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靬——千古之谜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09
颗粒名称: 骊靬——千古之谜解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9
页码: 238-2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骊靬千古之谜的历史文化研究。
关键词: 骊靬 千古之谜 历史文化

内容

1、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骊靬这个县?
  答: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县是毫无疑问的,至少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找到这样的历史根据。第一,中国一些极具权威性的著作,如《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等史书,都在它的《地理志》(或《郡国志》)中,明确无误地记载了这个县。《三国志》虽然没有地理方面的专述,可是在《贯丘俭传》后附录的《魏名臣奏》张既的上表里以豁目的文字写下了这个县的名字和方位,说:“张掖(郡)番和、骊靬二县吏民及郡杂胡弃恶诣兴,兴皆安恤,使尽力田。”这些史书还指出,骊靬县在两汉及三国时隶属张掖郡,晋以后属武威郡,隋代开皇中(约公元592年)并入番和县,骊靬作为县的建置即被取消。第二,清朝康熙时期,朝廷编篡了一部地理巨著《大清一统志》,学者们公认它“内容丰富,考订精详”,是一部重要地理著作。该书指出:“骊靬废县在今凉州府永昌县南。”甘肃在乾隆时期编篡的《五凉志》中,说“骊靬西汉置,者来寨是其遗址”。第三,1975年,由中华地图学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历史地图编辑组经过多年精密考证,细心比勘和严谨核校而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共八册),被认为是地理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这部地图集中从西汉到西晋的历史地图,都清晰地标明了骊靬的位置及隶属变迁,其位置即在永昌县城南十公里处。而十公里处正是者来寨。以上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历史上确有骊靬县,县址就在今永昌县者来寨。
  2、中国历史上果真有骊靬人吗?如果有,他们还有什么叫法?
  答:骊靬,中国史书上有写作黎轩的,有写作犁靬的,有写作黎靬的,有写作犁犍的,还有写作力乾的,汉时的当地土俗人有呼其为力虔的。叫法虽多,总之为一:骊靬。中国古书把古罗马称作骊靬。《后汉书》云:古罗马“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骊靬县的骊靬人是来自大秦国的。这样,中国古史书上就把骊靬人称作秦胡、虔人种羌、骊靬戎。王莽篡汉后,大改郡县名,骊靬县被改名为羯虏县,所以从东汉开始,书中有时把骊靬人称作力羯、羯胡、羯虏。晋代,力羯被列为北方十九种少数民族之一。我们现在还发现,东汉至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和军事上十分活跃的卢水胡,其实就是骊靬人。因为西汉时番和北面是大片泉水注涌的沼泽地,叫卢水,骊靬人也就被称作卢水胡了。
  这里,可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他们在各种时期的称呼。如《后汉书·段〓传》说:护羌校尉段〓去征讨凉州先零羌,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段〓凯旋“还京师,将秦胡步骑五万余人,及汗血千里马,生口万余人”。《三国志武帝纪》说:“公后日复与(韩)遂等会语。……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公笑谓贼曰:‘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胡前后大观。”这秦胡就是马超、韩遂西凉兵中的骊靬人。如《晋书·张祚传》中说: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张祚“遣其将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这又称骊靬人为骊靬戎。再如《三国志·张既传》中说:骊靬、番和、显美等三县的“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这又把骊靬人称作卢水胡。
  3、为什么设骊靬县,中国史书中有无具体记载?
  答:《汉书·张骞传》在写到张骞出使西域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见闻,汉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犁靬、条支、身毒国”。唐初学者颜师古在下面注解说:“犁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颜师古以十分确切的语言,指出张掖郡之骊靬县,是 以大秦国(即古罗马)之名为名耳。为何取古罗马国名为县名呢?现在我们已无法从清代以前的史书中找到直接的答案。到了清代,考证训古之风大兴,不少学者沉溺于汉儒经典之中,广证博析,编辑考订,对经典中留下的疑难作出合理的解释。康熙时期的大学者惠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后汉书·地理志补注》中,在骊靬县后面加了石破天惊的一句注语:“县本以骊靬降人置。”这是十分重要的一句话,只是到了这时,颜师古之说才被鞭劈入里地一语道破。要是把它们连缀起来,就是:张掖郡骊靬县,取骊靬国国名为县,本以骊靬降人置。这就是结论,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们对西汉设骊靬之由作出的结论。有人认为,骊靬是否为罗马商人而设?这不可能,因为西汉时期,中国与大秦没有直接商贸往来,中间受到安息的阻隔,至东汉桓帝时,大秦王的使者才首次到中国。
  4、骊靬、大秦、古罗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骊靬。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发,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年后逃出,到达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国,于公元前126年回国。回国后他即上书给汉武帝,不仅向武帝报告了他在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之所见,而且更重要的是报告了他在这些国家之所闻:即大夏、康居的国王向张骞介绍了乌孙、安息、奄蔡、黎靬、条支、身毒国的情形及所处位置。这使武帝及朝廷才第一次听到西域还有这么多的国家,第一次知道了骊靬。武帝既闻这些国家“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倘若威恩同施,令其臣服于汉,“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诚可谓汉威四披,王道荡荡。汉武帝十分高兴,所以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回来后,武帝又多次派使团抵达安息、奄蔡、黎靬、条支、身毒国。西汉使团第一次到达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汉使回,安息王也派使团随汉使来中国参观汉之广大富有,安息使者还带大鸟卵及黎轩眩人(耍魔术的)献于武帝,武帝即向眩人询问了黎轩国的情况。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至此,我们即可明白:黎轩(骊靬)之称,中国人最早是从康居、大夏人的口中音译过来的。到了东汉,骊靬又被叫为大秦国。《后汉书·西域传》说:“大秦国一名犁犍,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长大平正”含意有二:一指其人民身躯长大端正,没有怪异之形;二指其风俗,他们力田作、种蚕桑、衣文绣、惯乘白盖小车,显得彬彬有礼。这两点有类中国。使者互遣,两国皆熟悉,他们称中国为秦,而自称大秦。秦始皇时期,秦国与匈奴打仗多年,匈奴称中国为秦,秦人也有投降匈奴者,于是通过匈奴这个游牧民族,就把秦国、秦人之名早传到西域了。海西国即大秦国,大秦国即古罗马,所以骊靬、大秦国、海西国,都是指古罗马帝国。
  5、古罗马远征军与帕提亚(安息)的卡莱战役是怎么回事?
  答: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和克拉苏形成“前三头执政”。为了缓和矛盾,三巨头于公元前56年在路卡会晤,达成新的协议:恺撒继续兼任高卢总督,庞培兼任西班牙总督,克拉苏兼任叙利亚总督。公元前54年,克拉苏为了夺取更多的财富与土地,不顾一批保民官的反对,发动了对帕提亚(中国古书称安息,即今伊朗一带地区)的掠夺战争。克拉苏率领七个军团约四万多人,于公元前54年冬天渡过幼发拉底河,进而占领美索不达米亚的诸要塞,继续追击步步后撤的帕提亚骑兵。公元前53年5月,两军相遇于帕提境内纵深处的卡莱。指挥帕提亚军队的是青年将军苏累纳,他采取的是利用敌军的疯狂,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术。帕提亚军在卡莱与罗马军稍作接触,又逃跑式地继续后撤,将罗马军队诱入叙利亚草原深处(当时叙利亚东部由安息控制),这里百里没有人烟。在这里貌似逃走的帕提亚骑兵突然掉头,一面射箭,一面勇猛向罗马军冲过去,冰雹似的利箭穿到罗马人身上,罗马军即刻乱了阵形,土兵成片成片地倒下去。罗马军惊惶失措,向后逃跑,但随即从后面飞来的也是冰雹似的乱箭。克拉苏的长子临危受命,组成以第一军团残余为主的混合军团六千人,企图杀开一条血路保护克拉苏逃出包围,但大部分突围部队逃出,克拉苏却被俘虏。这次战争,罗马在叙利亚草原上留下2万多具尸体,1万人被俘、六、七千人逃跑。被俘的克拉苏被安息国王用炼化的金汁灌进喉咙而烧死。被俘的一万罗马将士,被遣送到中亚地区的马吉安那,驻守帕提亚王国的东疆。由于帕提西部和北部对罗马的防备甚严,只能向东逃亡,死里求生,这部分罗马人逃到了中亚盆地;被遣送到帕提亚东界的罗马军人因不堪忍受帕提亚人的侮辱,也一部分一部分地逃出帕提亚东界。靠帕提亚东界就是中亚盆地的康居、大月氏等国。如此,近一万罗马军人先后逃遁康居、大月氏等地。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在公元一世纪写的《罗马史》记载,克拉苏率十万人的大军入侵安息,近一万人在战场上逃散,其余九万,或毙或俘。倘若按这数字计,逃到康居、大月氏者,人数就更多了。而康居、大月氏当时臣服西汉王朝,和西汉有频繁的商贸往来,这批罗马流亡将士归顺西汉王朝已经是举步可即之事了。
  6、古罗马流亡军人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答:近万人古罗马兵寄居康居、大月氏,等于他们已站在了中国西部的门口,进关只是个时间问题。后来他们果真进入中国。那末他们是怎样进来的?现在学术界有三说。
  一是陈汤俘获说:公元前57年,匈奴五单于争立,历经兼并,形成呼韩邪单于与其兄支单于并立的局面。公元前54年(宣帝五凤四年),呼韩邪南下降汉,史谓之南单于。北单于郅支屡杀汉使,又见呼韩邪降汉,惧怕呼韩邪联合汉军合击郅支,郅支单于便远去中亚,以避汉军。出发时数万人,因途中饥寒而死者众,到达康居东境时,才剩三千人。康居把自己不大信任的一支队伍借给了郅支,郅支因此突然变得强大起数败乌孙,回击康居,筑郅支城,逞威西域,汉属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之西域都护甘延寿,副都护陈汤发屯田的汉军官兵和于田、车师、乌孙等十五属国兵四万余人,分两道入康居,攻下郅支城(今江布尔),斩郅支及名王以下1529级,生俘和收降1200余人。作战中摆鱼鳞阵持剑盾者就是罗马人,即原来不受康居重用而借给郅支的“异类”。班固对其排阵和作战方式给予特别的描述。虽然《陈汤传》说,这批俘降的匈奴人和罗马人,“赋于城郭诸国十五王”也不能断定他们以后就没有进入内地。
  二是西域内迁说,中国1979年版的《辞海》,在“骊靬”辞条下面解释:古县,西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到底是怎么内迁的,没有说明。从唐代的颜师古,到清代学者惠栋、钱坫、徐松、王先谦、王筠等,直到“五四”时的学者向达等,都坚持认为:骊靬县是为骊靬降人而设。
  三是月氏归义说:据《史记》载,河西武威至敦煌间原住月氏人,约在汉文帝时期,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驱逐月氏人而占据河西。月氏为匈奴所败,乃远向西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居,为大月氏。其余小众不能去者,投靠祁连山羌人,号小月氏。汉武帝时,即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出陇右击河西匈奴,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逾焉支山千余里,破匈奴数万人;匈奴浑邪王又率其民众降汉,从此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武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又打开通向西域的道路。自武帝至元帝时,屡加廓清,障塞亭燧林立,出玉门外数千里,西域大道畅通。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大月氏五翎候之间开始了兼并战争,大批大月氏人在内乱中因向慕文明之邦大汉,便归降汉王朝。“又数百户在张掖。”这数百户至少也在三千人左右,他们就是骊靬人。
  7、古罗马兵进入中国的三种说法有矛盾吗?
  答:三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矛盾。陈汤俘获说确实是撕破历史迷雾,使我们窥见了古罗马兵的影子,它至少证实了一种历史事实的存在。固然中国历史上也有鱼鳞阵,也有持剑盾作战的兵士,就是汉兵对敌作战中恐怕也不乏此例,但班固的《汉书》为什么只对郅支匈奴中的这种战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呢?而且这是整部《汉书》里唯一的一处描述。如果持剑者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汉兵,班固也不会不加以澄清,陈汤在观察中也不会不识别出来这几百人。这些陌生面孔属罗马兵无疑。但这些人被俘后,为数很少,而且又是经过血战才俘获的,汉王朝不可能为其专门设置县城。西域内迁说和月氏归义说实为一说,后者可能认为是对前者的具体化。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陇右道西部地图,我们可以找到骊靬人从大月氏内迁所经道路的痕迹:从大月氏出发,沿着葱岭南麓,经羯饭馆,至于田,于田为迎接这批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并且把接待的城市改名为骊归城,再从骊归城,经鄯善至玉门,到张掖。《新唐书·地理志》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唐朝征服东突厥后,把大月氏、波斯都划入中国版图,设西域府,属陇右道。原大月氏地区,有不少跟骊靬有关的地名保存下来,如:羯城、羯劳支城、滥犍城、犁蕲州等。能使四海归顺,本来就是中国历代皇帝的至高理想,一批骊靬人能从万里之外来做汉王朝的臣民,当然是皇帝和朝廷的光彩,既要表现大国的宽厚风度,还要给予适当的礼遇,特此设骊靬县以领护。设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前40年之间,即汉宣帝末至汉元帝初。“为骊靬降人置”,归顺也是降,归降。
  8、为什么“骊靬问题”在八十年代以后突然炒热了呢?
  答:前面说过,骊靬县的设置及骊靬人的活动,中国史书都有一些记载,由于东西方学术交流长期隔断,中国人只知道中国这边的情况,对西方那边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不甚明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德效骞提出:公元前36年,陈汤俘获的匈奴人中有一批罗马军人,古骊靬县与此事有关。没引起世人注意,此说沉寂不闻。三十年以后,到了八十年代,是澳大利亚学者哈里斯先生一石激起千层浪,重新引发了历史学家对这一向题的研究。1981年,哈里斯参加了关于罗马诗人贺瑞斯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听到罗马克拉苏率军在公元前53年同帕提亚军队的战争中,克拉苏长子率领的第一军团突围出来但下落不明一事,便萌发了研究的兴趣。他根据甘肃省古有骊靬县的记载推测,这骊靬便是罗马军团的流落地,于是来中国作了一次旅行考察。他在《汉书陈汤传》中发现,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汉军在对北匈奴郅支单于作战中,俘虏了一支“非常奇怪的军队”,他认为这就是东逃的罗马第一军团。为了考实这一推定,他二次来华就职于兰州大学,在与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中国学者的通力合作下,经过考察研究,肯定了哈里斯的推测。这一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人民日报》1989年12月15日以《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为题作了报道,从此为骊靬问题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消息披露后,立即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参与。
  9、骊靬县址为什么选定在今永昌县者来寨?
  答:西汉初,河西开通后,汉王朝在今永昌县内设立三个县,即位于今焦家庄乡水磨关南的番和县,今西大河水库的鸾鸟县,今水源乡的显美县。番和附近还建有南北古城。番和县南八公里处的祁连山下,匈奴居住河西时期为折兰王王府,汉朝农都尉设在番和。所以张掖郡选择番和县南八公里处的者来寨有四个原因:一是者来寨有原折兰王府旧址,可供加以改造建筑城池。者来寨之名就是因折兰王府而来,当地人在写法上以讹传讹,便成了者来寨。当年的匈奴折兰王没有跑掉,叫汉军抓住杀了。二是者来滩是水草丰茂的大平川,可耕可牧,肥沃的土地及沿祁连山成片的森林,足以养育成千上万的人口。汉武帝晚期,鉴于此地水草丰茂,曾在者来寨一带建立牧苑骊靬苑,也就是军马场,养马以供军事用。有汉简表明:马场工作的都是番和人。三是因为农都尉在番和,这一带就有汉军屯田军士,对降民起监护作用。四是番和的南北古城为丝绸之路重要驿站,交通方便,祁连山下的骊靬县就成为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地方。这也许是张掖太守用心良苦的选择,半封闭有利于管护,半开放有利于跟华夏的同化。
  10、骊靬人有无迁徙到其它地方的,如东迁?
  答:西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基本上国泰民安,这批骊靬人从汉元帝到西汉末近五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和平生活在照面山下。王莽篡汉,华夏动荡,战乱频繁,骊靬人也就不能照常生活下去了。战争逼迫他们部分人迁徙,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充分展现雄姿的机会。
  就东迁而言,有这么几次:
  一是窦融率兵过黄河。王莽篡汉,天下大乱。时为波水将军的窦融,目睹中原龙争虎斗,胜负未分,他想:自己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太守,数代人在河西当官,恩义甚高,现在天下安危未可知,而河西殷富,张掖属国有精兵万骑,东有黄河作为屏障,如果到那里为官,隔河观望,顺应潮流,一旦缓急,杜绝河津,亦足以自守,保全家族。和兄弟们商量,都说好,就这么做。于是托人征得更始皇帝的同意,乃得为张掖属国都尉。接到诏书,即举家而西。既到,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民众欢心。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太守和都尉皆与友善,并推戴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窦融经营数年,河西晏然富殖。光武皇帝立。窦融即遣书归顺,授融为凉州牧。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西征隗嚣,窦融率五郡太守及河西汉、胡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两,过黄河与光武军会于高平(今固原),联合击败隗嚣,融被封为安丰侯。光武帝还时收编了部分河西步骑,其中自然有骊靬人。
  二是段〓率秦胡回洛阳。武威人段〓在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官迁护羌校尉,去讨伐凉州烧当、勒姐等八种羌的叛乱。八种羌先后寇河西五郡及陇右地,掠城占地,凉州几亡。段〓率凉州兵数万在凉州地区转战近十年,凡百八十战,才将羌乱讨平。斩敌38,600余级,获牛羊马驴骆驼42万余头。建宁三年春(公元170年),段〓受诏还京师洛阳,上京时“率秦胡步骑五万余人,及汗血千里马”。这秦胡当然是个概数,里面还有其它民族兵种,不全是秦胡,而秦胡为数不少,也是肯定无疑的。
  三是卓西征招秦胡。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冬,凉州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候为将军,杀护羌校尉冷徵,劫走汉官韩遂,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次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朝廷诏以董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羌乱未平,中平三年,扶风马腾也拥兵反叛,寇三辅,围陈仓。朝廷又任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率兵击破之。朝廷发现董卓拥兵自重,有不轨之心,想释卓兵权迁为少府。但董卓不想丢掉兵权,不愿人朝,便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朝廷无奈,只好改任董卓为并州刺史,董卓就把这支有骊靬人在内的西凉兵带到了山西。
  四是马超造反战潼关。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为父马腾报仇,举兵攻打曹操。马超的父亲马腾,在东汉末中平四年(公元187年)起兵,与韩遂联合,割据凉州。马腾被曹操诱入朝廷遭杀害,马超和韩遂便率领西凉兵讨曹操,与曹操会战于潼关。马超的西凉兵中就有不少秦胡。西凉兵强悍坚劲,曹操要想取胜,必须用智计,于是曹操用离间计,使马超疑心韩遂。曹操同韩遂之父是旧交,便邀韩遂会晤,正如《魏书》说的:“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显而易见,韩遂马超军队中确有不少被称为秦胡的骊靬人,曹操击败马超后,将俘虏的西凉兵编入自己的部队。
  仅从上述四次军事行动粗略估计,移向河东的骊靬人可以万千计。
  11、永昌历史上有无关于骊靬人的记载或传说?
  答:有这方面的记载,民间也有这方面的传说。清代乾隆之前永昌没有县志,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县志》,关于民族的记述说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以外,尚有番族五种,计黄毛番、夹科番、元旦番、挂匠番、西纳番,男女共约七百余口。黄毛番当时住在永昌西南脑儿都等山,以其具有褐黄色的头发为特征,在血缘关系上由于他们长期跟羌人等少数民族结合,较多的保留下来自己的种族特征,因而被称为黄毛番。这约一百多人肯定是古罗马人的遗种。这一百多人后来去向如何?县志没有记载。脑儿都南面是裕固族,北面是永昌县的新城子镇,他们只能分散于这两地。关于黄毛番子的传说,多流传于焦家庄乡。如者来寨的一些老人说,听祖先告诉他们,这里曾经住过黄毛番子,也叫白番子。水磨关一带的一些老人也有此说,过去有的父母在小孩子啼哭时常说:“黄毛来了!”以吓唬小孩停止哭叫。所谓“白番子”,自然是指他们的肤色而言。
  12、者来寨骊靬城池还有存留吗?
  答:骊靬建县已过去两千多年的岁月,一个县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不堪想像的事情。如同“骊靬”一词充满神秘色彩一样,它的城池同样充满神秘色彩。1980年,可以确定无疑认定的番和古城仍留有城墩的一小角,残角高两米半,宽四米,长约五米,这是被当地农民为取土挖剩下的一点。从断面看,城墙夯土板筑,夯土层均匀,每层厚约15公分。从此残角延伸连接而成的城圈,呈长方形,宽约一华里,长约两华里,城垣清晰可辨。当地人叫“白虎城”实际上是番和城的谐音。无独有偶的是者来寨也有历史留下的一段,残垣断壁,现在长30米,底宽四米,现存高度近四米。除了这段,四面的墙土已被农民铲挖殆尽,因而当地人已说不清城院原来有多大,有说长八十米、宽五十米的,有说长150米、宽80米的。这里生活的年过七十的老人都说他们从懂事的那天起就看见这是一座破城院,痕迹斑驳的残墙上长着一堆一堆的蒿草。永昌县的文物工作者却发现了它与番和废城在筑墙形式上有惊人的相似处:板筑土夯,夯土层厚也是15公分左右,这使人相信它和番和城墙的筑造基本上是一样的,是一个朝代的建筑物:西汉建筑物。当然也有争论,但永昌县人民政府还是把它保护起来,1993年用结实坚韧的铁链把它圈起来。政府不在乎它是,还是不是,而更看重它的象征性。骊靬是历史的产物,同样这段城墙也是历史给我们的馈赠,这里曾经有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存在,以至它留给我们的历史悬念今天仍然动人心魄,回味无穷,使人浮想联翩。这段残垣,让它永远竖立在者来寨,作为那段历史的象征,使到这里的人产生不尽的缅怀。
  13、者来寨还有骊靬人的后裔吗?
  答:者来寨,南枕祁连山,北靠相距八公里的番和古城。西汉时期,祁连山长满松树,一年四季一片青绿;有十九道水从山上流下来汇入者来河,浇灌着者来滩。岁月沧桑,越到后来,山上树木不断遭到砍伐,流水越来越少,者来滩慢慢变成了荒滩,者来寨的居民也就一茬一茬地迁来搬去。今日者来寨,住有78户人家,320口人。这78户人家,没有一家是从汉代延续下来的,时间最长者也不过十代人左右,新迁进的居多,甚至有3/4是1949年以后才迁至,所以在者来寨很难找到类似骊靬人的居民。更多透露骊靬人即古罗马人奥秘的地方,是在番和古城遗址周围的村庄。金川河从番和古城之侧流过,一年四季流淌着从祁连山西大河下来的雪水,河两面是肥沃的农田;围绕着南北古城大小泉眼星罗棋布,因此这一带从汉以来就是鱼粮之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居民能够世世代代延续生存下来。西汉时这里就是与骊靬相隔数里的近邻,居民随便往来,互为婚姻;当照面山下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时(主要是缺水),者来寨的居民就首先向这里迁徙涌集,并长期居住下来,骊靬番和成了两县一家人。因此,古罗马人的血缘关系、生活习性及人种特征,只能从这里即古番和城周围的杏树庄、河滩、北泉、梅家寺、水磨关等村找到。这一带地方的男性,基本上有如下特点:身高力大、鼻子高且直、脸形狭长,多褐黄头发、有的眼睛灰蓝,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罗马人的血统基因。特别值得提及的是:2003年秋,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古番和县北部即今日水泉堡一带汉墓群进行了三个月的抢救性挖掘清理,清理墓99座,出土文物302件,人体遗骸百余具。遗骸的绝大多数,其体长:男性都在1.8米以上,女性都在1.7米左右。考古队专家说,在同一个墓葬区一次性出土这么多的巨人是十分罕见的,在裹头颅的残留丝织物上还发现有棕红或黄褐色毛发。墓葬主人中,有可能有欧洲人种,也许就是骊靬人。
  14、在者来寨发现有关的文物吗?
  答:由于直到现在还没有进行过有组织的挖掘,还没有发现大宗文物。但从1949年到现在,在地面施工和兴修水利工程中,陆续发现过一些文物。1955年挖渠时,曾在一个地方挖出五具体格魁伟的尸体,几罐子五铢钱,都被扔了;七十年代修渠时挖得一口铁锅,现保存在县文化馆;1993年,于焦家庄西面的红山东麓,发现了一个埋有古代尸首的小山似的大沙包,发现时已被文物贩子挖得一蹋胡涂。沙包上扔着十几根马腿骨。县文物工作人员仍从其中挖得几个角质箭簇和几个小铜盃。附近的农民说,文物贩子曾在这里挖出过马鞍、女尸以及金玉首饰。从现场看,仿佛是一个商队突然被沙雹掩埋而造成的,其中的秘密有待于进一步去探寻。1998年,县文物工作者还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一个铸有隶体“招安”二字的铜质盔顶。还值得一提的是,从者来寨沿者来河进南山四公里处山湾,有一块方圆一里的山坡,当地人一直把这里叫炒铁台,有痕迹尚存的炼铁炉十多座,几乎跟山融为一体。上面今已苔迹斑斑,一眼断定,它们历史十分遥远。原来这里就是骊靬人的炼铁场和兵器制造场。长着苔藓的铁渣还可挖到。
  15、者来寨及焦家庄乡一带的居民生活习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答: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文化的影响不可能是单向的,会彼此吸收,彼此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但彼此的个性不论任何时候仍然会强烈的表现出来。生活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不能脱离这种轨迹。骊靬是一个县,它的居民不是来自某个游牧部落,而是来自一个汉王朝十分陌生而又十分遥远的文明之邦,有数千人之众,所表现出来的颇具文明味的异域情调,不能不对番和县以强大的刺激和影响。古罗马人崇尚牛。到了今天,不只是者来寨和焦家庄乡,就是整个永昌县的传统居民,在对牛的崇尚上都表现出十分一致的热情。每到过春节,为祭祀祖先和敬神,用面食蒸出的供品,或掐上牛头,或绘上牛头形,或做上牛鼻子。具有牛形的供品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祭祀品。1993年,六坝乡政府要在镇中心竖立一座标志,究竟竖立什么?征求群众意见,答案竟是一个字:牛。这里西汉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其影响早超出永昌地区。须知,骊靬人沮渠蒙逊曾在河西地区建立过一个国家:北凉,统治过张掖、武威地区。
  16、怎么能说卢水胡就是骊靬人呢?
  答:卢水胡一称呼最早见于《后汉书》。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烧何羌部落在一个名叫比铜钳的百岁老妇人的率领下侵犯卢水胡,比铜钳多智术,结果遭到卢水胡的重创,比铜钳收拾残部去投临羌(今西宁附近)。半路上突兀杀出个卢水胡,不仅叫老谋深算的比铜钳吃了败仗,也使历史学家感到茫然。比铜钳遭到卢水胡重创的地方有可能就是今大通河一带祁连山麓。《后汉书》再次提到卢水胡是公元77年(汉章帝建初二年),凉州地区的迷吾羌欲叛出塞,金城太守郝崇率兵追击,郝崇大败,死者二千余人,趁此机会,“于是诸种(羌)及属国卢水胡悉与相应”。东汉时凉州地区只有一个属国:张掖属国,设都尉管理本郡居住和归降的少数民族。很显然,属国卢水胡就是张掖郡卢水胡,卢水胡在张掖郡是毫无疑问了。三国时期,曹丕当了皇帝,卢水胡在武威郡、张掖郡部分官员的带领和扇动下反抗曹丕,武装反叛,逮捕武威、张掖、酒泉、西海的太守,河西大扰,凉州几危。曹丕派张既去镇压。张既到凉州威恩兼施,讨平了反叛。并对卢水胡进行安恤,令他们返回家乡,尽力耕牧。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呢?就是显美、骊靬、番和。《三国志·张既传》及《魏名臣奏》,把这段历史及地名写得十分详细和清楚。张既的上表说:太守贯丘兴深入卢水胡,“为将校民夷陈说祸福……张掖番和、骊靬二县吏民及郡杂胡弃恶诣兴,兴皆安恤,使尽力田。”说明番和、骊靬是卢水胡的大本营。当时的骊靬、番和都属张掖郡。骊靬人这时之所以称卢水胡者,与所居地区有关。今北海子连及焦家庄乡沿金山南麓的一片地区全是湖泊或沼泽地,当时叫卢水。者来河上游的一段,至今仍叫早卢沟,望文生义,也可释为当年的卢水沟。打击了比铜钳的卢水胡说是从这里杀出去的。到这里,卢水胡所在地就一目了然了:他们生活在张掖郡番和、骊靬县以及属武威郡的显美县,三县地都属今日的永昌县。到了晋代,番和、骊靬划属武威郡,东晋张祚在武威自立为王,骊靬人因忠于晋王朝而起来造反,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张祚派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说明到了晋代,骊靬人仍然是骊靬县的主要居民,自设县之日起,骊靬人就一直在这里生活着。三国时期,卢水胡在骊靬一带聚众起事,假若卢水胡不是骊靬人的别称,还能是什么呢!因此,卢水胡就是骊靬人。
  17、这么说,东晋时期的北凉就是骊靬人建立的国家,对吗?
  答:现在可以断定说,北凉就是骊靬人建立的国家。北凉的创建者是沮渠蒙逊。蒙逊初附后凉吕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拥建康(今高台县)太守段业叛后凉自立。天玺三年(公元401年)杀段业,踞张掖,自称张掖公,改元永安。永安十二年迁都姑臧,改称河西王,玄始九年(公元420年)灭西凉,占有西凉七郡,界连西域。史称蒙逊建立的这个小国为北凉。永和七年(公元439年)为北魏所灭。
  《晋书》载:“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也。”这是说,沮渠蒙逊是个卢水胡,家住张掖临松县。“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官名),遂以官为氏焉。”意思是他的祖先曾经当过匈奴的左沮渠,也就以沮渠为姓了。历史的误解也由此而始:既然左沮渠是匈奴官名,蒙逊也就是匈奴人;既然作为匈奴人的蒙逊是卢水胡,那末卢水胡也就是匈奴的一支了。史书就这么沿袭下来。实际上蒙逊不是匈奴人,他在给东晋皇帝的一份上表中道出了他身世的奥妙。他说:“臣之先人,世荷恩宠,虽历夷险,执义不回,倾首朝阳,乃心王室。”即说他的祖先不是匈奴人,一直受到朝廷的恩遇,一度被匈奴人掳去,掳去后虽然做了匈奴的左沮渠,但执义不回,一直倾首朝阳,心向朝廷。西汉末,漠北匈奴人对河西小规模的骚扰掠夺是经常发生的事。蒙逊的祖先是原住在骊靬,被匈奴掳去,经过那场“夷险”逃跑回张掖郡,在临松(今民乐)定居下来。这可以说是他家世的一段经历,也告诉了我们姓氏沮渠的缘由。蒙逊一当上皇帝,便驾舆西来,隆重祭祀番和之北的金山,说明金山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晋书》又描述说:沮渠蒙逊“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我们且看,站在我们面前的蒙逊,是一个体魄高大,胸有英略,思维敏捷,个性滑稽而多怪动作的汉子。他在向人们说:我就是骊靬人。
  18、北魏时农民起义的领袖盖吴是骊靬人吗?
  答:既然我们已肯定卢水胡是骊靬人,历史上原被认定为卢水胡的盖吴当然就是骊靬人。他是在东汉时期从河西或从军于马援部或从军于窦固部最后被安置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为反抗北魏的压迫,在杏城率众起义,署置百官,自称天台王,西北各族人民纷纷响应,众至十余万,东占临晋,西攻长安,北魏军节节败退。次年魏太武帝率军镇压,盖吴才被迫退兵。不久,盖吴又在杏城结集起义,自称秦地王,在战斗中牺牲,起义军亦相继败散。
  19、有人说,石勒也是骊靬人,这能肯定吗?
  答:《晋书·北狄传》,把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分为十九种,力羯是其中的一种。唐人颜师古说:“今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实际上是把骊靬呼成“力羯”了。王莽改县名把骊靬改为揭虏县(或写羯虏县)就与这种呼叫法有关。西北人读字的声调并不准确,把“骊靬”疾呼为“力虔”再变而为“力羯”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力羯就是骊靬。前面已经说,过,董卓奉诏去凉州镇压羌人的叛乱中,于凉州募兵,其中就招了大批秦胡即羯人。讨平羌乱,董卓手下已有数万人的部队,令朝廷担忧,朝廷数次诏他交出兵权,他就是不交,上任并州刺史时,并把西凉兵带到了山西,同时还带去一批河西名士。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招董卓入朝,董卓即从自己军中挑选强劲之士三千入洛阳,其余军士留散于山西。留散于山西者其中就有石勒的祖先。时为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石勒出生时已是公元274年。这位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后赵的建立者是什么人呢?《晋书·载记第四》介绍石勒说:“石勒字世龙,初名,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此段文字简略介绍了石勒的族种,但是一个矛盾就在里面:他是上党力羯人,又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代。《晋书》说:“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羌渠种……力羯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十九种泾渭分明,界限清楚。而石勒既是力羯种,又是羌渠种,二者并存,能成立吗?是不能成立的。力羯人是真,匈奴别部羌渠只是个推断。由于晋代以前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骊靬人的来龙去脉,忽然出现一个“高鼻深眼多须”的力羯种,必然眼前迷茫,不知所措。那么力羯人是怎么来的,总得有个祖先吧?于是如同给卢水胡找祖先一样,找到匈奴那儿去。闹来闹去,归根到底卢水胡也好,力羯胡也好,不过是骊靬人在某个时期的一种称呼罢了。
  20、有人说,秦胡的秦,指的是秦人,秦胡就是秦人胡人的略称,对吗?
  答:元人胡三省给《资治通鉴》作注时,于汉章帝章和三年,“训因发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句下注释说:“秦威服四夷,故夷人率谓中国人为秦人。”此说大谬。战国时,侯国林立,楚国人称楚人,秦国人称秦人。西汉初建,秦人之称时有。但随汉王朝疆域扩大,国威四扬,汉人之称不仅形成,而且确定,秦人之称渐而消亡。章和二年,汉建国已300年,华夷都已过十几代人,秦的概念早已忘却,何来秦人之称?统治者也绝不允许将自己的臣民称为秦人。其次,南朝范晔时,历史不仅越过两汉,而且又越过三国、两晋,时间跨过六百多年,还有什么秦威存在?再次,正统史书,皇帝授意,才能撰写,所以《后汉书》在撰写时,也绝不可能以夷人口吻叙述,道理十分简单。1974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枚写道:“属国秦胡卢水”,意思是:“张掖属国管辖的卢水一带的秦胡。”这是汉代官方文书中使用“秦胡”一词,足见秦胡是一个确定的民族称呼,而其实就是骊靬人。
  21、有人说,秦胡是指秦州一带的胡人,此说对吗?
  答:这种说法当然是十分荒谬的。三国以前秦州还没诞生。只是到曹丕当了皇帝,曹丕才分出陇右部分地置秦州,中废,及西晋泰始五年司马炎又以雍州陇西五郡,同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秦胡之称在东汉时已广为使用,《后汉书》中多见,与秦州风马牛不相及。东汉、三国时的秦胡兵都从河西征来,史书都有明说。而骊靬即罗马以大秦国之名流传开来,也是在东汉。故《后汉书》中的秦胡在当时即指骊靬人,含意十分明确,没有别的意思。发生糊涂,那是以后历史上的事,原始纪录者并不经心,时代一隔,各执一端,纷争随之而来,但终究复归于原貌,也是必然的。
  22、德效骞
  和哈里斯之说有什么意义?有人说,不值一提,对吗?
  答:我们某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包括一些现在的所谓历史学家,不仅认为德、哈之说是胡说,而且嗤之以鼻,这不奇怪。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学界的惰性、保守、怯懦、允执其中的弱点,早就痛斥过。动不动就是“古训”呀,“书上没这么说”呀,不敢面对世界,躲在自己营造的蜗牛壳里,狭隘而又自大。动辄将“德、哈之说”斥为“空穴来风、子虚乌有”,就是这种特性的表现。老实说,德效骞、哈里斯两个西方学者,将卡尔莱战役同中国骊靬连接起来,为这领域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如黑暗中闪出一道亮光,将多少年来考证族种最后都在匈奴窝里寻根源找派别的怪圈撕破,送来一种崭新的解释。许多难题,如什么秦胡、卢水胡、骊靬县、骊靬戎、羯胡等等,都迎刃而解。
  “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中,史学界若干有胆识者,不囿于成见,在骊靬之谜的探解中,爬罗剔抉,张皇幽渺,艰苦求索,特别经过清代的考证,终于写出惊动千古的一笔:骊靬县为骊靬降人而设。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不知道卡尔莱战役,不知道西域还有一批古罗马流亡军人,只能推断出:有一批西域骊靬人曾经归顺西汉。但他们无法知其所以然。是德、哈二先生富有创造、开拓和挑战性的新见解,给予这种推断以科学的解释:这批骊靬降人,归根到底是来自卡尔莱战役中逃亡或被俘的罗马军人。
  那些反对“德哈之说”的人,至今也没拿出什么新东西来,他们端出的还是中国古籍中绕来绕去的那些陈言旧论,或陈言的老观点,旧论的新翻版,不仅否定“德哈之说”,而且否定“降人之说”认为那是清朝人的杜撰,“没根据,没记载”。要是已经“有根据,有记,载”,那识字多的人都能查找到,还要一批历史学家什么?难道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寻章摘句吗?真正的历史学家,应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浪静时见狂涛,看一叶而知秋。颜师古、惠栋、向达是这样的历史学家,德、哈二先生也是这样的历史学家。没有历史悟性的历史学家,充其量是个“书袋”。
  23、古罗马远征军归宿中国河西走廊之说的重新讨论有哪些意义?
  答: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可以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光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至西汉,它所树立的历史丰碑,与同时期的希腊和罗马的古文明比较,显得毫无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特色是雄伟壮美。一个民族能创造出雄伟壮美的文化,没有雄伟气魄是不行的。如苍天,万物能容;如大地,万物能载。西汉王朝就是这样的风范。小则可以记当时最大的敌人匈奴的金日殚当皇帝的侍卫,大则可以为数千归降的罗马人设专县以领护。重温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重新感受我们祖先胸襟的宽阔,我们历史文化的辉煌,至少可以明白:中国人一直落后了数千年是一种多么可笑的无稽之谈。今天我们要前进,就得有点西汉王朝的气魄。
  其次,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封闭状态下是不可能建成高度文明的。井底之蛙,声音很大,那点气势也不过是自造的幻影。要强大,必须融涵世界。西汉王朝开通西域,让一条大道同世界连接起来,形成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宏大局面。数千罗马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入中国的,把欧洲文明融入华夏文明,至少给河西走廊汉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添上新的成分。
  再次,由于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弄清楚古罗马远征安息的逃亡部队是中国“骊靬戎”之由来,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搞清楚中国古史书上一些词语名称的含意,如“秦胡”、“卢水胡”、“羯胡”等,他们到底指什么,因历史条件所限,我们的先人总是把这些人归结为匈奴的别部、别支。现代条件下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事实,让事物恢复原貌,我们才晃然明白,这些“胡”原来就是那批走进中国的古罗马军人或者他们的后裔。
  最后,为永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历史机遇。者来寨的名字因着此问题的再讨论而笼罩上神秘,发出震响,历史的脚踪又在一种激情中向我们走来,叩响了千万人的心声。今日的者来寨,不论是什么人只要踏入它的境界,马上会被它的辽阔、苍茫和深沉所吸引。那是竖立了两千多年的烽火台,那是骊靬人驰马和练兵的大平川,那是骊靬人大败张祚军队的照面山,那是骊靬人曾经伐过木的雪山,今日显得何等的静默和悠闲,但是对于所有瞻观它的人,它都给以宝贵的馈赠:开阔和自信。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