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寺区苏维埃政府组建经过及活动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95
颗粒名称: 梅家寺区苏维埃政府组建经过及活动情况
分类号: I251
页数: 5
页码: 72-76
摘要: 本文是由朱新斌、王子魁调查访问并整理的张德寿回忆梅家寺区苏维埃政府组建经过及活动情况。
关键词: 回忆录 朱新斌 永昌县

内容

红西路军在南泉驻守时,在这里组建了梅家寺区苏维埃政府,我被推选为区政府粮秣委员。1936年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五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永昌县城后,继续向城西农村转移。其中西路军总政治部、总供给部的机关及其红军分别驻守在南泉河滩的田家庄、王家杏树庄、刘家北庄、陈家南庄和梅家寺范围内的农户家中,各家各户均住满部队。红军一到来,在整理防务设施、防备敌军侵袭的同时,很快派出政治部搞地方工作的红军指战员开始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分头张贴布告标语、散发传单、在墙壁上刷写宣传口号,深入到群众家庭中访贫问苦,调查了解情况。起初,群众不了解红军,一段时间在社会上出现了秩序混乱、人心惶惶、群众躲藏的情形。红军指战员针对这些现象和群众对红军的疑虑,连续进行红军性质、军纪和西征任务的宣传,并以说话和气热情,买卖公平,不拉夫、抽丁,不侵犯群众利益,尤其住在群众家的红军宁愿拥挤睡草铺、爬地铺,也要让群众睡在热坑上等一系列实际行动影响群众,从而很快消除了群众由于原先对红军不了解而造成的各种恐惧和疑虑。经过反复动员,许多外出群众也很快回到家中。经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群众情绪基本稳定后,约于农历十月初十左右,红军指战员分头在田家庄、杏树庄和梅家寺的三官庙等处,召开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群众会议,广泛宣传红军是抗日的军队,是救国救民的军队,红军的任务是打通国际路线,接通苏联或蒙古、取得军事援助,抗击日本侵略者;建立抗日后方,开辟河西根据地,组建人民当家做主的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还宣传发动青年组织青年队,向青年灌输革命思想,教唱编写的红军歌曲,激励青年抗日救国,参加红军。至今我还熟记其中的一首号召动员人民抗日的歌曲,歌词大意是:拿起红缨枪,去赶那小东洋。小东洋,小东洋,横行霸道的恶魔王。它有一个大梦想,要把中国来灭亡。西北同胞们,联合起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合起来打日本。不当亡国奴,不要当马牛。老乡们!老乡们! 起来吧!起来吧! 第一次群众会议后,紧接着又在梅家寺的三官庙上(现梅家寺村办公室旧址处)召开了联片群众大会,正式成立了梅家寺区苏维埃政府,选举了区政权的领导成员,组建了青年队。这次会议是负责建立地方政权工作的黄部长和另一红军干部主持召开的。经过民众酝酿推举和黄部长当会提出候选名单,众人举手表决通过,选举出了梅家寺区政权的成员。红军来时,梅家寺私塾教师张维在红纸上书写了“欢迎红军”的标语,贴在梅家寺三官庙的墙壁上,红军看到地方群众的这一行动,非常高兴,向群众调查了解后,称赞张维为思想进步人士。事实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敢做敢为是冒着极大风险的,还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地方反动势力的仇视。在选举区政府成员时,被提名当选为区政府主席。区政府成员是: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张维(教师)副主席:梅玉春(农民,在地方颇有影响)区长:李万善(农民)副区长:范培庆、刘选贵委员:安维福(兼青年队长)刘名学张德寿(分工粮秣)李天福(分工军事侦察)当选的区政府成员及其为红军办事的骨干群众,每人均由红军政治部佩发用红绸做成并书写职务、姓名的代表证件,佩戴在胸前为标志,便于在军民之间活动。与此同时,还组建了青年队,队员由南泉一带的朱绍春、范全全、李天福、王万瑞、王珍寿、王曰盛、王曰权、王永寿、刘述贵、刘权贵等四五十名青年人组成,安维福任青年队长,青年队机构设置在刘家北庄。青年队不仅是区政府的一支骨干力量,而且也是扩大红军的预备兵员。区政府建立后的不多几天,“西安事变”发生,梅家寺区政府所有成员和水磨关、西十里铺各村政权的成员胸前佩戴代表证,又集中到水磨关的陈家墩,参加了一次欢庆“西安事变”的军民大会。这次会议上,黄部长向与会人员宣讲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正确解决“西安事变”的立场、方针和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还号召各阶层人士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团结一致联合抗日、支援红军、打通国际路线。这次会议后,各级苏维埃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依然是围绕发动群众,全面支援帮助红军战胜严寒天气,解决冬装不足、弹药装备枯竭的困难。梅家寺区政权在帮助红军渡过难关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发动群众,配合县政权派来的青年队在梅家寺政权范围内搞地主老财的“窖子”。先后搞开了财主田有珍、田有泽、陈世堂等十多户财主的粮仓、油房、夹屋、店铺等,征集了供红军和救济贫困群众的大批物资。二是组织畜力、人力运输队伍,运送征集到的物资,解决了运输困难的问题。梅家寺组织了以王永录为队长的毛驴运输队,往返于新城子、南泉、永昌县城之间,转运粮油肉食。同时,动员地方群众人力背运粮食,不仅解决了运输交通不便的问题,还将人力所背的粮食留一半给群众,解决了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三是利用南泉一线水力资源丰富和水磨、油坊多的便利条件,组织以毛培礼、梅有升、徐克福为骨干代表的百余名群众,在六七十盘水磨上日以继夜为红军磨面近四十天,组织以陆风翔为代表的七八十名油工分别在田家油坊等四五座油坊内为红军榨油。仅王曰勇家的油坊内,就雇请油工七人连续榨油共计1800斤。还有不少群众为红军宰杀羊只,提供肉食。四是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经过宣传动员,朱绍春、范培庆、安维福、范全全等18名青年,就地志愿报名参加红军,红军撤离时随队西征。范全全在梨园口战斗中牺牲,其他人员因后来和红军陆续失散,回到各自家中。我自己分工粮秣工作。自水磨关会议后一直坚守水磨,为红军磨面,直到农历十一月十六日,红军撤离南泉一带为止。红军撤离后,政权的大部分成员遭到敌军和地方反动保政人员的搜捕和审讯拷打,曾为红军办过事的群众也遭受到地方反动势力的迫害和敲诈勒索。整个梅家寺区苏维埃政权在敌人的围剿下也自行解体,终止了活动。以上情况根据1983年6月4日访问时口述和1985年6月4日核对的记录整理。以上史实,并经梅家寺的当事人朱绍春(71岁)、王永录(70岁)、梅有升(74岁)、徐克福(70岁);杏树庄村的王曰权(70岁)、王曰勇(71岁)、刘中学(73岁)、耿永录(76岁)、王有功(74岁,现住新城子乡赵定庄村)等知情当事老人订正核对。永昌县委党史办朱新斌、王子魁调查访问并整理

知识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本书记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1936年11月中旬,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命令,担负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物资援助的任务,率部孤军西进至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山丹地区,开辟甘北抗日后方,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段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德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