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40
颗粒名称:
永昌习俗
分类号:
HI7
页数:
18
页码:
13-3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昌县永昌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永昌习俗
内容
习俗就是习惯和风俗,是个人或集体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习俗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征,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移风易俗”等俗语都反映了习俗的这些特征。永昌是华夏文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原始社会晚期人类己再此繁衍生息,商周时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时为月氏诸族牧地,西汉至今历经了各朝各代。一万年来,生活在永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生活习俗和生产习惯,主要有婚嫁、丧葬、节日、祭祀、产育、民居、服饰、饮酒、饮食、饮茶、耕种、念卷、留胡子、过寿、求雨、闯姓等十六种习俗,它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如今,好多习俗仍被人们遵守和沿用,是人们生活的指南针,生产的作息表。
民居习俗
永昌民间盛行风水之说。人们建宅修房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基地。风水先生选择了宅地,以阴阳五行之辞,选择吉地吉向吉日修建。一般选择宅基地要地势平坦,取水用土行路方便的地方。家宅多坐北向南。牲畜茅厕多在宅后院外。建材以土木为主。“奠基”叫“动土”,动土时要选“土不旺”的时节,供献蒸馍“桃儿”,焚香化黄表纸,燃放鞭炮。上梁称“升梁”,梁上绾结红布、一双红筷子、一本书,柱子上都要写贴吉言吉语的红纸书字。柱石下放几枚铜钱。升梁时挂上亲友送的红色帐幔。
旧时,根据生活贫富,住房也由简陋到好,主要有三种:一是土坯房,俗称明房子,以不筑围墙不成院落而得名,用少量木材、草泥、土坯建成,门户简单,有的仅用芨芨草编织的门扇遮风。窗户上只钉几根木条,俗称“牛肋巴窗子”。二是四合院,由正房、耳房、厅房组成,多为方形。一般正房3间,俗称堂屋;两侧耳房各3间,与正房相对者为厅房。厅院四角配以小院,叫角院,作仓储用。三是堡寨式庄院,有 “富”字形和 “井”字形设计,一般占地约 10亩左右, 2 —3个出廊四合院,套有 2-4个小院,有庄门楼、平门楼、过庭,还配以车院、骆驼场等。庄墙高而厚,四角座墩,重门深锁。
永昌还有供人居住的帐房、窑洞。帐房多有毛或牛毛纺织褐缝制。窑洞多选山坡向阳避风而挖修。帐房、窑洞是牧人的主要居住房舍。
婚嫁习俗
永昌婚嫁习俗随年代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1949年以前,男女青年在15岁左右便议婚订婚,17—18岁便可结婚。男方求婚时先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经女方父母同意后,取得庚帖,按男女生辰八字“合婚”。“合婚”成功后,择定吉日,由媒人带领婿男和由双方庚帖合成的“婚书”及衣料、首饰、钱物去女方家,女方在收礼后回赠女婿礼物叫 “押婚”。结婚前,先征得女方家同意才可择吉日,叫 “择令月”。婚礼之日女方亲友送礼叫“添箱礼”。迎娶时由女婿、媒人并男女亲友各2人去女家,往返不走同路。新娘娶回后由娘家哥抱至堂前与新郎共拜天地。拜堂桌上摆香烛和插着秤杆的“宝斗”,象征“三媒六证结良缘”。赞礼的道士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盖头”,新郎端起“宝斗”,同怀抱装有核桃、红枣和口扎筷子、红布铜镜“宝瓶”的新娘,依次走过沙毡、红毡,横跨备有马鞍的门坎,扶起倒置的油瓶,步入洞房,同饮 “交杯酒”。当晚和次日晚,青年人要 “闹房”,又叫 “攘床”。次日晨,“小叔”(新郎之弟)端两杯红枣甜茶,叫开新房,递给哥嫂,也叫 “踩门 ”。第二天,新婚夫妇同去新娘家,叫“回门”。新郎到新娘家回拜时,岳母用五味水饺招待,让女婿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以示教化。婚后半月新娘再去娘家住10余日,叫“站对月”。次年,新娘必须在正月十五和五月初五前回娘家,叫“躲灯”和“躲端五”。
1949年以后,婚俗变化很大。一是早婚现象基本绝迹,大多数男女青年都在法定年龄内结婚。二是包办婚姻基本绝迹。三是结婚时的繁琐礼仪大大简化,除婚典、闹房、大宴宾客外,其余习俗已被淘汰或改造。
丧葬习俗
永昌的丧葬习俗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民间丧葬又称“白事”。老人在临死前,要穿用红布包裹的“老衣”,忌用皮毛衣料。人刚死后称“嚥气”。死后用红线绳捆绊双脚,头前献一只公鸡和顶插红枣的半生米粥,叫“祷头饭”。请道士做法念经叫“开路”。死者的子女身着白孝衫,头顶长白布,肩搭长麻辫,手柱“丧杖”去请亲友长者,叫“报丧”。死者停放灵堂到抬去祖坟埋葬的这段时间称“服期”。亲人死后,男女亲属跪到灵堂哭丧,又称“哭孝”。在死者第三日,接到丧讯的亲戚前来吊唁,俗称“吊孝”、“烧三日纸”,也叫“迎三”、“送三”。死者到了五日,要行装入棺材的仪式,称“入殓”或“大殓”。第七天请道士做“首七”,孝子头顶的白布改做孝帽,麻辫缠于腰间,叫“成服”。之后的祭奠活动有“上奠”、“赐孝”、“全祭”、“家祭”、“辞灵”、“放施食”等。出殡又称“起灵”,由魂幡前导,孝子怀抱上书死者名讳的“神主”,肩拖一疋白布于棺前到坟地埋葬,叫“拖灵”。第三天再到坟地用土堆隆坟丘,叫“攒三”。死者埋葬后,每逢七日,黄昏时分家人都要在村外烧纸挂钱,称“服七”或“七七”,至四十九天七满后,才告服丧期结束。死者殡葬一百天和一周年行祭祀,称“百日祭”和“周年祭”。
1949年以后,丧葬习俗大为简化,做纸货、行道场等均已废弃。孝子只穿白鞋、戴孝帽,腰系麻辫,但祭奠和安葬方式仍依旧俗。60年代后始兴带臂纱,送花圈,死者的照片代替“神主”牌位。8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但在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节日习俗
永昌县的岁时节令和过节方式与全国汉民族地区大同小异,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节、腊八节、小年等。
春节 从腊月三十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庆贺节日,俗称“过年”。是日午后,开始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下午全家人欢聚一堂,吃水饺或长面,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守岁”、“熬福”。初一黎明“迎喜神”,早餐后,同族的晚辈和小孩都要到长辈家给长辈拜年,长辈都要给小孩“压岁钱”。这一天,妇女不出门,忌乱泼污水、打锅碗、动刀剪。初二外出给邻居和街坊拜年,其中新婚的女婿必须带上媳妇到丈母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五晨到门外放炮送神,表示年已过完。
元宵节
即农历正月十五,主要内容有吃元宵、送礼品、看花灯等。清明节 在节前数日即开始扫墓,携带酒肉纸钱,去祖堂或祖茔祭奠先祖,称“上坟”。除农历闰年外,必在坟头添土。
四月八 即农历四月初八,是永昌留传至今的最古老的传统庙会,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的金川大寺浴佛会,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当四月八浴佛会,从清早开始,佛家弟子奏着各种法器,撑着旗幡罗伞,抬出寺藏的长卷佛像,在春日的阳光中浴晒。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观看浴佛盛况,顶礼膜拜,祈祷佛祖保佑,健康吉祥,风调雨顺。到后来,当地一些精明的商人看准这一有利时机,在金川大寺周围,摆摊设点,从事小商品零售买卖,收获颇丰。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四月八已成为永昌县规模空前的大型商贸交流会。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开始,县内外商客和一些文化娱乐团体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易、经贸洽谈和文艺演出活动,会期也延长至10日左右。
端午节 即农历五月初五,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户户门插柳条或沙枣条,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
中元节 即农历七月十五,家家祭奠祖宗,族人会聚祖茔,宰杀羯羊献牲,供奉各类新鲜瓜果,由族中长辈率族人按辈份在祖茔焚香烧纸,跪拜磕头。之后,族人亲属在坟场煮羊,做菜聚会。
中秋节
即农历八月十五,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永昌的月饼除购买的月饼点心外,许多家庭自制多层、多色、多味的面食月饼,其形圆而块大,常分切食用。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点心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称“玩月”,亦称“献月”。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重阳节 即农历九月九日,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十月一 即农历十月初一,家家吃麻腐包子,为冬祭先祖之日,仪式多同七月十五。有些人家去郊外焚烧纸衣,叫“送寒衣”,意为冬天到来,天气寒冷,故去的亲人需要过冬的衣服,也称 “冬祭日 ”。
冬至节
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家家黎明时分吃羊肉豆腐窝窝面,邻居间互相馈送。晚上在野外点燃柴火,男女老少围绕火堆转圈,以消病免灾。
腊八节
即农历腊月初八,家家吃黄米和豆类掺合制作的“腊八粥”。饭前将米粥到处摔抹,以祭诸神。腊八粥必须剩余,以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永昌的年味从腊八节那天便开始了,“吃了腊八饭,过年还有二十三”,从这一天起,缝补衣裳,置办年货,增碗添筷,新年一天一天倒着数了。
小年节
即农历腊月二十三,主要是除旧尘和送灶神。这一天,家家户户扫院扫房,清洗被褥, “里扫金,外扫银,扫的骡马一大堆”,迎新以前先除旧,把一年的贫穷、疾病全部扫出屋来,一心一意期盼来年好光景。晚上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传说中,灶王爷这天晚上要上天开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的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登。天色落黑的时候,在灶火门前焚香磕头、供奉零食,有钱人家供的是蜜枣糖果,穷苦人家供的是五谷杂粮,这里面多少有一些向灶王爷行贿的意思,在灶王爷嘴上抹点蜜,请他老人家上天以后嘴巴甜一些、说话多一些,多反映民间疾苦,带回来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年头,也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祭祀习俗
祭祀是人们对祖先、神灵等崇拜对象所行的礼仪。永昌
历史上民族杂居,又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要冲之地,这里的民众在生活中传承和融合了许多祭祀活动,其主体还是以儒、释、道宗教文化为宗,主要分为祭神和祭祖。
祭神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如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日晚祭灶神,除夕子夜“接神”,正月初二日祭财神,正月二十五日祭仓神,二月初二日祭龙神,三月初三日祭虫王,春种秋收祭土地,早时祭雨神,夏秋时节祭冰雹,靠山祭山神,遇水祭水神,病中燎纸驱鬼,出怪事 “清宅”、 “打鬼”、 “跳大神”等等。
祭祖是祭奠先祖,每年农历腊月三十、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会献祭食物、焚烧纸钱。除夕之夜在路口烧纸祭奠。清明时节家家户户蒸做面桃,挂纸钱,带了饭菜汤水去祖茔祭祀祖先,祭亡者鬼魂,俗称“上坟”。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大祭祖宗,称大上坟。“十月一”黄昏时分,家家户户都要端上“包子”、“茶汤”去村外烧纸,也有烧纸制衣裤鞋帽,称“送寒衣”,也称 “冬祭日 ”。
产育习俗
旧时,由于生活困难,永昌的产育习俗比较落后。新婚夫妇同房受孕后,家中大人给媳妇一个红布裤带,绾带一方小铜镜或几枚麻(铜)钱,以示避邪,并嘱咐媳妇避见白事戴孝者和娶亲结婚者,以免胎儿受了白煞或红煞的伤害。妇女临产时,拆去炕上毡席,铺上炕灰或细沙,放条旧被子,请“老娘婆”接生。孕儿出生后,将胎衣埋于炕沿下或门后,
三天后方可扫除干净,由“老娘婆”用花椒水或艾草水为婴儿洗身,叫 “洗三”。产妇的住房叫 “月房”;门口贴一红纸或挂红布,叫“忌门”;生人不得入内,叫“忌踩”;月内产妇不得出月房,叫 “坐月”。期间,只能喝小米粥,忌食肉蛋或冷酸辣食物。亲友邻居送食物看望产妇叫 “送奶”。婴儿出生 1个月,备饭菜请客,叫 “做满月”;106天过“百禄”;1周岁时过生日,仪式同 “做满月”。忌讳当面说孩子胖和瘦,抱孩子时忌说轻重。婴儿出生后要起“小名”,有的按生理特征,得名“六斤”、“包包”、“双旋”、“禄禄”等;有的以时令节日,起名“正月子”、“丙寅子”等;有的以吉祥意愿,得名 “福寿”、 “拴拴”、 “观音保”等;有的想要男孩,给先出生的女孩取名 “招弟子”、 “跟男子”等。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生育方面的陈规陋习迅速得到改变。一是改产妇跪着生为仰卧生,二是改铺炕灰细沙为油布麻纸,三是改长断脐为短断脐,四是改不消毒为操作、器械、卧具三消毒。60年代以后,住医院生孩子的渐多,婴儿的庆典活动也逐渐变少变简,孩子的取名明显地排除了封建色彩,大多数赋于了时代色彩。
服饰习俗
旧时,永昌农民多穿自制土布或毛褐子。根据年龄和性别不同,将土布染制成青、蓝、紫、红、绿等色。夏季,男服多为对襟,女服为大襟,内穿大裆裤。冬季,男着对襟棉袄,女着大襟棉袄,穿棉裤。男子外出干活,多穿羊皮袄,
富者穿褡面子皮袄。同时,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永昌人民制做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衣着服饰,如皮帽、毡帽、包巾、衬衬子、毡鞋、水皮窝子、马靴、毛袜、袍子、大氅、马褂、衲袄、皮袄、毡袄等。民国时期,“洋布”传入境内,市镇居民和农村富户人家逐步改穿“洋布”。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服饰不断变化,衣料已由土布、卡叽布变为以化纤为主,并辅以毛织品。服装制做由缝纫机代替了手工,现在则多购买制成品。男服多为军便服和中山装,现在则多为西服或休闲服。颜色也由单调的草绿色、蓝色变得色彩多样。女服款式更加新颖,色彩更为艳丽。
饮酒习俗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酒在祭祀、婚礼、佳节中各具习俗。饮酒时,必须行酒令,它是一种席间游戏助兴的节目,通常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旧时,永昌每个村子都酿酒,因酿酒的原料不同而酒质也各异。境内居民大多善饮,玩法众多,常见的有划拳,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因酒令技巧性强,给玩者留有神机斗智的余地,且玩时须喊叫,易让人兴奋,极富竞争性,因此人们喝酒时必行酒令。现如今喝酒的种类及方式与旧时大有不同,但划拳依然是当地人最常用的饮酒方式之一。
饮食习俗
永昌盛产小麦、禾禾(青稞伙小黑豆)、小米、黄米,民众饮食也以面食为主,黄、小米次之。在食用上尤为小麦面粉制品花样繁多,做工精细,味美色正,风味各异。汤面有汤面条、饧面揪片子、拌面汤、山芋米拌面、糁子汤等。干饭有碱面、长面、干拌面、饧面拉条子(鸡肠子)、杂面搅团、糁子稠饭、黄米干饭。馍有蒸、烙、炉、烧、油炸等种类,发酵面再加鸡蛋、食油、植物香料,可作出各种风味。春季多吃苦菜、黄花子(蒲公英)、猪耳朵(车前草)、灰灰、马茵子(防风)等野菜。夏季吃自种的小白菜、葱、韭菜、萝卜、茄子、辣子以及野生沙葱、沙露。冬季多吃腌制蔬菜,主要有酸白菜、胡萝卜、咸韭菜、沙辣椒等,其中咸沙葱独具特色。永昌特色小吃众多,如羊羔肉掂卷子、卜拉子、羊肉窝窝面、酿皮子、凉粉、面筋、米糕、炕锅子、油饼子等,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吃点,县城和乡镇街头多有叫卖,独具风味,可口诱人,其中羊羔肉掂卷子是甘肃名优小吃,吸引天南海北的人来品尝。
饮茶习俗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六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
一体,中国人民历来就有 “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永昌不产茶,群众所饮之茶均来自于河东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传入永昌时间已不详。旧时,永昌当地饮茶多以采择的山柳头叶和地茶(一种野生植物)为茶叶。由于地理条件和生活条件限制,永昌人最爱云南所产之茯茶。茯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其形如砖,也叫砖茶和福砖。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永昌习惯喝茯茶要熬成酽红如牛血,还要加上少许食盐。红枣茶,敬客婚宴当中常用,在杯子中放入茶叶和三四颗红枣,沏入开水既成,也有将红枣、茶叶置于壶中煮泡的做法。
耕种习俗
永昌自古有“庄稼地里不打粮,万般生意死了行”的俗语。耕种活动主要有试犁、送粪、抢墒、夏管、割麦、夏种、打场、秋收、冬藏等。
试犁
一般在农历二月二,农民牵牛、拉犁到春地,烧纸放鞭炮,然后耕个园圈。在圈内象征性的直耕几犁。此俗叫试犁,表示春耕即将开始。
送粪
立春后,家家出猪圈粪,倒粪。在房前屋后堆积垃圾、杂草烧火粪,用小车或拖拉机运到地里,也叫出圈肥。
抢墒
开冻后抢墒耕地。清河地区一般在惊蛰前后,东
西河地区一般在清明前后。境内谚语曰“九九八十一,耕牛都下地,家里送饭坡里吃”,此时正值“清明谷雨”前后,墒情好,可以春播。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俗语。用老式播种,需扶耧1人,施粪2人、牵牲口1人,组班配合进行。旧时一般农户家里农具、劳力不齐备,多凑集农具、耕畜、劳力联合耕种,俗曰 “掰犋”。
夏管
到了夏季,农民忙于锄地间苗,除草灭荒,防早排涝,防虫保苗,田间到处早出晚归,俗语 “五黄六月坐一坐,拾掇完了饮顿饿”。此时,三顿饭在田间吃。山区农民为了防鸟兽害,在麦田间绑扎草人,让其手拿扇子、棍棒,头戴草帽立于田间地头,风吹草人摇摆,俨然像农人在田间守护,借以防止鸟害。
割麦
二十世纪80年代前,山岭薄地收割小麦多为拔麦,用铡刀铡掉麦根,用作燃料。长势好的用镰刀收割,把割到的小麦捆扎成麦捆,凉干后拉运。90年代后,机械收割渐多,几乎所有小麦脱粒,均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夏种
夏收结束后,清河地区要赶紧保墒,种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俗语“春争日,夏争时”,“夏季早撒一日种,秋收多打一担粮”。
打场
将晒干的庄稼铺在场上,用牛拉着碌碡滚打。打场时,使牛人一手牵缰,一手执鞭,放开大嗓,拖起高腔,发出“啦啦..”的号子声。牛随号子声的急缓而奔跑或缓行。也有不喊号的,“打哑巴场”。此俗,二十世纪 50年代
前盛行,后为机械代替。
秋收
收割秋季成熟作物,也是农民最繁忙的季节,有 “三春不如一秋忙”之说。
冬藏
入冬后,农活松散,俗称“冬闲”。场园里粮归仓、柴草归垛,农民忙于储藏大白菜、萝卜等蔬菜,一般要吃到春节后。近年来,随着塑料温室大棚的普及,各种时鲜蔬菜能够在冬季生产,整个冬春不再单纯依靠吃白菜萝卜。
念卷习俗
念卷是永昌流行的民间说唱艺术,又称“宝卷”。由佛教的讲唱文“变文”演化而来,内容和变文一样,其中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属于讲唱文艺的一种。永昌流行的宝卷有两种,一种是佛教宝卷,内容有劝世经文,也有佛教故事,主要是《目莲僧宝卷》、《香山宝卷》、《刘香女宝卷》、《鱼篮观音宝卷》等;第二种是神道故事、民间故事,有《药王救苦忠孝宝卷》、《蓝关宝卷》、《吕师祖度何仙姑因果卷》、《白蛇宝卷》、《梁祝宝卷》、《孟姜女宝卷》、《鹦哥宝卷》、《红灯宝卷》、《赵氏贤孝宝卷》等。历史上永昌的念唱宝卷很普遍,现在在西河地区还有流行。
留胡子习俗
永昌民间俗语:“儿子难得,胡子难得”,是说“留胡子”与生儿子一样重要。当一个男人到了六十岁时,就要准备着 “留胡子”。首先请相面的阴阳先生掐了生辰八字,之后,
等到十二生肖年份的龙、虎之年,在自己的生辰日或择下的黄道吉日请递头师傅来家净面 “留胡子”。而“留胡子”的人则要衣着整洁,挂了红,到堂屋上香拜祀过祖宗,烧化黄色裱纸燎涮自身,然后在家中男性亲人的陪伴下,正式让请来为自己递发留须的师傅 “留胡子”。民间 “留胡子”是有很多规距和讲究的。如:年龄要上六十。选十二生肖的龙、虎年为好。而鼠、狗、兔、猪之年不能留。如这人属狗,在五十九岁这年正好赶上虎年,那么年龄虽然不足六十,可以六十的虚岁“留虎胡子”,也称“盖胡子”(上唇胡)。留了胡子的人到了外乡他村,懂行的不用问就可以从这人留的胡子上看出其家庭亲人组合情况,如这人留着全连胡子(上唇、下唇、下巴胡须连成一体),说明这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如胡子在嘴角脸两边断开,说明父母己去世。留须礼俗在民间是一个男人人生的重要仪礼,也是这个人从青壮年过渡到老年的标志,在民间社会生活中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
过寿习俗
寿诞礼,永昌民间称为“过寿”。老人上了六十岁,也就是满了一个“甲子”的“花甲之年。生日这天,家中儿女张罗着给老人“过寿”。“过寿”时家中儿女子孙、女婿要给“过寿”的老人备送一些衣物、食品等礼物。“过寿”的老人要衣貌着新,挂红(身着大红布)。亲邻来贺寿的人祝说一些富乐康寿、子孙满堂的吉祥语。家族中的晚辈要行叩首礼,摆酒席招待来客。“过寿”的年龄一般都要上六十岁,
六十六过寿,民俗认为“六六大顺”。老年人在六十岁以前过生日不称“过寿”。“过寿”是民俗中庆贺寿诞的礼俗,民间相信年过花甲的人 “过寿”是冲喜, “过寿”会更健康长寿。
求雨习俗
求雨,就是在天早之年,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祈祷仪式,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过去,永昌盛行求雨之风,每当天旱之年,县府就召集乡吏、乡绅、僧道和民众,具备牲畜、粮油、香烛、表帛,举行求雨仪式。祭雨坛一般选在雷坛,坛上插五色旗幡,设大香炉,献了宰杀的羊、猪;选县域文墨资深的名士任主祭官,请有名望的道士祭风祈雨。道士身着道袍道衣,手执法器,拈香设位,步斗法位,手执柳枝蘸水洒淋,祷告神灵,祈降雨水。其余民众,各自拈香默祷,之后由主祭官率众人行三拜九叩之礼,点烛化表,朗诵经文,行风降雨,济救万物生灵。
闯姓习俗
闯姓,又称撞道,也就是给小孩找干爹,永昌民间多有此风俗。人们认为,小孩闯姓找个干爹是为了好养活,也是为了给孩子找个贵人。有些人家生了孩子满月后,要找个干爹干妈,选了日子,大清早起,这家的爷爷或奶奶,就抱了孙子出村到了十字路口去“撞道”。孩子的包裹小褥或外斗篷要扎绾一根绣上牡丹花的红绸,一条中间绾结玉石的黄
绸,意为命运富贵。
据说,撞道是这个孩子人生第一次出门走远路,还要揣上一个大馍馍,无论撞上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小,都要请到家中,说一些吉祥的话,请这人给孩子过满月,拴了孩子做干爹或干妈。而被闯了姓的路人也会拿一个东西物件送揣于孩子怀中,当做认干儿子的信物。给孩子撞道,家人都期望较高,希望碰上一个富贵之人,能给今后长大的孩子有所帮助。撞道时,如果碰巧见了一头牛或是猪等牲畜家禽,就把怀揣的馍馍拿出喂了所撞的牲灵,一般认为碰上牛羊猪马,这孩子将来就生活富裕,如果碰上了鸡鸭狗猫,生活相对就贫穷。民间找干爹,还有就是找三姓干爹,那就是托了亲戚去问几个不同姓氏,和孩子的父母年龄相仿,家境差不多的人做孩子的干爹或干妈,待找好后,就选了孩子“百禄”或“周岁”的日子,三姓干爹同时上门来给孩子带锁。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本书重点收集了民俗博物馆中的永昌方言、永昌俗语、永昌习俗、永昌匠人、永昌民间游戏、永昌方言词汇、传统禁忌、最美永昌等一批珍贵的民俗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