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驻扎过古罗马军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103
颗粒名称: 永昌:驻扎过古罗马军团
分类号: K294.2
页数: 6
页码: 203-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永昌驻扎过古罗马军团的历史文化,在甘肃永昌城南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个叫做者来寨的村庄。它远离铁路、公路,坐落在突兀的高地上,和远处高地上的古烽燧相望。全村74户270多人,靠着从祁连山中流出的一条小河耕作生息。在以往漫长的岁月里,者来寨人很少走出永昌,外界也很少有人知道者来寨的名字。
关键词: 永昌 古罗马军团 驻扎

内容

在甘肃永昌城南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个叫做者来寨的村庄。它远离铁路、公路,坐落在突兀的高地上,和远处高地上的古烽燧相望。全村74户270多人,靠着从祁连山中流出的一条小河耕作生息。在以往漫长的岁月里,者来寨人很少走出永昌,外界也很少有人知道者来寨的名字。
  1989年9月30日《参考消息》的一篇报道,使者来寨名声大震。报道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史实,即在西汉元帝时代,所设置的骊靬城是用来安置罗马降人的,而这坐城池就在今日甘肃省永昌县者来寨村。
  一石激起千层浪!
  者来寨受到震惊。他们简直不敢相信:在其源远流长的家族中,竟然冒出了罗马人的血统。
  永昌县的干部群众却喜出望外。他们在日益增强的“罗马”意识的驱使下,使全县掀起了“罗马热”:县城新建了“骊靬宾馆”;乡镇出现了“罗马商场”;于横贯县境的国道之旁,矗立起一座“骊靬怀古”的巨型石雕。对骊靬城的残垣断壁采取了保护措施,在骊靬古城遗址附近,建造了具有罗马建筑风格的“骊靬亭”;新编《永昌县志》,标明了骊靬遗址所在,并记载了安置“罗马降人”的史话;永昌籍的全国作协会员王萌鲜,根据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写成了一部长达21万字的历史纪实小说《骊靬书》,翔实地叙述描绘了一支古罗马军队东迁中国的艰辛历程。
  《参考消息》的许多读者,又是以新奇疑虑的目光;审视这则消息的虚实。他们中不少人质疑:从未听说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有过交战,罗马降人从何而来?中国和远在天涯的罗马之间,横亘着广袤的荒原大漠和齐天的雪岭冰山,罗马人又怎能跋涉逾越?但对报道坚信不疑的也大有人在。有的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所推动,还不远数千里赶到永昌,实地察看,一睹为快。
  逸闻更是震动了中外史学界,为揭开世界上一桩重大历史悬案,而苦苦探索的史学家们为此欢欣鼓舞。在澳大利亚南部著名的阿得来德大学任教的学者戴维·哈里斯,弃职来到兰州,并在兰州大学外语系谋到一份教英语课的工作,试图和中国学者一起,从骊靬城的发现,破解这一重大历史悬案。
  这桩历史悬案起因于一场惨烈的古代战争。即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国西汉甘露元年,十分崇尚军功的古罗马帝国硝烟弥漫。当时的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纠集7个军团、约4.5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中国古称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战争。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在一个叫做卡尔莱的地方,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克拉苏被俘斩首。其第一军团首领、克拉苏的长子普利乌斯率领余部拼死突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卡尔莱战役。
  到了公元前20年,古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这时,罗马帝国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尔莱战役中被俘虏的军人,并寻找普布利乌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乌斯及其所率突围残部,已在安息消失得无影无踪。罗马溃军到底去处何方?这一千古之谜一直困惑着罗马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学家。
  戴维·哈里斯为追寻罗马失踪者的踪迹,去过许多国家,也曾来过中国。他这次一到兰州,便与西北民族学院关意权教授以及在兰州大学任教的前苏联学者费·维·瓦西里金结合,共同开展了对这一旷日持久的课题研究。
  他们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已对这一课题做过大量工作,并找见了德效谦于1957年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靬城》一文。
  本文开宗明义: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靬”,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犁鞬”这句话起首的。
  文章接,着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靬”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相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靬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这绝非历史的巧合!它说明在卡尔莱战役中突围的罗马远征军,正当其故国寻觅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鬼使神差地到了中国,并在祁连山下落脚了。他们的“东征”比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早了1300年左右。
  根据此文提供的历史线索,中外学者在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查阅了大量的史书,结合中西史料的对比研究,终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为揭开中国骊靬城的出现和罗马帝国一支溃军失踪之谜,启开了一扇大门。据《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史学家们据此推理,这支奇特的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失踪的罗马军队的残部。
  西汉王朝军队在这次郅支战役中大捷。《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学者们依据这一重要史料拨开历史迷雾,理清了那支古罗马军队残部的踪迹。即普布利乌斯率领的逃亡大军,在安息军队围追、封锁而回国无路的情况下,辗转安息高原,伺机东进,于防御松懈的安息东部防线,撕开一道口子,流徙中亚,投奔郅支,后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汉元帝为此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番禾县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县),并置县骊。直到公元592年,鉴于骊靬人已和汉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禾县。至此,骊靬建县共612年。中国的骊靬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悄然消失。
  史学家们还从许多史书史料中,找到了有关骊靬县存在和变迁的系列佐证。《后汉书》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晋书·张祚传》记述了“汉顺帝永和十年,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返”的事。南山即照面山。此事说明骊靬人强悍善战。《隋书》改骊靬为“力乾”说“开皇中,并力乾入番和(县)”唐代以后,骊靬人在河西走廊有过,三次起义,都见诸于史册。清代学,者惠栋在《后汉书补注》中称,骊靬县“本以骊靬降人置”。《大清统一志》标明“骊靬废县在今凉州府永昌县南”。左宗棠幕僚陶保廉所著《辛卯侍行记》和张澍撰写的《二酉堂文集》,对骊靬城均有记叙。公元9年,尊孔崇儒的王莽篡位后,为给骊靬降人正名,将骊靬县改为“羯虏”县,1979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就标有“羯虏”的位置。
  然而,从考古学的角度说,遗迹、遗物等实物史料,才是阐明古代历史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于是,1993年5月,几位文物考古工作者到永昌者来寨进行实地考证和小规模发掘。他们见到被当地人认定的“骊靬遗址”,原是一段古老的城墙,存长十几米,高1至2米,最宽处近3米,呈s形,属粘土夯垒,十分坚实。永昌县政府为保护这处历史遗迹,于1994年4月用铁链将其圈围,并立起一块石碑,其上写有“骊靬遗址”四个楷书大字,背面的碑文是:此处为骊靬古城遗址,最早为匈奴折兰王府,后称者来寨。北20里处为西汉初所置番禾县。西汉河西农都尉设在番禾县城南。流亡的罗马帝国远征军从西域归降汉王朝后,汉王朝置罗马降人于农都尉之南者来寨,立县骊靬……
  遗址周围全是农舍。当时,33岁的者来寨村长张建兴及其几位同龄人在场回忆,70年代初,城墙还有近百米长,三层楼高,上面很宽,他们小时候常常爬到城墙上面玩。后来由于村民到这里取土,城墙越挖越矮。有一次,几位村民又来取土垫畜圈,可是粘土难铲,怎么也挖不动,有人便弄来炸药,只听“轰”的一声,把城墙炸出个大洞,出人意料地从洞里炸出了好多麻钱(铜钱),足有一小推车。遗憾的是谁也不知道这铜钱有什么用,后来都被孩子们玩丢了。
  年逾古稀的原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钟圣祖还了解到,几年前,研究三国史的专家在翻阅资料时,曾发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在布绢上的地图,它虽已破损,但所标“骊靬”二字,还清晰可辨,它就在今天的永昌县焦家庄乡者来寨村。
  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新闻工作者还多次对者来寨及其周围的村庄进行考察,一些令人产生浓厚兴趣的发现,对探索骊靬城和罗马降人的奥秘不无帮助。村民们告诉他们,宗祖们说过,这里曾经住过黄毛番子。
  村民们还介绍了这里的一些独有的民俗,可能是当年的罗马降人代代相传下来的。最突出的是莫过于对牛的崇尚。春节到来,者来寨等村的老住户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状的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这一带的村庄,昔日又习惯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建牛公庙,以立牛头作为主要象征。每当立春时节来临之前,村民们便从河里取来泥土,在牛公庙里塑“春牛”。立春一到,即将春牛抬到庙外打碎,以此祈求平安吉祥、粮畜丰收。
  历史尘封2000年的谜案,被大量的史料揭开了。然而,西汉王朝为何偏偏选择此地设置骊靬县和安置罗马降人?各路专家通过综合研究,给了合情合理的解答。其一,此地原为匈奴折兰王府。匈奴被赶走后,折兰府是个可供大批人居住的地方。后来的者来寨,乃是折兰府的谐音。其二,西汉所置专管农垦的河西农都尉就设在距此地二十里的番禾县。而折兰府所在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宜耕宜牧,适合于安置大批罗马降人。其三,这一带地方在匈奴来到之前,曾是月氏人的故地,而骊靬降人中就有月氏人,因此,在此安置,会使骊靬降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其四,番禾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古罗马军队训练有素,英勇善战,将其安置在离番禾不远之处,自有屯垦卫戍的重要意义。
  ——(原载1998年9月25日《兰州晚报》)
  宋政厚,湖湘子弟。1959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便开始了新华社记者生涯。曾经担任过分社业务组长、采编主任、副社长和社长、党组书记。1986年,评为主任记者;1991年,晋升为高级记者。1993年,国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政府特珠津贴的证书。1996年,《中国新闻年鉴》推举他为“当代中国名记者”之一。现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甘肃省记者协会、甘肃省新闻学会两会党组成员。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政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宋政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