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本文记述永昌县藏传佛教六字真言石刻共计两方,距崖底2.8米,面积大约0.8平方米,每字20厘米见方,皆为阴刻。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六字真言 石刻

内容

望御谷西端圣容寺山门对面偏东的崖壁上,题刻有藏传佛教六字真言的摩崖石刻。石刻共计两方,距崖底2.8米,面积大约0.8平方米,每字20厘米见方,皆为阴刻。
  西侧一方石刻上下共两行,自左至右书写第一行为梵文,第二行为藏文,如图(图一七)。东侧一方石刻上下共四行,也是自左至右书写(图一八)。第一行为八思巴文;第二行或为回鹘文,或是蒙文,因石质风化裂损而不甚清晰,不能详细辨识之;第三行西夏文;第四行为汉文,为“唵麻你鉢弭吽”。这六个汉字与常见的汉字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略有区别,字的写法不同,但读音是相同的。六字的读音分别是:唵同“嗡”(读ōng);麻同“嘛”(读mā);你同“呢”(读nī);鉢同“叭”(读bēi);弭同“咪”(读mēi);最后一字因时间久远,石质风化而不清晰,不能准确识别,应当为“吽(读hōng)”或者通“吽”字。
  唵嘛呢叭咪吽,或作“唵麻抳钵讷铭吽”,亦有同音不同字者,也称作六字大明咒、大明陀罗尼咒或观音六字真言,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咒语。其读法源于印度梵文的音译,后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逐渐流行开来,藏传和汉传佛教中都流行持诵此咒,藏传佛教尤甚,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都很重视念诵此六字真言。①
  “六字真言”不仅在藏传佛教里有,而且在汉传佛教中也有。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成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念诵此字时身体要应于身、口、意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表示宝部心,就是摩尼宝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愿、无不满足,向它祈求自然会得到精神需求和各种物质财富。叭咪表示莲花部心,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示现代人虽处于五浊恶世的轮回中,但诵此真言,就能去除烦恼,获得清净。吽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循序渐进、勤勉修行、普渡众生、成就一切,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六个字代表:六度,六种佛,六佛智,六佛身,度六道之众等。这六字又是观世音的圣号,将其译成汉文后的大意是:“敬礼!如意宝,莲花!”②佛教认为持诵六字真言具有极大的功效,念诵此六字真言具有微妙不可思议之功德,又具无量三昧法门,金刚护法、天龙八部等等无不欢喜拥护。若此真言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皆得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切所求,无不满足。
  这几行文字的题刻人和时间,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元代初尚有西夏文和八思巴文并行使用的一段时间,在题刻时连同汉字将儿种文字同时题刻;另一种可能即西夏时期刻有西夏文和汉文,元代占据该地区后,又将八思巴文刻在汉文和西夏文的上方,以示自身的地位更加尊崇。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