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汉张掖郡骊靬县得名之由来及犁靬眩人来华之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探丛》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089
颗粒名称:
汉张掖郡骊靬县得名之由来及犁靬眩人来华之经过
分类号:
D829
页数:
9
页码:
7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汉张掖郡骊靬县得名之由来及犁靬眩人来华之经过。
关键词:
骊靬
史料
张掖郡
内容
《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有骊靬县,其音义不类汉名,诸家注释,言各有殊,未能归于一是。前曾著文,稍加讨论,今复检阅,尚觉未安,故复论之。按骊靬县之名除见《地理志》外,又见许氏《说文》革部靬字下,云:“靬乾革也,武威有丽靬县。”改骊为丽,以靬训革。清王绍兰《汉书地理志校注》因其说,以为丽靬县之得名盖取义于丽皮,且以骊为误字,云:“《说文》,靬,革也,武威有丽靬县,是许氏所见《汉志》作丽字,盖取丽皮之意,以氏其县。若作骊靬,是以深黑色之乾靬为县名也,于义无取。”揣《校注》之意,盖以骊靬县华丽之皮也,骊靬为黑色之皮也,而丽靬县当取义于华丽之皮。按骊训为深黑之色,亦见《说文》马部骊字,云:“骊,马深黑色;《校注》所言,即本乎此。其字虽与丽有别,但因同声可以互用。《史记·周本纪》载申侯弑幽王于骊山下,《水经注》引其事作丽山,云:“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死,葬于骊山,、渭水注》引其事亦作丽山,云:“鱼池水出丽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传载:“晋代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渭水注引其事,于骊戎骊姬之骊均作丽,云:“戏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冯迳丽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五年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姬姓,秦之丽邑矣。且《史记》之文,亦不尽同,一编之内,骊丽错举。始皇三十五年《本纪》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工,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此丽山即秦始皇葬处之骊山也。许氏于骊靬县之作丽靬,有类乎此,非有深意,《校注》必强分之,因而断言骊靬县之正文当为丽靬,且其得名之由来,乃取于丽皮之意,似有未合。至于许氏以骊靬县属于武威,而不属于张掖,《校注》未言及之。惠栋《读说文记》云:“丽靬,两汉皆属张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地理志》张掖郡骊靬,《郡国志》骊靬亦属张掖,许系之武威,未详。”王鸣盛《蛾术篇》云:“武威有丽靬县,骊靬前后《汉志》皆属张掖,疑许慎时曾改属,史失载。”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云:“《地理志》、《郡国志》骊靬县属张掖,《晋志》属武威。此云武威者,《武纪》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许氏或据未分时图籍。”罗振玉《说文解字校录》引顾氏说:“丽靬,《地理》、《郡国》二志属张掖郡,《晋志》乃属武威郡,或《后汉》此县即改隶,否则非许氏远文矣。近人辄谓此据汉武以前言之,恐无此理。”按东汉无骊靬改属武威之事。《后汉书·郡国志》载武威郡所属诸县,其自张掖郡划归者,仅有显美,未有其他。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征引颇详,亦未言及骊靬之并于武威。《汉书·张骞传》、《注》引服虔语,亦言骊靬为张掖郡。虔为东汉末年人,上与许氏相接,相距不远,其间似不至有何变化。此盖因张掖、武威两郡毗连,县邑交错,易致混乱,许氏不慎,偶而误引,必非别有他故。《蛾术篇》疑许慎时曾改属,是乃过信前人之说。《说文校议》又疑许慎所据为元鼎六年之图籍,更属虚臆曲解。许氏而后,曾注意及骊靬县者,即为服虔。《张骞传》有:“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犁靬、条支、身毒国”之语,《注》引服虔语曰:“犁靬,张掖县名也。”此乃首以骊靬县与西域犁靬之国发生关系。犁靬之国首见《史记·大宛列传》,作黎轩,《骞传》改作犁靬;《西域传》又改作犁靬。《后汉书·西域传》又改作犁鞬,亦言亦名大秦。所举不同之名称,除大秦别有他说外,均属国音之异译,此乃历史上常有之事,不足为怪。服虔以西域国名当张掖之县,必有史实为其背景,惜未言明。师古重伸服虔之说,但于所最关切之史实,亦未指出,云:“犁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骊犁声相近,清儒或有从此说者,其所发明亦鲜。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云:“武威有丽靬县者,《两汉志》骊靬属张掖。《汉书·张骞传》,抵安息,奄蔡、犁靬。服虔曰:“犁靬,张掖县名也,”王筠《说文句读》引石州说云:“骊靬本西域国,汉以其降人置县,有定音,无定字,故《张骞传》作犁靬,《西域传》作犁靬,与此作丽,皆同音也。”按石州之说,足以破《地理志校注》说之惑,而于骊靬县得名之由来,亦较具体,然所以因其降人而置县者,亦阙而未详。熊得山译日人关卫《西方美术东渐史》第三章论《中国中原西方艺术之传播》,言骊靬得名由于犁靬国人之曾居于此地。向达《中外交通小史》第一章《希腊、罗马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交通》,言张掖郡之有骊靬县,乃由处置归义降胡而设。一九三六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之《亚洲研究》第三四合期,内载卜德贝尔格一文,题为《中国边疆史札记二则》亦论及骊靬县得名之由来,其说与以上所言尽同。窃意骊靬置县,或与犁靬来华之人有关,而此辈来华之犁靬人,又当是《大宛传》所载安息进献之眩人。然必须证明安息所献眩人,果留华未返,且又确处河西,方能使此说信而有证。除以上所举二说之外,论及此问题者,仍有数家。清吕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以骊靬之得名,原于地理之形势,云:“今黑城驿在山丹县南。骊靬本属酒泉,与删丹人同时徙此。骊,俪也,靬音扞,射者所以扞臂,即拾也。故骊靬在今玉门县北百余里之华海子侧,有废城二,西有布鲁湖,接华海子,象两靬相俪也。”昔年,在成都,偶读蒙文通所著《周秦民族史》,内有《秦为戎族》及《秦即犬戎之一支》二文,言骊靬为山之异译,云:“《秦本纪》称申侯言:‘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仲燏,保西垂。’班固《律历志》称张寿王治《黄帝调历》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殷、周之间,中国安得有天子曰骊山女,斯其为西戎种落之裔欤!……骊山女在殷周间为天子,彼时西戎之强者,前则鬼方,后则犬戎,力足以侈天子之号,非此莫属。《秦本纪》言:‘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本纪》言:‘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括地志》云:‘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十里。’《土地记》云:‘骊山即兰田山。’此骊山之名,与骊山女必有相联之关系。然殷周时西戎之天子,不容得在兰田,谅骊山原在西裔,此骊山之女号所由始。及其既入关辅,而新丰因有骊山之名,亦如陆浑之戎出瓜州,及既至伊川,而伊川之山以陆浑名,大荔在泾漆之北,及既至临晋,而临晋得大荔之名。《国语》云:‘幽灭于戏’,《左传》疏引《纪年》,亦云:‘幽死于戏’,则亦以犬戎之事,而后戏有骊山之名。是杀幽王之犬戎,即骊山女之族,亦即骊山女与秦皆犬戎之证也。骊山之后曰秦,亦犹《后汉书》言大秦国亦名犁鞬。犁鞬于《张骞传》作犁靬,《匈奴传》作黎靬,《说文》作丽靬,皆一音之异译,骊山亦此之异译也。《汉志》张掖郡有骊靬,此当为骊山女为天子之所在,于今为永昌县南,则固昔西戎地。古天子有骊连氏,或作骊畜氏,殆即作骊山女耶?”余前著《骊靬县得名之来原》一文,登载于《齐大国学季刊》新第一卷第一期,以为祁连山为霍去病立功之所,甚为时人所注意,而其读音又与骊靬二字为叠韵,有通转之可能,因言骊靬之名,为祁连之别音,而骊靬县之得名,乃原于祁连。按此所录三说,吕调阳弊在过于推求字义,殊乏历史之根据。蒙文通说,言之虽足成理,但亦有牵强附会之嫌。殷周间是否有骊山女为天子事,已属疑问,而骊山女为天子之地,又何以知其必在今甘肃永昌县南?汉开河西之地,建郡置县,又何以采用千数百年前空无着落民族之名,自不能不令人生疑。至于余之所论,亦有人认为不易成立。盖祁连之名,前书所载未有他称,汉人立县,何以不采用最习见之名称,而必用最生僻之骊靬二字,自亦难解。兹采众说,重加考核,大抵仍以服虔、师古之说,似为近于事实,虽其间亦有若干不可解决之问题,然终较他说为长。用是摒弃前说,伸明其义,以为解答此问题之再度尝试,按犁靬之名,及其与中国发生关系,始见《史记大宛传》云:“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汉书·西域传》、《安息国传》亦引此文,虽与文字稍有增损,而于史实则一仍旧说。观此记载,知安息所献,为大鸟卵及黎轩眩人二事。大鸟当时称曰大雀,雀爵二字通用,亦作大爵。又因为安息所献,故或称曰安息雀。《西域传赞》有“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之文。《西域传·安息国传》又有“大马爵”之文。王念孙据《御览》、《汉纪》、《通典》所引,谓当作大马大爵。此所言之大雀大爵者,即《宛传》所言之大鸟。师古《注》引《广志》云:“大爵颈及膺身,蹄似橐驼,色仓,举头高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大鸟卵亦见《西域传·乌弋山离国》,云:“乌弋山离西与犁靬、条支接,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条支即今之阿拉伯,其地沙漠中产驼鸟,大鸟卵即驼鸟所产之卵也。安息所献之大鸟卵,当即得之条支,且疑所献者,不祗卵之一物,大鸟亦在其内。至于安息所献犁靬眩人,乃精习幻术之人,不仅犁靬之有,条支亦有。《宛传》云:“条支在安息数千里,国善眩”。《西域传·乌弋山离传》引其说云:“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古书所载,眩术之流行,乃在西南亚一带之地。《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献海西幻人,海西却大秦,亦即罗马帝国地中海东部之地。《三国志·魏志》、《西夷传》、《注》引《魏略》云:“大秦国俗多奇幻。”凡此所言之地,均在西南亚洲范围之内。前人推求犁靬所在之地,多无定说,以此言之。犁靬之地,约略可定,即当于西南亚洲范围之内求之。武帝时之安息国,正当阿萨开斯朝密脱拉达铁斯一世及密脱拉达铁斯二世之时,国势最强,西与罗马相抗衡,阿拉伯及迷索不达米亚一带,归其臣服,《宛传》及《西域传》均言及安息役属条支事,可见中国人对域外极远国之情形,已有较近正确之明了。安息所献之眩人,如非自罗马所获之俘虏,即得之于其所役属之地。其所称为眩人者,《宛传注》、《集解》引应劭语曰:“眩相诈惑”。《西域传·乌弋山离传注》师古曰:“眩读与幻同。”《后汉书·西南夷传》:“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魏略》云:“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张骞传》师古注又曰:“即今吞刀吐火,殖化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总之,今日马戏之类也。尝疑今日民间所行之幻术,或有眩人所留之迹,惜不能尽详其源流,今姑志之于此。安息进献眩人之年代,大抵为元封间事。中国之知有安息,当在张骞出使月氏之时。其后骞出使乌孙,又遣副使至其国。而《宛传》所云:“初汉使至安息”者,盖指前文“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靬、条支、身毒国”之事,《传》系此事于张骞自乌孙还后,骞自乌孙还拜为大行,为元鼎二年事,则此次遣使至安息,当在元鼎二年之后,以《宛传》之文核之,此为第二次遣使至安息也,安息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即是报聘此次所遣之使。安息使随汉使至,并以大鸟卵及黎靬眩人献汉,《宛传》称“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武纪》载元封元年春,武帝东巡海上凡二次。三年春,又巡东莱一次,五年冬,又北至琅玡,并海。以时计之,安息之献眩人,当以在元封元年间为近于理。安息所献眩人人数,《史》、《汉》二书,均未之详,仅《通典》边防西戎《大秦传》自注一言其事,云:“前汉武帝时,遣使至安息,安息献犁靬幻人二,皆蹙眉峭鼻,乱发卷须,长四尺五寸。”《通考·四裔考》亦采其说,其事似不为虚。如是,则安息所献者仅二人而已。黎靬眩人至中国后,颇为武帝所喜爱,且与中国旧有之戏剧发生影响,此为研究中国文化所受西方文化之影响者,不可不注意此点。《宛传》载其事云:“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于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汉书
·张骞传》亦载其事,仅稍易其文字,余悉仍旧。按此段文字所言者有二事:一为武帝之喜爱眩人,二为眩人之工对于觳抵戏之影响。关于第一事,又见《张骞传》注所引应劭语,云:“邓太后时,西夷擅国来朝贺,诏令为之,而谏大夫陈禅,以为夷狄伪道不可施行。后数日,尚书陈忠,按汉旧书,乃知世宗时,犁靬献见幻人,天子大悦,与俱巡狩,乃知古有此事。”按应劭所言,即《后汉书·西南夷传》所载安帝永宁元年掸国入献海西幻人事,《安纪》亦载其事,云:“永宁元年十二月,永昌徼外,掸国遣使贡献。”《注》:“撞音擅。”知应劭所言之擅国即掸国,而其时邓太后尚听政也,陈忠所言,“按汉旧书”者,指《史记》言。所引“天子大悦,与俱巡狩”之言,亦是《宛传》之文,眩人是否曾随武帝巡狩,尚须待考,但为武帝所注意,必为事实。《西域传》、《赞》云:“故能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牂牁越嶲,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可知武帝对域外事物,颇感兴趣。犁靬眩人以幻术进,其为武帝所注意,或为武帝所喜爱,甚有可能。其关于第二事者,自文化方面言之,稍觉重要。觳抵戏或写作角抵戏,盖中国旧有之戏剧也。《汉书·刑法志》云:“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知角抵戏起原于战国,用为讲武之礼。《史记·李斯传》云:“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知角抵在秦时已为宫廷中常演之戏剧。贾谊《新书·匈奴篇》云:“上即飨胡人也,大觳抵也。”知文帝时仍为宫廷之戏剧。《太平御览》七五五引《武帝故事》曰:“角抵戏六国所造,秦并天下,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都绝,至上复采用之。”知角抵戏虽有时罢废,然至武帝时复大行。所谓角抵戏者,其说亦不一致。《武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注引应劭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又引文颖语:“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师古主文颖之说,云:“抵者当也,非谓抵触,文说是也。”又任昉《述异记》亦言及之,云:“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共民两两三三,头载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王先谦《补注》谓角抵戏即今之贯跤。按角抵戏之详细节目,因年久失传,不可尽考,但为演武比技之类,似无问题,先谦言是。此戏与犁靬眩人吞刀吐火跳丸走绳之术,性质相近,易于混合,且在混合之后,角抵之术,必更加巧,而益趋于繁,又所必然。《宛传》言“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可见角抵戏所受眩术之影响,武帝时安息所献犁靬眩人之故事,所可知者,仅祗如此,自此之后,终西汉之世,未再有犁靬眩人来华之事。然则,此辈眩人与骊靬置县之关系为何如乎?前史所载,未有将此眩人分处于张掖之明文,但安息既将眩人作为贡礼来献于汉,则必留汉未返可知。既留汉土,则汉当视之若归义降胡,处之于有关地点;《三辅黄图》载长安城内藁街有蛮夷邸,拟为外夷居住之地。然夷人所居既以邸称,则当为较高贵之夷人,如西域质子以及外来使节之类,决非一般夷人也。异域蛮夷,如不处置于长安城内,则必分处于属国都尉所在之地。盖属国都尉即为处置降人而设者也。《汉书·地理志》载属国都尉所在之地,安定有三水,上郡有龟兹,西河有美稷,五原有蒲泽,天水有勇士、福满,而未言及张掖。考张掖在武帝时已有属国都尉之设置,班《志》略而不言,盖失考也。《汉书·匈奴传》载昭帝时匈奴入寇事,云:“明年,单于使犁汙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犁氵于王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之。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氵于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汙王。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功臣侯表》载:“昭帝元凤三年二月,成安严侯郭忠以张掖属国都尉,匈奴入寇,与战,斩犁汙王,侯,七百二十四户。”《后汉书·郡国志》有张掖属国都尉,《注》云:“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劳干《居延汉简考释·释文部》卷一第四页,《考证部》卷一第三十八页,录简文一条,云:“三月丙午张掖长史延行太守事肩水仓长汤兼行丞事下属国农都尉小府县官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守属宗助府佐定。”所言“下属国”者,即指下属国都尉言也。凡此等等,均足证明西汉张掖郡已有属国都尉。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二《汉郡国更置》条举五属国之数,张掖在其内,所见甚是。至于张掖属国都尉所在之地,因班《志》未载,无由得详。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张掖郡居延县都尉治下云:“张掖有二都尉,一治日勒,一治居延,不知谁主属国者。据《续志》则治日勒者郡都尉,治居延者乃属国都尉也。王厚斋以为属国治日勒者非是。”按吴氏所言不合。考劳著《居延汉简考释》所录简文,张掖都尉及居延都尉之名,前后数见,似即班《志》所言之二都尉,如是,则张掖都尉治日勒,居延都尉治居延,言属国都尉治日勒者固非,而言其治居延者不合。疑后汉属国都尉所在之地,大体与前汉同,惜后汉属国都尉所辖诸城,不详其地,无由推求。张掖境内既有属国都尉,而其职又为主蛮夷降者,则犁靬眩入在其不为汉廷所用之后,自有分处张掖境内之可能。如犁靬眩人果有分处张掖境内之事,则当汉廷在张掖建县之时,因犁靬眩人曾处其地,遂以与犁靬同音之骊靬名其县,自又有可能矣。又考骊靬县之名,亦见《居延汉简考释·释文部》卷三第六页所录简文,云:“骊靬万岁里公乘倪仓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剑一已入牛车□□。”此简未著年代,未知所言为何时事。按劳著所录居延简牍,起自武帝太初,迄于光武建武,凡百数十年,但总其数计,以属于昭宣时代者为较多。姑将此简属于宣元时代,上去武帝元封,亦不甚远,可与犁靬眩人来华之事相〓接,则此所言之骊靬县,在名称上,亦甚有与犁靬眩人发生关系之可能。由是以言,骊靬县之得名,其说虽多,仍当以得名于犁靬眩人者为近于理,故特重申其说如此。
——(本文选自“齐鲁书社”1980年3月出版的《汉史论集》。)
张维华(1902—1987),字西山,原籍山东省寿光县。曾任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52年执教于山东大学。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在中西交通史、秦汉史和明清史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知识出处
《骊靬探丛》
出版者:陕西旅游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了四部分,其中包括了骊靬史志记载、上下求索、破解奇谜、走向世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维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维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