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圣容寺密檐式塔的发展及时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66
颗粒名称: 二、圣容寺密檐式塔的发展及时代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59-62
摘要: 本文记述永昌县圣容寺密檐式塔的发展及时代这种类型的塔在中国古代的佛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木构楼阁式塔在向砖石塔发展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塔就是密檐式塔。
关键词: 圣容寺塔 永昌县 密檐式塔

内容

塔这种建筑结构并不是中国固有的,梵文读作“窣堵坡”、浮屠、佛图等等,梵文中是“坟冢”的意思,是用来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所用的建筑。塔随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结合中国原有的建筑,随着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结构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中国的古建筑历来是以木构为主,早期的塔大多也是木构建筑。木构建筑便于修建、登临,抗震能力很强,但极易遭火烧焚毁,且不耐腐朽、虫蛀,使得造塔者不得不考虑让其长久保存的方法。从建筑材料及成本的角度及其他角度来讲,砖石就是最好的替代品,这样就出现了砖石结构的塔,现存的大部分塔为砖石结构就是最好的见证。到隋唐及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砖石结构的塔,包括仿木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等等。
  圣容寺塔就是典型的密檐式塔,这种类型的塔在中国古代的佛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木构楼阁式塔在向砖石塔发展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塔就是密檐式塔。罗哲文先生将密檐式塔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①:
  1.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第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距离比较短。
  2.第一层塔身以上,各层塔檐之间的塔身不设类似于楼阁的门窗、柱子等结构。早期的密檐式塔还设有小窗,以后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有些密檐式塔为了采光和同期的需要,在檐与檐之间开设了小孔洞,但与内部的楼层不相契合。
  3.大部分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内设有楼梯,能够登上,如嵩岳寺塔、小雁塔等,不过这不是为了登塔眺览之用,到辽、金时期,此种塔多为实心,不能登临。
  4.第一层塔是整体塔身的重点,大多装饰有佛教的各种佛龛、故事雕刻、斗拱等。随着密檐式塔的发展,装饰也由简至繁,日趋繁富,唐代的尚比较简洁,至宋、辽、金时期则越来越华丽繁复。
  圣容寺塔正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之一,塔檐用叠涩结构挑出,上层的砖石比下层的砖石稍向外探出一定长度,用以挑出檐子。又因为砖石材料不同于木料,抗弯性差,出檐也就比较短。类似这种出檐较短的密檐式塔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唐代长安的小雁塔。因为二者的外形轮廓比较相像,所以人们认为圣容寺塔是仿照小雁塔修造的,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小雁塔又名“荐福寺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的荐福寺内,现在西安旧城南门外。荐福寺原是高宗李治驾崩后,皇室宗亲为给他荐福于文明元年(684年)修建的,初建时名为“献福寺”而塔直到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才建成。后来全国,各地唐、宋时期众多的密檐式砖塔都受到小雁塔的影响,如云南大理的千寻塔,昆明的西寺塔,四川宜宾的旧州白塔以及乐山的灵宝塔等等。小雁塔高约四十多米,塔身所开的窗洞是南北对开,上下成串。圣容寺塔则体量较小,高约12米,只在南面一侧开窗洞,上下成串对齐,与其相比,圣容寺塔很明显也受到小雁塔这种造型风格的影响。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