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掩护红军失散人员脱险的经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037
颗粒名称: 我们掩护红军失散人员脱险的经历
分类号: TN917
页数: 2
页码: 192-193
摘要: 本文是由朱新斌、王子魁调查整理,孙世智口述的关于我们掩护红军失散人员脱险的经历。
关键词: 回忆录 永昌县

内容

红军到永昌的那年,我只有15岁,但是已经给财主家做活了。在我家叔父(即孙五爷,已故)的带领下同孙家庄的陈三爷(已故),还有我的一个舅父,长幼四人同给潘生元家放羊。牧房设在大黄山北坡的一个山岔口处,这里距大马营约30华里路程。
  1936年农历十一月间,已是滴水成冰的季节,整个大马营滩和大黄山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早晚更加寒气逼人。然而从永昌出发的红军队伍依然冒着严寒,顶着凛冽的西北风浩浩荡荡地向西挺进。除有少量经水泉子、大黄山麓西行外,大部分均沿着毛家庄、八个墩滩、大马营进入山丹县境,这样连续过了四五天时间。
  红军过后,我们在常常发现有的红军被严寒夺去生命,躯体被冻得硬邦邦的,也有被凶恶残暴的马家军杀害躺在血泊中的凄惨情景。一次,当我们放牧到窑洞沟塌洼的地方,发现了几个红军遗体和他们身旁一滩滩的冻凝的血迹。其中有一死者的双眼已被剜出,这些死者周围及雪地上还有滚打和脚踩蹬出的痕迹,显然是被敌人杀害时疼痛所致。几位放牧的老人们见状,激起了对敌人暴行的愤恨和对红军的无比悲痛。不忍心红军暴尸于荒漠之中,第二天我们放牧时就带上了镢头和铁锨,到原地掩埋了红军遗体。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时会碰到红军遗尸荒漠,但我们都做了埋葬,以此寄托我们这些贫困老百姓对红军的同情和哀思。
  第二年春天,草芽刚刚出土,转战在高台、临泽及祁连山的红军失散人员三三两两陆续东返。我们的牧房上常有过路的红军寻宿觅食,我们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天,来了两名佩戴手枪的红军,客气地说,同马家军打仗失败了,准备回家。尽管他们已是散兵,但仍然保持严格的纪律,对我们说话客气,甚为热情。我们立即给他们做了饭,让他们休息。临走时还送了口粮,介绍了东返的路途和情况。
  过了六七天后的一个早晨,又来了四名穿着老百姓衣服的红军寻找食物充饥和问路,我们看到他们面容憔悴,精神疲乏,立即做了饭让他们吃。饭后休息时,正与我们谈得热火的时候,忽然牧狗狂叫起来。当我们去观察时,发现来了一伙骑马的人朝牧房赶来,大家立即意识到是马家军。我们当机立断将红军隐蔽到羊圈东面的一条山沟中,还赶出羊群灭踪,又商讨了应付敌军的对策。不一会,气势汹汹的四名敌骑逼近牧房,追问“共产”到那里追去,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朝八个墩方向去了。敌军信以为真,朝着我们所指的方向追去。在我们的帮助掩护下,四名红军安全躲过敌军的搜捕。
  敌人走后,我们赶着羊群,到金鸡沟木渣泉的一条沙沟崖下找到了红军,又给他们装上背去的干粮,他们带着感激的心情,继续朝东行进。
  以上是我们掩护红军的一点情况。
  1985年6月19日朱新斌、王子魁调查整理

知识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本书记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1936年11月中旬,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命令,担负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物资援助的任务,率部孤军西进至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山丹地区,开辟甘北抗日后方,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段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世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