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50
颗粒名称: 历史地理沿革
分类号: K294.42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前121年-1913年永昌县历史地理沿革发展历程。
关键词: 永昌县 历史 地理沿革

内容

甘肃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山脉北麓。北部、东部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连,南边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西与民乐、山丹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毗邻,地处河西走廊的咽喉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南部祁连山脉的冷龙岭为境内最高峰,海拔4442米,终年积雪,匈奴呼之为“天山”,山间林木茂盛,是金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中部祁连、大黄、武当、龙首山之间有永昌、清河、三堡等绿洲,东北部除部分绿洲外,其余多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金川河、东大河自南向北流经全市,形成了一块单独的绿洲,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居民就生活在河流及扇形冲积洲的绿洲附近,遗留下来的文化、文物等遗迹自然也分布在绿洲及附近的地区。
  商周时期,金昌境内为西戎游牧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月氏、乌孙、匈奴诸族驻牧之地。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郡、酒泉郡,后分置张掖郡、敦煌郡,是为河西四郡。今永昌县境内先后置四县,即鸾鸟、番和、骊靬、显美四县,其中鸾鸟县属武威郡,其余三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并在番禾县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在今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设日勒县,隶属张掖郡。东汉时期,鸾鸟、显美二县属武威郡,骊靬、番和属张掖郡。东汉末献帝分置西郡,治所在日勒县。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凉州,领张掖、武威等七郡。显美县属武威郡,番和、骊靬县属张掖郡,废鸾鸟县。西晋,凉州领八郡。番禾、骊靬、显美县属武威郡。永嘉中置焉之县。永宁中,张轨分武威置武兴郡,领今县境内焉之、新鄣二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永昌县西部边远地区属西郡。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张轨子张寔另立年号,史称前凉。分凉、河、沙三州,领二十三郡。番和、骊靬、显美县属武威郡。焉之、新彰县属武兴郡。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十一年(386年),前秦大将吕光从龟兹返至凉州后,自领凉州牧,定都姑臧,为后凉,在番禾县设郡。隆安元年(397年),鲜卑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占有今甘肃西部、青海黄河谷地一带土地。同年,段业起兵酒泉,领凉州牧,改元神玺,为北凉。元兴二年(403年),后凉吕隆为北凉沮渠蒙逊、南凉秃发傉檀所逼,举国降后秦,后凉灭亡。后秦以郭将为番禾太守。义熙二年(406年),后秦封南凉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迁都姑臧,番和等地咸为南凉所据。七年(411年)七月,东晋授沮渠蒙逊为凉州刺史,番禾县属北凉番禾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领凉州十郡,其中番禾郡领彰、燕之二县。西魏,显美县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县。北周时,力乾(骊靬)、彰、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显美县废,其地入姑臧。
  隋朝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复置武威郡,领姑臧、昌松、允吾、番和四县。并力乾、安宁、广城、鄣、燕支五县地入番禾。
  唐武德三年(620年),于汉代鸾鸟古城置神鸟县,与番禾县同属河西道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神鸟县废。咸亨元年(670年),于番禾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年),雄州废,番禾仍属凉州。神龙二年(706年)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景龙元年(707年)废。先天二年(713年)复置。开元十六年(728年),于今新城子镇塔尔湾一带置大斗军。天宝三年(744年)改番禾县为天宝县。广德二年(764年),凉州没入吐蕃。咸通二年(861年),沙州张议潮逐吐蕃,攻克凉州,河西复归唐朝统治
  五代十国(907—960年)时期,凉州先后为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所占。梁、唐、晋、汉、周等割据政权曾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张氏归义军政权及其后裔亦常自立守将,朝廷封以节度使或留后等职务。
  北宋初,凉州为吐蕃六谷部折逋氏家族等占据,北宋只是羁縻而已。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宋朝派丁惟清知西凉府,府治姑臧,辖姑臧、番禾、神鸟、昌松、嘉麟五县。明道元年(1032年),赵德明攻占凉州。景祐五年(1038年),李元昊在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于番禾县置永州,仍属西凉府。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破西凉府,灭西夏。封窝阔台之子阔端为永昌王,留镇河西,阔端死后由只必帖木儿荫袭。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为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①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改设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王署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卫治在今永昌县城东大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于永昌卫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境内五营及境外八营之兵力。清代沿用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属凉州府。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永昌协参将为副将。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三年,改县衙为县行政公署。十六年(1927年),改称永昌县政府,仍属甘凉道。同年废道,全省设六区,永昌县属安肃区,旋即撤区,直属甘肃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年),甘肃省分设七个行政督察区,原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武威,辖武威、永昌、民勤等五县。

附注

①《永昌县志》编纂委员会:《永昌县志(1991—2005)》,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9月。 ①围绕永昌之名,牵涉出诸多问题。关于“永昌”之名,多数意见认为其始于永昌王阔端之名。笔者以为地名更改必有源头,西夏时将番禾县改为永州,至元代又将其更改为永昌,并设置永昌路,仅一字之差,或可为更改之始。国内学者多认为永昌路的治所并非在今永昌县,而是在今武威市凉州区的永昌镇,这一观点的根据主要是在永昌镇见到了《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关于永昌路的驻地在金昌市永昌县还是凉州区永昌镇这一问题之争端,主要是永昌武威两地的学者之争鸣,自清末至今持续近两百年,仍未有定论。清代各版本《永昌县志》都记载高昌王墓所在地即今圣容寺西侧为解开这一历史悬案,1978年对圣容寺西侧的高昌王墓进行了发掘,结果表明其并非高昌王墓,而是一座西夏时期的叫做千佛阁的遗址。尽管其非高昌王墓,但笔者仍不能认同凉州永昌镇即永昌路的驻地之说。因高昌王墓至今仍未找到,碑记亦不能完全说明此问题。元代高昌国民在内徙以后,主要安置在今永昌一带,高昌之统治者亦自称阿厮兰汗,其首领纽林的斤被封为高昌王,《元史》亦有传。高昌国居民由汉人、回鹘人、突厥人等诸多少数民族组成,永昌县附近如“毛卜喇”等以蒙语命名之地甚多。从人种遗传的特征和时间来看,今永昌部分呈现出白种人特征的居民,应首先考虑元初内迁永昌并定居在此的大批高昌国畏兀儿人后裔的可能性,而非先考虑西汉至今的零星的欧洲归化士兵,毕竟太过久远了!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