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夏千佛阁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西夏千佛阁遗址
分类号: K878.6
页数: 7
页码: 48-55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西夏千佛阁遗址千佛阁残存建筑基址的初步调查、文书题记、残存的壁画和砖瓦。
关键词: 西夏 千佛阁 遗址

内容

西夏千佛阁遗址坐落在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东边的一块台地上,东侧即望御谷,距离望御谷内圣容寺仅约一公里。千佛阁的主体建筑结构已被毁损殆尽,只留下一座封土堆。自明代、清代,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根据县志和相关文献的记载,人们都认为这座封土堆是元代高昌王纽林的斤之墓,如乾隆十一年,张绍美编纂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简称《五凉全志》)中“高昌王墓”条下载:“县北二十五里,圣容寺之次。有世勋碑记。”①其后的嘉庆、宣统和民国续修的永昌县志均依此说。帝壮其志,赐金币巨万,妻以公主曰不鲁罕,太宗之孙女也有旨师出河西,俟北征诸军齐发,遂留永昌。会吐蕃脱思麻作乱,诏以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领本部探马等军万人镇吐蕃宣慰司。威德明信,贼用敛迹,其民赖以安。武宗召还,嗣为亦都护,赐之金印,复署其部押西护司之官。仁宗始稽故实,封为高昌王,别以金印赐之,设王傅之官。其王印行诸内郡,亦都护印行诸畏兀儿之境。
  《五凉全志》“永昌路”条下载:“永昌路,城北三十里,元置,今永昌堡。有高昌王碑,巎巎书。”①永昌堡,即今武威市凉州区之永昌镇,其名也做永昌。而永昌县则于1981年由武威地区划归甘肃金昌市。两百多年来,永昌、武威两地间对高昌王墓的所在地、高昌王的封地甚至对“永昌”之名的争议一直延续不断,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②为解开这个历史悬案和证实高昌王墓的所在地,1978年8月,武威地区文教局组织的文物工作队在永昌进行文物普查时,对所谓的元代高昌王墓作了勘探清理工作,以期求得答案,却意外发现了西夏时期的千佛阁遗址,这也是此次调查工作的肇因。武威市考古研究所党寿山先生对此次调查做了详细的著录和初步研究。清理出来的建筑物基址上有“大德己未五年二月二十九日灵务人巡礼到千佛阁”、“天盛五年廿七日巡礼到”等题记,由此证实了这座封土堆确非高昌王之墓,而是一处已毁的名叫千佛阁的西夏佛教建筑遗址。
  一、千佛阁残存建筑基址的初步调查
  千佛阁遗址的封土堆略呈圆形,高7.8米,直径约为20米。封土堆下发现有大量的木炭、灰烬和瓦砾碎片,应当是烧焦的木构建筑材料和破碎的砖石。清理出的千佛阁建筑基址主要有外围墙体和中间的正方形佛塔两部分。外围残损的墙体基址呈正方形,每边长17.35米,除南面还存有一部分墙体外,其余三面已基本不存;中间是一座残高2.7米的正方形佛塔,方塔底层边长12.55米,高1.27米,与外围墙体四边的距离相等,距离2.4米。中间方形佛塔的底层用生土夯实,再用大块石料铺地,再砌以37?23?12厘米的土块,土块周围用石料包边,空隙处再用生土填实。方塔底层的四角各有一块柱痕,除四角的柱痕外,各边又有5块间距相等的柱痕,共计24块柱痕,柱痕之间的间距2.09米,每块柱痕直径约为30厘米,下边垫有柱础石。底层之上,又残存三级塔层,逐级向内收分。第一层边长9.91米,第二层8.82米,第三层
  7.83米,第一、第二层高约0.8米,第三层已残整个土塔的外表,全部用草泥作底,白灰抹面。
  方形土塔的塔基外围为墙体,墙体四角各有一块半圆形柱痕,除四角柱痕外,各边又有7块间距相等的半圆形柱痕,柱痕直径约为30厘米左右,每个柱痕下垫有边长40厘米、高约10厘米的正方形柱础石。墙体的柱痕、柱石与塔底层的柱痕、柱石相对应。从墙体、方塔和柱础遗迹的相互位置做初步的判断,墙体的柱痕应是外侧廊柱的位置;方塔底层的柱痕,应是内柱的位置。借助党寿山先生复原的平面图结构图(图一三),可以一窥千佛阁基址大概的形制从已经发现的地面遗址来看,没有发现门框的遗迹,门的朝向不能断定,造成千佛阁的坐向方位尚不能准确的断定。
  二、文书题记
  残存的墙体上记有多处不同民族文字的文书题记,有汉、藏、回鹘、西夏等文字。大部分文书题记在土塔底层四边的侧壁上,其中汉文题记有
  十四题,有些题记比较模糊,比较清楚的有九题。汉文题记如下①:
  1.方塔底层东壁的六则题记
  (1)“大德己未五年二月二十九日灵务人巡礼到千佛阁,然願普伏兹仁慈之德,普济愚达!速证□题记。鲍翁王大男鲍惠迪、第二鲍甘浪□□男□□□。”
  “大德”是西夏崇宗赵乾顺的年号,大德己未五年即1139年。灵务即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正是从这一题记我们得以知道这座建筑的名称为“千佛阁”。其意即宁夏灵武人鲍翁王和自己的几个儿子亲至千佛阁巡礼。前□□□福哥偏但□和妻王氏、钊戒安、康年、康契丹埋、康闰埋、康小埋。大都督府。”
  这则题记的周围绘有双线边框,下面绘有莲花底座,上面有曲线的顶盖。
  (3)“....圣容佛至千佛阁记”
  圣容佛,即千佛阁东侧望御谷内圣容寺中供奉的佛像。
  (4)“今月廿四日德宝巡礼千佛阁记”
  (5)“....六年八月廿三日..思学”
  (6)“....丘一行人..爱二人因看千佛阁..”
  2.方塔底层南壁的两则题记
  (1)“丁酉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净信弟子四人巡礼到来,王绎遂娘、王遇、的成、由成。”
  (2)“赵阿山巡礼...”
  3.方塔底层北壁的一则题记
  “天盛五年廿七日巡礼到...”
  天盛为西夏仁宗赵仁孝之年号,天盛五年即
  公元1153年。
  三、残存的壁画和砖瓦
  壁画主要绘制在残存土塔的塔身和南侧的部分墙体上面。中间方形土塔的一二三层侧面的壁画大部分被保存了下来。以第一层为例,每一面绘制坐佛17身,每身高65厘米,宽57厘米。壁画的题材都是千佛,但表现形式和绘画技法各有差别,而且这些壁画大多是绘制了两层或三层。以遗址南侧墙体上的壁画为例,壁画中的佛像袒胸着红色袈裟,结禅定印,跏趺坐于橘红色莲座上(图一四);或身着灰绿色袈裟,裹身绕足,端坐在白色莲蓬上(图一五)。
  残存的砖瓦皆为青砖、青瓦。青砖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长方形青砖为32×16×5厘米,正方形的是34×34×6厘米。瓦有筒瓦和板瓦两种,应是铺设外檐所用。除此之外还出土有兽面纹瓦当(图一六)。瓦当,呈圆形,直径15厘米,厚1.5厘米。中间兽面图案,周边饰有圆点纹、三道弦纹。兽面眉目竖起,龇牙咧嘴,形象生动,神态凶猛。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