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圣容寺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6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圣容寺塔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58-65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圣容寺塔的介绍圣容寺塔的建筑形制、圣容寺密檐式塔的发展及时代、题记和壁画。
关键词: 圣容寺塔 永昌县 文物

内容

圣容寺前后山顶各有佛塔一座,二塔隔谷相望。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座塔的修建年代已无准确的文献可考,但从大塔内壁留下的墨书题记以及塔的建筑风格、形制和结构来看,应是唐代早中期建筑。
  一、圣容寺塔的建筑形制
  寺后山顶建有大塔一座,形制为方形空心密檐式砖塔,共七层(图一九)。大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重修,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原貌。塔基呈方形,宽约10.8米,第一层塔身较高,南面辟门,每边长5.44米,逐层往上收分,通高约12米,外侧轮廓呈现出轻度的抛物线。塔檐用砖砌叠涩挑出十三层,从下往上第四层和第八层挑出菱角牙子。每级南面辟窗洞,当为通风采光之用。塔内原有的木梯通至塔肩部,现已残毁不存。从建筑式样看,圣容寺大塔系仿照长安的小雁塔所做(图二〇)。
  寺前山顶的塔相对小得多,海拔较大塔为高,塔的形制为空心方形,共七级(图二一)。现在看到的小塔是经过重新修葺的,原貌已不存。小塔第一层塔身较高,南面辟门洞,略呈长方形,东西2.13米,南北长2.26米,通高4.9米。小塔外部轮廓呈斜线,塔顶部已残损,塔身上没有任何题记或纹饰。
  二、圣容寺密檐式塔的发展及时代
  塔这种建筑结构并不是中国固有的,梵文读作“窣堵坡”、浮屠、佛图等等,梵文中是“坟冢”的意思,是用来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所用的建筑。塔随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结合中国原有的建筑,随着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结构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中国的古建筑历来是以木构为主,早期的塔大多也是木构建筑。木构建筑便于修建、登临,抗震能力很强,但极易遭火烧焚毁,且不耐腐朽、虫蛀,使得造塔者不得不考虑让其长久保存的方法。从建筑材料及成本的角度及其他角度来讲,砖石就是最好的替代品,这样就出现了砖石结构的塔,现存的大部分塔为砖石结构就是最好的见证。到隋唐及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砖石结构的塔,包括仿木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等等。
  圣容寺塔就是典型的密檐式塔,这种类型的塔在中国古代的佛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木构楼阁式塔在向砖石塔发展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塔就是密檐式塔。罗哲文先生将密檐式塔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①:
  1.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第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距离比较短。
  2.第一层塔身以上,各层塔檐之间的塔身不设类似于楼阁的门窗、柱子等结构。早期的密檐式塔还设有小窗,以后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有些密檐式塔为了采光和同期的需要,在檐与檐之间开设了小孔洞,但与内部的楼层不相契合。
  3.大部分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内设有楼梯,能够登上,如嵩岳寺塔、小雁塔等,不过这不是为了登塔眺览之用,到辽、金时期,此种塔多为实心,不能登临。
  4.第一层塔是整体塔身的重点,大多装饰有佛教的各种佛龛、故事雕刻、斗拱等。随着密檐式塔的发展,装饰也由简至繁,日趋繁富,唐代的尚比较简洁,至宋、辽、金时期则越来越华丽繁复。
  圣容寺塔正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之一,塔檐用叠涩结构挑出,上层的砖石比下层的砖石稍向外探出一定长度,用以挑出檐子。又因为砖石材料不同于木料,抗弯性差,出檐也就比较短。类似这种出檐较短的密檐式塔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唐代长安的小雁塔。因为二者的外形轮廓比较相像,所以人们认为圣容寺塔是仿照小雁塔修造的,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小雁塔又名“荐福寺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的荐福寺内,现在西安旧城南门外。荐福寺原是高宗李治驾崩后,皇室宗亲为给他荐福于文明元年(684年)修建的,初建时名为“献福寺”而塔直到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才建成。后来全国,各地唐、宋时期众多的密檐式砖塔都受到小雁塔的影响,如云南大理的千寻塔,昆明的西寺塔,四川宜宾的旧州白塔以及乐山的灵宝塔等等。小雁塔高约四十多米,塔身所开的窗洞是南北对开,上下成串。圣容寺塔则体量较小,高约12米,只在南面一侧开窗洞,上下
  成串对齐,与其相比,圣容寺塔很明显也受到小雁塔这种造型风格的影响。
  三、题记和壁画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孙修身先生对圣容寺及佛塔进行调查后发表的调查记可知,塔内四壁留有壁画和墨书题记,可惜大部分被鸟粪覆盖,只能辨认出少部分的壁画和字迹。①其后因为香火烟熏、自然剥落和鸟粪污损等的影响,塔内的壁画、题记至今几乎不能辨识。从现在残留壁画的剥离处可以看出,塔内四壁均是涂泥作画,壁画共有三层。下层东壁剥离处,有“如同其下殿中和东侧石室所见石刻雕像相类的画像一身”①,东侧石室的石刻雕像即本文第一章第二节中的Ⅱ型番禾瑞像,与此造型相同者,应当是番禾瑞像造型的壁画。塔内甬道顶部东侧的砌砖上留有唐“乾元元年(758年)”的题记。甬道内侧正中部的题记中有“..一千五百人”、“圣容寺”、“番僧×××”等字样。
  根据塔内留存的这些题记和壁画来看,并非是同一时代所书写和绘制的。甬道顶部东侧的壁砖上出现“乾元元年”的题记,可证此塔的建成时间至少要早于758年,而此时恰逢“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发生的“安史之乱”,至763年才告结束,这一事件极大的打击了唐王朝,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与此同时,墀松德赞在位时期的吐蕃正处于上升扩张时期,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唐朝边镇守军尽皆内调平叛,边镇空虚,原本唐蕃对峙的局面被打破。758年,吐蕃乘机要挟与唐王朝在鸿胪寺歃血立盟,唐肃宗被迫承认被吐蕃所占的地区。763年,吐蕃军队甚至一度占领了长安,这些情况在客观上
  ①孙修身:《古凉州番禾县调查记》,《西北民族文丛》第三辑,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研究所,1983年,147—154页。也是河西地区被吐蕃占领之前的真实写照。塔内甬道内侧正中部的同一方题记中,出现了“番僧”和“圣容寺”的字样,却没有留下有关纪年的信息。这里的“番僧”应当是指信奉藏传佛教的僧人。766年之前永昌已经被吐蕃所占领,圣容寺自然也会被吐蕃所占,由信奉藏传佛教的吐蕃人来管理这座寺院,那么此寺院很可能就以供奉藏传佛教为主。广为流传的“蕃人盗宝”的故事发生的源头即有可能就是以此为源头的。
  圣容寺自番禾瑞像诞生到北周保定年间建寺以来,一直是汉地佛教著名的寺院,供奉的主尊也是番禾瑞像。圣容寺从吐蕃占据开始,其后历代都是汉藏兼有,同河西走廊其他如马蹄寺、文殊寺等佛教石窟和寺庙的情况是比较相像的。同时,在同一方题记中也出现了“圣容寺”之名,这也是最早出现的有圣容寺之名的记录。前已述及,“圣容”一词虽然早在唐朝就已出现,但以“圣容”冠为寺名,至少出现在北宋乾德年之后了。另外,题记中的“番僧”主要指的是信奉藏传佛教的僧侣,可知书写此段题记的作者所奉应当是汉传佛教。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