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卢水胡就是骊靬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06
颗粒名称:
卢水胡就是骊靬人
分类号:
K294.2
页数:
9
页码:
225-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骊靬人卢水胡的历史文化研究。
关键词:
卢水胡
骊靬
历史文化
内容
(一)
在中国史书中我们见到最早记载卢水胡的是《后汉书》,在此以前,还没见到这一氏族称呼。上书《西羌传》载,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烧何羌种在其首领比铜钳的率领下去侵犯卢水胡,结果遭到卢水胡的重创,比铜钳率众投靠临羌县(在今西宁东)。比铜钳是个老妇人,此时已年逾百岁,懂点天文数术,多智计,为同羌种所信仰。投靠临羌后,种人颇有犯法者,临羌县令把比铜钳抓了起来,而诛杀其种六七百人。这是史书中卢水胡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顾名思义,卢水胡就是居住在卢水一带的胡人。卢水又在什么地方呢?唐高宗的儿子李贤爱好斯文,他曾经为《后汉书》作过一些注释,他解释说:今西宁东有条小溪叫卢溪,此即卢水也。这样,李贤就把卢水胡拉到了卢溪边,让他们在卢溪照见自己的影子。
但从《后汉书》、《三国志》记载的事实表明,卢水胡实实在在没有生活在卢溪边。而是生活居住在张掖郡的卢水。
《后汉书》再次提到卢水胡是汉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是书说:“二年夏,继吾遂与诸众(羌)聚兵,欲叛出塞。金城太守郝崇追之,战于荔谷,崇兵大败,崇轻骑得脱,死者二千余人。于是诸种及属国卢水胡悉与相应,吴棠不能制,坐徵免,武威太守傅育代为校尉。”东汉时期,凉州只有一个属国,即张掖属国。属国设都尉,管理本郡居住和归降的少数民族。很显然,文中说的“属国卢水胡”就是张掖属国卢水胡,简言之,就是:张掖卢水胡。如果把上面那句话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诸羌种以及居住在张掖的卢水胡都起来响应继吾。至此即可明白:卢水胡居住在张掖郡,而不是所谓的卢溪边。
卢水胡居住张掖郡的历史佐证不仅如此,还有。
据《后汉书·邓训传》载:“元和三年(公元86年),卢水胡反叛,以训为谒者,乘传到武威,拜张掖太守。”这段十分简要的文字说的是:元和三年,卢水胡发生了反叛,朝廷任命时为谒者(官名)的邓训为张掖太守,邓训乘着驿站的马车,先到武威向凉州刺史部报到,然后又到张掖上任,处理卢水胡反叛的事。
邓训是光武皇帝复国功臣之一邓禹的儿子,为官后因善于处理民族问题而受到朝廷的器重。永平中,上谷太守任兴对赤沙乌桓采用暴政,乌桓怨恨谋反,朝廷任命邓训为护乌桓校尉以防其变。邓训到任,安抚边民,善待乌桓,不仅使乌桓安顺,鲜卑闻其恩威也不敢近塞下。边境夏夷,编出歌谣歌颂他。现在卢水胡反叛,又任他为张掖太守去平服卢水胡。这不是明白指出卢水胡在张掖郡吗?
还有。东汉明帝即位,承父亲光武帝之余烈,国泰民安,天下无事,寂寞中想起老祖宗汉武帝可真是个出尽了风头的皇帝,自己也应该有点政绩,就学武帝的样子,再跟匈奴开战,把丢失了的西域属国再夺回来。选择统帅,选到了窦固。窦固是那位潜居河西观中原龙虎斗的窦融的侄子,好看书,喜兵法,特别在河西多年,明习边事,于是拜窦固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谒者仆射耿秉为附马都尉,秦彭为副,率军出征西域。永平十六年(公元74年),正如《后汉书·窦固传》说:“固与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这里我们且不管窦固西征胜负如何,还是回到卢水胡的考证上来。按照唐太子李贤的解释,卢水胡居住在卢溪边,而卢溪一带当时属金城郡,文中应当写窦固到金城郡去招募卢水胡才对。但恰恰相反,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窦固是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即张掖郡招募卢水胡的,而不是在金城郡。《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又不是明白指出卢水胡在张掖郡吗?
前面所述比铜钳率烧何羌侵犯卢水胡,遭到卢水胡的沉重打击,地点就是今平羌口及硫璜沟一带,因为这里是张掖和青海的交通要道。中间是祁连山,山南面是青海,山北面是张掖郡的骊靬县。
事实证明,李贤的解释是穿凿附会的,在写那段注释时全然不顾《后汉书》本身已经对卢水胡活动地点十分清晰的表述,而作出的错误诠释。其实,李贤等人对《后汉书》的注,后来不少学者批评过,认为没有仔细考核校订,有许多错误、冗杂和疏漏的地方。我们认为对卢水胡的解释就是一例。
(二)
卢水胡在张掖郡是毫无疑问了。但卢水胡在张掖郡的哪里?张掖郡是偌大的一块地方,当时包括八个县,卢水胡到底在哪几个县?
我们可以回答:卢水胡当时生活在张掖郡的骊靬、番和县和武威郡的显美县。《三国志》给我们留下了这方面的佐证。
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接过政权,改朝换代,建立魏朝。曹丕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不义的篡夺,因而遭到一些地方的反对,凉州地区就是其中之一,而凉州最甚者为河西,河西爆发了以卢水胡为基本力量的官民大起义,武装反抗曹魏。
镇西大将军曹真前来镇压卢水胡,遭到重创,消息传到洛阳,曹丕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召集众臣商议,众臣一致推荐张既,认为张既跟随太祖多年,多奇思,富智谋,南征北战,深得太祖赏识。曹丕说:“非既莫能安凉州!”召回新任凉州刺史邹岐,以既代之。曹丕又向张既下诏说:“卿谋略过人,今则其过。以便宜从事,勿复先请。” 卢水胡反叛,不是绿林好汉聚众为盗,而是一次政治行动,是整个河西各族人民同地方官吏反对曹丕,抵制曹丕所派刺史邹岐的政治行动。卢水胡的领导者伊健妓妾、治元多,倘若不是县令一类的人 物,也至少在地方上是一面旗帜,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和鼓动力。是时,武威颜俊,张掖的张进、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鞠演等官吏并举郡反,自号将军,和卢水胡呼应。
张既率军抵金城,欲立即渡河击胡,诸将守以为“兵少道险、未可深入”应整休数日,观胡变化。张既说:“道虽险,非并陉之隘,夷狄乌合,无,左车之计。今武威危急,赴之宜速。”遂渡河。张既扬言,军由□阴(今景泰一带)向西挺进,并摆开阵势。胡前锋七千余骑直抵□阴口(今靖远)迎击既军,张既却率主力潜由且次(今古浪一带)出至武威。正如《三国志》说:“胡以为神,引还显美。”张既已据武威,劳赐将士后,欲进军击胡。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锐,难与争锋。”张既说:“今军无现粮,当因敌为资,乘胜追击,速战速决。若延缓时日,胡进入南山为盗,追之则道险穷饿,兵退则卷土重来,那就是一日纵敌、患在数世也。”张既即率军由武威进显美(即今永昌六坝、清河地区)。《三国志·张既传》描写了以后的战斗情景:“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佯退。胡果争追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斩首获生以万数”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张既代邹岐为凉州刺史后,任贯丘兴为武威太守。时显美属武威郡,番和、骊靬属张掖郡。张既在显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既遣贯丘兴率精兵五千西进张掖郡,以镇压仍在那里延续的反抗。《魏名臣奏》中所载张既向朝廷的进表记述了贯丘兴西进张掖后的情况。张既表云:“领太守贯丘兴到官,内抚吏民,外怀羌胡,卒使柔附,为官效用。黄华、张进初图逆乱,扇动左右,兴志气忠烈,临难不顾,为将校民夷陈说祸福,言则涕泣。于时男女万口,咸怀感激,形毁发乱,誓心致命。寻率精兵踧胁张掖、济拔领太守杜通、四海太守张睦。张掖郡番和、骊靬二县吏民及郡杂胡弃恶皆兴,兴皆安恤,使尽力田。”
武威太守贯丘兴遵旨率五千精兵向张掖郡进发。番和、骊靬二县为张掖郡的东大门,此时为卢水胡集聚之地。张进煽动汉人和胡人反叛,番和、骊靬的卢水胡即是精锐力量。贯丘兴只有首先解决了番和、骊靬的问题,才能砍断张进的“双手”置张进等于死地。于
是贯丘兴临难不顾,深入骊靬民夷,向将校民夷,陈说祸福,晓以大义,言则涕泣,精诚感人。番和、骊靬二县吏民及郡杂胡皆弃恶归顺,张进也就成为瓮中之鳖了。贯丘兴寻率精兵拿下张掖,救出了太守杜通等。番和、骊靬二县的卢水胡及汉民,贯丘兴都给予安恤,让他们回家,尽心耕牧,过和平的劳动生活。
我们能从上面的历史事实的叙述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至少我们能明确这么几点:第一,在地理位置上成为鼎足之势的番和、骊靬及显美县,除了汉民居住外,也是卢水胡世代生存的地方;第二,魏文帝时的卢水胡反叛,就是番和、骊靬、显美三县吏民对曹丕称帝的反抗。
我们已经明白:骊靬县是“取国名为县名”,是西汉王朝为安置“骊靬降人”而设的,以至南北朝时期,仍然有一批其力量足以与朝廷州府抗衡的骊靬人居住在骊靬县及周围,他们竟然可以打败张祚的军队于南山。骊靬人长期居住生活在骊靬县是明摆着的事实。为什么在晋代之前的三国时期,骊靬县突然又成了卢水胡的世袭领地?
原来,这卢水胡是骊靬人的又一称呼,卢水胡就是骊靬人。
卢水是张掖郡骊靬、番和一带的代称。西汉时,骊靬城东西的者来滩是天然牧耕地,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延及番和。骊靬城旁边有一条河,叫者来河,也叫卢沟,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永昌地图上仍把者来河上游标为早卢沟,望文生义,即当年之卢沟也;番和城北,则是南北二十里的沼泽地,池水中芦苇丛生,当地又称之为芦浒,书写时也有写为卢浒或卢水的,卢水之名自此始焉。现在永昌城北海子,古名叫香草浒,是当年芦浒的一部分,现在的焦家庄乡南、北泉村、是芦浒的中央。因为如此,这里的人也就被称为卢水人了,骊靬人作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作为胡人,自然也就成为卢水胡了。卢水胡就是骊靬人,骊靬人就是卢水胡,这就是结论。
(三)
从史书看,东汉末至北魏,在河西以外的一些地方也有卢水胡出现,这些卢水胡人都是以张掖郡特别是以番和、骊靬、显美三县为根据地的骊靬人(也称秦胡),或因从军而流动,或因战争而迁徙,撒向中原内外,于是出现了陕北卢水胡、湟中卢水胡、河套卢水胡、西南的黄石卢水胡、北地卢水胡等等。但他们的老家是张掖郡的卢水地区,番和、骊靬一带。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为反抗北魏的压迫,有个卢水胡人在杏城(黄陵)揭竿而起,率众起义。他就是在东汉时期或从军于马援部或从军于窦固部最后被安置在杏城的河西骊靬人盖吴。他自称天台王,建立宫廷,署置百官,西北各族人民纷纷响应,众至十余万。东占临晋,西攻长安,锋芒所向,北魏军节节败退。次年魏太武帝率军镇压,盖吴才被迫退兵。不久,盖吴又在杏城结集起义,自称秦地王,以后不久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起义军才相继败散。
另一位被称为卢水胡的骊靬人沮渠蒙逊,则是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北凉的建造者。这是一位当上了皇帝的骊靬人。
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这得从吕光谈起。吕光原为前秦符坚部下将领。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奉命率兵七万余进击西域,翌年在龟兹城下击败龟兹兵,又击败来支援龟兹的西域多国部队,于是西域三十六国皆尽归附。旋以两万头骆驼尽载西域珍宝,文物和天竺国高僧鸠摩罗什,得意东归。忽闻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苻坚被杀,吕光遂割据凉州,建都姑臧,自称酒泉公,建元太安,史称后凉。蒙逊和伯父罗仇、鞠粥都在后凉的军队中当军官。
蒙逊家族在吕光部下已形成一支具有相当威慑力的力量,吕光感到威胁,便打主意剪除蒙逊羽翼。他设“鸿门宴”,想一网打尽。蒙逊感觉事情蹊跷,没有赴宴,赴宴的罗仇、鞠粥等都被吕光杀了。蒙逊为伯父举行葬礼,亲友及部下会葬者万余人。蒙逊哭谓众曰:“吕王昏庸,荒虐无道,百姓涂炭。我们应当起来造反,推倒吕王!”众皆喊蒙逊万岁。遂杀了吕光的护军马邃、临松令井祥以盟,一旬之间,众至万余,屯据金山,推举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
其实,蒙逊在这时可以自任大都督,作军中统帅。但蒙逊不是个目不识丁的粗人,他博涉群史,颇晓天文数术,正如《晋书》说的:“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他有儒家胸襟,又有道家风骨。晓得搞政治就是搞阴谋诡计,谁的阴谋诡计多谁就是胜者。他推举段业,是看中了他是个“儒素长者,无他权略”,易为他人所左右。段业当大都督的第一天,也就是段业开始倒台的第一天。
有个叫马权的,是段业的门下侍郎,才智出众,武略过人,隽爽有逸气,做事很谨慎。他忠于段业,因此被蒙逊视为自己的最大对手。段业看出蒙逊咄咄逼人,便以马权代蒙逊为张掖太守,遣蒙逊为临池太守,多了个心机以防范。蒙逊到了临池,派人到张掖散布谣言,说马权正在策划兵变,要推翻段业。段业听到,就将马权杀了。蒙逊有个堂兄叫男成,为段业的辅国将军,办事不讲权术,以忠厚笃行著称,深得下属拥戴,对段业十分忠诚。蒙逊想方设法要除掉男成。六月,他请男成在初六日一同去祭兰门山,男成欣然应诺。蒙逊遣人向段业告密说:“男成要谋叛,许以取假日祭山作逆。”段业派伏兵于兰门山,看男成来不来。到期,男成果来,伏兵猝不及防把男成杀了。
蒙逊泣告众曰:“马权忠于段公,枉遭屠害,男成忠于段公,又遭杀戮。诸君能为报仇乎?段业忘恩负义,枉害忠良,不顾百姓,吾辈能安枕卧观乎?”男成素有恩信于部下和百姓,蒙逊一呼,众皆愤泣而从之,逾一万多众,卢水胡及南山羌都起兵响应,声势大振。
蒙逊杀段业,率骑二万东征,攻下姑臧不久,从张掖迁都于姑臧,以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即河西王位,改元玄始。置百官,缮宫殿,起城门诸观。
以后,接连发生的三件大事,促使蒙逊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人生哲学有了反省,一种良知对自己产生责备。封建社会里,不论官员还是平民,不论念书人还是文盲,都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思想观念,认为人在宇宙中不是至高无上的,不是为所欲为什么事都可以干,始终相信: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的任何行为,都逃不脱冥冥之中有两只明锐眼睛的盯视,它不仅盯视行为,还盯视意念。也就是说,一个有生命的具体的躯体,任何情况下都被一个无形的第二者所监视,最后产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灾殃”。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审独”,有这样的信念为基础的“审独”才能表现出实效,以这样的信念为基础的“审独”任何时候都是自觉的。用不着有一个人出来大声疾呼:“审独呀审独!”老子什么都不怕,还审什么独?
蒙逊碰到的三件事是:“河西接连大地震,山崩木折;太后的病越来越重;天大早,麦苗枯死,赤地千里。蒙逊下了两道罪己诏,其一曰:“太后不豫,涉岁弥增,将刑狱枉滥,众有怨乎?赋役繁重,时不堪乎?群望又洁,神所谴乎?内省诸身,未知罪之攸在,可大赦殊死以下。”其二曰:“顷自春炎旱,害及时苗;碧原青野,倏为枯攘。将刑政失中,下有冤狱乎?役繁赋重,上天所谴乎内省多缺,孤之罪也。书不云乎?‘百姓有过,罪予一人。’”并驾舆于番和,大祭金山,以求上天宽容,保护万民。
有的史书称:沮渠蒙逊是匈奴人。其理由是《晋书》的蒙逊载记说的:“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可是载记在前面交代说:“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也。”《晋书》说得很清楚,他是卢水胡人。其先世曾为匈奴做过官,并以官名为姓,但并没有说他就是匈奴人,我们更没有理由把他划为匈奴。譬如李陵,降匈奴后也确实在那里做了大官,子孙也在匈奴中生活下来,能以此为由,把李陵划为匈奴人吗?显然不能。既然他是卢水胡,当然就是骊靬人,老家当然就是骊靬、番和一带。为什么“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我们读一读蒙逊的自白,便可了解其中的一些缘由。蒙逊说:“昔汉祚中微,吾之乃祖翼奖窦融,保宁河右。”光武起兵,窦融潜居河西,蒙逊的祖先曾给予窦融极大的支持,说明蒙逊家族在东汉初已十分显赫。蒙逊后来在向东晋皇帝的一份表中说:“臣之先人,世荷恩宠,虽历夷险,执义不回,倾首朝阳,乃心王室。”此言透露出,蒙逊先祖史上曾有一段曲折,曾有一段“夷险”的遭遇;曾经被匈奴掳去,在匈奴那里当过左沮渠的官。西汉中末,匈奴人抢掠河西是常有的事,蒙逊祖先被掠夺去,后再逃回来,成为家族史上的一段小插曲。
(四)
在离者来寨十多里的南山中,有一座巨大的坟墓,今日人们去看,四面高山耸立,和大坟互相辉映,确实气象不凡。者来寨及焦家庄的群众说:自古以来传说是娘娘坟。娘娘是皇妃,到底是哪朝哪代的皇妃埋葬在这里”为什么恰巧埋在者来寨的南山中?
答案藏在坟墓中,只要掘开坟墓,一看已经枯朽的“花容月貌”便一切都会明白。但在还未掘开之前,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
蒙逊当上皇帝以后,少不得要选妃。他是骊靬人,骊靬混血女郎中必然有绝代佳人。蒙逊把这样的绝代佳人选入宫中,十分宠爱。她也许叫丽妃。丽妃是东方人和西方人相融合的结晶,天生玉质,绝妙无双。但天不作美,丽妃年纪轻轻的就得病死了。她还留下遗嘱:要把她埋在骊靬城南的松林中,四面有高山环绕。蒙逊按妃子的遗言,下诏照遗言做了。于是一座巨坟突起,伴随着动人的传说从历史的沿变中一直走到今天。
(原载《骊靬》1999年第一期)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萌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