》旅游信息中心文岚专程来永昌了解骊靬事宜,他对永昌有这一有品位、含金量高的历史文化的旅游前景看好,并对今后的开发持十分乐观的态度和厚望。
  △同年8月23日,韩国青年旅行团一行12人在省外事办的人员陪同下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6日,北京时代旅游集团梁泉向导40余人的欧洲客人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9月2日,甘肃国际体育旅行社陈琳带欧洲旅游者32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10月15日,全国15家晚报记者采风团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12月12日,陕西秦人旅行社王晓兰向导日本游客12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1月1日,意大利人伯可·李特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专程来访骊靬。他认为:在欧洲,人们拥有一块土地首先想到的是把它绿化,同样,如果有一个故事,那也许只是一种传说,那就是,我们一定要把它做成一部大戏,甚至史诗。他对古代中国与罗马的这一重大交往历史深感震憾,他说,将把这一历史事件宣传给更多的意大利人,让他们来这里寻找历史。
  △2004新年伊始,中国台湾的学者刘增全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专程来访骊靬,他是台湾淡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法国国家高等社会科学院文化史博士、法国巴黎大学(SOlbonne)西洋史博士,研究永昌骊靬已有十多年的时间,而他的博士学位也是研究骊靬和罗马史而取得的。他说,在法国研究永昌骊靬问题的学者有30多位,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所有研究过骊靬的人的总和,可以说研究骊靬在欧洲早已成为一个课题。当他参观了骊靬故城遗址;水泉堡汉墓群出土的人体骨骼后认为,古代骊靬县为骊靬人而设是不可否认或怀疑的,骊靬人就是罗马人也是有充分根据的。同时,他认为骊靬县的设置及骊靬人迁居骊靬县的方式和途径应是多样性的。而且他说,这次他来水昌实地考察进一步明晰了研究骊靬课题的目的。并能为自己更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实证实物,刘先生还谈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历史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价值。他说:西方维纳斯女神像的永恒美就在于它的残缺(断臂),而永昌的骊靬同样有它永远吸引人的东西,那就是扑说迷离和神秘。刘教授认为:发展和建设骊靬,将功可表后世。骊靬发展的美好未来只是时间问题。
  (骊靬文化研究会提供)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