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走向世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23
颗粒名称: 第四部分 走向世界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7
页码: 325-361
摘要: 历史留给永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中西文化交流的亮点;一座犹待开凿的旅游金矿;请看:关注者纷至沓来。
关键词: 骊靬 文化遗产 历史

内容

甘肃永昌将重现古罗马风情
  本报讯(张文奇)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部的甘肃省永昌县,近年来到此旅游观光的游客与日俱增,缘由是位于该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是古骊靬城遗址。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10万大军入侵安息(今伊朗),遭到安息人围歼,克拉苏被杀,近万人逃散。约在公元前40年,有数千名左右的罗马逃亡军人从西域归降中国,当时西汉皇帝在今永昌县者来寨设专县以安置,由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靬国,所以此县当时命名为骊靬县。近年来,从永昌县境内发现不少具有欧罗巴人特征的居民,随着这一事件在新闻媒体上的披露,从国内外到者来寨旅游观光者与日俱增,因此,永昌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古骊靬城遗址上兴建古罗马旅游城。
  计划修建的古罗马旅游城包括:恢复半开放型骊靬城池;恢复骊靬县衙;恢复意大利风格村镇建筑;修建古罗马角斗场;修建意大利风格的古建筑一条街(台地园式);修建骊靬文化博物馆等。
  ——(原载《中国旅游报》2000年7月10日第1版)
  永昌开发文化旅游业
  展现骊靬文化魅力 追溯民族融合历程
  本报讯(记者王朝霞)永昌县以骊靬文化为主题开发旅游业,精心打造骊靬文化旅游产品,将使其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新亮点。
  据骊靬文化研究会考证表明,在永昌县城西南11公里处的者来寨,西汉已设置骊靬县。公元前1世纪中叶,古罗马与安息国(今伊朗)发生战争,罗马惨败,其中有一部分溃退突围的罗马兵,东行后混和于当地月氏人与匈奴人之中,而后两者又因战争归附汉朝,相随的罗马人亦被安置在永昌的者来寨。目前,骊靬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历史学者的关注和争议,期望解开公元前53年罗马安息战役中罗马兵突围失踪之谜。但是,从旅游角度出发,开发品位达标、文蕴深邃、民俗新奇、特色鲜明的骊靬文化旅游资源,将会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新亮点。7月3日,由永昌县政府委托省旅游协会咨询中心编撰制定的《永昌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在兰州通过了省上有关专家的评审。根据这一《规划》,将在永昌县构建意境深远的古罗马风情园、北海子公园等骊靬风景名胜区,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者来寨骊靬古城遗址等,并以骊靬文化旅游为中心,在周围配以我国著名“镍都”金昌市工业旅游、北部巴丹吉林沙漠魔鬼城猎奇游、南部肃南草原森林生态游及冷龙岭冰川观光探险游等,使永昌成为丝绸之路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原载《甘肃日报》2000年7月12日第1版)
  《骊靬古韵》亮相金昌
  再现罗马军队勇武精神 展示西部民族豪放性格
  本报金昌讯(记者董开炜通讯员宋国荣)将于6月16日代表金昌市在兰州参加“中国敦煌百年·甘肃黄河风情旅游节”文艺演出的大型舞蹈《骊靬古韵》6月7日下午在金昌市永昌县排演成功并通过验收。
  据史书记载和专家考证,2000多年前,一支约数千余人的古罗马军团在卡莱尔战败徒步东移至中国后归附西汉王朝,被安置在今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并设骊靬县。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掀起骊靬文化热潮,金昌市积极开发骊靬文化旅游资源,编排舞蹈《骊靬古韵》便是为了更好地向更多的人展现历史和骊靬文化,加快骊靬旅游资源的开发。
  《骊靬古韵》舞蹈由国家一级编导、甘肃省敦煌艺术院副院长晏建忠先生和省一级编舞安菊花女士编导,舞蹈以古罗马军人在战争中常用的“夹门鱼鳞阵法”为素材,吸收骊靬古文化中的剑舞和节子舞等形式,以雄奇豪放的艺术特色,再现了历史上古罗马人的勇武精神和西部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
  ——(原载《河西晨报》2000年6月12日第1版)
  把骊靬文化宣传到欧洲
  法国客人来永昌采访
  本报讯(通讯员闫文俊)应省政府的邀请,并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7月30日至31日,法国《巴黎竞赛周刊·中国时代》主编阿兰·普济先生和法国《欧洲时报》社副社长陈晓燕女士(兼翻译)一行专程来到永昌县,就古罗马军团后裔在者来寨的生活情况进行了采访。
  在两天的采访活动中,永昌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给阿兰·普济先生和陈晓燕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兰·普济先生说,骊靬文化的发现把中国同西方的交流提前到了两千多年以前,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本地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地政府部门要把它利用好、开发好、造福当地群众,在谈到开发时,阿兰·普济先生建议说,搞开发不可急功近利,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保护性开发,同时还要借鉴某些国家的开发教训,切忌把文化遗址开发成娱乐园,这样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阿兰·普济先生和陈晓燕女士表示,他们将做积极的努力,把骊靬文化宣传到欧洲,让更多的欧洲人士投入到开发骊靬文化的行列之中来。
  ——(原载2003年8月2日《金昌日报》第1版)
  法国“中国文化年”展现永昌骊靬文化
  宋国荣
  日前,在法国举办的2003—2004“中国文化年”活动中,法国《巴黎竞赛周刊·中国时代》主编阿兰·普济先生撰文,介绍永昌骊靬文化,并出“中国文化年”专刊刊登世界有关学者和媒体记者研究和采访骊靬故城的相关情况。
  阿兰·普济先生从法国专程来中国,2003年7月30日至31日考察访问了永昌骊靬故城。他对骊靬所反映的古代欧洲和中国交往的历史很感兴趣,认为这一独特文化对发展地方经济、造福百姓很有价值。
  永昌骊靬文化在法国“中国文化年”的活动中亮相,对永昌的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和提升永昌的知名度,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原载《金昌日报》2004年1月6日第4版)
  骊靬,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景点
  宋国荣
  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历史上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咽喉锁道,如今连接欧亚大陆的甘新公路和铁路从这里穿越,交通设施十分发达,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骊靬文化旅游已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
  永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传说,羿之请不死之药于天山(祁连),穆天子西游焉支见西王母。祁连南山与龙首北山的原始岩画,描绘了永昌的先民农耕、狩猎以及图腾崇拜的生活场景,鸳鸯池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在国家博物馆收展,誉播神州,为永昌古文化争得一席之地。隋炀帝驾临焉支,西域二十七国使节朝会,召开展示华夏丰富物产的博览会,当属世界历史博览会第一。西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屯兵毛卡喇,与匈奴决战于焉支山麓,匈奴大败,从此汉王朝打通西域,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开始,使中国盛产的丝绸传往在西方的又一个文明大国古罗马,让雄居地中海的罗马从此向往东方的另一个文明帝国。于是,就发生了一次历史上有名的战争。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立马横刀,率领十万大军来征服阻隔东方又中间取丝绸之利的安息(今伊朗)王国,想从此打通直达东方的通道,不幸的是,这次这个叱咤风云,打败了无数敌人的常胜将军克拉苏,却在叙利亚草原卡莱尔被安息人打的一败涂地,连自己也丢了性命。可怜他带来的十万子弟军也死伤大半,突围后的残军成了亡命天涯的流寇。没想到他们中有人后来真的来到了东方,但此时的他们早已不是征战者,而是史书中记载的骊靬降人,骊靬戎或秦胡。还是仁慈的汉朝皇帝胸怀宽大,把这些归降的流亡者当成了自己的臣民对待,而且还给了自己的臣民不一定能享受的厚遇;取国名为县名,设骊靬县让他们繁衍生息。这一历史留给永昌的骊靬城遗址,今天已被海内外旅游界人士看好为:河西走廊之旅的黄金景点。
  永昌处在走廊的蜂腰地段,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奇特,民俗风情浓郁,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骊靬民俗舞——节子,又将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黄金品牌,已引起国内外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永昌具有类型多样的山川风光,兼具大漠风光之雄浑和祁连南山之奇秀。东部清河绿洲田野万顷,文物古迹众多。这里有属于省保单位的大型汉代墓葬群,又有反映沙井文化的显美古城遗址。南部祁连山终年积雪,沟壑中有现代冰川,山坡上水草丰美,牛羊成群。20世纪末引起世人热切目光的骊靬城,更充满了神秘的遐想和迷人的传奇。沿骊靬城遗址进入照面山,这里山大谷深,沟壑纵横,群峰突起,森林茂盛。沿途有烽燧、营盘、炒铁台、娘娘坟、古战场等历史遗迹以及蛤蟆石神泉,老人头山等自然景观。
  冰沟峡谷地质构造奇特,奇峰突兀,松云涌涛,白雪皑皑。峡谷中气象万千,有现代冰川生成,空谷融冰滴水,妙如琴瑟奏鸣,令游人叹为观止。王八郎崖鬼斧神工,万丈绝壁上的那千年名贵中草药大黄以及大黄童子的传说令多少人神往。春夏马莲花开,碧蓝映天,秋天山丹吐馨,漫川艳红清香。为此,随着永昌骊靬文化的开发,国内外有30余家影视台来这里制作过节目。2001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对骊靬古文化进行了现场直播,海内外来这里的游人迅速增多。
  河西堡鸳鸯池出土的新石器马家窑文化彩陶,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被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作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精品珍藏。金川西村、骊靬村、毛卜喇、二坝等地均有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发现。在永昌北部,汉、明长城从东向西穿境而过,达120余公里,跨山越川十分壮观。御山峡文物古迹汇集,从新石器文化至明、清文化遗迹随处可见。尤为御山圣容寺塔,这座建于唐代,属河西走廊现存的最古的佛塔,现已被国家颁布为国保单位,毛卜喇大泉水库的北山岩画,面积之大,内容之丰富,在河西实属罕见。御山峡山崖上的北宋六体文佛语六字真言,又是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真实见证。元代花大门石刻,高昌王墓;圣容寺遗址及晋代高僧刘萨诃预言御山显现大佛的传说,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可供今天发展文化旅游服务。
  民俗风情浓郁。永昌历史上有许多北方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匈奴、突厥、回、党项、卢水、骊靬、吐蕃、蒙古、汉等民族曾经在这里生活,又创造了这里的历史文化。流传于西河地区的“少年”,可谓老幼妇孺皆歌,其“少年”曲调高昂优美,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骊靬节子舞亦武亦舞,腾挪跳跃,变幻莫测,由古代骊靬人的军事阵法“鱼鳞阵”演化而来,反映了西部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生活情景。毛卜喇的“卍”字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河的“太平鼓”、“春龙舞”都充满了古朴的民俗风情。古老的水磨房、榨油房、纺线车、木轮车以及流唱乡间的民间小调,女儿们的传统女红针织刺绣,也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和旅游经济价值。邻乡草原上藏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其饮食、服饰、婚嫁、丧葬等方面都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都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
  河西旅游的中转站。永昌在河西走廊的中部。东行直达省城兰州,西行进入河西腹地张掖,到佛教圣地敦煌,出星星峡达新疆。金昌、武威的旅游者乘车在一小时内可达这里。永昌交通发达便利,铁路、公路并举,县乡及各景区的交通道路十分便利,县内主要有4条旅游线路连接各个旅游区。
  一、城郊线:主要旅游景点有钟鼓楼、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阁老府、骊靬文化北海子风景区、武当山宗教文化区等。这里古建筑风格多样,景区内古木参天,百泉溪流,旅游及服务设施齐全,又地处全县的中心位置,到其它地方旅游十分方便。
  二、北线:主要景点有金川峡水库、汉明长城、花大门石刻、圣容寺遗址与圣容寺塔、北山岩画、高昌王墓等,这里山石奇特,有雅丹地貌可供游客观赏,可使游客体味历史文化的厚重。这里交通方便,景点集中,一日游而不走回头路。
  三、南线:主要旅游景点有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骊靬城遗址,古营盘、古战场、炒铁台以及风光十分优美的冰沟峡谷;此线交通便利,有骊靬路连接312国道线,随着近年来这里的旅游者的增多,省旅游部门已在这里开办了旅游线路。该线路可穿越冰沟达坂达皇城草原,又使游客能领略到藏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风情。
  四、西线:主要景点有水泉堡故城、焉支古城、鸾鸟古城、西大河水库风景区。这里有天然牧场和原始森林。夏秋空气湿润,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在窟窿峡谷还能观赏到北方独有的石林景观。
  永昌的旅游经过20余年改靬开放和对骊靬这一国内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开发,已初步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旅游也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的六大要素,骊靬遗址被省上列为优先开发的旅游景点。全县现拥有主要旅游风景区4个,景点100余处,旅游公园1处,森林草原旅游区4处,县上有旅行社1个,标准宾馆4家,普通旅店20余家。永昌的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国道干线和县乡公路以及旅游专线交织成网,路面基础基本硬化,在这里旅游乘车十分方便。
  永昌气候冬暖夏凉,旅游四季皆宜,尤以5——11月份最佳。
  朋友,欢迎您到永昌旅游!
  ——(原载2002年5月12日《金昌日报》)
  文化大视野中的骊靬文化
  赵向东
  仔细审视骊靬文化,并结合汉代乃至古代中国与西域关系史,可以对骊靬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以及人类学层面上的意义有若干全新的认识。
  首先,骊靬文化反映在古代两种高度发展军事和文化交流与碰撞范畴内。在西域骊靬人内迁中国,归附汉帝国之前实际上反应的是中国和欧洲在古代的首次也许是元代以前唯一的一次军事交锋——匈奴收编流落过来的古罗马流亡军后,由于战斗力强,是一支精悍的军事力量,而且排兵战术、布阵战法等军事才能也必然会比游牧出身的匈奴要高超不少,因此被派到郅支城,在与汉军交战时的确发挥出了精锐军的作用;而同时西汉正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较为强大的帝国,尤其是西汉“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以后,国富民强,经济实力大增,军事上针对匈奴的战略也从以防御为主进入到主动出击。汉武帝时代更是发展到穷兵黜武。汉朝又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继汉初的韩信、英布等之后,涌现出了周勃、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赵充国、郑吉、细柳将军周亚夫以至西汉末年的甘延寿、陈汤等一批旷世良将。古罗马军人虽然精悍,但与汉军相比由于总体力量对比上的势单力孤,也就无法避免失败的结果。
  自古以来,文化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其中藉战争以引起的文化交流是主要的一种形式。而换个角度如果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层面上去看待这场短暂战争,它可以说是早期东西方两种高度发达的文明大国之间在偶然条件下军事文化、战术战法层面上的首次交锋。
  第二,骊靬文化实质上反映出了以当时古中国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以仁德治于天下”的宽容思想。
  西汉是一个中国古代中期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大变靬的时代,当时的历史事件也必然体现这种时代精神与风貌。在西汉初期,占据社会生活思潮的主流是法家思想,紧跟则是推行黄老之术,直至汉武帝始全面“独尊儒术”。汉代的治国思想其实是在强调法制的同时推行着一种儒法并用、儒法表里的观念,而儒家思想更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全面渗入到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可以说,汉代是中国古代较为纯粹地体现儒家治国思想的时代。
  同时,汉代又是中西交流的一个高潮期。当时的汉帝国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才不得已在河西走廊北部建长城,所以中国古代建长城并非以往所只注意到的防卫性和封闭性,恰恰相反,建长城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开放性的地理空间,进而与西方与中西亚地区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互访。当时多种宗教、人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并存,甚至在中国获得新的生机。所以,中国汉代以降出现的骊靬县并不单单是一支西方军人流落至中国境内在此休养生息的简单过程。这个情节和片段若放在国际文化大视野中考察其精髓与内涵,尤其是当今世界正于一种新的哲学眼光来审视东方思想与东方文化的这种时代契机中的时候,这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韶华史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当中实际上正彰显着中华大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对待异已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的独特人文魅力,堪称大汉朝与儒家治国思想影响下的“人伦楷模,”完全可以做为“以仁德治于天下”之中结文化治国思想的一面旗帜与绝好诠释。
  中国的自古传统,道德的力量即大于政治。儒家以至施政者强调把天道与民心放在一起来看,从民心中看天道。中华为五行之中,主张中庸。中庸并不是主张折中主义,而是不主张走极端。对待臣服之人,绝对以仁德之心相待之,这在中国历史上已得到无数次的体现和证明。而且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当中也可得到淋淳尽致的体现:
  “天生庶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诗经》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救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靬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
  知强大者不务强也,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强道者也。
  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荀子》
  …………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道德观认为以感召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准,无德则国家无序,少德则民族无力。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儒法并用,‘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孔子就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统治行为(即御政)是要与道、德、仁、圣、义、礼等各类文化与哲学相结合在一起的体系与结果,而且古中国的这种文化哲学与古中国的科学哲学天道、地道、人道等等也是一对双胞胎。且看《大戴记·盛德篇》:“古之御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又云:“以之道则国治,以之德则国安,以之仁则国和,以之圣则国平,以之义则国成,以之礼则国定。”中华文化推行与天地之道相契合的体仁思维,其道理就在其中。而中国对于当时属于外族的骊靬残部的仁义收容,看似一起偶然事件,但其背后体现的却是必然的中华大国思维模式与理念,这也是打造骊靬这一旅游文化品牌所应该着力向现代的游客们所展现并推介的。
  从史实来看,可以找到较为有力的论据支持文化论点——据记载,罗马克拉苏东征军在卡尔莱遭安息人围歼,大部战死,近万人被俘,数千突围出来的罗马人,回国无路而栖身深山,寻机东移,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经多年辗转,一部归康居,一部归大月氏。康居将这支异军借给西移的匈奴郅支单于,以胁邻国。后,大月氏发生内乱,寄生大月氏的罗马人迁徒中国河西,汉庭设骊靬县予以安置。汉人称罗马人为骊靬人、大秦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2年,鉴于骊靬人已被同化,将骊靬县并番和县,骊靬建县共600余年。
  可见,古罗马流亡军后来流落为大月氏和康居两支,被匈奴收编和驱使的是康居一支,在归汉后安置骊靬县(秦汉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为郡县制,县的等级是较高的一种行政设置,这也是汉朝对外来人员安置的相当等级的礼遇),后来大月氏发生内乱,居月氏的那些罗马流亡者听说在中国设有安置骊靬人的骊靬县后主动东迁与之会合。这从另一侧面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论点,说明汉王朝对流亡者的优待与安抚。正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三,骊靬文化实质上也是中华古国各历史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是古代中国长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城始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北部秦、赵、燕等国,当时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山戎、北戎、白狄、赤狄等进入到北方长城沿线。后秦灭六国,并重修了长城。
  自秦汉起,由于战争或各种人口迁移因素使得匈奴、氐、羌、东胡、乌桓、鲜卑、夫余等各民族不断来到长城内外,同这里的汉族杂居交错在一起,并相互交往。
  汉末魏晋更形成大规模少数民族内迁,形成“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的形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南北朝十六国纷争局面的出现和形成与上述情况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内地大量汉族也被迫或自愿进入大漠南北、河西走廊、西域等地,直接变成那里的居民与之杂居。长城地理带各族之间如鲜卑与匈奴、月氏与匈奴、乌孙与匈奴、楼烦与匈奴、乌桓与鲜卑等民族也由杂居到相互吸收、同化。
  历史上的骊靬人英勇善战,东晋时曾战败前凉大将和昊,威震陇右,据研究是历史上卢水胡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后来渐渐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到了隋唐时期,上述民族经长期交流与通婚的积淀,使文化、经济、社会、姓氏、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都同当地民族融合为一体,匈奴、东胡、羌、羯、氐、乌桓、鲜卑等许多民族已淡出历史舞台,渐不见于史载,它们的绝大多数也融合于汉族或同其他民族一起演化成全新的民族实体。
  两宋时期长城地理带又一次民族大迁徙,突厥、铁勒、沙陀、契丹、女真等民族,大规模在长城带各地流动迁徙;同时强迫大批汉族或其他民族迁往他们原居地,如金灭北宋就曾掳掠大量人口北迁。
  元、明以至清初,蒙古、鞑靼、回回、色目、满等民族再次发生大迁徙,再次造成新的杂居和融合。
  这样,自唐至明,突厥、铁勒、沙陀、党项、回鹘(纥)、室韦、渤海、奚、契丹、女真等民族实体渐次消失,更多更大的实体即“长城地理带”一线20余个当代民族全部诞生,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生活在大杂居、小聚居的长城地理文化带上的各民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又在继续进行着新的民族融合的跋涉进程。
  中华民族在长城内外千百年民族融合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即:以农、牧两大经济、文化形态之间的民族融合为基础;长城内外民族融合范围极广、规模极大,在多元的交流与融合当中,以战争或由战争引起的人口迁移或民族融合是主要的一种形式;历代各民族由杂居交流到民族融合数千年经久不衰,最终发展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共同体。
  针对上述三点的骊靬文化理念的提升与思考,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视野当中去考察,将从根本上引发对骊靬这种奇异文化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之后的深刻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探奇性的浏览上。这对于骊靬文化应获得的健康发展以及其日后的国际性学术品牌是至关重要的。
  (赵向东,建筑学硕士,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建筑师,北京华汉旅咨询有限公司旅游规划顾问,天问建筑及规划设计工作室主持人。本文依据笔者所做骊靬文化的策划文本及概念性土地使用规划的部分内容基础上修改而成。)
  “骊靬热”方兴未艾关注者纷至沓来
  中外部分报刊报道:
  △1989年9月30日,新华社《参考消息》刊发《中国西部有古罗马城市》一文。
  △同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记者永年、实习生孙雷钧《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城》的报道。
  △1991年《西部世界》刊发鉴湖《历史迷津中的古罗马军团》一文。
  △1992年7月12日《甘肃日报》刊发西北师大教授樊修睦《古罗马降人与骊靬古城》一文。
  △1993年7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新华社记者王振山《甘肃“罗马古城”面纱又揭开一层》一文。
  △1994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师永刚《古罗马战俘消失之谜》一文。
  △1994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刊发顾柄枢《古罗马军团与“千古之谜”》一文。
  △1994年《丝绸之路》第6期刊发易之《中国“罗马第一城”永昌骊靬城》一文。
  △1995年《现代妇女》第1期刊发高尚纪实报道《梦幻中的古罗马城》一文。
  △1996年6月28日《新民晚报》刊发周云《20年追踪古罗马军队》一文。
  △1997年4月20——27日《文汇报》连载特派记者曹家专程采访永昌的《何处骊靬城》一文。同年《新华文摘》第8期转载此文。
  △1997年9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记者李建军《春漫丝路古城美》一文。
  △1998年6月15日《盐城晚报》刊发记者专程采访永昌骊靬的《古罗马军团之谜》一文。
  △1998年9月25日《兰州晚报》刊发新华社兰州分社社长宋政厚《永昌驻过古罗马军队》一文。
  △1998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记者刘曼军《古罗马远征军“消失之谜”》一文。
  △1998年《电影·电视·文学》刊载杭州日报记者姜青青采访永昌骊靬后创作的《最后一支古罗马军团》的剧本。
  △1998年10月23日《四川工人报》刊发吴国潮《河西走廊意外发现神秘失踪的古罗马远征军后裔》一文。
  △1999年《丝绸之路》第2期刊发宋政厚《追寻古罗马残军在华踪迹》一文。
  △1999年澳大利亚《历史》刊发介绍永昌骊靬古城的文章。
  △1999年2月6日《商务早报》刊发吴国潮《“古罗马军人”辩误》一文。
  △1999年6月19日《兰州晨报》刊发记者李周明、马连英《古罗马军队失踪之谜破解》一文。
  △2000年2月18日《羊城晚报》刊发特派记者采访永昌骊靬的《古罗马军人后裔》一文。
  △5月24日至6月12日《兰州晨报》连载记者董开炜的长篇纪实报道《永昌古骊靬城》一文。
  △7月10日《中国旅游报》刊发介绍永昌开发骊靬旅游的文化报道。
  △2000年7月12日《甘肃日报》刊发记者王朝霞《展现骊靬文化魅力,追溯民族融合历程,永昌开发文化旅游事业》一文。
  △2000年7月21日《旅游文化》刊发万红杰《永昌骊靬遗址是魅力永恒的丝绸之路精典旅游线路》一文。
  △2000年香港《中国旅游画报》8月号,刊登特派记者石宝秀采访永昌骊靬文化的图文。
  △2000年《中国西部文学》8月号,刊发张得智《骊靬——个诱人的话题》的纪实文章。
  △2000年9月24日至26日《郑州晚报》连载特派记者谢晓勤采访永昌的《甘肃永昌骊靬古城:丝绸之路的永恒话题》一文。
  △2000年11月《旅游文化》刊发张玉艳《最后的罗马军团——讲述骊靬的故事》一文。
  △2000年12月16日《甘肃经济日报》刊发记者谢晓玲的《骊靬遗址游记》一文。
  △2001年《都市生活》第1期刊发昌远的《甘肃永昌:罗马军团的最后家园》一文。
  △2001年2月4日《沈阳晚报》刊发非可《甘肃永昌:打造骊靬文化旅游》一文。
  △2001年7月15日至24日《兰州晚报》刊发记者赴永昌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聚焦甘肃“罗马军团”》的连载纪实报道。
  △2001年9月11日《沈阳日报》刊发李作明《祁连山下的罗马人后裔》一文。
  △2001年10月21日《中国工商报》刊发非可《祁连山下的黄毛部落》一文。
  △2002年1月1日《中国工商报》刊发明江《战争·迁徙与民族》一文。
  △2002年《旅游天地》第4期刊发周云的《梦幻之旅,甘肃永昌骊靬古城游记》一文。
  △2002年《丝绸之路》第2期刊发姜青青的《骊靬二题》一文。
  △2002年5月10日《中国文物报》刊发王明辉《青海考古首次发现欧洲人种遗迹》一文。
  △2002年《学问》第1期刊发高耀峰、蒋捷红《揭开2000年世界奇案谜底》一文。
  △2003年4月6日新华社《参考消息》刊发法国《历史》月刊3月号报道《古罗马人比马可·波罗更早发现中国》一文。
  △2003年《哈尔滨旅游》第4期刊发邱时雨《中国甘肃旅游,骊靬罗马古城》一文。
  △2003年5月12日《盐城晚报》刊发武诗中《甘肃永昌骊靬城遗址寻古》一文。
  △2003年8月15日《兰州晚报》刊发贾佳《甘肃骊靬,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一文。
  △2003年法国《巴黎竞赛周刊·中国时代》刊发主编阿兰·普济采访永昌骊靬文化的纪实报道。中外部分影视、新闻媒体采访骊靬
  △1999年1月16——20日中央电视台编导彭山等一行4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专题片。
  △1999年2月24一一26日《广东卫视11频道》节目组来永昌拍摄骊靬纪录片。
  △1999年5月13日“金昌人民广播电台”来骊靬采访。
  △1999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大西北》节目组来骊靬拍摄。
  △1999年9月20日至26日《北京电视台》编导李晓彤、耿向青等一行4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纪录片。
  △1999年10月23日《北京电视台》编导杨韬雄、段鸣镝一行3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纪录片。
  △2000年2月18日《北京电视台》编导李晓彤、段佩、张南等一行4人再次来永昌拍制骊靬文化纪录片。
  △2000年4月22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组赵美斌等一行4人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2000年4月26日,河北、河南、天津、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广东、陕西、安徽、山西、重庆、四川等18家广播电台的60余人西部采风团来永昌骊靬遗址采访。
  △2000年7月9日至10日,日本国东京电视台编导上野修平带领摄制组一行19人来骊靬村拍制节目。
  △2000年7月19日,国台办九洲音像公司马丽带领日本国东京电视台来永昌骊靬拍摄“中国西部风情行”节目。
  △2000年8月2日至4日,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海外中心专题部杜棣华,主持人倩君等8人来永昌骊靬拍摄文化旅游片《旅行家》。
  △2000年8月16日至20日,香港亚洲电视台《今日睇真》节目组,专程来永昌摄制文化观光片《中国的古罗马村落》。
  △2001年4月18日江苏电视台记者刘小峥一行6人来永昌骊靬采访。
  △2001年6月8日——12日香港亚洲电视台编导麦殿邦一行4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纪录片。
  △2001年6月17日,北京电视台科教新闻部记者臧新汉一行3人来骊靬遗址拍摄纪录片。
  △2001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组来永昌,由总导演何昊、导演樊馨蔓制导、男女主持人于洪、尹莉、著名摄像康锐等10余人组成,在永昌县骊靬村对全世界进行《苍野覆盖下的记忆》的现场直播。
  △2001年8月4日,新加坡九洲影视公司一行3人来永昌县骊靬村制作节目。
  △2001年9月14日至16日,广东电视台《信天游》节目组一行12人来骊靬拍制纪录片。
  △2002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大西北》栏目组来永昌骊靬拍摄节目。
  △2002年6月20日,加拿大电视台10余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
  △2002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西部》节目组来永昌骊。
  △2002年8月19日至20日,重庆电视台来永昌骊。
  △2002年8月26日,上海东方卫视一行3人来骊。
  △2002年9月8日,天津电视台一行6人来骊靬。
  △2003年6月12日,瑞士电视台灵可一行3人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永昌骊靬拍摄骊靬文化风光片。
  △2003年8月8日至10日,甘肃电视台制片李忠武、主持赵虹一行5人来永昌拍摄骊靬文化。
  △2003年8月20日至22日,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栏目制片邓军、编导吴杰、主持韩晖一行10余人来永昌拍制骊靬文化专题片,并在同年10月11日晚10:30分在广东卫视播出。
  △2003年9月25日至28日,台湾地区三立电视节目组《中国那么大》节目组,由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来永昌拍摄骊靬风光旅游节目。
  △2003年10月18日至20日,意大利影视媒体制作人罗伯特一行3人,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永昌采访骊靬。
  中外来客来骊靬
  △1989年秋,西北民族学院关意权先生等学者一行4人来永昌,进行考察骊靬故城的活动。
  △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等人来永昌考察骊靬故城。
  △1999年4月8日,挪威王国“和平旅行团”21人,专程来永昌骊靬遗址访问。
  △同年,4月12日,日本九洲青年旅行团40余人来骊靬遗址访间。
  △同年5月4日,香港“神洲游旅行”30余人在兰州新闻旅行社导游陈方带领下来骊靬观光。
  △同年5月8日,西北敦煌研究所刘再聪等5人来永昌骊靬遗址考察;并带来他们的老师李并成对发展骊靬文化的建议,把骊靬纳入到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大范围中,营造它的独特性。
  △同年5月13日,金昌人民广播电台于进等3人来进行骊靬采风活动。
  △同年6月17日至18日,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苗重安率由19名著名文化人士组成的采风团来永昌骊靬遗址采访。
  △同年6月18日,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主任马润林专程来永昌考察骊靬文化。
  △同年6月21日,兰州新桥旅行社张桂花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旅游者26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16日,兰州新闻旅行社朱林带领欧洲旅游者11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8月26日,台湾地区青年旅行团一行18人,由北京侨联旅行社张惠妹带队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0月15日,陕西教育国际旅行社范峰带俄罗斯旅游者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2月24日,台湾真善美基金会执行长曾宪章在夫人、女儿陪同下,来永昌骊靬考察,他对骊靬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2000年3月6日,浙江绍兴潘董等一行10余人“丝绸之路”摄影采风团专程来永昌骊靬进行采风活动。对骊靬的古朴苍茫,祁连山的雄美壮观大加赞叹,其采风剪影在多家报刊发表刊登。
  △同年3月12日,由湖北武昌铁路系统李新带队的“西北行”旅游观光团36人来永昌骊靬游览。
  △同年3月17日,武威地区旅游局王文明等一行5人来永昌考察骊靬遗址旅行路线事宜。
  △同年3月18日,摄影家左竹林带一行12人的“陇上行”摄影队来永昌骊靬采风。
  △同年3月25日,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柯杨、张林源受甘肃省旅游局的委托来考察永昌骊靬文化开发事宜。考察后认为:永昌骊靬是历史留给永昌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同年3月25日,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王宗太教授来永昌考察开发骊靬文化旅游事宜。
  △同年3月25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朱银城教授来永昌考察,对骊靬遗址所出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骊靬地理条件优越,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
  △同年4月24日,兰州国际旅行社王晓兰带26人的欧洲客人来永昌骊靬,他们对发生于古代中、西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深感惊奇。
  △同年5月8日,陕西神州旅行社朱琳琴带旅客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5月12日,甘肃体育旅行公司带一行200余人的香港旅游团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贠小苏同志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骊靬村考察,对永昌发展以骊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走访了部分农户,询问了他们对发展骊靬旅游的看法。
  △同年7月15日,甘肃省委副书记陆浩同志来永昌,在市、县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到骊靬村调研发展骊靬文化旅游情况。
  △同年7月24日,美国《时代周刊》特派记者黄永(中国名)一行6人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
  △同年7月9日,兰州新闻旅行社陈方带30余人的日本旅客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16日,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晓东来永昌骊靬村寻根,言称自己祖籍为永昌者兰寨人,并认为自己是骊靬传人。他先后访问了岳氏族人在永昌生活的有关情况。
  △同年8月16日至22日,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徐鹰女士专程来永昌骊靬考察。
  △同年9月2日,香港大公报·西部民族地区采访队一行12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12日至14日,北京侨联旅游信息中心于洋一行4人来永昌考察骊靬遗址,认为:骊靬是永昌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将有着无穷的发展前景,骊靬,最终会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同年9月29日,香港《东周刊》特派记者林文元等3人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
  △同年9月10日,省人大副主任穆永吉同志在市、县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到骊靬村调研。
  △同年9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天理同志在县有关领导同志陪同下来骊靬村调研,他在所编著的《变化中的甘肃》一书中,对永昌骊靬古文化做了详细介绍和论述。
  △同年10月18日,辽宁《锦州日报》特派记者周菁专程来永昌骊靬村采访,她在所著的《中国旅游——甘肃之旅》一书中,专题介绍了永昌骊靬遗址。
  △2001年1月14日,省“三学”办领导成员来永昌骊靬村调研。
  △同年2月15日,省委政研室主任陈天贵等6人,在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永昌骊靬村调研。
  △同年3月29日,日本《朝日新闻》上海支局长掘江义人等一行10余人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4月6日,甘肃省委对外宣传办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涛带欧洲客人10余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4月28日,香港旅游观光团32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5月8日,德国客人一行7人来永昌骊靬遗址访问。
  △同年5月12日,由《兰州晚报》等全国各地13家晚报联合采风团30余人来永昌采访骊靬遗址。
  △同年5月26日,俄罗斯客人11人来访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4日,新华通讯社对外部记者黄燕一行6人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6月1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副处长侯拓野等一行陪来访的日本客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8月11日,省外事办陪日本记者来永昌采访骊靬遗址。
  △同年8月14日,意大利客人皮恩等6人在西安教育旅行社王风向导下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9月18日,澳门客人26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9月30日,莫斯科《消息报》记者来骊靬采访。
  △同年10月21日,法国《欧洲时报》开辟介绍永昌骊靬历史的栏目,并先后连载了王萌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骊靬书》、贾笑天、张驰合著的《一支古罗马军团在中国》。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2年3月28日,副省长李重庵同志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到骊靬村考察访问。
  △同年4月6日,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等数十人来永昌骊靬村,对骊靬的地理环境做了访谈。并对古时中国在河西地区的军屯战略做了高度的赞扬。认为,骊靬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发展优待战俘最人性的实例,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对外采取怀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和现实性。
  △同年4月15日,中央电影台《西部》栏目组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村拍摄外景。
  △同年6月12日,中央农业部刘副部长一行来永昌骊靬访问,他认为骊靬是历史留给永昌的一道丰盛宴席,做好了会吸引五湖四海的宾客来聚餐。而且发展骊靬文化旅游对调正农村经济结构十分有利,是造福地方的好项目。
  △同年6月16日,加拿大大学生一行6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6月20日,加拿大国家电视台摄制组一行20余人来永昌骊靬,县上组织《骊靬古韵》表演队来骊靬村参加拍摄活动。节目在欧洲播放后,引起了外国观众的极大热情和兴趣,许多人来电询问骊靬及罗马降人等事宜。
  △同年6月24日,德国学者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6月28日,欧洲旅游者一行7人来永昌骊。
  △同年7月4日,比利时客人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7月18日,英国客人一行6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西部》再次来永昌骊靬拍摄外景。
  △同年7月20日,日本观光旅游者3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24日,香港《大公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纪行采访队特派记者邓传锵一行10余人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7月25日,法国旅游团一行12人来永昌骊靬遗址访问。
  △同年8月8日,酒钢集团旅游团42人来永昌骊靬古城遗址。
  △同年8月12日,上海旅游者一行20余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3日,兰州新闻旅行社朱林率30余人的欧洲旅行团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6日,兰州金桥旅行社张琳带香港旅行团70余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9日,北京侨联旅行社带30余人的海外华人青年旅行团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8月12日,欧洲华人音乐家联谊会主席姜成涛(中国名)携夫人等一行5人专程来永昌骊靬。他说,永昌的骊靬文化在欧洲知名度很高,尤其是在法国。法国也有专门性研究骊靬的文化学者。他说,通过专访,他回法国后将努力促成更多人来发展和支持骊靬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同年8月24日,香港亚洲电视台一行4人来永昌骊靬拍摄。
  △同年9月6日,省外事办陪法国客人来永昌骊。
  △同年9月12日,省长助理陈有安一行10人来永昌骊靬调研,他对永昌开发骊靬历史文化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寄予很大的希望。
  △同年9月16日,省旅游局局长贾笑天陪《欧洲时报》副主编等客人专程来永昌骊靬访向。贾笑天对法国客人介绍了甘肃发展骊靬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景。
  △同年9月21日,韩国青年旅行团游客18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9月23日,英国游客4人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9月24日,省新闻旅行社带新、马、泰等国客人5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0月19日,北京中关村客人一行18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11月24日,省文化厅副厅长、省美术馆馆长康金城、武威地区秘书长郭成禄等客人在县上领导陪同下来永昌骊靬访问。
  △2003年1月3日,《西安晚报》特稿部记者靳勇一行12人专程来采访永昌骊靬文化。
  △同年3月8日,天津《环球花雨》记者狄青等3人专程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3月12日,香港《大公报》采访组长郑雷一行10余人来访骊靬。
  △同年3月21日,《人民之声报》副总编李小丹来访永昌骊靬。
  △同年4月7日,法国客人一行7人来访骊靬。
  △同年4月12日,新华通讯社甘肃分社对外部记者张燕来访永昌骊靬。
  △同年4月14日,兰州天桥旅行社带30余人的欧洲游客到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4月17日,日本青年旅行团一行30余人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4月24日,全国晚报记者“西部采风团”30余人来访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5月6日,德国《莱比锡人民报》特派记者李月滔(中国名)等一行6人在省外事办的工作人员陪同下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5月8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北京分社社长朱汉杰(中国名)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5月17日,兰州时代旅行社导游带欧洲游客一行2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5月21日,波兰《共和国》日报特派记者高磊(中国名)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5月24日,厦门游客20余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6月4日,瑞士《时报》记者冯可(中国名)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6月7日,甘肃海外旅游总公司国内部带30余人的欧洲游客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8日,北京国务院发展科研中心旅游部孙涛带一行40余人的海外华人旅行团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6月12日,河北秦皇岛旅游集团组织的海外华人青年旅行团一行3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6月26日,德国《明镜》周刊记者罗安(中国名)在省外事工作人员陪同下专程来永昌采访骊靬文化。
  △同年7月8日,由中国报业集团组织的全国32家地方报刊负责人“西部”采风团来永昌骊靬采访。
  △同年7月24日,法国、英国、德国等旅游者一行17人在甘肃新闻旅行社朱林的向导下来永昌骊靬。
  △同年7月26日,北京海外旅行总公司利洋带20余人的欧洲旅游者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7月30日至31日,法国《巴黎竞赛周刊·中国时代》主编阿兰·普及先生,专程从法国来到永昌采访骊靬文化,并以骊靬为专题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上作了文化展示。阿兰·普济认为:永昌骊靬古文化是一道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大菜。做好这道菜,对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同年8月4日,北京新华旅游集团总公司导游带欧洲客人一行30余人来永昌骊靬遗址。
  △同年8月12日,《中国旅游报》旅游信息中心文岚专程来永昌了解骊靬事宜,他对永昌有这一有品位、含金量高的历史文化的旅游前景看好,并对今后的开发持十分乐观的态度和厚望。
  △同年8月23日,韩国青年旅行团一行12人在省外事办的人员陪同下来永昌骊靬。
  △同年8月26日,北京时代旅游集团梁泉向导40余人的欧洲客人来永昌骊靬古城。
  △同年9月2日,甘肃国际体育旅行社陈琳带欧洲旅游者32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10月15日,全国15家晚报记者采风团来永昌骊靬访问。
  △同年12月12日,陕西秦人旅行社王晓兰向导日本游客12人来永昌骊靬。
  △同年1月1日,意大利人伯可·李特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专程来访骊靬。他认为:在欧洲,人们拥有一块土地首先想到的是把它绿化,同样,如果有一个故事,那也许只是一种传说,那就是,我们一定要把它做成一部大戏,甚至史诗。他对古代中国与罗马的这一重大交往历史深感震憾,他说,将把这一历史事件宣传给更多的意大利人,让他们来这里寻找历史。
  △2004新年伊始,中国台湾的学者刘增全在省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专程来访骊靬,他是台湾淡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法国国家高等社会科学院文化史博士、法国巴黎大学(SOlbonne)西洋史博士,研究永昌骊靬已有十多年的时间,而他的博士学位也是研究骊靬和罗马史而取得的。他说,在法国研究永昌骊靬问题的学者有30多位,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所有研究过骊靬的人的总和,可以说研究骊靬在欧洲早已成为一个课题。当他参观了骊靬故城遗址;水泉堡汉墓群出土的人体骨骼后认为,古代骊靬县为骊靬人而设是不可否认或怀疑的,骊靬人就是罗马人也是有充分根据的。同时,他认为骊靬县的设置及骊靬人迁居骊靬县的方式和途径应是多样性的。而且他说,这次他来水昌实地考察进一步明晰了研究骊靬课题的目的。并能为自己更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实证实物,刘先生还谈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历史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价值。他说:西方维纳斯女神像的永恒美就在于它的残缺(断臂),而永昌的骊靬同样有它永远吸引人的东西,那就是扑说迷离和神秘。刘教授认为:发展和建设骊靬,将功可表后世。骊靬发展的美好未来只是时间问题。
  (骊靬文化研究会提供)
  骊靬历史编年
  骊靬文化研究会
  公元前270年左右,罗马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公元前221年左右,秦王朝并吞六国而统一中国。公元前192——前188年,罗马与叙利亚王国安太俄卡斯发生战争。罗马人占领了小亚细亚。公元前174——前136年,安息王国向帕提亚、美索不达亚扩
  张,至前91年左右,安息王国扩张到幼发拉底河与亚美尼亚地区。公元前166年,匈奴向西迁徙和扩张至中亚地区。公元前139年(汉建元二年),张骞出使西域,至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
  公元前121——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发生战争,匈奴大败,右地浑邪王率领四万部众降汉,单于及左贤王亦皆遁走,河西走廊平定。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西击匈奴,逾焉支山千里,河西入西汉疆域,始设郡县。公元前113年,罗马帝国向东扩张,在亚细亚建立行政省。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元封六年)武帝遣使使安息(帕提亚,今
  伊朗),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汉使至安息,安息王密司立对提二世将二万骑迎于东界。汉使还,安息王发使来汉,见汉国广大,虽遣使献大鸟卵及骊靬善弦之人于汉。汉朝使节赴波斯的诸多地区。汉朝与波斯最早建立了较稳定的贸易关系。
  公元前78年(汉昭帝元凤三年),匈奴右贤王、犁汙王四千骑入侵日勤,屋兰、番禾。张掖属国千丈义渠王射杀犁汙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汙王,属国部尉郭忠封成安侯。
  公元前60年,西方强大的罗马军队占领了叙利亚,在此前罗马已占领了希腊和征服了尼罗河流域。罗马帝国统治叙利亚近四个世纪后,拜占庭皇帝夺取了帝国的东部。前62年,罗马帝国在叙利亚建立行政省。
  公元前55年(汉宣帝五凤四年),罗马前三巨头之一,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决定入侵帕提亚(今伊朗),决心同帕提亚人决一胜负。他越过幼发拉底河,击败了一小支帕提亚军队。后回师叙利亚。于公元前53年,在4000名骑兵和同样数目的投石兵及弓手的支援下,率七个军团的罗马大军,浩浩荡荡地越过了幼发拉底河,在卡雷被帕提亚军队围歼,克拉苏被帕提亚人斩首。其子普布里乌斯带领1300名骑兵,在500名弓手和4000名步兵的支援下,从帕提亚人的重围中冲杀了出来。
  公元前50年左右(汉宣帝甘露年间),有罗马流亡军流入西域,后又进入中国河西。
  公元前45年左右(汉元帝初元年间),张掖太府辛庆忌迁西域亲附归降的骊靬降人于番禾县南山下的骊靬苑,予以安置,后治县。
  公元前46年,骊靬县属张掖郡管辖。
  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矫诏发戊已校尉屯田吏士和西域15国兵,合4万余人远击郅支单于于郅支城,获胜,杀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各王以下1518人,俘千余人,史学界有人认为,俘虏中有部分罗马残军。
  公元56年(汉光武帝中元元年),西郡卢水胡反,打败烧何豪妇人比铜钳,比铜钳率众前来依附县,临羌长收击比铜钳,诛杀其种六七百余人。
  公元56年,西域沙车王强盛,攻并于寘,徙其王俞林为骊归王。
  公元77年(汉章帝建初二年),迷吾遂与诸众聚兵,欲叛出塞,于是凉州卢水胡闻讯相应,行车骑将军马访讨破之。
  公元89年,(汉和帝永元元年),迷吾子迷唐与烧何、党煎胡相结,北招属国诸胡,会集势众,三年,以张掖太守邓训代为校尉,邓训用以赏赂离间计破之。后迷唐伯父率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邓训发湟中秦胡、羌兵4000人掩击迷唐,斩首虏六百余人。
  公元98年(汉和帝永元九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至安息(帕提亚,今伊朗)听其海水广大,乃还。大秦国一名骊靬,以在海西,亦说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城市400余座,役属小国数十个,以石为城郭。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公元108年(汉安帝永初二年),西域副尉梁懂,攻羌、胡至番禾、日勒(永昌水泉子),羌、胡300人诣懂降汉。
  公元138年(汉顺帝永和三年),河西卢水胡反,以邓训为者,乘传到武威,拜张掖太守,于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以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感言:唯使君所命,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公元160年(汉桓帝延熹二年),武威姑臧人段〓迁护羌校尉,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段〓将兵及湟中义从羌12000骑出湟谷,击破之。
  公元189年(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义从宋建、王国等反,诈金城郡降,求见凉州大人故新安令边允,从事韩约,为人质,金城乱。王国等到护羌营,被杀,韩约等获释。
  同年,董卓为少府,而不肯朝,上书言称,将所湟中义从及秦胡不能禁止,需要他将顺安慰。公元190年左右,汉献帝分治西郡,治觻得,昭武,山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禾等八城。
  汉末,骊靬、番禾属武威郡。
  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置凉州,领武威等七郡九县,今永昌境内的番禾、鸾鸟、骊靬、显美隶属武威郡。
  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魏文帝以张既为凉州刺使,击胡于武威,胡引还显美,既帅兵败胡于显美。
  公元220——264年(三国时),河西为曹魏所辖,骊靬、番禾隶属武威郡。
  公元265——317年(西晋时期),番禾、骊靬属武威郡,开始将骊靬写作“力乾”。
  公元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张寔建前凉,统六州,治都凉州,番禾、骊靬、焉支属前凉。
  公元386年(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吕光建后凉,都姑臧。后置番禾郡,骊靬属番禾郡。公元354年,凉王张祚遣将和昊率兵伐骊靬戎于南山(今永昌县南照面山),被骊靬戎大败之。
  公元402年(元兴元年),秃发亻辱擅破显美,获隆昌太守孟祎,并迁获显美,骊靬居民二千余户。
  公元411年(义熙七年),北凉王沮渠蒙逊入姑臧,番禾、骊靬属北凉。
  公元420——581年(南北朝时期),北周置凉州总管府,废番禾郡置番禾镇,骊靬、焉支隶属武威郡。
  公元590年(隋文帝开皇中),复置番禾县,骊靬、焉支等县入番禾县。骊靬县自始设县到并入番禾县置县历史约600年左右。
  骊靬遗址简介
  骊靬文化研究会
  骊靬遗址位于永昌县城西南10公里,原属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社,2000年改设为骊靬行政村。东与城关镇永昌羊场,东寨镇前夹山相连,南临祁连山支脉照面山和肃南县皇城区接界,西靠折兰滩和夹道早卢沟,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大部属浅山草地和山地林地。实际耕地面约1500亩,现有居民76户,298人。
  骊靬村,历史悠久。又名者来寨。汉时为匈奴折兰王所在地,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设酒泉、敦煌、张掖、武威等四郡,河西纳入汉朝疆域。约公元前50左右。汉朝设骊靬县,前后隶属张掖、武威二郡,是河西建置较早的古县之一。后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诸代,至隋文帝开皇中(公元590年左右)并入番禾县,置县时间约600余年。后经唐宋元明清兴废更替,凡千余年,此地均设驻军营地。元时为县府财库之地。
  骊靬遗址,地处祁连山者来河沟口,地势险要,北与北武当山相峙,隘关狭道,为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南出祁连山鸾鸟口,平羌口通青海门原县,北越龙首山可达内蒙古阿右旗,实为古今走廊咽喉,军事要冲。其地形为山前丘坡,海拔2000余米,在此可览永昌县城全景。年平均气温4.8℃,夏季温凉气爽,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南部照面山属天然涵养水源森林,属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东大河林场管理,林区面积为10万亩左右。者来河发源于其东沟、西沟、冰沟等山间。有煤、莹石、硅石等矿藏。森林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永昌县在三岔河沟开辟有森林渡假村。
  骊靬遗址,有连接县城及312国道的骊靬路10公里,从骊靬遗址到河沟生态度假村约15公里,开有旅游公路。
  悠久的历史给骊靬遗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期到汉唐宋元明清诸代文化在这里均有发现。者来河西岸、东部青沙沟分布有大量的新时期、汉及魏晋墓葬。折兰滩及宽沟梁遗存有汉代烽燧,历代驻过军的驻军营盘,故骊靬城遗址。三岔护林站有汉代遗址炒铁台、娘娘坟以及人文和自然景观蛤蟆神泉、老人头山、豹子回头峰、冰川峡谷、高山森林草原等资源。1936年冬,红西路军88师曾在者来滩元山子一带和国民党马家军进行过战斗。
  1989年以来,骊靬故县和骊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国际、国内有关方面的关注,海内外考察和研究骊靬故县的历史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浪潮,经十余年不衰,且势头越来越热,随之形成了骊靬文化,现已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为古老的骊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