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铭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27
颗粒名称: 历史永远铭记
其他题名: ——参加抗日远征军的永昌人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4
页码: 388-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参加抗日远征军的永昌人,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永昌这个远在中国西部腹地的边远地方,有5位热血青年参加过中国远征军,他们在缅甸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关键词: 抗日远征军 永昌人 历史

内容

历史永远铭记
  ——参加抗日远征军的永昌人
  撰稿/胡辉学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题记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永昌这个远在中国西部腹地的边远地方,有5位热血青年参加过中国远征军,他们在缅甸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1941年,16岁的赵殿玉(今城关镇赵家庄人)考入永昌中学(永昌一中的前身)。永昌虽然是大后方,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消息时刻牵念、激励着每个永昌人的心。青年教师包得温、李其善(今焦家庄乡梅家寺村人)和学生何庆胜(今城关镇人)、赵殿玉、刘锦云(今金川区宁远堡镇人)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报名参军抗日。
  1942年2月,赵殿玉和其他甘肃新兵100多人在兰州集中后赴西安。在西安稍事训练便空运至云南沾益,然后乘火车到昆明,再从吴家坝机场空运到缅甸,投入抗日战场。永昌籍的5位战士被编入新38师(师长孙立人)和新30师(师长唐守治)。赵殿玉在30师当步兵。他出身农家,从小劳动,力气大,又能吃苦耐劳,被战友们称为“赵铁牛”。加上他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很快就掌握了战斗技术,因而最先端上了性能优良的美制汤姆森式冲锋枪。在几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他作战勇敢,很快被提升为班长。
  日军早在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8日)前的1940年,便开始了对印度支那诸国的侵略,战略目的主要是围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工业落后,战时生产能力低下,战争物资要靠苏联、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供给。日本对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中国海岸线,切断了通往中国的所有海上通道。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无力再为中国提供军用物资援助。日军入侵印度支那,迅速切断了印支运输线,最后只剩下滇缅运输线这一条中国与国外联系的通道。
  1942年春,日本撕下支持缅甸“独立”的假面具,全面入侵缅甸,占领仰光,切断仰光到昆明的铁路。这样,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军用物资的通道仅剩下了滇缅公路。驻缅英军在日寇的猛烈攻击下独力难支。根据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签订的《中英双方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建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决定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保卫滇缅路这条国际通道。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中国军人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对日寇怀着刻骨仇恨,在对日军的多次作战中频频告捷,很快挽回盟军在缅甸的颓势,保证了援华物资源源运进中国,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大本营气极败坏,于1944年8月派遣原陆军省次官木村兵太郎大将出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一到任,便制定出切断中印地面联络的“断作战”,攻击曼德勒(缅甸中部最大城市)和伊洛瓦底江的“盘作战”,与阻击印度洋沿岸登陆盟军的“完作战”等作战计划。实际上,这3个作战计划都是为了切断中国抗日军队的物资运输线,从而扭转日军在中国的败局。为粉碎日军最后的疯狂反扑,中国远征军与美英盟军组成混合突击队,在新一军军长孙立人的指挥下,沿缅北的孟拱至密支那一线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打通卡盟、孟拱、密支那之间的交通运输线,为从印度、缅甸和中国滇西再开通一条援华物资运输线——中印路奠定基础。因此,攻取缅北水陆要塞密支那就成了整个缅北战场的关键。
  密支那在缅甸最大河流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距中缅边界不到100公里,由日军王牌部队、号称“热带丛林之王”的陆军第18师团驻守,同时拥有空中打击力量,成为滇缅路的最大威胁。当时,中美两国于1942年5月开辟的“驼峰飞行”——印度至中国的空中运输桥梁,正好经过密支那和八莫的日军机场警戒空域,这两个机场都驻有日本
  “零式”战斗机。“零式”战斗机是二战中性能最优良的战斗机之一,作战半径可达1030公里。
  日军一旦发现“驼峰”运输机,只需10分钟就可以拦截并击落,“零式”战斗机成为“驼峰飞行”(除恶劣气候之外)的最大威胁。因此,盟军司令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从日军手里夺回密支那。
  攻击密支那的战役选择在一个漆黑的雨夜进行。由新38师空降奇兵占领日军机场,新30师趁夜黑强渡伊洛瓦底江,夹击并歼灭敌18师团。赵殿玉时任新30师的一名班长,参加首批强渡。
  伊洛瓦底江发源于我国云贵高原,流经亚热带、热带雨林,水量充沛,流经密支那的那段江面宽达5000米。中国远征军战士每人借助一捆树枝的浮力武装泅渡。赵殿玉来自干旱少雨的甘肃,没有学过游泳,还得背着一杆汤姆森式冲锋枪和100发子弹及10枚手榴弹。他和战友们怀着必死的决心跳下江水,在夜色遮掩下游向对岸。日军在伊洛瓦底江西岸筑有坚固的江防工事,防守十分严密。他们发现中国远征军趁夜黑渡江,便轻重武器一齐开火,打得江面仿佛开了锅。
  爆炸的水柱时而将中国战士压下水底,时而又将其掀上波峰,赵殿玉和战友们死死抱住树枝,拼命向对岸冲击。虽然日军是盲目射击,但仍给渡江部队造成了严重伤亡,江面浮满了战友的尸体,时不时地撞在赵殿玉身上,空气和江水中都弥漫着血腥气味,灌入他们耳鼻的全是血水。远征军战士们全把生死置之度外,一边开枪还击,一边尽力登陆。正当赵殿玉从炸开的日军江防工事缺口爬上江岸时,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灼热的气浪将他掀起并震晕在地。
  不知过了多久,赵殿玉被雨水激醒,发现不远处有两名自己人,3人立刻组成战斗小组,向枪声密集的方向冲去。
  这时密支那机场已被盟军占领,日军乱了阵脚,全线溃败。赵殿玉和战友们与作最后顽抗的日本兵展开了肉搏战。赵殿玉发现和自己对峙的鬼子善拼刺刀,便扔了冲锋枪和鬼子搏斗,没想到鬼子兵会柔道,将他摔倒在地。就在鬼子向他扑下来的一刹那,他两腿使劲一蹬,把鬼子踢翻并死死压住,活捉了这个日本兵。这次战斗,盟军配合默契,作战英勇,几乎歼敌18师团,取得了缅北战役的最后胜利,保证了滇缅路的畅通无阻,同时还打通了印度到中国的运输通道。日本直到投降,始终未能切断这条运输线。盟军印缅战区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称赞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一次持久进攻战”。
  此次战役远征军伤亡也很大。赵殿玉的右小腿被敌军子弹洞穿,幸未伤及筋骨,因活捉敌兵而荣获了一枚军功章。此后,赵殿玉英勇作战,又因生俘两名日本兵而获得了一枚军功章。收复滇西失地后,远征军继而进入两广,发动全面反攻。不久,日本天皇颁布了投降诏书,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远征军归国的战斗中,赵殿玉再次负伤,大腿又被日军子弹击中,取出子弹后,愈合的伤口一直隐隐作痛。直到1989年,在病痛不断加重的情形下,他在永昌县人民医院拍了片子,才发现腿部肌肉中还有一颗子弹。原来,当时有两颗子弹同时击中了他的腿部,并在他的肌肉中发生碰撞。医生为赵殿玉取出这颗严重变形的日本三八式步枪子弹时,距离他负伤的时间已过去47年了。
  在被困缅甸热带雨林3个月之久、近100天的时间里,赵殿玉与战友们根本见不到太阳,瓢泼大雨一刻不停,脚下到处是水坑,蚂蝗爬上战士们的赤腿吸血,部队所过之处血迹斑斑,形成一条真正的“血路”。在部队跋涉通过“野人山”原始森林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黑色大蚂蚁趁人休息时爬上身来吸血吃肉,经常有人在一夜之间就被吃成了一堆白骨。将士们带的军粮吃完后,就沿途采集野菜,但是大家都不认识热带植物,经常有人因吃了有毒的野菜、野果而丧了性命。野人山这座连缅甸人都视为“地狱”的恐怖森林,远征军将士却在这里修筑了一条连接印度和滇缅路的通道和一条当时世界最长的输油管道,创造了一项战争奇迹。
  缅甸战争结束后,赵殿玉和战友们随军回国,参加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反攻日军的战斗。日本投降后,不愿打内战的赵老和战友们又随部队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赵老和许多战友都相继复员回家,在以后的历次运动中,他们都受过不公正的对待,赵老自己也曾被网罗了许多“莫须有”的罪行,判过20年重刑,但他很乐观,认为自己所受的遭遇,比起许多牺牲的战友都微不足道。
  2005年8月,年逾80岁的赵老在接受《甘肃日报》记者参访时,沉重而感慨地说:“远征军在缅甸留下了5000多位将士的忠骨,其中有名震中外的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说到日寇的凶恶残忍,赵老情绪激愤:“日本鬼子个个都受过常人不能想象的法西斯兽化训练,在‘武士道’精神鼓舞下,杀人不眨眼,自己也不怕死。与日寇遭遇,中国军人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宁可战死沙场而不能当俘虏。日寇虐杀战俘的残忍是没有亲眼目睹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出来的。在密支那战役中,日军见大势已去,竟然把自己的伤兵和随军妓女绑在一起抛入江中淹死。与这种完全丧失了人性的兽类作战,中国军人是在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下,以一命换一命的信念与之搏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用这样的牺牲换来的。”
  他还说,当年一道参加远征军出国抗日的其他4位永昌籍战友都已不在人世了。当年和他一同下连队的何庆胜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在海外作战中立过战功,后来起义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再次出国作战,此后就失去了消息。包得温当时分到远征军的汽车连,在枪林弹雨、崇山泥沼中运送军用物资,练就了过硬的驾驶技术。1976年,组织为他平反“历史问题”时,狂喜之下心肌梗塞而猝然长逝。李其善和刘锦云能文善写,安排在了军部,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过战斗,也都为抗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更让人感叹的是永昌籍5位抗日远征军战士都没有埋骨异国,简直是一个奇迹。
  2009年,84岁高龄的赵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是永昌籍见证和参与伟大抗日战争、远征缅甸、最后一个离我们而去的人。他生前曾担任过永昌县政协委员,享受着政府的特殊待遇和照顾。
  如今,这五位英雄虽然都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做出的贡献却永远彪炳于史册!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胡辉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