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骊靬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16
颗粒名称: 何处骊靬城?
分类号: K294.2
页数: 7
页码: 283-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骊靬城的历史文化研究。
关键词: 骊靬城 历史文化 研究

内容

1989年12月初,记者从我国甘肃省省会兰州得到过这样一条消息:经中外史学家联合研究发现,西汉元帝时代,所设置的骊靬城是用来安置古罗马战俘的,而这座城池就在甘肃省永昌县境内。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公元前53年,一支6000人的古罗马军队在波斯战败突围溃逃,不知下落的历史之谜,而且,对研究中外关系史有着重大意义。
  半个月之后,这条消息在12月14日新华通讯社播发的一条有关兰州大学加强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简讯中作了证实;12月15日,《人民日报》也以“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为题,发了消息,作了披露。
  那么,这支在波斯战败后突围溃逃的古罗马军队,又是以怎样的路线、最后在永昌县消失的?它对中外的交流又有哪些作用?2000余年来的历史变靬,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为我们留下过怎样的遗存?
  8年来,记者曾多次奔波在祖国大西北的这片土地上,并一直关注着祁连山北麓戈壁荒原中发生的有关信息,探寻着这支古罗马军队的神秘失踪之谜,寻找被历史尘封了2000余年的骊靬古城,试图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一起,去撩开这一旷日持久的历史谜案。
  一
  确实,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正值这一古王朝走向衰败的末期。远在地中海西海岸,与古中国相距4000英里的古罗马帝国,正被战争笼罩,处于剧烈的变更时期,当时,古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纠集了45000人马、约7个军团的兵力发动了对中国古称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战争。结果克拉苏率领的这支古罗马帝国的军队,在卡尔莱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古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被俘斩首,第一军团首领、其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第一军团6(00余人突围。普布利乌斯率领的这支逃亡大军在回国无路的情况下,辗转安息高原,寻找机会东进。在普布利乌斯的率领下,终于在防御比较薄弱的安息东部防线,撕开了一个口子,流窜西域。这就是有名的卡尔莱战役。
  公元前20年,也就是中国西汉王朝鸿嘉元年,古罗马帝国与安息言和签约。当时,古罗马帝国提出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役中被俘虏的战俘,并开始寻找普布利乌斯的下落。然而,时过境迁,普布利乌斯及所率其突围之余部,早已无影无踪了。
  普布利乌斯和他的残部,到底到哪里去了?这便成了古罗马帝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二
  为了揭开这一历史的悬案,众多的历史学家都在执拗地进行着苦苦探索。1989年夏,一位叫戴维·哈里斯的澳大利亚学者又一次来到兰州。1988年为了寻找卡尔莱战役中古罗马帝国溃逃残部的下落,他曾来过中国。记者出身、在澳大利亚南部著名的阿得来德大学任教的戴维·哈里斯,这次专门在兰州大学外语系谋到了一个英语任课的工作。同时,与西北民族学院、兰州大学以及前苏联学者费·维·瓦谢尼金等学者,共同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1997年1月23日记者来到兰州大学一分校,找到了与关意权先生合作的陈正义老师。他为我提供了三个重要的线索,他说,戴维·哈里斯在兰州大学讲学期间,在校外办等同志的陪同下,曾前往过永昌县,前后两次;1992年,甘肃省文化厅曾组织过到永昌县考察。
  目的是试图分头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不同角度,能在永昌县找到实物资料;1947年,美国一位叫德效谦的学者曾对这个课题作过研究,他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他曾有过这样一个观点,即“中西文化的结合产生了骊靬”。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准备研究,然而,由于连年的内战,只好被搁置了起来。
  按照陈正义老师向我提供的线索,我与省考古所联系了多次,但有关同志都外出了。我只好敲开了原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钟圣祖的家门,这位70岁的老人对我在大西北的采访工作,曾经给予过相当大地支持。谁想到,当我说明来意后,钟先生高兴极了。他说,他也正在研究这个课题。
  钟圣祖边说边从里屋取出一摞史书,书里分别插着小纸条。他一边翻着,一边对我说:“在我国西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多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国,或称作黎靬、骊靬、力乾等,司马迁的《史记》就把罗马帝国称作黎靬。而从对史学的研究看,有一个不能不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在,在公元前20年,也就是中国西汉王朝鸿嘉元年前后,几乎是在古罗马向安息要求遣返罗马战俘的同期,西汉的版图上竟出现了一个被命名为‘骊靬’的县,这个县就设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城之南。从《汉书》一直到《隋书》中的有关地理篇目里,也都准确无误地记载了‘骊靬’这个县的存在”。
  我与钟先生的话题,又重新落到了戴维·哈里斯第二次前往永昌县现场考察的情况上。当时,戴维·哈里斯是由有关部门陪同前往的。但由于手续不齐备,有关部门没有同意戴维·哈里斯一行进入永昌县现场。然而,关意权、陈正义以及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和前苏联学者费·维·瓦谢尼金等4人,结合中西史料的对比研究,并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从而为解决中西历史的难题,开启了一扇大门。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陈汤等人在这里发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
  “土城外有重木城”。这种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进行防御的阵式以及修“重木城”的作法,只有罗马军队采用。为此,历史学家们认为,这就是在卡尔莱战役溃退并已失踪了多年的一支罗马军队的残部。陈汤所率汉王朝军队“以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而告胜。于是,便有了历代史书所记载的汉王朝在今甘肃省金昌之南,即祁连山之北置“骊靬”县,专门为这批古罗马军队的战俘修筑了古城堡的记述。
  据钟先生介绍,1989年下半年,有关三国史专家在翻阅资料时,曾发现了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在布绢上的地图,这张古代地图虽已破损,但清晰可辨地有“骊靬”的方位,由此,找到了骊靬古城的初步位置,人们判定它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南10公里的焦家庄乡者来寨村。
  然而,从考古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考古学家们所关注的是资料,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因而钟先生对此说是持谨慎态度的,他说,要想证实焦家庄乡者来寨村就是骊靬古城的所在,就必须进行考古的发掘,用实物资料说话。他知道我第二天要去永昌县,于是,特别关照我一要注意问问当地发现没发现过粗、细绳纹的素陶片;二可以了解一下当地有没有发现过铜钱,特别是汉五铢铜钱。因为这些都可以为此说作一引证。
  三
  1997年1月24日,记者从兰州出发沿着祁连山蜿蜒西行,经过整整6个小时的跋涉,来到了我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镍都——金昌市。她犹如镶嵌在河西走廊中部咽喉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到处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稍事安顿,在金昌市政府副秘书长陆志雄的安排下,记者次日清晨直奔永昌县。
  这是记者第二次在这座古城驻足。
  去年夏末,记者从敦煌沿河西走廊东行途经永昌时,耸立在312国道与永昌南门交汇处的那座花岗岩巨幅雕塑,曾深深地吸引着我,高高的基座上耸立着三尊古代人物的全身塑像,目光深情而久远地眺望着远处的祁连雪山,二男一女;从中间一位的着装、发式,看得出是汉代的一位长者;而从另外一男一女敦实的身材、深凹的眼窝和卷曲的头发,一眼就认得出这是来自西域的百姓,女的牵着羊、男的手持稻谷,给人一种安定、丰裕之感。当地的干部告诉我说,这是1994年12月永昌县人民政府特意建造的,取名为“骊靬怀古”。这次,在兰州采访钟圣祖同志时,他也曾告诉过我,“永昌县政府在者来寨村一段城墙遗址,也作了标志性的管理。”
  吉普车卷着尘沙使我们终于来到了者来寨村,车子径直停在了村子中心的“骊靬遗址”旁边。村子不大,全村只有74户人家,300口人不到一点儿。一听说村里来了客人,大人小孩都出来看热闹。
  三年前,县里用铁链条把那段据说是汉城墙的地方给围了起来,在西面的高坡上还按照罗马的建筑风格,建了一座乳白色的小亭子。远远望去,格外瞩目。被当地人认为的“骊靬遗址”,现存长近10米、高米余,呈S型;粘土夯垒,至今依然坚实。县政府于1994年4月在它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楷书四字:“骊靬遗址”。后面的碑文如下:
  “此处为骊靬古城遗址,最早为匈奴折兰王府,后称者来寨。此20里处为西汉初所置番禾县。西汉河西农都尉设在番禾县城南。流亡的罗马帝国远征军从西城归降汉王朝后,汉王朝置罗马降人于农都尉之南者来寨,立县骊靬。《后汉书》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后汉书补注》说:“为骊靬降人而置”。《晋书》载,凉王张祚遣将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照面山),大败而还。《隋书》载,开皇11年,骊靬并入番禾县。《大清一统志》载,骊靬废县在永昌县南。《五凉志》载,骊靬者来寨是其遗址。遗址土夯层厚16——17公分,宽3.8米,结构与番禾城墙一致。
  永昌县人民政府
  1994年4月”
  33岁的村长张建兴向记者回忆说:“70年代初,古城墙有三层楼那么高,城墙上面也很宽。小时候,我们总在城墙上面玩。记得有 一次,大人们到这里取土,垫猪圈。可城墙的粘土特别难铲,怎么挖也挖不动。于是就有人拿来炸药炸。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把城墙炸了一个大洞。谁都没有想到,洞里炸出了许多麻钱(铜钱),足足有一小推车。”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当时遍地都可以找得到的“麻钱,”历经沧桑,谁也没有去注意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极有价值的资料,却在这座村落里怎么也没能找到。
  村民们听说我们是来采访骊靬的,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他们告诉我和永昌县文化馆文物管理员张德智,“村子里有三样东西可能与骊靬有关。”于是,我们分头去看个究竟。
  敲开农民魏作禄的家门,说明来意,老汉爽爽快快地拿出了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罐子,这是一个带釉色的鼓形瓷扁壶,口沿外翻,四耳缺一。我们取出卷尺量了一下,鼓径27CM,底径18CM,上下底高17CM。这是魏作禄在7、8年前从村子北头发现的。不过,经过张德智的初步鉴定,魏作禄收藏的这一鼓形瓷扁壶是元代商旅或出行者用来盛水的容器。村长张建兴又把我们领到村子的东北头的农田里,说不久前,在那个地方发现过一个石滚子。左寻右寻,在田埂边真的发现了一个石滚子。一头儿在外,另一头儿还埋在地里。但经仔细辨认,认定那是现代的。显然,这些都与骊靬的考证没有丝毫的联系。然而,当我们走进另一家农户院子,主人把装在蛇皮袋里的一叠碎陶片倒出来给我们看时,着实引起了我们的惊喜。这些碎陶片确实是像钟圣祖说的,都是一些带有粗绳纹的灰陶。
  四
  这是记者此次西行艰苦采访中的一个意外的收获。
  当我们从者来寨村返回永昌县城,与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馆的同志们交换上午的采访情况时,竟从他们口中得知了一条令人感兴趣的信息。他们告诉我,永昌县有好几个村子至今还有具有欧洲民族特性的居民,这些人大多外貌像地中海人,也是高鼻梁、凹眼窝,头发也是自然卷曲着,胡须、汗毛、头发都呈黄色;而且身材则比当地普通人长得更加魁梧、粗壮。并说,附近的者来寨、杏树庄、河滩村、焦家庄几个村落都有。
  五
  钟圣祖认为,从历史的记载看,骊靬古城与古罗马东征溃军的下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定永昌县者来寨村是骊靬古城所在地域,都有着一定的道理。比如,其一,此地曾是折兰王府;其二、西汉时期的河西农都尉就设立在距折兰王府20里的番禾县,者来川为肥沃的农牧之地,西汉军队在此屯垦;其三、这一带地方是月氏人的故地,骊靬降人中也有月氏人。从这几点说,西汉王朝在者来寨村设骊靬县以安置骊靬降人,不是没有道理和根据的。问题是,考古学的一切结论都必须是建立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之上,对任何事物过早地下结论,都是不科学的。
  有关普布利乌斯和他的残部下落到底在哪里,虽依然扑朔迷离。不过,考古学家们已经依据着史料的记载,为寻找到骊靬古城的准确方位和确切遗址,正在一步步地做着揭开这一历史谜案的准备。钟圣祖告诉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5月份文物专家们将对酒泉——永登、玉门关井塔——内蒙古额济纳旗,两条呈“L”形的我国现存的汉长城进行考察。在此期间,他们将集中力量完成在永昌县境内寻找骊靬古城的工作。一支古罗马军队在中国的最后下落的谜底有可能也随之而被揭开。
  ——(选自1997年《新华文摘》第8期)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家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