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永昌青年大队组建及其主要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002
颗粒名称: 我所知道的永昌青年大队组建及其主要活动
分类号: I251
页数: 6
页码: 109-114
摘要: 本文是由朱新斌访问并整理的关于韩德录所知道的永昌青年大队组建及其主要活动。
关键词: 回忆录 韩德录 永昌县

内容

1936年11月中旬,红西路军转战永昌县期间,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地方工作,在县城、农村建立了十多个基层政权,县上也组建了苏维埃政权。又在建立了政权的地方发动青年组织了青年队,在基层的称为青年队或中队,在县上的称为青年大队。基层青年队或中队统属是青年大队管辖。而青年大队又受区苏维埃政府(县级)和红军总政治部青年科的双重领导。主要任务是配合地方政府,围绕支援红军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后来事实表明,青年队又是地方上为扩大红军队伍而准备的一支后备力量。
  当时,我曾任县政府青年大队的副队长,亲历了这个组织的组建,参与了一些活动,现将自己所熟悉的情况回忆如下。
  青年队的组建过程及其组织结构那年秋天,社会上流传着红军、共产党的许多说法,不久,又传来共产党、红军已经过了黄河,在一条山打仗的消息。国民党政府及其反动势力又加剧宣传煽动,说共产党、红军来了“烧、杀、掠、抢”,“共产共妻”。曾遭受过兵匪祸乱蹂躏,尤其是对1929年3月间,回、汉民族矛盾中,对马仲英滥杀无辜的悲惨情景记忆犹新、余悸尚存的永昌人民,更加入心惶惶、惊恐万状,社会动荡不安。
  农历十月初五那天,红军的先头部队进了城。住了一夜,大部分开往山丹。先头部队走后的那天下午,红军大部队就相继到达永昌县城,城内外还有几百名群众到东关财神楼、武家油坊路旁迎接和围观红军进城。红军大部队进城后,在安排住宿、加强城防警戒的同时,开始做群众工作,安定民心,派人员张贴布告、刷写标语,宣传红军的纪律、性质、任务。
  一天,我正在家闲蹲时,保长姚继海来找我,他很含糊地说有个事要我干,便把我领到旧政府衙门的二堂上。我看到城南狄家庄的狄万川、北街上的青年王思福也在,事后才知道是红军的黄部长等几名红军干部在等我。黄部长给我们讲了红军的宗旨、任务,还讲了许多我似懂非懂的革命道理,接着又讲了在永昌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抗日后方、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问题,还给我们教了如何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的办法。最后要我们发动青年,组织青年队,并提出了让王思福担任青年大队长,我担任副大队长的意图,征求我俩的意见,我未加犹豫就应承了。过了几天,又叫来了县城内的赵玉天,也让他担任了副大队长。青年大队的架子就这样初步搭起来了。我们就在红军的具体指导下,发动青年参加青年队,壮大青年队力量。
  经过四五天的宣传发动工作,县城内四隅均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红军驻地的农村也在筹备组建乡村苏维埃政府。县城内以四隅乡政权为单位,大体按照红军连队的编制形式,以街道为顺序,把发动起来的青年分编为四个中队。各中队均确定了临时中队长。约十几天后,每个中队的队员(均男性)约60人左右,全大队共有200余人,健全后的青年大队组织机构如下:
  青年大队部设在盐店巷任家新院。
  大队长:王思福(后被选为苏维埃永昌区政府委员)
  教导员:胡立清(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部)
  副队长:韩义(现名韩德录)
  赵玉天(后由宗正学接任)
  宗正学
  下辖县城、农村的青年队。县城的中队长均派红军干部兼任,副队长由地方青年担任。
  每个中队还建立了检查组,每组由16人组成,成员每人佩发一枚书写“纠察队”字样的红色臂章。主要任务,一是维持县城内的社会秩序;二是检查青年队自身的纪律。每个青年队员还佩发了“青年队”的红色臂章,在乡下执行任务中,多不准佩戴。青年队的骨干成员还配发了枪械、弹药、刀矛,在乡村执行任务时均携带武器。
  青年队的主要工作和任务
  刚刚组织起来的青年队,纪律还比较散漫,随时被集中起来,由红军干部进行红军军纪、政策教育,搞一些简单的军事训练以及安排布置外出执行任务等。
  青年队是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一支有生力量,自这个组织建立后,主要承担的工作任务是:一是协助红军侦察敌情。红军多操南方口语,易于暴露身份,所以青年队常常抽调、选拔一些机灵精干的青年,被指派、深入到敌占区,侦察敌军动向、驻防、装备、火力部署等方面的情报,提供给红军作战部队。二是配合红军宣传部队搞政治宣传。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队印刷的传单、标语,分发给青年队,带到乡间散发、张贴。三是承担当向导、抬担架的任务。在永昌境内驻守的部队调动频繁,青年队时常抽调人员为部队当向导、引径带路。东十里铺战斗和守城战斗延续时间较长,青年队抽出一些队员组成担架队协同红军,在战场上抢救抬运红军伤员进城进行医治。在部队转移时又承担抬担架、转运伤员的任务。在战斗中,还组织人员清理战场,把缴获的枪械、弹药等物品拣回来。四是征集粮食物资、筹集红军给养。红军初来的一段时间内,粮食、蔬菜、肉食均向地方群众购买。不久群众的粮不多了,而地主老财囤积的粮食埋藏或转移又不肯拿出来,红军用粮发生困难。为了缓解缺粮的问题,红军不得不采取“搞窖子”的办法解决。这时,青年队分为两支力量,配合红军在城乡行动。一部分力量专门搞调查、“搞窖子,”把粮食物资搞出来。另一部分力量专门动员地方群众,组织人力、畜力运送和押运物资。这样,基本解决了红军吃粮等问题。
  青年大队建立以后,我带领一部分队员,在红军武装人员的配合下,做了二十多天的“搞窖子”工作,先后去过水磨关南泉、新城子南湾、红山窑、广泰西等处,搞开了王中伦、田有珍、王海龙、王中文等地主老财和商号的粮仓、夹屋,查获了大批的粮食、布匹、皮毛、毛毡、食盐、大烟、白洋等物资。除保证供应部队外,还将部分粮食散发给了群众。一天,我们一行在南泉田家庄“搞窖子”时,已将田有珍、田有泽的夹屋打开,物资已经搞出,这时一女红军发现了一只盛满火药的瓷坛,遂将副队长赵玉天叫去察看,她擦着了一根火柴,不料引燃了坛内的火药,灼伤了赵玉天的脸部,当即送往县城治疗。赵玉天受伤后,回城养病,于是宗正学又继任了副大队长职务。几天后,红军又打开了南湾大财主王中文囤积的数千石粮窖,由沿途群众和一百二三十个驴组成的运输队人背畜驮,日夜运送了27天的时间,还未及运完红军就撤离了。其间,我还参与搞过红山窑“广西泰”、河西堡张子洲的“晋丰和”和另外几户财主家粮仓粮食的运输工作。在河西堡运送了八九天,直到把粮食全部运完才撤了回来。
  在红军停留期间,我们城乡青年队密切配合红军部队,做了不少工作,为支援红军发挥了一定作用。
  红军撤离时的青年队
  红军总指挥部设在县城,是敌人攻击的主要目标。12月20日,敌人开始用重兵配合飞机大炮四面围攻,炮击、轰炸县城。红军总部所在地的天主教堂几经炮击,苏维埃政府院内也先后遇到炮击和敌机轰炸。在守城部队的英勇反击下,敌人的攻城阴谋未能得逞,然而又企图围困红军于城内,总部根据形势的发展遂做出撤离决定。从12月27日夜开始分三批突围,我们青年队的部分人员和红军妇女团的大部分于28日深夜最后突围。当我们突围后到达南泉时已经到凌晨,又遭到尾追而来的敌人的包围,红军又再一次摆脱敌人包围圈继续西进。
  在红军撤离中,城乡青年队的不少队员也参加红军随队伍西进。虽然我们掉了队而离开队伍,但是却有家不能归。传来的消息说,县城内对苏维埃政权成员、青年队员和为红军办过事的群众均列为搜捕重点,听说县城已经杀了好几个人,我只身在外躲避了四个多月,虽免于不幸,但最终还没有逃脱地方反动势力的迫害。1937年5月,我刚回到家中,又被抓了壮丁,在国民党骑五军中当兵,直到1949年9月。不幸的是,参加红军的永昌青年,因红军在倪家营、梨园口、祁连山作战失利,有的牺牲,有的失散后回家。失散回家的大部分青年同样受到地方反动派的搜捕,有的被杀害,有的被严刑拷打致残,有的也被抓了壮丁,有的被抄了家,遭受了种种摧残折磨或迫害。
  有数百名城乡青年队员组成的青年大队随着红军的撤离、苏维埃政府的消失而自行解体,终止了活动。
  以上情况,根据韩德录1985年4月29日口述记录,录音整理。
  永昌县委党史办朱新斌访问并整理

知识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本书记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1936年11月中旬,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命令,担负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物资援助的任务,率部孤军西进至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山丹地区,开辟甘北抗日后方,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段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德录
责任者
朱新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