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匠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41
颗粒名称: 永昌匠人
分类号: HI7
页数: 11
页码: 31-4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匠人、匠人是民间靠手艺谋生的艺人,他们持一技之长,走乡串户,用自己的手艺服务乡民。
关键词: 永昌县 永昌匠人

内容

匠人是民间靠手艺谋生的艺人,他们持一技之长,走乡串户,用自己的手艺服务乡民。旧时,这些手艺人“农忙种田,农闲挣钱”,东家除供吃喝外,另付工钱,故有“天旱饿不死手艺人”之说。永昌自古能工巧匠辈出,有“十八匠三十六行当”之分。其顺口溜为:
  铁匠木匠油油匠,石匠毡匠泥水匠;
  皮匠褐匠首饰匠,窑匠骟匠箍撸匠;
  待诏厨子戏子匠,教书裁缝装裱匠。
  剪纸刺绣货郎子,瞧病先生吆车户;
  老娘婆子媒婆子,和尚道士神婆子;
  榨油推磨吹鼓手,帐房先生当铺子;
  羊馆屠夫猎户家,为了生存学技艺。
  这些匠人不仅是永昌民间的艺人,他们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时至今日,永昌十八匠仍各承师门,自成行规,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铁匠
  铁匠是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他们以铁为原料,以锤子、钳子、砧子、錾子、锯子、锉、风匣等为主要工具,打制刀具、铁勺、铁锨、门镣、铁链、钉掌、包车、苗尖子等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过去,铁匠一般都有一个
  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现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铁匠对一般性的生产生活工具已不再加工,转为制造更为复杂的机械设备。
  木匠
  木匠亦称“木工”,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他们以木头为原料,以大中小锯子、推刨、凿子、锛、斧、规矩、墨斗等为主要工具,以立柱上梁挂椽子、套门安窗做桌椅,皮车牛车架子车、犁头耙耱摆耧子,拉耙扫帚木锨子、柜子箱子鞋楦子等制作为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木匠使用的一些老式工具已经淘汰,电气化工具不断应用于木工行业,因而他们不仅制作各种家具,而且在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领域有广泛涉猎。春秋时鲁国人鲁班,他不仅能建筑 “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木制工具,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匠祖师,称他为 “鲁班爷”。
  油油匠
  油油匠属较高雅的行当之一,他们主要是给各种家具和
  木制用品刷油漆,因为它包含绘画艺术成分,因此油油也算是文化人。油油匠主要工具有抹灰板、砂布、各色油(颜)料、调色板、各种绘笔等。刷油漆时,师傅先将家具的缝隙和木节疤抹上灰填补平整,再用砂布打磨光滑,随后给家具刷上主色,主色稍干便在上面描上木纹或绘上图案,待干燥后刷上清漆,整个工序可概括为刮泥子、打底子,上铜油、刷油漆,绘图案、上清漆。
  石匠
  石匠是以铁锤、键凿、磨具等为主要工具,以打造石碾、石磨、石磙子、石狮、石碑、石柱、石锁、石条、姜窝、夯头等,并凿刻各种图案为生。虽说石匠在匠人里面不是很抢眼,但是石匠却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许多流传千古的碑文,许多精美绝伦的石刻佛像,许多精巧的宝石雕刻,包括那些经典的石桥技术,都是他们的杰作。可以说,石匠对传承历史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毡匠
  毡匠是用羊毛或牛毛洗制毛毡、毡衣、毡帽、毡靴、帐子、门帘等为生的人,这一工艺过去叫擀毡。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
  作褥,特别是毛毡柔软舒适、隔潮保暖、经久耐用,当地居民十分喜爱。因此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此,擀毡技艺在永昌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毡匠这一行当也应运而生。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为主,而且要求毛丝纤长,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纯正,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13道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质量很高,经久耐用。擀毡过程中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现在大部分工具已被机械代替。
  泥水匠
  泥水匠是民间修建工匠的一个通俗的叫法,既懂放线砌砖裹灰,又会码墙上梁抹泥。基本工具有水平尺、卷尺、裹叶、抿叶、泥板、榙尺、坠子、阴阳角子等,在做工过程中,要求工作者有极强的眼力,以判断墙面的平整性。工作时,一看、二撵、三平整。看就是要看水平面、拉线、地基线,要做出比较精准的判断。撵就是所起墙壁,砖块或土块必须撵或者赶上前面的要求。平整是做的最后的修复工作。
  皮匠
  皮匠一般是指熟皮或者用皮革制作物件的艺人,主要工具有专用皮铲、皮刮蹬、歪把子裁刀、剪子、针线等。熟皮是皮匠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制作各类皮制品的首道工
  序。常用的熟皮方法有硝面鞣制法,首先将生皮洗净污物后在常温下浸泡 12—24小时,然后脱脂,利用表面活性物质或纯碱来进行脱脂,脱脂后铲皮,铲去皮板上的残肉、油脂和结缔组织,最后硝面鞣制鞣制 3—6天,再经过干燥、回潮、铲皮后,皮质光滑柔软,可用于制作各种皮质用品。
  褐匠
  褐匠是用牛羊毛织褐子的艺人。褐子是过去人们用来缝制衣物、褡裢、帐篷的手工粗布,具有良好的防水、避风、隔潮、耐晒、保温的作用。织褐子的原材料是用手工捻制成的羊毛、驼毛、牦牛毛等捻成的不同用途的毛线。用毛线制作的褐子还可以做成毛毯、褡裢、茶袋、粮袋、背包、被褥、鞍子、帘子等。制作毛衣的褐子用的毛线捻得比较精细,使用的毛线也是上等的羊绒毛,制出来后又薄又轻,同时还可以染色,非常美观、耐用。有些牧民一年四季都穿着褐衫袍,这种衣服很保暖,俗称“上不沾雨,下不沾土”。在过去,家中有了褐子,就意味着全家人有衣穿、有房住,还能用来当商品进行物质交换。现代工业布匹出现以后,纺织褐子的手工艺正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首饰匠
  首饰匠是专门从事金、银、铜、锡等首饰制作加工的艺人。首饰通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 “头面”,以后又成为全身饰品的总称。过去的首饰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饰
  和佩饰等等。现泛指以贵重金属、宝石等加工而成的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它不仅用以装饰人体,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
  窑匠
  窑匠指两类人,一类是专门从事陶瓷烧制工艺的,活累而脏,人们常常用 “像个烧窑的 ”来形容一个人穿的肮脏。永昌这一行当主要集中在红山窑,由明洪武年间传承发展至今。红山窑的红山是一座由红色粘性土质构成的山岭,这种土很适宜烧制陶制品,其产品多为缸、罐、坛、盆、碗盏等生活日用器皿。老百姓俗语把生产陶瓷的窑称为“白窑”,把从事这一行当的人称为白窑匠。另一类是专门从事探窑挖煤的把头,老百姓俗语把生产煤炭的窑又称为 “黑窑”,把从事这一行当的人称为黑窑匠。
  骟匠
  骟匠就是农村专门阉割动物睾丸的手艺人。“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这幅幽默风趣的对联说的就是骟匠所从事的职业。将牲畜阉割主要是为了使其利于生长或味美或避免雄性(雌性)激素的产生,如:骟马、骟牛、骟猪,骟猪亦称劁猪。骟匠的主要工具是刀子,三四寸长,重约二两,一端是有斜面的刀刃,一端是有问号一样的钩子。骟刀多用青铜打制而成,小巧玲珑熠熠生辉,寒气逼人锋利无比!
  箍撸匠
  箍撸匠是专门从事钉缸、钉碗、钉碟子等补合瓷器和其它用品的手艺人。过去,箍撸匠走街串巷,吆喝着 “扒盆 — —箍撸锅”,各家的婆娘媳妇们听到吆喝声,忙找出自己的破锅烂碗拿到箍撸锅匠前让其修理。其实,在乡间扒盆箍撸锅的按修理东西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例如,有修土盆的,有专门补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有一些大师傅可以“通吃”,他们的技术水平比较高,对各种活都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扒盆箍撸锅的所用的工具比较简单,最早的一般都担一个挑子,挑子里放着各种工具和零部件,主要工具有火炉、小刚钻、小铜锤、锉刀、金银叶子、铜皮子、粘合剂等。
  待招匠
  待招俗称剃头匠,是给人理发、刮脸、修胡子的手艺人。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旧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街,走街串巷。这后一种,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子等剃头用具。铜
  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钢刀布等,据说旗杆是当年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的法令标志--象征着皇上的圣旨。剃头行业很讲究礼节,当出家人来剃头,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请师傅下山落发”。剃头时也要遵守“前僧后道”规矩,即给僧人剃头要从前到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则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剃头业行话很多,把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民间忌讳正月剃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俗谚。所以每逢正月,是剃头行业最惨淡的日子,一般都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剃头,取抬头兴旺之吉利。
  厨子匠
  厨子即厨师,是烹制菜肴的艺人,旧时又称“火夫”、“橱役”等。厨师这一职业出现很早,大约在奴隶社会,就已经有了专职厨师。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中国素以烹饪王国著称于世,作法有煎、炸、炒、炖、蒸、煨、焖等,菜肴品种更是数不胜数,“满汉全席”是中华菜肴的精华和中华厨艺的最高水平。厨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戴一顶白色高帽,即“厨师帽”,帽的高矮可区别技术级别的高低,经验越丰富、级别越高的厨师,帽子的高度就越高,可分为厨师长帽、厨师帽、厨工帽。帽褶的多
  少也是有讲究的,与帽子的高矮成比例。
  戏子匠
  戏子匠以前泛指唱戏唱歌演节目的艺人。过去,戏子匠地位较低,但他们却是人们娱乐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当。戏子匠主要以演地方戏为主。永昌地方戏有秧歌、小曲、快板、皮影、舞狮等。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而大众又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其特色体现在音乐、舞蹈、服装、化妆、绝活、剧情等多个方面,表现形态主要以“以歌舞演故事”。在地方戏的演出中,听不懂方言就不能感受到演剧的趣味和魅力,也难以捕捉到其声腔中包蕴的微妙情感。过去,农村每逢重大节日或达官贵人祝寿过生日,都要请戏子匠来演戏,这时也便是村庄里最热闹的时候。
  教书匠
  教书匠是旧时对老师的一种俗称,又叫私塾先生、先生或塾师。担任私塾先生的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其次是未中秀才的童生(儒童)。私塾先生的从教模式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开办私塾施教,二是被延请施教。塾师自己开办的私塾世称“门馆”或“家塾”,即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延请塾师任教的私塾又分三种情况:一是 “坐馆”、 “教馆”,即富贵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
  子弟。二是 “村塾”、 “族塾”,即由一村或一族延师择址建馆教育子弟。三是 “社学”、 “义塾”或 “义学”,即由私人或私人团体创办并主持、经营和管理的私塾,延请塾师教育当地百姓子女。私塾先生的待遇主要由脩金构成,其脩金由东家和塾师商定,食宿一般都由东家供给。私塾先生地位虽低,但世人选择私塾先生的标准却很严格,除了品行端正和学问好之外,还要求塾师教学经验丰富,“必择人品端方,学问通彻,不嗜烟赌,而又不作辍、不惮烦、勤于讲解者,方足以当此任”。
  裁缝匠
  裁缝匠是指专业从事裁剪、缝纫进行服饰制作的艺人,也叫 “缝衣匠 ”、 “成衣匠”或 “缝子”、 “缝工”等。裁缝匠的从业形式为开设店铺和上门做工两种。过去,做衣服一般集中在春节前或家庭全年的空闲时间,各家请裁缝师傅上门量体裁衣做衣服。制作方法一般要经过量身、选布、画线、裁剪、锁边、缝纫、订扣、熨烙等工序。裁缝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如今的制衣、家纺行业已发展成为高度机械化产业,但成衣、床上用品等的设计制作依然离不开裁缝。
  装裱匠
  装裱匠是专门装饰书画、碑帖的艺人。过去,装裱又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
  书画及碑贴的技术,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要求。书画作品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俗话说, “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永昌民俗(卷一)》

本书重点收集了民俗博物馆中的永昌方言、永昌俗语、永昌习俗、永昌匠人、永昌民间游戏、永昌方言词汇、传统禁忌、最美永昌等一批珍贵的民俗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