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古罗马战俘”消失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15
颗粒名称:
“古罗马战俘”消失之谜
分类号:
K294.2
页数:
5
页码:
278-2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罗马战俘”消失之谜的文化研究。
关键词:
古罗马战俘
历史文化
内容
·拍案说史·
2000年前,数百名古罗马雇佣军沦为西汉政府的战俘。此后神秘地失踪,成为中外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骊靬:一座专为罗马人修建的古城堡。80年代,它神秘地出现,又一次撩开了这个旷世之谜的面纱。
·历史,我们找到他们了吗?
历史说是能引起我们的好奇。
1993年下半年,几乎所有的中外媒介都在复述一条“旧事新闻”:2000年前一支古罗马军队在中国西部甘肃永昌县消失之谜,最后又获新发现。考古者找到了足以佐证这支军队曾经存在的旧址和部分实物等等。
关切和疑问的产生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更多的人们似乎更为关注的是这样的事实:他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又在那里消失,为什么要来中国等等。
笔者于1993年11月,驱车数百公里来到永昌县,试图寻找历史。
留在史书上的唯一线索:失败的古罗马战士。
匈奴的雇拥军。西汉政府的战俘。
公元前55年,中国历史上的西汉末年。世界历史进入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中古时期。远在地中海西岸,与古中国相距甚远的古罗马,正被剧变与战争笼罩。克拉苏,这位与凯撒大帝、庞培同称是罗马三巨头的新贵,亲政不久,率领数十万大军东征安息(现帕提亚)。不幸的是,这位统帅在卡尔莱战役中失败,除了克拉苏之子率第一军团6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全军覆没。但突围的6000罗马人去了那里,下落何在?这在欧洲史上至今还令人猜测的难解之谜,却在中国一本古老的《汉书》上找到了线索。
据该书《陈汤传》中所记: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奴役康居人民,攻略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汉西域都护副校尉陈汤和都护甘延寿发兵至康居,恶战数月,灭郅支单于。汉军在与郅支所部的战斗中,发现有一支善“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土城外修木城”的外来军队很难对付。陈汤所部降服这支军队后,将俘获的军士收编,协助汉军驻守西陲。为方便他们的驻防和生活,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政府专门在祁连山下的一块地域,置一县,名骊靬,并筑成城堡。这支军队收编为汉军后,作战勇敢,前凉张祚遣将曾率军队讨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
《汉书》上所记载的这支奇特的外来军队和欧洲史上神秘消失的古罗马人的相似之处,终于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时光照到1989年,在兰州大学讲学的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以自己的敏感和学识,经过多年的研究后认定:这支会摆“鱼鳞阵”的奇怪军队,就是罗马帝国远征军的残部;并认为这支残部在卡尔莱战役中逃脱后,一直在伊朗高原流浪,历尽艰辛,几经磨难,后被郅支单于收编成为雇佣军,并保持了自己的编制,参与对西汉西部的劫掠和进犯。并初步推断出,该城旧址就在甘肃省永昌县境内,但具体地址不详。戴维·哈里斯于1989年2月,在国外公布了这一发现,当时引起了轰动。
世界各大通讯社均发表了消息。我国的《参考消息》报,也转载了这一新闻。
世界被这一新发现震惊了。但在好奇的同时,人们却仍心存疑惑:骊靬古城究竟在哪里?有那些实物足可以证明?
骊靬,一张古地图透露方位。猜想中的城下之城。具有欧洲民族特征的村民。
关于古罗马战俘的新推断,引起了公众和考古界的极大重视。1989年,中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开始了对这一事件的研究。这中间有戴维·哈里斯及中国甘肃省文化局的部分专家等。但寻找这些神秘失踪的古罗马人,却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关于这支军队的记载,仅仅只在古老的《汉书》上有极短的描述,并且再没有在任何史籍上有所发现。而寻找这支军队关键就在于找到那座神秘的似乎专为罗马人而修的“骊靬古城”。关于这座古城堡,《汉书》地理志也仅做了如下叙述:“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北魏以后作力乾,到了隋代以后,才将此县废除。许多史料似乎都很简洁,简洁到了只告诉了你来历,但却遗忘了结局的程度。这年下半年,三国史学家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了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这张绣在布绢上,已经锈蚀的古代地图,清晰地写着“骊靬”这一古县名。专家们如获至宝,经过研究,实地勘测,他们终于从这张不太确切的地图上,找到了骊靬古城的确切方位,判定它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南十公里的焦家庄乡者来寨。
骊靬古城被发现后,戴维·哈里斯与甘肃省外办张保东和文化局有关专家一起,实地进行了勘察,拍摄了大量资料,但却未发现有什么文物。
此后,甘肃省博物馆和永昌县文化馆又联合对遗址进行勘察,由于器材和多方面的原因,仍未有什么新的发现。骊靬,似乎向人们神秘地撕开一角面纱后,又把自己藏了起来。这一藏,竟又是4年之久。
到了1993年上半年。先是距骊靬古城不远的村庄,一位农民在开沟修渠时发现一根长约丈余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尺余的木杆,时代不详。据有关专家认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木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似乎与古时木城图形中的一些制品相似,很可能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
此年五月,永昌县文化部门在对骊靬城址地表进行的一次发掘中,首次出土了瓷水壶、铁砸、铁锅和铁鼎等数十件古代器物。新华社记者王振山7月份在永昌县文化馆目睹了这一切后,在发表的消息中做了这样的描述:“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这些文物均出自元代。专家们据此推断认为,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古罗马人与当地民族通婚融合,骊靬城废弃以后,历代又在废墟上重建城池,因此骊靬古城有可能深藏地下,成为城下之城。”
而另一个让人们倍感兴趣的消息,则似乎一下让人们触摸到了古罗马人的存在。在与骊靬城相距三公里处的杏树庄、者来寨、河滩村、焦家庄等村寨,生活着十几名具有欧洲民族特征的居民,这些人外貌颇像地中海人。大都是高鼻梁,深眼窝,头发自然卷曲,身体普遍比一般汉族人粗壮、结实,胡须、汗毛、头发为黄色,与当地土著有明显差异。有关专家认为,这些居民很可能是古罗马人与当地民族通婚的后裔。
秘密似乎到此揭开了。
古罗马人:我们找到了你们了吗?有争议的血缘之说。
疑问谁来解释?
11月底,西北大地一片寒冻,笔者一行三人,驱车离开永昌县,在崎岖多险,几乎没有路径的山地中行驶了一小时,到达了骊靬古城遗址——者来寨。
者来寨地处祁连山脉沟口,地形开阔,土地肥沃,是个宜耕宜牧的好地方,历经战乱的十余处古城堡遗址峭然耸立。从地理上看,古城把峙祁连入口,背依大山,进可攻,退可守。西汉政府择此处做为罗马军队战俘的生活和驻防之地,确有一定的考察。只是当年的一切,已荡然无存,随处可见到的只有丰茂的草木。
在邻近的杏树庄和河滩村,我们见到了那几位有欧洲民族特征的村民。在河滩村,64岁的孙树银老汉接待了我们。猛一见,这位深目白发,长一脸黄色胡须的古稀老汉,仿佛就是一位“老外”但一细看,又使人释疑。老人家祖上一直定居在此处。全家祖孙七口,唯有儿子孙小云与他有些相似。小孙子头发则呈乌黑。全家人对于为什么这样,也一直述说不清。村人也对此多报以不解。
“罗马古城”之谜从发现到现在,前后不到五年,虽说已经取得了一些证据和线索,但伴随着这些线索的出现,人们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疑问。
在永昌县文化馆,馆长王福义在带着我们看了最近出土的部分文物后,对血缘之说表示看法。
从公元前35年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果古罗马人与当地土著通婚,按50年一代计算,也有40代了。而历经这样的血缘变迁,这么多代的同化,难道还真的可以保持原来的特征吗?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繁杂,也许是另外一族的变种。
不论如何,既然有发现,既然已找到了骊靬古城遗址,那么,这些新发现就对进一步揭开罗马古城这一千古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至发稿时,笔者获知,有关部门已准备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相信,古罗马战俘消失之谜不日可解。
(原载1994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师永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