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罗马军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17
颗粒名称: 最后的罗马军团
其他题名: 骊靬古城与失踪的罗马军队揭秘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2
页码: 290-3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骊靬古城与失踪的罗马军队揭秘的历史文化研究。
关键词: 骊靬古城 罗马军队 历史文化

内容

编者按:在现有的历史记载中,中国与欧洲最早的接触是在东汉时期。
  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时间将可能被大大向前推移。早在公元前36年,中国境内就出现了罗马人的踪迹。这将比现有的历史记载早了两个世纪。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将揭开世界历史上一个千古谜案。在公元前一世纪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著名的卡莱大战,一支6(00人的罗马军团神秘失踪。两千年来无数人苦苦追寻的这支神秘的罗马军团,将在这项研究中露出马脚。
  这一切,源自于关意权先生即将出版的新著以及此前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
  在这件千古谜案即将揭开面纱之际,本报记者飞越千里奔赴昔日沙场,采访有关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历经漫漫风尘留下的历史遗迹。
  站在骊靬古城的高坡上,遥望千里戈壁古战场,雄风四起,猎猎有声,仿佛能听见昔日金戈铁马的嘶鸣。
  骊靬古城孤独的寻觅者。沿着历史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我们仿佛能闻到异域的余韵。祁连雪山下的黄土与自亭,激荡着两千年的回声。
  记者是在7月4日的午夜时分,从上海飞抵兰州的。第二天凌晨4点刚过,就驱车直奔兰州西去400公里的永昌。
  永昌有骊靬古城遗址,这里被认为留下了罗马军人最后的踪迹。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永昌县城。时逢七月盛夏,高海拔的永昌城里却是凉风嗖嗖,寒意袭人。与平原上人们早已穿短袖衬衣形成鲜明对照,永昌城里几乎人人穿着厚厚的外套,仿佛“异域”。
  在永昌城南门与312国道交汇处,记者见到有一座巨大的花岗岩雕塑。高高的基座上耸立着三尊古代人物的全身雕像,两男一女,目光深情而久远地眺望着远处的祁连雪山。中间一位的着装、发式,看得出是汉代的一位长者;而从另外一男一女敦实的身材、深凹的眼窝和鬈曲的头发,一眼就认得出这是来自西域的百姓,男的手持稻谷,女的牵着羊,给人安定、丰裕的感觉。雕像前的一块石碑上,篆刻着4个大字:“骊靬怀古”。
  当地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确认骊靬遗址就在永昌境内后,县政府特意建造的。
  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浓浓的余韵。
  汽车出永昌县城,再南去10公里,来到焦家庄乡者来寨村。
  这里,就是诸多中外专家认定的两千年前的骊靬古城遗址。
  村子里有一段近10米长、1米来高呈S形的土墙,用铁链围了起来。这段土墙,被许多专家认为就是当年骊靬古城的城墙遗迹。在离土墙不远的村子中央高坡上,不久前刚刚修建起一座仿古罗马风格的白色四角亭,亭子的横匾上写着3个魏书大字:“骊靬亭”。
  记者望着高高的“骊靬亭”,白色的亭子充满了异域风情。沿着鹅卵石砌起的阶梯,一步步走上亭子,一共14级台阶。就这么10多级不高的台阶,当我走到顶端的“骊靬亭”跟前时,回头四望。
  刹那间,一幅奇美的壮阔景象扑面而来,令人震撼!
  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辽阔苍茫的大平川一望无际,连绵起伏,伸向遥远的地平线。地平线尽头高高耸立的,是白色覆盖的祁连雪山,仿佛一位长老,默默看着世态的千年变迁。厚厚的雨云低低压着平川,缓缓飘移着,好像在积蓄大战的能量。
  偶尔能望见一座高耸的土台,那里曾点过战争的烽烟?潺潺雪水从“骊靬亭”下流过,这里曾饮过骊靬的战马?
  雄风猎猎中,仿佛有两千年前的军号传来。
  罗马帝国最强盛的克拉苏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帕提亚。卡莱大血战,斯大林说:“这是战争史上的经典”。罗马第一军团掩护克拉苏浴血突围,就此消失在茫茫历史上。
  众多的研究与考察表明,记者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失踪的罗马军团的最后落脚之地。骊靬古城的城名,就与世界历史追寻了两千年的这批突围的罗马军人有关。
  沿着历史的踪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两千年前那支最后的罗马军团。
  罗马帝国之名来自于罗马城。传说罗马城始筑于公元前753年,相当于中国东周平王18年,创筑者为罗慕路与勒莫兄弟统领的两个部落。城名“罗马”实则“勒莫”或“罗慕路”的谐音。
  罗马城主统领的这个,城邦,初时不过领有意大利半岛西南一角。即使陆续兼并了半岛的大部,也扼于雄强的希腊城邦联盟而不能东出亚得里亚海。直到希腊城邦联盟瓦解后,罗马帝国才发展成为35个部落的部落联盟大国,领有地中海四周,并且在公元前192年(汉惠帝3年)将其势力伸展至今天的土耳其一带。
  公元前两世纪,欧洲的罗马帝国开始走上了它的巅峰地位。那时候,世界各地“条条大路通罗马”。从此以后至今,世界各国包括今天的美国,没有谁达到过当年罗马帝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强盛的罗马帝国依仗其强大的军队与国力,不断发兵对外征战,掠取大量财富与土地。与此同时,位高权重的各个统帅之间,也时时互不买账,争权夺利。
  公元前60年,罗马帝国由著名的恺撒、庞培和克拉苏三大统帅共同执政,史称“前三头执政”。这3位执政官都战功显赫,也互不买账,矛盾重重。
  为了缓和矛盾,3位执政官于公元前56年在路卡举行会晤,达成协议:恺撒继续兼任高卢总督,庞培兼任西班牙总督,克拉苏兼任叙利亚总督。分权之后,各个执政官分别开始新一轮对外用兵。
  公元前54年,克拉苏决定进兵帕提亚。帕提亚在中国古书中称之为安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一带。
  当年冬天,克拉苏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进而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诸要塞。所向披靡,一路追击步步后撤的帕提亚骑兵。
  公元前53年5月,克拉苏大军杀到了帕提亚境内纵深处的卡莱。
  此时,两军再度交战。
  指挥帕提亚军队的是青年将军苏累纳。他虚晃一枪,与罗马军稍作接触后又逃跑似地继续后撤,将罗马军诱入叙利亚草原深处。这里百里方圆没有人烟。
  就在这一刻,名垂青史的卡莱大血战开始了。
  貌似逃跑的帕提亚骑兵突然掉转马头,弓箭手乱箭齐发,一面射箭一面勇猛地向罗马军冲去。冰雹似的利箭穿到罗马人身上,强大的罗马军即刻乱了阵形,士兵成片成片地倒了下去。训练有素的罗马军迅速后撤,但为时已晚。背后早已埋伏下的帕提亚另一支军队,又是万箭齐发。盛极一时的罗马大军顿时陷入绝境。
  罗马军队第一军团军团长、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临危受命,组成以第一军团为主的混合军团6000余人,企图杀出一条血路保护克拉苏突出重围。突围部队大部分冲出了包围圈,但克拉苏依然被帕提亚军俘虏了。
  被俘的克拉苏,被帕提亚国王用熔化的金汁灌进喉咙烧死。
  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斯大林,曾经专门谈到过卡莱大战。他说:“这是战争史上的经典。”
  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与帕提亚言和。罗马帝国提出,要求全部遣返在卡莱战役中被俘的罗马军人。所有的战俘回来了。这里面没有普布利乌斯,没有一个他率领的杀出重围的第一军团的将士。
  没有人听说过普布利乌斯和他的第一军团的下落。
  这支杀出重围的最后的罗马军团,消失在茫茫的叙利亚草原上,也消失在茫茫历史上。
  恰恰在罗马帝国与帕提亚言和的几乎同时,大约在公元前20年前后,在中国西部的版图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县名——骊靬。
  骊靬与最后的罗马军团有什么关系吗?
  罗马帝国的大秦感觉。骊靬“县本以骊靬降人置”。陈汤战北单于郅支,发现一支“奇怪的军队”。最后的罗马军团露出马脚。
  中国人最早知道罗马,大约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
  中国古代把罗马帝国称作大秦或骊靬。汉以前中国盛极一时的是秦皇朝,西域诸国称中国皆谓秦。同时代的罗马帝国亦昌盛无比,罗马人闻听东方强盛之秦后,感觉蛮好地将自己叫做大秦。
  在关意权先生以及许多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几乎就在西方的罗马帝国千方百计寻找失踪的第一军团之际,大约在公元前20年前后,在东方的中国西部,忽然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县名——骊靬。
  据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原处长钟圣祖老人介绍,三国史研究专家曾经发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在布绢上的地图。这张地图上清晰地标着“骊靬”的地名,以及它的方位。从图上可以判定,“骊靬”就是在永昌县焦家庄乡者来寨村一带。
  唐代著名大学者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解时这样写道:“骊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
  关意权先生的研究表明,在汉代当时中国城市的名字中,总共有3个城市是借用外国的国名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库车、温宿和骊靬。前两个城市是因为那些国家的移民而得名的。以此推断,“骊靬”的出现,也应该与罗马人在当地的出现有关。
  那么,是怎样的罗马人并且又如何突然出现在当地的呢?
  有两道历史痕迹,几乎引起了所有研究者的注意。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者惠栋,为《后汉书》作注时,在骊靬县后面特别石破天惊地加了一条注语:“县本以骊靬降人置。”
  “骊靬降人”应该是罗马的降人。哪里来的罗马“降人”?
  在《汉书·陈汤,传》中,班固特意写道,在公元前36年汉军陈汤战匈奴北郅支单于时,遇到一支奇怪的军队;筑“重木城”,列“夹门鱼鳞阵”。“重木城”与“夹门鱼鳞阵”,这是当年罗马军队惯用的阵式。匈奴军中怎么会有远隔万里的罗马军阵式?
  此时此刻,是不是罗马军人已经到了中国境内?
  最后的罗马军团,开始露出了马脚。
  西方历史两千年追寻的失踪大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点点痕迹。匈奴军中神秘的“夹门鱼鳞阵”。哈里斯听见了贺瑞斯的呼唤。
  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国在公元前20年握手言和后,被俘的罗马军人陆续回到了祖国。然而,这里面没有著名战将、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没有他麾下罗马第一军团的任何一名官兵。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一支劲旅,忽然之间悄无声息地在世界历史上消失了。
  所有的人都感到大惑不解。
  世界历史开始了漫漫两千年的追寻。
  这个千年之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蛛丝马迹。
  根据关意权先生以及诸多中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就在罗马第一军团从叙利亚草原上消失后不久,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接连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迹象。
  公元前57年,在中国西部活动的匈奴,有5个单于争权。历经战斗与兼并,最后形成了呼韩邪单于与其兄郅支单于并立的局面。公元前54年,就在克拉苏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浩浩荡荡杀向帕提亚国的那一年,呼韩邪单于南下归降汉朝,史称南单于。北单于郅支屡次杀害汉朝使者,又见呼韩邪归降汉朝,惧怕呼韩邪联合汉军合击郅支,于是便点起麾下兵马,向西面的中亚方向逃去,以避开汉朝军队的攻击。
  公元前40年,当郅支单于的军队到达西部康居国的东面边境时,只剩下三千多人。康居国与相邻的乌孙国时有磨擦,康居国王见郅支单于到来,便借了一支外来的军队给他,并将郅支单于安置在东部边境,与乌孙国对峙。
  这支借来的军队,在茫茫历史长河中分外引人注目。
  几乎已经是残兵败将的郅支单于,借得这支军队后,忽然变得十分强大起来。他几次出击数败乌孙,又反身回击康居,多次杀辱康居贵人。为了扩展势力,防备报复,这支军队又在都赖水江布尔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筑起了郅支城。
  鉴于郅支单于在西域的活动,严重威胁了汉朝西域各属国的安全,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都护陈汤,集结在西部屯田的汉军官兵和于田、车师、乌孙等15个汉朝属国的兵马,分两路进军康居,攻打郅支单于。
  汉军团团包围郅支城。就在这里,历史又出现了一个奇特的迹象。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唯一一次就在这里,对一支军队的作战样式作了详细的描述。后人认为,因为这是一支特别而奇怪的军队。
  班固在《汉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
  在这里,三大疑点引起后人对这支军队来源的强烈兴趣。
  首先是“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匈奴为游牧民族,军队尽骑兵,几乎没有步兵,没有步兵战术,更没有“夹门鱼鳞阵”这样复杂而高级的步兵作战样式。但是这种“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阵的阵式”,恰恰是古罗马军队特有的作战方式。
  其次是土城外筑“重木城”。这种守卫城池的方法,也正是罗马城邦兴起后特有的城防办法。
  再有就是郅支城出现的本身,就是一件蛮奇怪的事情。游牧民族的匈奴善骑善射,作战一向以野战骑战为长,素以守城为累。历史上正好是在从康居借了一支外来军队后,居然像模像样意外地筑起 了郅支城。而筑城对于城邦国家的罗马人来说,那是最手的事。
  甘延寿、陈汤率领的汉朝大军一举攻破郅支城,“斩郅支……以下千五百二十九级,生俘百四十人,降虏千余人。”
  郅支城之战匈奴军队中出现的许多异样迹象,显示出这支军队中有大量完全不同于匈奴的军人,而这些军人有着典型的罗马军人色彩。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骊靬”以及带有罗马军人色彩的异样情况,早些时候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因为当时中国的研究者并不了解罗马第一军团,几乎没有人把它与失踪的罗马军队联系在一起。
  一座桥梁将东西方接通了。搭桥的是个澳大利亚人,他叫戴维·哈里斯。
  八十年代的一天,哈里斯参加了有关古罗马著名诗人贺瑞斯诗歌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哈里斯听到了有关罗马第一军团的故事,听见了贺瑞斯对那支失踪大军的呼唤。哈里斯想起了中国,记起了中国有关“骊靬”的记载。
  历史风沙中寻觅永昌的蛛丝马迹。茫茫戈壁中“东征”的流落者。罗马听不见风声。
  记者出身的戴维·哈里斯,当时在澳大利亚南部著名的阿德莱得大学任教。从贺瑞斯的诗歌中,他听见了对一支最强大军队忽然失踪的诧异。所有的历史记载表明,这支军队一夜之间从叙利亚草原上消失了。
  对东方历史有所了解的哈里斯,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那个奇怪的名字——“骊靬”。哈里斯来到了中国。
  此时,关意权先生对骊靬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当东西方历史的桥梁接通之后,骊靬以及最后的罗马军团,很快成了一条线上的两个蚂蚱。经过长达数年考证,最后的罗马军团终于不再是“消失的军队”。它最后的脚印,一点一点渐渐显影在历史的图册上。
  我们先把卡莱大战前后有关的地理位置介绍一下。
  克拉苏大军从罗马出发时,向东渡过幼发拉底河,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进直至抵达叙利亚草原上的卡莱。这里是帕提亚,也就是安息的国土。北面是里海,南面波斯湾。从卡莱往东,分别是安息、康居、乌孙、大月氏以及中国西部的祁连山、张掖等,再往东则是长安。
  卡莱位于安息王国的西部,因而克拉苏大军向东进攻时,两军最早就在这里展开了大战。为什么最强大的罗马第一军团突围后,忽然间消声匿迹、消失在茫茫叙利亚草原上呢?种种迹象表明,那是因为一军团采取了向东突围的战法。
  从地理位置可以看到,卡莱南北两面分别是波斯湾和里海,普布利乌斯率领一军团只能往东或者往西突围。从卡莱大战的作战方式来看,这是一场诱敌深入的包围战。包围战的战术是合拢包围的地方,也就是堵缺口的地方必定是兵力最雄厚的地方。因为被围敌军要突围,首先想到的是原路返回。
  这种情况下,普布利乌斯突围要向西走,也就是原路返回,是最困难的。事实也表明,普布利乌斯并没有向西突围。因为向西突围第一站就会到达土耳其地区,那里是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疆,罗马不会没人知道一军团的下落。普布利乌斯唯有向东杀出一条血路。
  从卡莱到安息的东部边境有数千里之遥,这些地方当时都少有人烟。普布利乌斯冲出重围后,一路朝东快速进军,他必须尽快脱离敌国安息的国境。应该说在向东突围的征途中,普布利乌斯并没有遇到太大麻烦。
  一则是克拉苏大军进攻安息,安息军队主力都集中在西线。二则罗马一军团毕竟是战斗力极强的成建制部队,遇到小股敌军当不在话下。罗马与安息言和后战俘中没有一军团官兵,以及安息历史上没有与罗马一军团在东部国境的作战记录,证明了这一点。
  一军团向东冲出安息国境后,就来到了中亚盆地。这里分别有康居、大月氏等国。数千里的东遁以及沿路种种自然、人为障碍,一军团损兵折将,至此已流散成多支不很起眼的小部队。在安息国境外的康居、大月氏等国,开始见到这些罗马逃亡军的踪迹。
  在汉军攻打匈奴的郅支城之战中,我们从一支康居外借的军队中,见到了“重木城”、“夹门鱼鳞阵”等等罗马军队的作战方式。而在稍后时候初唐的史载中,更可以见到罗马人在大月氏活动留下的迹象。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破突厥后,把黑海以东南包括今天伊朗、巴基斯坦之间诸地区都划入中国版图。为此专门设立了西域府,属陇右道。在这些新设的府州中,原大月氏境内出现了一连串与罗马有关的州县名。
  奇沙都督府内,“辖有大秦州”。条支都督府内,还有“滥鞯城”、“犁州”、“治羯城”等等。
  很显然,这些名称都是当年与“大秦”、“罗马”有关的人在那里活动留下的痕迹。从大月氏国的地理位置以及时间上推断,这些人就是冲出安息国境的罗马第一军团残余军人。
  可以说,最后的罗马军团之所以“失踪”,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向东部薄弱环节突围的作战方法。这样在通讯手段非常原始的年代,“老家”罗马的人就无法得知他们的信息。
  罗马听不见他们的风声。
  对于研究者来说,新的一个问题等待破解:最后的罗马军团的最后的残余,在康居、大月氏一带留存后,比较集中的一部分人为什么再一次向东远走,最后落脚在“骊靬”也就是今天的永昌一带,以至于汉朝专门为他们设立了“骊靬”县?
  永昌境内独特的骊靬人。西部大动荡与月氏东归。汉民族海涵罗马文明,大汉气韵浩浩荡荡,万世流芳。
  永昌县里曾经为一些与众不同外貌很像欧洲人的村民拍照,并以“古罗马军人后裔”为题作展出。记者见到了这些照片,确实充满了古罗马风韵。
  者来寨所在的焦家庄乡一带这许多欧洲神韵的村民,最初就是关意权先生考证骊靬时的突破口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者来寨一带就是古骊靬城所在地。但是要最终确认这一点,必须要有实际的证物。
  对者来寨一带缜密的考古发现,村里那段如今用铁链围起的土墙,与附近汉代番和城的城墙极其相似,都是板筑土夯,每层夯土层厚15厘米左右,可见同是汉朝建筑。在者来寨附近农民开沟挖渠时,曾发现一根丈余长奇独的粗大圆木,四周则嵌有长约尺余的木杆,专家们认为极可能是筑“重木城”时留下的东西。而永昌民间至今流传的斗牛习俗,以及好多欧洲神韵的村民,都不能不使人深深想起古罗马。
  那么,两千年前冲出安息流落在康居、大月氏一带的最后的罗马军人,最终是怎么远涉千里来到者来寨,并且最后有了骊靬这么一个地方呢?
  最新的研究表明,他们是分多路流散进中国西部的。
  在汉军攻打康居郅支城的战斗中,我们见到了匈奴军中罗马兵的身影。没有战死的罗马兵被汉军俘获后,先被安置在西域各属国中,后随各国的变迁进入了中国西部。
  突出重围的罗马兵,当年大部分流落在疆域广大的大月氏国。后来这片土地上出现的大秦州以及滥鞯城、犁州等等地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就在这批惊魂稍定的罗马人刚过了几年安定日子,大月氏国发生了内乱。
  公元前40年,也就是这批罗马兵归大月氏后的10来年,大月氏国5位副王之一的贵霜发动战争,兼灭其他四副王,自任大月氏王。被击败的四副王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属民,其中包括大量的罗马兵,一路向东逃去。之所以东逃,是因为月氏人最早的原籍就在今天的武威至敦煌一带,当时那里依然有不少月氏人居住,他们想逃回老家去。
  非常凑巧的是,这一路数千里原本有大量匈奴军队活动,路途坎坷。公元前121年至119年,霍去病率军出击破匈奴数万人,杀折兰王,斩卢侯王。又历经数十年经营,出玉门外数千里西域大道畅通,汉王朝海纳四方归顺。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于是月氏来降,……又数百户在张掖。”
  这“数百户”中许多是罗马兵,又由于通过其他路径到来的罗马人也不少,汉王朝因而在张掖郡内专设县“骊靬”以置之。那就是在今天永昌境内者来寨一带。
  说到这里,康熙年间大学者惠栋,在《后汉书·地理志补注》中那句石破天惊的注语:“县本以骊靬降人置”。也就豁然开朗了——那是为归降队伍中的罗马人设置的。降人,归降亦为降。
  《辞海》在“骊靬”条目下这样写道:“古县,西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怎么样的人为何内迁,语焉不详。当我们今天对此有了最新的了解,两千年的历史谜底真相大白。
  最后的罗马军团的最后的士兵,远征万里历经艰辛,在中国的西部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他们从西方的历史中消失了,又在东方的文明中获得了再生。
  大汉民族盛极一时四海归顺,特设骊靬海涵罗马文明。
  当我站在那座高高的“骊靬亭”放眼四望,猎猎风声激荡起千年回响——
  那是汉民族浩浩荡荡万代流芳的伟大气韵!
  (原载1999年7月23日、24日《新民晚报》第九版。)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国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