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红军进入县城的情形和为红军做皮活的经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85
颗粒名称: 回忆红军进入县城的情形和为红军做皮活的经历
分类号: I251
页数: 2
页码: 37-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德成回忆红军进入县城的情形和为红军做皮活的经历的内容。
关键词: 回忆录 杨德成 永昌县

内容

我家在永昌县城,住在东街靠近东城墙的榆树街门。我对红军初次进入县城时的有些情况还是了解的。
  1936年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五)中午,从东城门进来几个陌生的外地人,侦察打听县城内有没有国民党的军队、民团以及政府人员和官吏们的逃跑情况后很快离去。当时人们也未加注意。到下午,人们传说很久的共产党红军队伍突然来了。红军到来前,数百名城内外的群众自发集结于东门外邬家油坊、财神楼,跪的、站的等待迎接,围观红军进城。不大功夫,红军果然来了。先头骑兵见到道路两旁的人们,立即下马,扶起群众。人们对红军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红军待人热情、和蔼,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其次是衣着单薄破烂。
  红军进城以后,当晚大部分宿营在车马店、油坊、庙宇等公共场所。第二天后陆续到来的部队人多势众,县城内外、各家各户住得满满的。住在群众家庭的红军指战员总是让老百姓睡在坑上,他们挤住在地铺上。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红军是一支好军队。
  红军到县城后,急需解决部队人员衣着单薄、补换冬装的问题,但布匹很少。为了给红军做皮衣、背心抵御严寒,红军供给部和新建立的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们配合起来,号召发动群众,支援红军,雇请了县城内的皮匠工人为红军做皮活。我的父亲杨瑞和我首先被雇请,接着又雇请了鲁国忠、鲁松年、张五、赵六、王东善、刘皮匠等十余人,集中到我家拾掇摊子做活。盛器不够,我们在红军的带领下到乔家油坊拾来了七只盛油用的大木桶,连同我家原有的四只木桶用来泡头皮。皮张缺乏,红军向县城内外各店铺和地方群众购买,后来也有从乡村财主家征集的,绝大部分是赶来地主老财的羊群宰杀后将皮剥下送给我们加工,肉食供给部队食用。
  我们这一处皮匠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泡、熟、铲皮的几道工序,当生皮加工为半成品后,再移交到设在仓门什子处张维高的院内供给部的缝纫工厂,由红军工人承担缝纫。我们这些工匠日日夜夜为红军熟皮,连续干了一个多月时间,仅我家一处共加工半成品羊皮2000余张。当还有二三百张羊皮的时候,红军开始撤离县城西进了。红军走后,所留的这部分羊皮,仍由我父亲代为保存。不料,敌祁明山旅进城后,有人告发,说我父亲窝藏了红军的羊皮,遂将父亲抓到“复成功”店铺悬梁吊打,羊皮也被抄走。因我父以前与商会会长王瑜(字子敬)有点私交,多年来给王的店铺做皮活,经王向敌人说情方才获释。这些就是红军到永昌时,我们为支援红军所做的一点事。
  1985年5月13日
  永昌县党史办朱新斌、王子魁调查并整理

知识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本书记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1936年11月中旬,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命令,担负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物资援助的任务,率部孤军西进至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山丹地区,开辟甘北抗日后方,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段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德成
责任者
朱新斌
责任者
王子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德成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