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48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圣容寺位于今甘肃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始建于公元561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建寺时因寺内供奉瑞像的缘故,称为瑞像寺。隋炀帝杨广于609年西征吐谷浑得胜之后,从张掖亲至瑞像寺礼拜,并将其改名为感通寺。大约吐蕃、西夏统治永昌以后又改名为圣容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身为河西名寺,圣容寺的起源与魏晋时期的高僧刘萨诃至番禾县(今永昌县西南)游化说法是密切相关的①刘萨诃约在5世纪前期到番禾县时,预言了望御谷在八十年后会有佛像出世。而八十年后预言成真,在望御谷内确是“山裂像现”,这尊佛像就是“番禾瑞像”,也有称之为“凉州瑞像”的。这件事情,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件极有影响力的事情。因为此瑞像有预言天下太平还是战乱之效果,并且屡次应验,统治者和民间对其都十分崇信。北周政权为此专门派宰相礼拜敬奉。隋炀帝西征得胜以后,又专程到瑞像寺供奉番禾瑞像,将原来的寺名“瑞像寺”改为“感通寺”,并让随行的画工依番禾瑞像的样式绘制摹本,令天下寺院依图供养。自此开始,番禾瑞像的形象及其信仰流布于天下。到唐代,供奉番禾瑞像的寺院及其信仰的传播更是有增无减。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唐代日本“遣唐使”频繁赴唐王朝学习并带回大量的唐代经典、佛像等等,这其中就很有可能带去了番禾瑞像的造像样式。今天日本高野山亲王院供奉的金铜的番禾瑞像可能就是经由“遣唐使”带回日本而供奉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在国内陆续发现了番禾瑞像,包括敦煌壁画,以及造像等等,分布最多的在甘肃,如敦煌、瓜州、酒泉、张掖、永昌、武威、兰州、永靖炳灵寺等,其他省份则有四川、内蒙、宁夏、山西等地。此外,众所周知的是,敦煌藏经洞所藏的珍贵的文献写本以及丝织品于二十世纪初被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等国探险家先后盗走。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陆续公布出来的藏经洞珍品中,发现了不少记载有刘萨诃、番禾瑞像以及圣容寺的摹本、绢画、纸质文书和修建圣容寺的档案,其中尤以供奉番禾瑞像的绢画为多。因为藏经洞藏品流传散落于各地的缘故,这些材料分别藏于印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地的博物馆、研究机构或成为私人的藏品几十年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对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的研究从未停止,近来在西夏旧地黑水城出土的文献中又发现有番禾瑞像的新材料。这也说明这一课题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历史、佛教、文物考古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刘萨诃、番禾瑞像的研究,涉及到宗教的信仰、传播和古代统治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的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要道,境内保存有丰富的与佛教相关的文物遗迹,包括石窟、寺庙、塔观、造像、经文、石刻等文物,以及地方志和佛教典籍中的相关文献资料。此外,除了与刘萨诃、番禾瑞像及圣容寺相关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之外,本文也将境内绝大部分与佛教相关的文物遗迹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也是对金昌境内的佛教遗迹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
作为金昌最具影响的文化遗产,此问题也是极具价值的。本文旨在将刘萨诃、番禾瑞像及圣容寺在各地陆续发现的材料进行搜集和梳理,使其成为基础性资料,对愿意了解此问题以及金昌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有关部门也希望能将此稿出一个册子,使其从学术研究的圈子继续扩大,助力地方文化,这是很有远见的,笔者自当尽力支持。然囿于所学,不揣浅薄,付印此稿成册,冀望读者批评指正,使其更臻完善,亦有保护传扬之用。
本文第一章探讨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因刘萨诃在永昌的“授记”而出现的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第二章主要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望御谷及周边地区的佛教遗迹非常丰富而且集中,本文将之单独列出。第三章主要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附注
①番禾县,又有番和县、盘禾县、盘和县的称呼,系同音异写番为多音字,读“fan”或“pan,读音“fan”较为常见,此处读“pan”。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