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苏维埃政府组建经过及其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82
颗粒名称: 山丹县苏维埃政府组建经过及其活动
分类号: K269
页数: 6
页码: 29-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丹县苏维埃政府组建经过及其活动内容。
关键词: 苏维埃政权 建立 山丹县

内容

中共山丹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1936年11月18日,红西路军占领永昌,国民党组织的山丹县民团闻讯自行解散,县长李铨德仓皇出逃。11月21日(民国二十五年农历十月初八),红西路军三十军八十九师的二六七、二六九团及总部骑兵师到达山丹,山丹城不战而下。几天后,红五军及总部妇女先锋团、总医院、兵工厂等部相继到达山丹,接替了红三十军的防务,红三十军部队和骑兵师调往永昌。红五军在山丹期间,建立了山丹县苏维埃政府及各街市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动员群众支援红军;二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为建立根据地做了准备;四是协助红军维持地方治安秩序。
  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红军到山丹后,在城区的每条街道都派了宣传队,通过走街串巷访问、召开群众会讲演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讲解“有力者出力,有人者出人,有钱者出钱,联合一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意义。经过两三天工作,于11月24四日建立了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东西关五个街市苏维埃政府。
  进驻东街的红军宣传队,于11月24日在旧衙门召开群众大会,红五军政委黄超在会上作了“红军为天下穷人干革命”和抗日救国的讲演,提出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建议。经过群众酝酿协商,选举产生了东街市苏维埃政府,由农民宋家珍任主席,小商贩吴培录任内务委员,小商贩吴国贤任土地委员,小商贩李开泰任财政委员,农民尚克勤任文化委员,市苏维埃政府设在王海荣院内。后因宋家珍工作不认真,调吴培录任主席,宋家珍改任委员。
  与此同时,进驻北街的红军宣传队,在李兴芳家召集群众开会,成立了北街市苏维埃政府,经大家推选,由小商贩李二超任主席,农民吴世录、邢发育、李兴芳等人为委员,市苏维埃政府设在李兴芳院内。东西关苏维埃政府由农民王贵文、鞋匠侯成福、保文书、周应贵、农民李贵生、市民马四等人组成,王贵文任主席,市苏维埃政府设在王世杰院内。
  12月2日,红五军政委黄超、妇女先锋团连指导员寇英吉等在马号(今山丹县体育场)召开群众大会,成立山丹县苏维埃政府。经群众讨论协商,县苏维埃政府由何文魁、许裱匠(名不详)、吴天福、郭长保、童登云、陈兴堂、彭淑田、靳汝贤等八人组成,群众称为“八大委员”。主席由一定威望的何文魁担任,副主席由许裱匠担任。下设六个部:“德容祥”商号的二掌柜吴天福任民政部长,小商贩郭长保任财政部长,群众艺人(弹弦子的)童登云任供给部长,贫民陈兴堂任土地部长,教员靳汝贤任文化教育部长,县苏维埃政府设在县衙(县东街小学)内。
  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积极协助红军进行战备工作,抗击马家军的进攻。
  发动群众支援红军
  红军进驻山丹不久,马步芳、马步青即调三旅兵力向山丹城扑来。为了迎击敌军的进攻,红军在大佛寺、红沟、野猫山、西二十里堡、城北暗门滩等地摆开战场,与敌战斗。红军作战期间,县苏维埃政府和各街市苏维埃政府成员,走家串户,宣传红军的好处,动员群众出粮出屋,支援红。了打开工作局面,东街市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培录,带头拿出小麦6石、毛毡13条、皮袄3件、煤80多石。北街市苏维埃政府委员邢发育,捐献毛毡10多条、皮袄3件。原县农会会长钟守俊,支援粮食10多石、毛毡20多条、皮袄4件。西街农民毛炳珍,支援粮食20石。在他们的带动下,城区的一些商号也纷纷向红军献粮、献物。县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带领红军到各乡买粮买草。红军对群众支援的东西,有的付了银元,有的打了条据,待后偿还。
  此时正值寒冬季节,部队衣着单薄,县街两级苏维埃政府积极组织群众为红军赶制冬装。皮匠王作人、张全仁等十多人,不分昼夜地为红军赶制皮衣,30多天做皮背心240多件,短皮袄140多件,皮手套240多双。做活期间,红军管吃管喝,还给老皮匠张全仁送了一件蓝缎子长袍让他做寿衣。东西关市苏维埃政府委员侯成福,动员他的父母和妻子等人,为红军制作毡鞋800多双。东街妇女马秀珍,给住在她家的女红军做了3双毡鞋、1双袜底。还有很多老奶奶也都积极为红军做毡鞋、补袜子、补衣服。群众支援红军,红军也关心群众。东街农民赵桂桂家中断炊,红军知道后,立即送去粮食和烧柴,见其女儿没有衣服穿,又送去衣服。
  县苏维埃政府还积极为红军提供情报,惩治土豪劣绅。旧衙门的衙役李山,勾结土匪,敲诈勒索,实属地方一霸,民愤很大。红军根据群众的要求,将李山押往县政府审讯后处决,并没收他的财产分给群众。广大群众还协助红军没收了土豪王麻子的浮财,挖了财主马俊、毛永吉的粮窖。这些浮财和窖粮除一部分用作红军所需外,其余都救济了贫苦群众。在红军作战时,有不少群众为红军做向导、送给养、抬伤兵,有的还到敌军阵地散发传单,配合红军作战。
  组织抗日义勇军协助红军作战红军未到山丹前马家军从乡里抓来一批壮丁,在县城集训。红军入城后,马敌出逃,壮丁未走。红军召集这些壮丁开会,向他们讲了红军的政策,教育他们参加红军闹革命。经过教育,这些壮丁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表示愿意参加革命,红军便将他们和一部分进步青年组成了“抗日义勇军”,编为一个大队,下设三个分队、一个青年队,彭述乐任大队长,张世忠任一分队队长,关有智任二分队队长,陈××(名不详)任三分队队长,何根娃任青年队队长。每个分队50人左右,青年队有100多人,全大队共200多人。大队部设在“永泰和”商号院内。
  进入12月份以后,马敌连日攻城,战斗日益激烈,义勇军战士便协助红军站岗放哨,维护城内治安秩序。在义勇军的有力支持下,虽然城外战斗激烈,但城内社会秩序井然。义勇军还积极为红军送水送粮,组织担架救护伤员。
  红军撤离山丹前夕,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许裱匠、义勇军大队长彭述乐、青年队长何根娃、农民童力德、女青年武月英等130多人参加了红军,编了一个新兵团,由山丹籍红军任天贵任团长,彭伦泰任教导员。在红五军向临泽、高台行军中,新参加红军的大部分人思想发生动摇,跑回家中,红军到临泽后,从山丹参军的只剩下40余人。
  义勇军大队长彭述乐在红军西征失败后逃回山丹,由于财主彭昌林的告密,他被马敌抓获,经不住敌人的酷刑折磨,便供出了义勇军名单及藏在地窖里的土豪财物,造成20多名义勇军成员和苏维埃政府成员被捕,并被强迫编入马家军。
  苏维埃政府被敌人摧毁
  红军在山丹与敌军战斗月余,虽然取得了数次胜利,杀伤很多敌人,终因没有根据地,兵源弹药得不到补充,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1936年12月27日深夜,红五军奉命离开山丹,西进临泽高台。
  红五军离开山丹后,马家军与民团卷土重来,县苏维埃政府被敌军摧毁,“八大委员”、市苏维埃政府委员、义勇军战士、红军伤病员和一些革命群众,遭到敌人残酷迫害。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吴天福被捕后,押往凉州(武威),关押黑牢达一年之久,其家属变卖家产,多方贿赂,才得以回到家中。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郭长保的独子被马家军抓兵,押往青海,郭变卖家产去青海寻找,病死途中。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彭述田被敌逮捕后,遭受酷刑,被折磨致死。东街市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培录被敌逮捕关押,经群众义捐营救,才免于一死。留在山丹的100多名红军伤病员全部被敌搜捕,押往甘州(张掖)后,均被枪杀、活埋。当时,全县有200多名群众因支援红军、拥护红军遭敌逮捕,有的被送往凉州坐牢,有的被强迫当兵,有的惨遭杀害,不少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在敌人残酷镇压下,有些苏维埃政府成员和积极分子,仍坚持革命斗争。敌人大搜捕后,群众姚银录、靳宗贤等人秘密串联6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乘黑夜到暗门滩,挖了三个大坑,掩埋了牺牲的红军遗体。不少群众不顾个人安危,极力掩护红军伤病流散人员,为以后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
  附录资料
  (一)红西路军布告、告指战员书
  中国抗日红军第四方面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
  唯我抗日红军 大举北上抗日 扫清抗日障碍 诛讨卖国之凶
  联合全国将士 一心一德抗日 不分阶级派别 无论部队武装
  只要抗日讨逆 联合一致救国 立即停战议和 互派代表协商
  收复一切失地 保存领土完整 没收日寇财产 富户土豪捐助
  保护商人营业 救济失业灾凶 对于知识分子 以及职员学生
  联合共同救国 毋庸观望疑心 所有爱国官兵 速其联合红军
  一致对日作战 杀身即以成仁 家属一体保护 财产土地不分
  西北回番民族 均我抗日友军 共助独立解放 打倒共同敌人
  改善工农生活 加饷增加工银 红军所到之地 买卖一律公平
  严守政治纪律 秋毫不犯居民 召开抗日大会 共组抗日联军
  成立国防政府 普遍武装人民 不分民族国界 抗日即我联盟
  踊跃参加红军 抗日救国救民 唯我共产政党 主张正大光明
  愿起领导抗日 不顾一切牺牲 是非自有公论 功罪厥有权衡
  兹此丢南北上 汇合全国红军 成败在此一举 友敌理应分明
  毋信谣言诬蔑 毋置敌人奸情 家亡国破在即 特此剀切陈明
  务望全国人主 其各触目惊心
  总指挥 徐向前
  政委 陈昌浩
  主任 周纯全
  公历一九三六年月日

知识出处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红西路军与永山红色政权》

本书记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1936年11月中旬,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命令,担负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物资援助的任务,率部孤军西进至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山丹地区,开辟甘北抗日后方,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段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