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之骊靬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094
颗粒名称: 古代中国之骊靬城
分类号: D829
页数: 13
页码: 113-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中国之骊靬城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 骊靬城 骊靬 历史文化

内容

公元后5年在班固《汉书》中记载一个用汉文惯称古罗马名称“骊靬”而命名的城。中国用外文名字的城市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乃是袭用该城移民的旧称。“骊靬”之名是否也是如此,因外人侨居而得名?
  古代中国与罗马遥距四千英里之外,唯一赖以交通只有丝路,在漠漠荒原上穿越沙丘和高山,而横路的彼端则是罗马敌国波斯控制商路,不准罗马人经行。
  所谓的“骊靬”城位置在甘肃西北部当今永昌之地,纪元前121年汉军击破匈奴之后,其他居民多逃散或被转移到其他边区,嗣后逐渐才移来人民居住,但于纪元前79年,其又受匈奴蹂躏,长期未闻有关其他的记载。
  “所谓骊靬城是接近番和县……”,此后,无人提及骊靬城,它十之八九不复存在。公元5年的中国史籍第一次提及此地。此外,《前汉书》也提到了此地,据该书记载,一位尊孔的篡位者王莽于公元9年登上皇位,他引用孔子的“正名”说,即天下万事万物皆应有正确的名分,将该城改名为“揭虏”。“揭虏”有两层含义“故城时俘获之虏”和“受扶植之虏”。当时,中国人是否俘虏了一些罗马军团的士兵,将其安置在西疆某城,使之戊边呢?
  此城的中国名字是“骊靬”。中国人亦称罗马或罗马帝国为“骊靬”。后来,中国人又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大秦”起于前汉时的公元166年,一位西方人来到中国,声称自己是“大秦王安敦(MarcusAureliusAntoninus)”的使者,“大秦”作为罗马帝国的称谓流行到中世纪,直至被“拂林(东罗马帝国)”取代。《后汉书大秦传》是以“大秦国一名犁靬”这句话起首的,中国其他史籍也这样说,故此说可信。
  “骊靬”很可能是希腊词“亚历山大”汉语译音的缩略,系指埃及亚历山大城。我们可推知该词是怎样传入和风行中国的。
  公元前110到100年间,安息王使者抵达中国京城,在呈献中国皇帝的礼物中有宛如仙子的“骊靬眩人”。埃及亚历山大的魔术师和歌舞伎蜚声西方,浪迹天涯。安息王对中国皇帝尊崇备至,他送至长安的魔术师一定经过精心挑选,才貌绝佳。当中国人问这些远方来客家在何地时,他们回答说“亚历山大”。中国人不喜多音节词和元音起首,他们没有照搬希腊发音,而将“亚历山大”简化为“骊靬”。中国人亦知“骊靬”并非安息,故以“骊靬”称谓魔术师的故国。从未有中国人亲眼目睹罗马帝国,他们无须弄清楚“骊靬”究竟是一地名或是该地所在的国名。况且罗马人称自己的国家为“orbiterarum”,即“世界,”此外再无别称。因此,外来的魔术师觉得很难解释清楚罗马帝国的国名。大概由上述原因才产生“骊靬”一词,指代罗马帝国。
  现在我们分述罗马史和中国史,考察导致两个欧亚大国接触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公元前60年,罗马元老院为庞培举行了盛大凯旋式,盖因庞培征服的本都、亚美尼亚和朱迪尼等地;与帕提亚订立了和约及精心整治了罗马新领土。但庞培重返罗马后,发现自己无职无权,受人挟制。庞培与恺撒和克拉苏联合,形成“前三头同盟”,走出困境。恺撒谋到公元前59年执政官并保证承认庞培的安排,庞培和克拉苏双双成为公元前55年执政官,克拉苏后来又当上了叙利亚总督。
  克拉苏拿出巨额金钱维持三头政治,庞培、恺撒手头拮据,但他们的计谋是三头统治不可缺的。克拉苏低价收购遭苏拉放逐者的家产,攫取财宝无数,他只缺少一样东西——军事荣誉。罗马人十分崇尚军功,故军功是克拉苏梦寐以求的(只有一样东西是克拉苏所缺少并梦寐以求的,这便是军事荣誉,而罗马人十分崇尚军功。)克拉苏到叙利亚上任伊始,不理睬手下最优秀将领的劝阻,筹划进攻帕提亚。公元前55年克拉苏发动首次帕提亚战争,无功而返。公元前54年克拉苏统帅7个军团,4000骑兵和4000轻装步兵攻入帕提亚。帕提人在卡里迎击罗马军队。帕提亚军队以骑射手为主力,他们包围了敌人射出阵阵箭雨,敌军纷纷倒地。帕提亚人深知罗马战士精于肉搏,故避免近距格斗,每当罗马步兵发起冲击,帕提亚人便策马后撤。罗马人十分被动,只好顽强坚守,想待敌人箭矢罄尽后再实施反攻。但帕提统帅派军队源源不断,运来箭矢。从早至暮,帕提亚射手放箭不止。克拉苏之子普布利多斯(Publius)率领由步、骑兵组成的预备队发起了一次生死攸关的冲锋。几乎突出重围。在这生死存亡关头,罗马兵排成方阵,将一面面盾版联接起来,摆成“龟甲阵”。因“龟甲”掩护,罗马士兵的驱体安然无恙。但帕提亚射手略微提高瞄准点使箭飞越盾牌上方,杀伤后面的敌人,或对准盾牌下敌兵的双腿射击,使罗马人的“双脚被紧紧钉在地上”。普布利乌斯与主力失去联系,率部退至一大沙丘上,摆成龟甲阵,沙丘上部的士兵身体暴露。在盾牌之外,纷纷中箭倒地。十八年后,安东尼在同样的情势下改进了“龟甲阵”前排士兵下蹲,将盾牌直立于地,双腿得到保护,其余各排士兵将盾牌,平掌于头顶。这样,帕提亚射手很难杀伤新式龟甲阵中的罗马士兵。
  卡里之战的罗马龟甲阵则丝毫不能保护士兵的头和腿。这样,罗马士兵纷纷中箭却很难杀伤敌人。夜幕降临时,随克拉苏出征的42000人中20000人阵亡,10000人被俘,约10000人乘黑夜逃脱,返回叙利亚。关于被俘罗马士兵的遭遇我们所知甚少。蒲林尼说,他们被遣至马吉安那(Margiana)守卫帕提亚王国的东疆。此地区在中亚,包括现今之谋夫(Merv)。没有资料说明10000战俘中有多少人到达此地。从卡里到马吉安那的安条克约1500里,行军途中,战俘们可能受了不少苦头。然而,他们肯定是坚忍不拔之士。贺瑞斯猜测,这些罗马战士和蛮族妇女结合并在帕提亚军中服役。
  让我们搁下乌浒河(Qxus)附近马吉安那的罗马战俘,回顾一下有关的中国历史。在中国史料中,我们没有发现有关罗马或罗马士兵的记载,但是,我们对某些史料仔细推敲便能找到这些罗马士兵中的一些人最终来到中国的证据。
  公元前二世纪时,现今的蒙古被中国人称之为匈奴的匈人占据。匈奴的第一位王冒顿统一蒙古后,匈奴人开始大肆劫掠中国。冒顿建立了一个广袤的王国,它沿中国北疆自满洲逶迤延伸到大夏。冒顿自誉为“天之骄子”该匈奴词的发音以汉字表示便是“单于”。公元前60年,连年的灾害,大大削弱了匈奴。同年,单于死,出现八单于争立的局面。经两年火迸,仅存呼韩邪和郅支两单于。呼韩邪由左地贵族拥立,可能更具有合法性。郅支系呼韩邪之兄(可能同父异母)。呼韩邪被郅支所败,为取得汉朝援助遣子入待(中国王朝有接纳异族王子入侍的传统,侍子是人质,同时亦受中国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威力,从而影响异族发展方向)。郅支亦遣子入侍。呼韩邪恭请汉朝,先期春正月觐见汉帝以表其诚。呼韩邪受到隆重接待,以此向匈奴人证明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贤明的汉宣帝尊单于为上宾,封为王,置其位在诸侯王之上,还赠单于大批珍贵礼物。两月后,呼韩邪在汉军呼拥下,北归内蒙古。汉朝允其驻守边塞。匈奴人经常袭击汉地,劫掠人丁、财货,卖战俘为奴。为加强边防,防御匈奴,汉朝付出了高昂代价。数年间,汉赠呼韩邪谷物2万蒲式耳,吸引大批匈奴人归顺呼韩邪,使之声威大振。
  郅支恐慌,弃蒙古西迁,图谋与乌孙结盟。乌孙人可能是现今哈萨克人或吉尔吉斯人,当时居地比现居地靠东。但乌孙与汉结盟,杀郅支使者,将首级送长安。郅支震怒,击破乌孙;乌孙顽抗,誓不投降。郅支无奈,北上兼并居现在西伯利亚的三个小国,留都坚昆。坚昆可能是现今之鄂木斯克或托木斯克。匈奴、蒙古诸游牧民族视数千里迁徒如儿戏。
  郅支远离汉地,高枕无忧。遣使奉献,因求侍子,诈称愿为内附。汉遣卫司马谷吉护送郅支子北归。汉得知郅支狡诈,请谷吉至边塞即归。谷吉答曰,今既养全其子十年,为与郅支和好计,应将侍子送至单于庭。汉政府以十足的官僚主义方式讨论此事,公文往来达三年之久。最终,右将军冯奉世以为可遣,准之,汉元帝嘉谷吉忠勇,准议。公元前42年元月,谷吉率众出塞,抵单于庭后果被杀害,其从人无一幸免。
  其时,郅支南界之康居深受乌孙劫掠之苦。郅支破乌孙,声名远播,康居王纳贡称臣,并邀郅支驻其东界。至此,郅支有一丰羹栖身之地,避开北方之酷寒,乌孙亦不敢谕觎康居国。呼韩邪益强,郅支恐惧,虑汉兴师问罪,坐卧不宁。适逢康居王进言,愿加强与匈奴的关系,郅支大喜,双方达成新协议,康居赠匈奴驼、驴、马数千匹。郅支率众徒康居。途遇寒流,仅存徒众三千。康居王甚尊敬郅支,俗倚其威以胁诸国,以女妻郅支。郅支和以女康居王,匈奴、康居合击乌孙、至其腹地,杀略民人,抢掠畜产,乌孙人鼠窜千里,西边空虚,无人居住。
  郅支乘胜骄淫,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人民数百,发民在都赖水作城。都赖水在今塔拉斯河,它流入锡尔河和巴尔喀什湖间的荒漠而最终消失。郅支遣使向奄蔡、大宛诸国强索年贡。斯特雷波曾记叙郅支在奄蔡索贡之事。
  丝路经塔拉斯河流域,故汉政府极重视此地,为护卫西域,汉在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丰饶的绿洲中设西域都护,谋成一泱泱大国;老匈奴崛起西域,神州后患无穷。陈汤以为,蛮者无强弩、金城、利剑;汉军久经训练,技艺高超,剑利甲坚,摧枯拉朽,锐不可当,不得西域胡兵骧助。都护一声号令,汉军所向披糜。必破郅支,立千古不朽之奇勋,若坐等匈奴膨大,后悔莫及!甘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陈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予不听,会其久病。
  陈汤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矫制发汉兵及西域诸国兵。甘延寿病愈,闻知情状,大惊失色,欲劝阻。矫制已犯死罪,陈汤又是威吓又是劝说,请甘延寿莫失立千古功勋之良机。甘延寿集结胡汉兵四统领劲旅,训练不懈,机动灵活。西域诸国皆归都护节制,一旦有事,汉天子下诏征发各国丁壮至都护摩下听调。汉定期遣使巡视四方,掌握各国动向,汉使尤为关注丝绸之路。
  汉遣使三辈向郅支讨求谷吉及其从人遗骸,郅支骄慢无礼,困辱使者。
  公元前38年,两位年青有为的将领到西域上任,即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及其副手西域副校尉陈汤。甘延寿世家出生,循规蹈矩;陈汤沈勇多谋,喜奇功,不拘礼法,因过免官,数求使国外,办理外交,游刃有余,多次出使西域,故对辖区了如指掌。
  陈汤见郅支肆无忌惮,扩张威势,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即日引兵西向,时公元前36年秋。
  半数人马从南道经塔克拉玛干沙漠逾葱岭经大宛;另一半人都护自将,发温宿国;沿北道西指,途遇康居副王杀略乌孙,陈汤纵兵击之,斩杀460人,及其所略民170人,还付乌孙。乌孙将夺回的牛马羊献给陈汤以作军食。甘延寿、陈汤率军入康居界,令军不得抄掠,与怨恨单于的贵族订立密约,获得有关郅支的宝贵情报,汉军距郅支城15里处扎营,明日引行,距郅支城8里处扎营。
  我们可将《前汉书》中攻取郅支城的叙述划分为八个独立场景,这几段文字显然来自描绘这一攻坚战的图画。似这种画下当代事件的现象在中国史上是无先例的。现将《前汉书》有关章节摘录如下:
  [景一]明日,(汉军)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传陈。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城上人更招汉军曰‘斗来!’
  [景二]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景三]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面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盾为前,卓弩为后,仰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走下。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
  [景四]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
  [纯文学插叙]初,单于闻汉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为汉内虚又闻乌孙诸国兵皆发,自以为无所之。郅支已出,复述,曰:“不如坚守,汉兵远来,不能久攻。”[景四,续]单于乃被甲在楼上,诸阏氏夫人数十皆以弓射外人。外人射中单于鼻,诸夫人颇死。单于下骑,转战大内。[景五]夜过半,木城穿,中人欲入土城,乘城呼。时康居兵万余骑分为十余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夜,数奔营,不利,辄却。[景六]平明,四面火起,吏大喜,大呼乘之,钟鼓声动地。康居兵引却。[景七]汉兵四面推卤盾,并入土城中。单于男女百余人走入大内。[景八]汉兵纵火,吏士争入,单于被戗死。军侯假丞杜熏力斩单于首,得汉使节二及谷吉等所赍帛书。
  让我们分析上述史料的某些细节。首先是景一中的“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中的“鱼鳞阵”一词,它在中国史料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禁要问,哪国军队能摆如此复杂精巧的阵势?只有那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之师才能摆出类似的阵势,而像匈奴人这样的游牧民族却根本不摆什么阵势。高卢等游牧的蛮族遇敌辄蜂拥而上。排兵布阵须等经训练的职业军人。
  他们是希腊人吗?公元前141年至128年间(可能是130年),希腊传统的巴克特利亚已被蛮族摧毁,这在陈汤远征前约一世纪。威廉·塔思(WillianTam)写信告诉我说:“从年代断定,我认为它(鱼鳞阵)既非马其顿人的方阵,亦非希腊人的重甲步兵方阵。否则,它会使人想念此类方阵在一世纪后还在康居使用……故毫无理由说明它是希腊方阵。马其顿时人携带小园盾,很难挤在一起排成严严实实的“鱼鳞阵”。当我放弃了“鱼鳞阵”可能就是罗马“龟甲阵”的想法后,威廉·塔恩首先向我指出,原罗马军团的战士距郅支咫尺之遥,他们流落马吉安那之前在罗马军团中任军职为生。希腊人、萨吉人等通常以为雇佣兵为生。罗马国家吸收一切有作战能力的罗马人参军,故罗马人不可能当雇佣兵。原克拉苏魔下的罗马战俘羁留在马吉安那。他们流落异邦,远离故土,返家无望,自然会千方百计逃离可憎的帕提亚去他处当雇佣兵。
  帕提亚边界乌浒河的马吉安那距塔拉斯河畔的郅支城约四、五百里。克拉苏溃败十八年后,汉军在郅支城前看到的阵势正是典型的罗马“龟甲阵”而别国军队则不摆此阵。矩形罗马长盾以弧形向前鼓出,将其联结成,排,从未见过此景象的汉军居高临下以地道的中国式透视法观察,定会有鱼鳞状的感觉。一群罗马士兵把盾牌举过头顶结合成防御箭矢的大顶盖,此种景象定会使大多数目击者目瞪口呆。图拉真纪念柱上,表现罗马军团在公元102年强攻达西亚要塞的浮雕中有一个阵势,除顶盖对此阵与“龟甲阵”毫无二致。罗马士兵喜肉搏战,无人匹敌,他们自己不当弓箭手而依赖外籍辅助部队的弓箭手。罗马士兵携长盾以防箭石。长盾坚硬无比,任何强弓劲驽都不能贯穿。它用上乘木条精心胶结而成,外面蒙以皮革或其它材料。罗马人陷于箭雨之中势必将长盾联结起来。为有效抵挡箭矢长盾制成矩形。据史料记载,卡里战役中罗马军队的“龟甲阵”没有遮拦头部的顶盖。奥理略纪念柱上就有这种原始“龟甲阵”。只要一人受伤倒地此阵即残缺不全。此阵由职业军人摆战,须高度的纪律性和娴熟的技艺,以便排成坚强的队形如同一个人一样行动。从上述史料看出,中国史书上所说的“鱼鳞阵”只能是由罗马长盾组成的罗马“龟甲阵”,舍此无他。罗马人到郅支城的另一有力证据是汉军在该城外遇到的“重木城”。威廉·塔恩写信告诉我说:“据我所知,尚无任何文献或考古资料证明希腊城堡外筑有木城。希腊城堡都环以城壕(大城堡外甚至有三重城壕),绝无例外。”罗马人一定要筑木城以防护城壕,城门口更是如此。在横跨水流的桥梁两端有时亦筑防卫栅栏,它们设在桥上或桥下。游牧的匈奴人在蒙古没有筑城池;仅有一些由汉亡降人修建的房舍。郅支在康居肯定要延揽谙熟军事的人才。罗马老战士有关筑城术的知识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会给匈奴人提供宝贵帮助。汉军在康居遇到的“重木城”具有当代罗马城堡的标准性,勿庸置疑,罗马军事工程专家曾协助匈奴人建成郅支城。郅支部下有罗马雇佣军是顺理成章的,他威震四方,大宛等国称臣纳贡,故有余资招募雇佣兵。郅支赴康居途中遭寒流袭击,剩徒众三千,力单势薄,又与康居反目,对康居人心存孤疑。罗马人欣赏郅支的勇武,郅支又许诺要和可憎的帕提亚人作对,这样,双方怎能不携手图强呢?
  甘延寿、陈汤上疏曰,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人们很容易将“生虏百四十五人”和在郅支城外摆“鱼鳞阵”的百余人等同起来,得出陈汤俘虏了145个罗马人的结论。实则他们不是被俘,而是一如色诺芬率领的雇佣军在库纳萨克所为,当雇主被杀后立即退出战斗。他们可能摆阵自卫,陷于危险时久经战阵的军人都会作出此种反应。
  罗马老战士心甘情愿归顺汉军。他们不似游牧人那样适应草原生活,若遁入荒漠定会饥寒而亡;若重返帕提亚则会因弃职叛逃罪被处以极刑,而汉朝欢迎勇武之士镇守边疆。汉特设城堡安置他们并赋予该城罗马,即骊靬之称。此事在中国微不足道,为史家所不录。我们只能在中国一长串府县中找到骊靬。从王莽所改名称中也看出此地系“揭虏”所居。“揭虏”者,系受扶植之攻城时俘获之胡人。上述名称足证罗马人到了中国并居于骊靬城。
  罗马人到中国的另一证据可在陈汤有附图的奏捷上疏中找到。班固《汉书》的某些段落据此图撰成。但是否有这些图还存有小小的疑点。正如戴闻达教授指出的“将一场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战斗画成连环画比用文字记述容易得多,但另一方面,用文字描述图画则方便得多”。
  关于郅支城大捷《汉书》有如下记载:“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朝。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以其图书示后宫贵人!”
  在一年一度的宫廷新年庆典和祭祀时,自然要庆贺这一辉煌胜利。儒学认为刑罚属冬季,故此,讨伐一般在冬季进行。陈汤冬季诛郅支,顺乎天理,合乎民心,人人称颂。将报捷“图书”遍示后宫贵人实为前所未闻,引人注目。“图书”内容如何,以至如此吸引“后宫贵人”!
  《汉书·萧何传》有“图书”一词的权威解释。“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故沛公居汉王,封肖何为相。项羽焚咸阳,“沛公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疆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故此,“图书”包括地图、户籍、岁收、战略要地、秦王室情况等,它们对后宫贵人没什么吸引力。她们很少有人弄通这艰涩深奥的东西,况且,如此珍品怎好让后妃把玩呢?在此,我们不能按“图书”的一般字面意义思考,将其单纯理解为“图表和文件”,显然其中有郅支城战役的奏捷图。班固对此役的描述源于此画,并将其分为好些场景。
  正如戴闻达教授所指出的,现有充分证据说明前汉的绘画技艺极为高超。况用汉军远征陌生之地,定会绘制沿途山川形势图。
  古地图不同于现代地图,它不过是直观地貌图,将所需景观绘于供书写的物体上,无须地理学家操劳而由画师代疱。陈汤效法李陵“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他远征康居,一定有画师同行,绘出沿途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画师可能将沿途景物绘于长布卷上(当时无纸张),在其上亦画有不少其他事物。
  关于汉代绘画我们已花费不少笔墨,它以名人、伦理故事、传奇故事为题材。可惜,除陈汤的上疏,尚未见当代其他人关于郅支城战役的叙述。郅支城攻取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空前之举,它给中国绘画注入了新血液。
  罗马凯旋式上,游行队伍抬着许多大型图画的壮观场面尽人皆知。“新建的城堡,攻取的城市,战功赫赫的英雄”。在康居和班师途中陈汤一定要与罗马人的首领长谈,并问及其故国的情形。这个经历非凡的罗马人一定有过人的才智,他对凯旋的将军当然要大讲罗马凯旋式。克拉苏军中有一批原庞培麾下的老兵,故降汉的罗马人亲眼目睹甚至亲身参加过公元前60年庞培的凯旋式。此事仅在卡里战役前七年。在庞培的凯旋式上,游行队伍抬着关于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的系列绘画。描绘他的死,他的两个女儿自愿为父殉死的情景,以及这位本都国王以前死去的儿女们的形象。在苇柏芗和泰塔斯的凯旋式上,人们举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表现每个获胜战役的详尽场面。
  陈汤远征图的性质与罗马凯旋式系列画极为吻合,从班固对此远征详尽生动的描述可见一斑。陈汤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思想敏锐,他闻知罗马凯旋式的盛况及凯旋式上展示的战绩组画后,会采用类似作法,引起朝廷和皇帝对自己辉煌胜利的重视。
  甘延寿和陈汤极需某种非常手法煊染其功绩,甘延寿因拒绝娶中书令石显之姊而得罪石显。石显得元帝宠信,执掌军国大事,对甘延寿耿耿于怀,欲报复。陈汤贪婪尽人皆知,他将卤获的财物偷运回家,违犯了军纪。而且他们二人还犯有矫制之罪,没有事先奏报作战计划,擅自行动,可能要受朝臣的弹劾。因此,甘延寿、陈汤想别辟蹊径,绕开权贵,使自己的功绩直达天庭。
  以上史料均译自班固的《汉书》,我们仅在此书中看到关于郅支城战役的传神描述。班固参考大量史料撰成《汉书》,其中包括皇室材料,御批案卷,呈皇上的奏对。它们藏于兰台(皇家图书馆)。班固著《汉书》时可随意查阅兰台史料。无疑,班固参看过陈汤的上疏和绘有战争场面的地图。
  现在我们来研究罗马凯旋式系列画对中国画题材的影响。战争题材画在中国所见者鲜。受儒学影响中国不崇尚武功。现存的孝堂山墓室东墙上有中国军队和中亚人作战的壁画,其时代不晚于公元129年。1057年北宋大将狄青卒,仁宗在进献的二幅战线图上作了族褒的题记后,赐狄青家祠以祭奠狄青。乾隆帝的十六块绝妙的雕刻令牌标志着战争题材画在十八世纪的复起。它以“中国皇帝征服图”闻名于世。《清实录》(《满洲实录》)中描述了清代辉煌战役并有附图。汉政权无举行凯旋式或小凯旋式的传统,加之儒家抑制穷兵黩武思想的影响,战争题材画在中国鲜为人知。
  概叙:公元前36年甘延寿、陈汤在中亚与原克拉苏麾下的罗马士兵相遇并将其带回中国。在有关此次远征的中国史书中使用了“鱼鳞阵”一词,这在中国史籍中是绝无仅有的。“鱼鳞阵”只能是“龟甲阵”,只有罗马军队摆此阵。汉军攻克的郅支城有“重木城”拱卫,汉军或希腊人不用此类工事,而罗马人常使用它。中国人对罗马凯旋式上炫耀战功的系列画毫无所知,但却在郅支城战役的捷报中采用此方式。公元前29年到公元5年间在汉帝国出现了一个意为罗马的“骊靬”县,这是极有力的证据。此名称李力郡证明来自罗马帝国的臣民聚居“骊靬”县。
  此事影响极大。甘延寿、陈汤上疏曰,赖陛下神灵,行天诛,斩郅支。请将郅支首级悬长安高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汉者,虽远必诛。”
  甘延寿、陈汤并非杞人忧天,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寿驳斥说,郅支及名王首及历诸国,蛮夷莫不闻知。宜勿悬。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以为宜悬十日乃埋之。经公卿议论,元帝准许嘉、王商所奏。察举官员犯法行为的大臣司隶校尉认为将甘延寿、陈汤收系按验。陈汤上疏反驳曰:司隶校尉是为郅支报仇也!元帝即刻令各县道具酒食犒劳陈汤军。此相当于罗马小凯旋式。
  议论对甘延寿和陈汤的封赏时,中书令石显、丞相匡衡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幸得不诛,如复加爵士,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渐不可开。元帝内嘉延寿、汤功,欲加爵士,但顾忌石显、匡衡,将甘延寿、陈汤的封赏暂时搁置。宗正刘向上疏曰,甘延寿、陈汤承圣旨,诛郅支,对其论功行赏与鼓励民人争功不可同日而语。且延寿、汤不烦汉士,不费斗粮,二人之小过怎能与所建功勋相较。且除过勿治,尊宠爵位。于是元帝赦甘、陈之罪,诏公卿议对。议者皆以为宜如军法捕斩单于令。匡衡、石显以为,郅支本亡逃失国,窃号绝域,非真单于。元帝欲封侯,食邑千户,衡、显复争。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金。拜甘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年俸二千石。甘延寿备受尊荣,薨于官。陈汤被控受贿罢官夺爵。又因不光彩行为被流放到边疆。后奉召回长安并卒于此。
  除“骊靬”城外,我们对流落中国的罗马人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并非有组织的移民,人数很少,不受元老院法律庇护,可能按罗马模式治理。他们是自由人而不是战俘,在很多方面按自己的规矩行事。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和平生息,交纳税款,承担军役,中国政府一般不干预他们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允许他们推举首领或官长治理自己的城市。入汉后,他们世代与中国人通婚。
  尽管失去了原有特色,五世纪时“骊靬”县依然在中国存在。其重要性和居民数下降了。后来它并入毗邻的番和县。但本名称依然存在了很长时间。七世纪的颜师古说,土语称此地为力虔,其中含有“亚历山大”一词中的“X”音。此发音证明某些罗马传统在此地保留下来了。公元746年吐蕃人占领该地后,“骊靬”可能被毁并荒芜。此后“骊靬”不复见于史籍。正如一切人口众多的民族那样,汉族是混合种族。在一个幅员辽阔,血统庞杂的国度,几百罗马人的影响是无足轻重的。古罗马人到了中国说明我们的世界如何之小,既便现在也是如此。
  THECHINASOCIETY
  LONDON
  1957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