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金川寺、孩母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金川寺、孩母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金川寺、孩母寺的地理位置、建筑等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金川寺
孩母寺
内容
一、金川寺
金川寺位于城北二里,即今之永昌县北海子所在地。该寺初建于唐朝,是一片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县志载其唐朝时为“永第一禅林”。文物遗迹现今仅存西侧的北海子塔一座(图二四)。嘉庆本《永昌县志》载:
城外北二里许曰金川寺,俗称大寺,唐时敕建为永第一禅林。僧慧妙不时募资修理,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今已蔚然深秀。后院观河楼,面山环渠,足称幽绝。寺东偏水云观在焉,有亭可以坐玩。前为观音台起绿潭中。又前为韦陀堂,以桥通之,颇清爽宜人,,乘轺过者多来此。自是少东为魁星楼。楼侧浮图与在金川寺者若双岑对峙。迤南酒仙等阁,凭嶂而立。雷台、火神宫鳞次相接,其地周遭止五六里,高下布置据一邑之胜”。①可知金川寺规模宏大,有大寺、观河楼、水云观、观音台、韦陀堂、魁星楼、雷台、火神宫等等,以佛教建筑为主,兼有儒家、道家风格的建筑。民国六年永昌县知事阎权编修的《续修永昌县志》也有所著录②。邑人王裕基记《重修金川寺正殿募引》一篇,附于县志中,其文曰:
神道无私,惟德是佑,人心向善,有感斯通,诚以地方风格培植,端赖乡绅人民,娄危呵护,尤资神佛也。自前清同治乙丑,花门起变,灾役频仍,戎马蹂躏,焚毁戮掠几遍郊垠,一纪之久,而城池幸以固守,众庶得无流离,是故仁人君子乐善好施使然也,而实神灵之庇佑居多。
我邑金川大寺,李唐敕建,在城北郊二里许。望之蔚然深秀,林壑尤美,山环水拱,嶂叠峰罗,柳池漾月于前,金水潺流于后。东西则宫殿盘郁,楼观飞惊萦回映,迤逦参差,诚据一方之胜,概而为四境之旬区也。历代以来,重饬补葺,惜乎太甚,见忌理有必然。逆回一炬,竟成焦土。光绪庚午,副将王氏公声扬来镇是邑,重建边殿,庙貌一新,奈正殿工程浩大,需资甚巨,实有未敢轻议者。邑侯刘公星曹倡建纯阳殿之余,议修大殿,会同士庶谋及农商莫不踊跃欢欣,共襄善举。爰取材于西山之麓,采干于南谷之岩,而大木既得,公忽作古,议将中止,惜哉!今二十余年,荒落愈甚。至民国乙卯夏,邑绅耆商议谋复此殿,以壮瞻而妥神灵然。鸠庀之需经费维艰,势不得,持体向人借助于十万之力也。夫不辞片壤,裒土而形崱屴之,捐细流勺水而具沧海之势,集狐腋而为裘,攒鹤羽而成氅,盖由小积大,聚少成多,势理所莫外也。且人之好善,谁不如我,谅闻福缘之庆,共生乐善之心,窃愿伟官贵客解珮投环,大贾富商倾囊倒箧,缣缃不弃,抛砖者引玉之;基米何嫌,点铁者成金之。本或车马之挽运,同结福因;即人力之勤劳,共成善果。量力乐输,随心舍施,异日者,栋宇聿新,廊庑悉备,舟青焕灼,彩绘壮严。则径寸草花为丈六金额身矣。其功岂易量哉!行见时,和年丰民康物,阜玉烛调和金穰永,息黎庶之疮夷于此,释地方之风脉于此,培乡邑之元气于此,复虽神佛庇佑之,端正未有艾,而诸君子谋造之心亦可以慰焉,而无负矣乎?襄斯举者,悉结列佛之因,共证罗汉之果,又岂第金川一寺,崇闳巩固得于鸾鸟焉。支同峙不朽云尔哉?
从《重修金川寺正殿募引》中可知,民国六年,永昌当地士绅又集资重建金川寺。原有的建筑群于明代经过重修,只留下原金川寺西侧的观河楼塔。塔位于金川河南岸的台地上,也叫金川寺塔。塔建于一土墩上,土墩宽12.6米,塔基边宽6米,通高30米,六角七级实心砖塔,塔角装有琉璃兽头及风铃。每一层塔置单檐,以砖叠涩衬砌挑出。一至三级交错开龛,五级和七级正南面开龛,顶端有冠状铁刹。塔基东西两壁镶有“光东阙”、“定西戎”的砖雕匾额。原为唐时敕建的金川寺所属建筑,后毁于战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复修大寺时,在原塔的旧址重修。①
二、孩母寺
孩母寺,也称作孩母洞寺。寺在今金川区宁远堡镇孩母山下,始建年代无从可考。今人称作“亥姆寺,”系讹误之故。“亥姆”当是指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其女性特征比较明显。孩母寺现存洞窟3处,西面石洞常年有泉水涌出。原建筑遗址有大雄宝殿和东配殿。大雄宝殿仅存长7米,宽1米的基址。1992年清理孩母寺遗址时,出土有青铜菩萨一尊。残高33.4厘米,底宽24厘米,明代铸造。菩萨像结跏趺坐,右手捏药丸,左手作施予印,造型圆润丰满。璎珞、项饰线条细腻生动,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图二五)。
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记载:“孩母寺,东北七十里,岩半有洞,中供石佛,光莹如玉,泉出佛足下,不溢不涸,祷嗣者多于此。”①嘉庆本《永昌县志》中载:“东北七十里有洞居山之半,一峦前蔽如屏,中供石像曰孩母。足下生甘泉,彝人多就饮之,谓能已疴。凡祷嗣者恒于斯。”②根据县志中的记载,可知孩母洞中原供有石佛一尊,其名曰“孩母”。因“孩母”佛像之故,人们以为洞中之泉水可以治病。“彝人”是指于永昌县北边游牧的蒙古族牧民和境内散居的蒙古人,因与永昌北界比较接近,又崇信佛教,经常前来此处祷嗣。可知前来孩母寺拜佛的目的主要是为求子治病,也可证实今“亥姆”寺名之误。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得知,孩母寺所供佛像的主要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求子,另一种是治病。今“亥姆寺”系“孩母寺”之同音讹误。笔者主张应当将原有的准确的名称恢复,不仅是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同时也避免普通信众和参访者对孩母寺的认知产生误差。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