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营救西路红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30
颗粒名称: 外公营救西路红军
分类号: E225
页数: 2
页码: 397-3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九三六年十月,红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由于刚刚经历艰苦的长征,未及休整,加之人地生疏、补给困难,我军在于六倍的敌军进行战斗,在敌军围追堵截之下,我军奋勇抗击,浴血奋战,伤亡惨重。终因寡不敌众,在高台一战后,红西路军五军几乎全军覆没,在倪家营征战,冲出梨园口,退到祁连山,到石窝山此战结束,红西路军将领采取分散撤退,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保存有生力量。鉴于当时形势紧张,通讯联络不畅,撤退后,各部之间便失去联系,进出群龙无首,各自奔走的局面。其中有一部分失散的战士流落到永昌县境内,他们之中大多数已经身负重伤,身染重病,疲惫不堪,况且马家军对西路红军撤退部队的追杀丝毫未曾松懈,因此就出现了永昌人民救助西路军失散战士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
关键词: 外公 西路红军 感人事迹

内容

一九三六年十月,红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由于刚刚经历艰苦的长征,未及休整,加之人地生疏、补给困难,我军在于六倍的敌军进行战斗,在敌军围追堵截之下,我军奋勇抗击,浴血奋战,伤亡惨重。终因寡不敌众,在高台一战后,红西路军五军几乎全军覆没,在倪家营征战,冲出梨园口,退到祁连山,到石窝山此战结束,红西路军将领采取分散撤退,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保存有生力量。鉴于当时形势紧张,通讯联络不畅,撤退后,各部之间便失去联系,进出群龙无首,各自奔走的局面。其中有一部分失散的战士流落到永昌县境内,他们之中大多数已经身负重伤,身染重病,疲惫不堪,况且马家军对西路红军撤退部队的追杀丝毫未曾松懈,因此就出现了永昌人民救助西路军失散战士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
  谢廷刚外公祖籍四川人,民国时期流浪至永昌县,长期在永昌县城内做小炉匠生意,居住在县城东大街黄家坑沿(现为皮毛厂后院内),系本人外公。据我母亲回忆,当年红西路军失散战士由于遭到马家军的追捕和屠杀,流落至永昌县,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身染重病,衣着破烂,为了求得生存,他们便到当地住户家中寻求帮助。有几名男女红军战士来到我外公家求助,当时他们个个蓬头垢面,饿的面黄肌瘦,连讲话的语气都很低调,我外公见此情景,将他们带至家中精心照顾。经过几名西路军战士的一番讲述,我外公及其家人听了他们的动人的故事后,非常感动,得知他们的遭遇后,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外公当年居住的院落里有一口蔬菜窖,慌乱之中,外公将这几名男女战士藏在这口菜窖里,并由我外婆做饭,母亲每天偷偷地给他们送两次饭和开水。他们只能每天晚上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出来透透风,活动活动。后来,陆续有几名战士也来我外公家中求助,我外公都将其收留,藏到菜窖里,为了躲避马家军的追杀,他们中间有一名西路红军战士给我外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材瘦小,拄着一根木棍,由于左小腿中弹,右胳膊负伤,走路一瘸一拐,绷带上还有渗出的血迹,衣衫褴褛,嘴唇干裂,脚上的草鞋早已不成鞋样了,脚上全是血泡,脚肿得象个大馒头,见此情景,外公赶紧将其带至家中进行简单处理。当时由于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外公只得用盐(食盐)水为其进行清洗消毒后用粗布为他包扎,之后我外公经过询问得知这名红军战士名叫曾大明,是战败后和战友一起失散流落至此地。我外公前后共收留救助和营救13名红军战士,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使他们的身体得到了恢复,后来马家军撤离,外面追杀的气氛稍微有所缓和,我外公才让他们出来。这13人既是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阶级兄弟,又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他们之间已在战斗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情、战友情和生死情。我外公救助和营救他们以后,他们相互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所以历来父亲让孩子们称呼刘永福为姑妈,称呼蒋绍才为姑爹,称呼曾林模为大爹、称呼龚少明为姑妈等。几十年来,留落定居到永昌的红军战士们的孩子也互相称之为兄弟姐妹。父辈们留下的一份情意,让子孙后代继续延续下去,一脉相承。
  风声过后,是去是留产生了意见分歧。其中曾大明(我父亲)留在我外公身边做学徒,学手艺,期间装聋作哑,不敢与外界交流,生怕走漏风声,暴露身份,而后与我母亲结为夫妻,其中刘永福和蒋绍才二人由我外公做主结为夫妻,蒋绍才后来在永昌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定居永昌,另外有几名战士为了不给我外公添麻烦分散到了永昌县各个乡镇(当时称公社)他们是龚少明、侯秀英、黄玉贵、高开礼、熊九岭、熊明安、曾林模、陈世基。龚少敏和陈世基二人定居在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侯秀英定居在永昌县城关镇,黄玉贵定居在永昌县南坝乡永安村、曾林模定居在永昌县南坝乡永丰村,高开礼定居在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熊九岭定居在永昌县新城子镇毛家庄村,熊明安定居在永昌县焦家庄水磨关村,后在永昌县粮食局金川粮管所工作,当时还有两位战士走了外地,后经打听王世基在天祝县定居,在天祝县粮食局工作;勾某(名字不详)在永登县定居。在这期间,他们个个都隐姓埋名,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通过地方政府和群众帮助,有关部门对他们一一进行走访登记,才发现他们就是当年在枪林弹雨,浴血奋战、鏖战河西走廊的红西路军战士。
  流落、定居在永昌的部分西路老红军,始终保持着一个革命战士应有的高尚情操,为永昌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现如今他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他们的子女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发扬光荣传统,继续奋战在永昌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第一线,为永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突出的贡献。
  回想谢廷刚外公,老人家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不怕马家军杀头,抄家的危险,分别营救这13名红西路军战士,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他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我们缅怀红西路军英烈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这些英烈背后默默无闻的那些无名英雄们,他们共同见证了红西路军在永昌战斗的日日夜夜,见证了永昌县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永昌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救助和营救红西路军战士的历史篇章中,留下了光辉灿烂,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纪念红军西征80周年而作(作者系永昌县博物馆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家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