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骊靬人倪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10
颗粒名称:
骊靬人倪仓
分类号:
K294.2
页数:
6
页码:
257-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骊靬人倪仓的历史文化研究。
关键词:
骊靬
倪仓
历史文化
内容
[骊靬万岁里公乘倪仓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剑一巳入牛车一两]——语出居延汉简
汉初,武帝置河西四郡。元帝时,今永昌县西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曾设县骊靬。属张掖郡。唐人颜师古校注《汉书》载:“即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后汉书》补注》又载“犁靬县为骊靬降人而置。”大秦国即古罗马国的汉称。
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倪仓出生在骊靬县万岁里一个特殊家庭。他父亲是古罗马军败溃中国的一名战俘,曾参加公元前53年克拉苏(古罗马执政官)发动的帕提亚(即今伊朗)战争。夏6月,克拉苏兵败被俘,被帕提亚人用黄金熔汁灌口惨死,以惩处他的贪婪和战争罪责。他父亲随败北的第一军团6000人仓皇出逃,流落西域。西罗马第一军团一路征战,死伤惨重,进入康居国界,已不足千人,被当时称霸一方的康居王收编过来。公元前40年,北匈奴郅支单于屡被汉军所败,亦败走康居,求助于康居王。康居王借罗马降军给郅支单于,唆使其攻打邻国乌孙。郅支单于数胜乌孙,战力日强,又成为汉王朝在西域的心腹大患。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被副校尉陈汤威逼矫旨发屯田吏士和于田、龟兹、乌孙等十五属国兵4万余众,合击郅支单于。这次战斗,汉军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汉书·陈汤传》)而大获全胜。降虏里就有倪仓的父亲,那年他父亲已40岁。不久,他父亲随被俘罗马兵以及流落西域的外国人被汉王朝安置在今者来寨,立县骊靬。
数年后,倪仓的父亲经本地汉人介绍,娶邻县番和县(即今永昌)寡妇倪氏。十年前,倪氏的夫君新婚不久被强征入伍驻守张掖肩水金关,金关位于今金塔县北、内蒙古额济纳河上游一带。第二年秋,夫君不幸阵亡,倪氏年仅19岁,生一女。倪氏初嫁罗马大兵,由于语言不熟,彼此隔膜。对这个黄头发蓝眼睛的丈夫又新鲜又陌生。
他俩共同生活了年余,生一男孩,夫妻感情日甚。丈夫的外国名又长又不好记,丈夫提出让孩子从母姓,倪氏为照顾丈夫又取掉倪姓“人”旁,就姓倪了,取名倪仓。倪仓就这么叫开了。
仓少长,即发现自己父亲身长目深,须发黄褐,与母亲、娘舅大不相同。邻里间还有许多与父亲相像的人。父亲很爱他和姐姐。童年时候,倪仓和小伙伴在折兰河边玩耍。折兰河从祁连山中雪山发源,流经县城西侧,河水清澈照人,两岸长满碧草,芦苇子很密很高,简直就是青纱帐。倪仓和他的小伙伴就在河水里洗澡,青纱帐里捉迷藏,玩得很开心。有时,孩子们央求倪仓的父亲那些在折兰河边表演骊靬眩人最拿手的吞刀吐火等魔术。那时,倪仓感到他父亲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
倪仓懂事后,有些玩皮的大孩子动辄骂他是杂种,因为他的长相介于父母亲之间,虽然他的头发是黑的,眼睛是黑的,可是,他的眉骨、鼻梁很高,头发打着卷儿,更可怕的是他身后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头发竟是棕黄色的。这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秋,倪仓年满18岁,被征入伍,驻守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位于今内蒙额济旗南,肩水之北,俗名破城子。
塞上秋风硬直,景象萧瑟。匈奴骑常小股作乱,跃马汉地,袭攻亭障,抢收庄稼,劫掠牲畜。倪仓所在甲渠塞一大燧,燧城呈方形,边长20丈,墙宽6尺,有守卒56名,由一位侯长统领。倪仓初至塞上很不适应远离人居的戍边生活,他常伫立城头,身披瑟瑟西风,眺望家乡那方明澈如水的天空,想念家乡清凌凌的折兰河,绿油油的牧草地,想念慈母和大姐、弟妹,也想念年事渐高寡言少语的父亲。
倪仓一开始被侯长分派管护两只警犬。城障内北墙下东西两头各置狗笼,狗笼是由柳枝或芨芨编成的椭圆形的一大一小两个相连一起的栏圈,外部涂抹泥巴,用以冬季保暖。大栏为圈,小栏为窝,合称狗笼。警犬是侯长从胡地牧民手中从小买来的牧羊犬,俗称胡狗。经专业调教成为警犬,在夜间能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比人的警惕性还高。倪仓负责每日清早撒狗溜欢,清理的活什甚少,黄昏时重复早上的工作。按军制,警犬的管护十分严格,若有疾病、走失等情况,必须及时向侯长报告处理。若有闪失,管护人必按军法严惩。
倪仓初理狗事,内心极不情愿,常偷着往狗身上撒气。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与狗结下了友情。他给西笼黑狗取名黑豹,是一条健壮威武的公狗,性最凶蛮,也最灵敏,东笼狗毛色黑里夹白,是条俊俏的小母狗,取名花虎,警惕性高,深得主人喜爱。
塞上一到秋季,警事频繁。前几日,匈奴数骑曾白日远窥燧城。根据居延都尉府颁布的《塞上蓬火品约》,把敌情分为五品:
第一品,虏十人以下在塞外者;第二品,虏十人以上在塞外,或一人以上,五百人以下入塞者;
第三品,虏一千人以上入塞,或五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攻亭障者;
第四级,同上;
第五品,虏守亭障者。
与敌情的品级相适应,蓬火信号分为五级;
第一级,昼举一蓬,夜举一苣火,毋燔薪;
第二级,昼举二蓬,夜举二苣火,燔一积薪;
第三级,昼举三蓬,夜举三苣火,燔三只薪;
第四级,同上;
第五级,昼举亭上蓬,夜举离合苣火。鉴于敌情形势,侯长加强警备和日常训练。恰好又至每年八月秋射,附近各亭燧派出弓弩手前来参加评比,选出高手参加都尉府侯官组织的会式。当日夜半,先是黑豹一阵紧吠,接着,花虎也跟着狂叫起来。倪仓闻声即起,第一个爬上障坞深目(即垛眼)前,当时,负责了望的小卒怀抱弓矢惶张四顾,显然刚惊醒。倪仓借月光发现一队匈奴骑向燧障围拢过来。侯长随后赶来。匈奴骑人衔枚,马裹蹄,黑压压一片;少说也在百人以上,健长匆忙按第三品敌情举苣三次。夜幕下,苣火耀眼。转瞬间,东西十里外亭障也燃起同样苣火。匈奴骑见偷袭失败,呐喊着飞驰而来,转为强攻。
城上守御器械齐备,守卒个个训练有素,面对来犯之敌沉着应战。根据战时分工,转射手依托深目发八石具弩;抛石手向敌阵准确地抛出一块块羊头石(即羊头大小的石块);炒沙卒赶忙点灶支锅炒沙,沙炒得红烫后盛在瓦箕里抛扬下去,烫得敌人哭爹叫娘,倪仓膂力过人,专拣大石抛向敌骑密集处,抛得又远又准。
匈奴骑眼看一时不能得手,下令后撤。城上亦暂停抛射,清点伤亡,死四人,伤八人,其中二人重伤,皆箭伤。定睛数看,敌骑竟有三百人之多,城下敌人死伤也有数十人。战斗间隙,侯长令二十卒速往城头搬运羊头石、檑木、沙薪。少顷,敌人负坚又至,且从四面城下一齐猛攻。侯长把士卒分为四队,每队十人,分别把守一面之敌,留剩余八人机动应险,倪仓指定为机动队长,往来奔跑于各处险段迎敌。第二次接战不久,西城头告急,敌人在强弩掩护下,已有好几个缀绳攀上城头,与守卒展开肉搏,情况万分危急!倪仓率领三卒奔过去,凭一股勇气,一身神力,使一柄长斧,左剁右砍,将立足未稳的敌人扫下城头。倪仓右臂被剑锋所伤,但他顾不上包扎,又冲向北城头,那里是敌人重点攻击的地方。正在城破之机,附近亭障和都尉府的援兵掩杀过来,杀声震天。匈奴骑如旋风般退去,燧城解围。
援军追杀匈奴三十余里大胜而还。战后,倪仓因警惕心高,作战勇敢,被提升为燧长,驻防居延西第十八燧。
第十八燧员额编制四人,燧长一人,戍卒三人。坞院长方形,规模不及侯长级燧一半,坞墙却又高又厚,墙宽合今1.8米左右,坞高4米,堠高6米以上。坞上按例配置一定数量的攻防斗具,常备不懈。守御器包括:长斧四件,长五石弩四件(即力重五百石),陷坚羊头(能贯穿羊头骨)铜簇三十八枚,矢一百五十枚,长椎四件(汉长兵器,类似矛),连梃四件(类似农具连枷,用来击打爬上城头之敌),倍四件(类似棒、杖),枪二百件(即檑木、木标,一端或两头削尖的木棒)。此外,羊头石五百块,礌石三百块,狗笼一,沙灰各二石,表、蓬、苣等。
燧坞建在匈奴入塞必经通道边,两旁利用塞墙、陡峭山势阻隔敌骑,通道处开挖宽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扫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或利用河岸天然沙地、侦察过往踪迹,这种侦察方式统称天田。
倪仓自幼从未识字,入伍以来,曾请教军中记录戍守档案的吏员,以当时常见小学字书《苍颉篇》、《急就篇》为教材,勤学苦练,识文书字。后来,他当了燧长,已能独立书写当日戍守了望记录。
一次,都尉府给各亭燧颁发简文(写在木片上的公文),称“居延骑士广都里李宗坐杀客子杨充,亡走”命各亭燧察捕之。文书上还详细描绘此人相貌打扮,年“升八岁,中,壮,发长五六寸,青黑色,无须,衣皂袍,白布绔,履白靬,(鞋),持剑亡。”
倪仓读过简文,即埋伏在关隘田天附近,昼夜检视逃犯行踪。第三日入夜,有一戴毡帽,披毡衣人欲潜往塞外,被倪仓堵住,那人称说出塞找骆驼。欲急急脱身。倪仓凭直觉感到,此人与简文描绘的李宗相像,带他上燧坞灯火处细察。那人一听,从毡衣下迅急拔剑向倪仓面门刺来。倪仓侧身闪避,让过剑锋,挥斧横扫他胁下,那人也是好身手,进退腾挪,轻捷自如。交手十余回合,在闻讯跑来的戍卒相助下,那人被擒,移到燧坞灯下一瞧,果然是杀人逃亡的李宗。倪仓又立大功。
时光匆匆。转眼间,倪仓入伍已有十年,中间经历过大小百余次战斗,一人击杀生擒匈奴骑数十人,立战功十余次,由亭长升为侯长、侯官。以功授公乘爵位(汉制,共二十爵,最低爵位是公士,最高爵位是彻侯。公乘是第八爵位,获此爵位者出行可乘公车,社会地位较高)。
哀帝元寿三年(公元2年),倪仓从居延都尉府转至张掖农都尉。张掖农都尉治所在番和县。倪仓被任命为护田校尉,即统领保护屯田之准军事长官。
倪仓人还未到,调遣简牍已到农都尉府。倪仓初到番和,张掖农都尉府、番和县以及家乡骊靬县官绅、乡民约千余人出城迎接,场面极其隆重。倪仓在农都尉府护田校尉任上熟悉了几日,便告假回到骊靬县万岁里。同样,回家这天,骊靬县的县长(汉制,人口在一万户以上为县令,一万户以下为县长)、丞尉、长吏、斗食、佐史、少吏、万岁里所在乡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游彻(循禁贼盗),亭长、里长及家人、百姓数百人郊迎十里。
倪仓乘公车、带护卒,威风八面,被县长一行簇拥而去,竟未来得向骑驴来迎的老父搭上话。临上公车,倪仓越过人群头顶寻到了远远站在人圈外的老父。昔日魁梧,身强力壮的父亲,如今却佝偻着腰身,枯黄的须发在深秋的风中飘摇。父亲拄一柄鸠杖,即手杖,上端雕饰鸠鸟,鸠鸟为不噎之鸟,意谓老人食之不噎。那是当今皇上专为全国年满70以上老人所赐的权益象征,表示对老人尊崇、呵养。倪仓看到老父踮着脚尖向他招了招手,仿佛还看到老父嘴唇嗫嚅,似乎呼唤他的乳名。此情此景,倪仓联想起自己当初人伍出门时对父亲一言未发那样冷漠见外的态度,顿感愧悔,罪孽深重。倪仓突然跳下公车,分拨人群,疾步上前,“〓嗵”一声跪倒在老父面前,欷虚涕零,长跪不起。
(原载2000年《骊靬》第1期)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得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倪仓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