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社火今昔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26
颗粒名称: 山坡社火今昔谈
分类号: K892.2
页数: 6
页码: 382-3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的山坡社火,社火,历来就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全国农村尤为盛行,社火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彰显着丰富的乡土风情,其魅力在于它精彩的即兴表演与幽默风趣的说唱内容,加之欢快的锣鼓与优美的丝竹渲染,让人们在欢乐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中感知历史,不经意间已被熏陶。
关键词: 永昌县 山坡社火 民俗文化

内容

社火,历来就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全国农村尤为盛行,社火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彰显着丰富的乡土风情,其魅力在于它精彩的即兴表演与幽默风趣的说唱内容,加之欢快的锣鼓与优美的丝竹渲染,让人们在欢乐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中感知历史,不经意间已被熏陶。
  永昌社火由于东、西、金、清等地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不同而各具特色。至今依然保留着不少民俗文化精粹,部分优秀节目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但已濒临失传,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去挖掘、去保护。
  山坡社火就是永昌诸多社火中保留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形成比较独特,因河南坝地区既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又是古代屯兵守边的军事要地。自汉朝以来优秀的中原文化经丝路不断传播到西域,也播撒在了这里。各个朝代多有军队在此驻守,屯垦戍边。东有黄屯坝,西邻屯兴堡。屯兵们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的优秀文化沉积于此。过去已成历史,而优秀的多元文化却永远汇聚在了这里。勤劳智慧的河南坝的先辈们博览众采,从诸多历史文化积淀中筛选出了益于优化本地风俗、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创办了一台寓教于乐的社火,历经数百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山坡社火自创办至今数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在西河地区享有盛名。(山坡社火是河南坝地区全体人民共同举办的,因“小唱会”设在山坡村而得名)河南坝地区自古读书人就多,一代代读书人自誉为孔孟弟子,言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的伦理道德。他们引领社会思潮,左右着这一带的民风民俗。他们深深懂得社火的演唱内容是教化民众积极向上的最好题材。选用劝善规过、惩恶扬善、歌颂古今英雄功德,曲调高亢,听了使人精神振奋的曲子如:“三国”、“十二月花”、“四大景”、“十二古人”、“夸官”等与颂扬民俗礼仪;听了能勾起思亲之情的曲子如:“十二离亲”、“十二亲人”、“送墩”、“二十四节”等等作为社火主要曲目来演唱。杜绝诲淫诲盗,诱人淫乱,有伤风化的淫词滥调流入社火而污染人们的灵魂,如:“十八摸”、“花花尕妹”、“王蛤蟆的膏药”等。
  山坡社火延续数百年,依然能保持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应归功于先辈们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他们不懈的努力和无数代表演者的那份执着。据不完全的搜集,追溯出了近现代部分角色的传承情况,简述如下:
  告曰匠:1.刘成功(南湾)、.李生喜(山坡)、3.王尚智(赵定庄)、4.王得荣(赵定庄)、5.赵守义(赵定庄)、.王得贵(赵定庄)、7.赵继海(赵定庄)。
  大肚子:1.孙得成(山坡)、.郭克俊(赵定庄)、3.孙亨锐(山坡)。老和尚:1.白积福(赵定庄)、2.赵守仁(南湾)、3.刘家生(刘家庄)、4.郭克兴(赵定庄)。
  鼓手:1.李生祥(赵定庄)、2.张天功(山坡)、3.郭承龙(赵定庄)。
  山坡社火的主要男角有节子、鼓子、和尚三队均为武生。可能源自尚武时代。挑选体魄健壮魁梧、动作灵敏的青少年男子扮演。女角有毛女、花旦、青衣三队,全是旦角。原社火中所有女角皆为男扮女装,挑选长相俊俏、身段苗条的青少年男子扮演。直到解放后才逐渐由女子接替。随着经济条件逐步改善,适当选增了一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大头和尚戏柳翠”、“张生喜莺莺”等。整台社火由告曰匠与大肚子妈妈引领并指挥。下面就山坡社火各角色早期服饰及道具略作介绍:
  一、春官老爷: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有权有势的名流、保长、乡绅担当。扮礼部尚书,头戴乌纱帽,上身穿蓝色朝服,前胸后背贴绣有仙鹤的补子,下身穿红色官裤,足登朝靴,手持笏板。身后跟两个皂隶,肩扛刑棍,起震慑作用,主要负责整台社火有关风化的大事和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二、告曰匠:武生(老)打扮。头戴高顶毡帽,帽顶缀红缨穗。上身穿桔红色束袖武生服,胸前缀数排黑色长纽扣,腰系丝绦,外套浅色沿宽边的马夹。下身穿桔红色大裆灯笼裤,足登黑色武生靴,配花白髯口。左手执一四方形带把灯笼,名曰“告曰旺子(取兴旺意)”。内置蜡烛或油灯,以备夜场用。也作望子,即能使所有身子上的人都能看得见。右手拿拨浪鼓。主要负责社火的组织、指挥、带领、报幕等事项。
  三、大肚子妈妈:老旦。头戴绣花老婆帽,上身穿红花宽边宽袖半袄,下身穿宽脚口沿边绿裤子,足登花绣鞋。左手执带人面画的道具,右手拿拍板。配合告曰匠带领社火队伍,指挥并引领各旦角出场、表演等事项。
  四、节子:武生。头戴白色八角行者帽,上身穿白色紧身束袖武生服,胸前缀数排黑色长纽扣,腰系红丝绦。下身穿白色大裆灯笼裤,足登白色武生靴。右手持长约八十厘米直径约三至四厘米粗的竹制或木制节子一根,在节子两端各四分之一长度内从正侧方向各开两个长五厘米宽一厘米的孔,两孔间距约五厘米,孔内各穿三枚直径三至四厘米的圆形薄钢片或铜钱。舞动时互相碰撞发出嚓!嚓!的声音。顶端分别饰十五厘米长的红、绿穗。
  五、鼓子:武生(丑)。头戴黑色圆形武生帽,上身穿黑色紧身束袖武生服,胸前缀数排白色长纽扣,腰系短裙,肋间斜挎腰鼓。下身穿黑色大裆灯笼裤,足登黑色武生靴。双手各执一腰鼓棒。
  六、和尚:武僧。老和尚带领小和尚。老和尚头戴黄色僧帽,上身穿黄色长袍,肩上斜搭袈裟,下身穿黄色灯笼裤,足登僧鞋。戴红色髯口,(含佛教是从外国传来之意)。右手执佛尘。小和尚也称贼和尚(机灵之意)。头戴黄色僧帽,两侧加翅。上身穿黄色短袍,系红腰带。下身穿黄色灯笼裤,足登僧鞋。腰带上挂一细绳,绳两头各栓一根小木棍握在两手(双节棍的代替品)。
  七、毛女:小旦。头缠乌丝帕留小辫,戴无顶斗篷。上身穿粉红沿边短衫,配坎肩,腰系花兜肚。下身穿毛蓝色脚口沿边的长裤,足登绒球鞋。手拈丝帕。八、花旦:头缠乌纱后拖长辫,插戴簪花、绒花。上身穿拤腰红纳袄,腰系百褶长裙。足登绒球鞋。右手执带裙边的折扇,左手拈手帕。九、青衣旦:头缠乌丝做盘头状,鬓角贴垂发,额上配头饰。上身穿黑色对襟沿边长衫,腰系白色带边长裙直到脚面。下身穿黑色长裤,足登绒球鞋。双手各执一碰铃。
  十、大头和尚与柳翠:二人均戴头壳。大头和尚的头壳剃发状,突眼咧嘴,做眼馋相。上身穿灰色僧袍,下身穿灰色长裤,足登僧鞋,手拿小折扇。柳翠头壳有发型,眯眼抿嘴做卖弄风骚态,身穿红衣绿裤,手拈帕子。其他角色略……。
  山坡社火的打击乐主要有大鼓、锣、钹三种(原有干鼓和梆子,后都失传了)。演奏乐器有三弦、硬二弦(后改用板胡)、二胡、笛子、碰铃五种。鼓点打法主要分三种:自由鼓、武生鼓、旦角鼓。自由鼓原为三捶,后改为八点子,供出行、过街、入场、拉场子等使用。记谱为:2/4||0||注:×为鼓点,■为锣钹合击。中速,每分钟约一百拍。可根据需要加快或放慢,鼓点在拍节限制内可加可减。旦角鼓为十点,记谱为:2/4||||慢速轻打,每分钟约八十拍,武生鼓为十一点,记谱为:2/4||::||快速重锤,每分钟约一百二十拍。紧锣密鼓,铿锵有力。
  社火每年从上元节开始,一直闹到二月二谢将,叫闹春,祈求风调雨顺。请社火的人家需提前预约,小唱会在正月初八汇察时根据预约情况安排出顺序和时间通知各家。社火每每出行,狮子引路,锣鼓紧跟,各角色一一插开成二路纵队,在告曰匠和大肚子妈妈引领下扭着唱着出发,大头娃娃收尾,旱船殿后。春官老爷随社火前行。半路上若遇村庄院落不扬长而过,整队敲锣打鼓唱着“十二月花”等过街曲子,扭着进村出村。和别处社火相遇,一是避让,二是夹道迎送,互赠礼物,互致问候。接待社火的人家,选好场地,摆上桌凳,(供有社会地位的人坐),桌上摆几盘年食、茶水,还压上主人的心意——银元或钞票。社火队伍走到离场地约三四百米的地方,整队敲锣打鼓扭着唱着入场,接待方放炮欢迎。入场后,大肚子妈妈的一队跟在告曰匠一队的后面成一路纵队拉场子,变换出各种图形,如八角茴香、蛇抱九蛋、卷白菜等。拉完场子,鼓声渐停,空出一块表演场地,各角色围着场子,观众在外围观看。告曰匠适时摇响拨浪鼓,上场唱“开场白”,例如:“哎!今年是民国三十年,山坡社火么就到南湾,先给王大老爷磕上个头哇,再给诸位老爷拜个年,也问乡亲们年过得好哇,大人娃娃可平安呀(重),告曰。”拨浪鼓又响,锣鼓敲起来,舞狮开始。引狮子的武把子手持五尺棍上场,抱拳向全场致意后,先打一路套拳,既亮身手,又作热身。然后引狮子入场,狮子跟着啪啪的棍棒声上蹿下跳,打滚挠痒,做出各种精彩动作,赢得阵阵掌声和喝彩。有时,狮子还被请去跑圈,主人家将各个圈道打扫干净,焚香化表,以求驱邪消灾、六畜兴旺,临完还叼只繁毛羊羔。接下来各个角色轮流出场表演,生、旦搭配演唱曲子。下面就以花旦、节子、和尚为例介绍表演方法及其特点。这种演法叫小传子,是山坡社火的特点之一。
  一、告曰匠适时入场,唱着报幕:“鼓也呀么鼓呀,锣也呀么锣呃,住鼓哑锣就闹秧歌,这一个秧歌儿该谁唱呀,八个呃花旦么唱上一个,(重)告曰”。锣鼓齐鸣,鼟卜楞,鼟卜楞,鼟卜楞,锵..!大肚子引着花旦上场。花旦们一路纵队踏着鼓点扇着扇子缓缓起步,随着左脚前迈,右手的扇子举过头顶,手腕带动扇子转一百八十度后向下扇到腰间时右脚前迈,扇子继续扇到胯下,再转一百八十度,左手配合右手随着腰肢扭摆而甩动手帕。这种扇法叫虎抱头的扇子,动作舒展,干净利落,远远望去煞是好看。如此一上一下反复的扇着,中间还加一些半转身、半遮面的动作配合身体扭动,夸张的渲染,使观看者觉得文静中透着光彩。那身段真像十七八岁的大姑娘,阿娜多姿、花枝招展。花旦们不断变换队形,扭到高潮时渐渐聚拢到场中间准备唱曲子。节子们适时上场,分布在花旦外围共同边扭边唱。如:花旦唱“送墩”,节子就唱“十颗字儿”。一递一段轮流着唱,曲子将要结束时有人上来搅“搅曲子”(为的是活跃气氛,增加情趣)。搅“搅曲子”的人手持告曰旺子,穿插在花旦中间来回扭着说:“旦咯旦,唱得好、闹得好,我来中间打个搅..”。搅完“搅曲子”,花旦们扭着退场。
  二、节子表演:告曰匠站在场中央,踏着鼓点跳向场边的节子队。节子们侧身,右手横握道具向着告曰匠伸出,跺着脚喊着咳!咳!咳!咳!向前移动。告曰匠跳到节子队面前时转身做出“金鸡独立”式。节子跟着告曰匠边打边前进。要领是:挺直腰板,踏着脚窝,下底腰身,两腿交替变换着弓步马步,不断变换队形,如:打四门、二龙戏珠等。节子要护住全身和头顶,所以叫虎抱头的节子。其特点是“前攻后阻、左冲右突、上封下闭、踢飞断打、翻转腾挪、步步递进”。表演将要结束时渐渐聚拢到场中间准备唱曲子。毛女子适时上场,分布在节子外围共同边扭边唱。节子唱“三国”。毛女子唱“十杯子酒”。一递一段唱完曲子退场。
  三、和尚表演不与其它角色配合,老和尚左手叉腰,右手持佛尘,左右甩着跑跳上场,引得小和尚一个个打着车轮入场,时而敲击双节棍,时而翻筋斗、打车轮,穿插成拧麻花的队形。表演到中间,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双手合十,在胸前左右轻微摆动,虔诚地唱:“西方楼上一只鹤南无弥陀佛,口衔上灵芝就念弥陀,南无佛、佛,阿弥陀佛弥陀佛。一修上天高十万丈南无弥陀佛,二修上地狱十八层,南无佛、佛,阿弥陀佛弥陀佛。三修上吾佛莲台上坐南无弥陀佛,四修上童子拜观音,南无佛、佛,阿弥陀佛弥陀佛..”。唱完再表演一番,最后打着车轮退场。
  其他角色表演方法与以上三队基本相同,只简略介绍出场、表演特点与配合、演唱的曲目等。
  1、大肚子引青衣旦出场。青衣旦表演的是出嫁后的女子,低头含胸,步履沉稳,手持碰铃在腹前敲击,目不斜视,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妇容妇德,是旧时妇女的典范。特点:“容颜端庄、姿态沉稳、碰铃步步响。导引妇德、彰显母仪、温柔又贤良”。表演将要结束时渐渐聚拢到场中间准备唱曲子,鼓子适时上场,分布在青衣旦外围边扭边唱。曲子为青衣唱“十二离情”,鼓子配合唱“十二亲人”。唱完退场。
  2、告曰匠引鼓子入场(也叫碰鼓子)。因其有丑角风格,所以动作中多了一些滑稽,但对动作要求一丝不苟,表演既活泼又严谨。特点:“左右转身、盘腿下蹲、风张短裙飘、前后对碰、摆头扭颈、鼓子紧贴腰”。表演将要结束时渐渐聚拢到场中间准备唱曲子,花旦适时上场,分布在外围边扭边唱。曲子为鼓子唱“四大景”、花旦配合唱“二十四节”,唱完退场。
  3、大肚子引领毛女子出场,随着鼓点,两手甩着丝帕,天真活泼、稚嫩大方,引来众多赞许。特点:“黄毛女娃初长大,十三四岁豆蔻花,头戴斗篷手拈帕,勤劳俭朴人人夸”。曲子为“十二月花”,鼓子配合唱“十二古人”。唱完退场。
  小传子表演结束后,接着唱“坐场子”(民间小戏)。如张连卖布等,演完后,整场社火结束。
  开始的那天晚上要闹灯。山坡社火闹灯比较简单,只是在场子四周和中间适当插上一些杆子,吊上灯笼,照亮场子就行了,点亮告曰旺子、旱船和毛驴两头的灯,表演基本和白天一样,但要比白天简单得多。
  山坡社火也曾历经几度兴衰,以近现代为例略作阐述。民国初年刚见兴盛不久,民国二十七八年后,抗战爆发,民不聊生。社火服装因得不到更新已很破旧。地方上关心社火的人主动出手相助。如:南湾的王吉泰拿出原配夫人大老婆的陪嫁半袄捐给小唱会,大肚子妈妈穿上正合身。东湾的杨尽美亲手制做了四件老羊皮背心,用黑布沿上云边,捐给节子们穿。塔儿湾的毡匠杨茂成加工了二十多顶各式毡帽捐给小唱会。人们的热心援助犹如杯水车薪,无力挽回服装破旧的状况而被外人耻笑。如民国三十六年,东湾杨尽美为讲排场,请来了山坡和河滩的两台社火在家汇演,表演中间,河滩社火的王六子搅“搅曲子”,“秧歌子来到河南坝,山坡社火没看法,身皿褴褛没唱家,唱得不好了不要笑话..”。话音未落场内外顿时骚乱,群众感到被人侮辱,老爷们也觉得颜面无光。只听河滩春官一声断喝,几个皂隶把王六子按倒在板凳上好一顿刑棍,打得王六子直告饶。经河滩春官多次向群众道歉后,事态才渐渐平息下来。
  解放后,小唱会被新的文艺形式所取代。河南坝乡的广大干部、群众仍旧自愿维护山坡社火,使其继续演唱到了一九五八年。农业合作化,因集体劳动生产需要,将社火出演时间改为正月初二日开始,演到正月初八至十六之间视农事缓急灵活结束。公社化后,赵定庄大队的各届领导主动担当起了山坡社火的传承责任,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山坡社火的节子全县有名。五八年被县上推选到省上汇演,当时抽调了节子打得最好的赵振铎、赵世坤、祁存善、王得荣四人和告曰匠王尚智一同上了兰州,汇演结束,载誉而归。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恢复,赵定庄又为社火更新服装、添置道具、乐器。在“非遗”申报中,市、县又把节子上报甘肃省,省上还派记者和导演前来采访指导,赠送了统一服装,录了像。在中央一台、四台等电视节目中多次向全国播放,轰动了省、市、县,让河南坝的人民倍感振奋。
  随着人们对社火重视程度的淡化,社火元素也在逐渐消失。除节子外山坡社火的影子几乎看不到了。河南坝的人民期盼着,那些影子永远不要消失,很多人为保住老祖宗留下的这份遗产作着不懈努力。如:一九九八年听说刘克庄一社以王氏家族为主的村民在刘克刚、王世成等人带动下办社火的消息,前去观看。只见二三十位中青年男女,聚在一起,披着红绸被面、扇着扇子、踏着鼓点在自娱自乐。那样简陋的条件和寒酸的服饰,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社火的那股热情与执着的精神而令人叹服。一年后,虽条件稍有改善,但傻公子的袍子和花旦们的裙子仍然是红绸被面改制的,他们走庄串院给群众拜年,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赞助,还引得农林场和二社的诸多妇女也来加入其中。两年后,竟被镇政府推荐进城拜年,打着刘克庄村社火队的横幅,穿着一刬儿崭新的社火服装,那两步一扇扇子的扭法就是山坡社火的特点。又如二00四年南湾两个社的村民在赵守琦提议,社长管立福和朱积德带动下,动员个体户、专业户和全体社员群众自愿捐款,购置了服装、道具。请赵继海当导演,成功地办起了一台社火,节子打得原汁原味精气神十足,到市、县、镇上拜年均得到了好评,河南坝的人就是这样传承和发扬着山坡社火。
  全国解放已六十多年了,都几代人了,可河南坝人对山坡社火的那份情结始终不变。节子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家跟着高兴,一起欢呼,与全国人民共同分享着历史文化带给人们的那份快乐。他们做梦也盼望着,能够恢复山坡社火原生态的那种表演方法,再现历史文化的风采。可是一些精通社火的表演能手,在世者越来越少了。这梦也只有后人们来圆了。我热切期待着那一天尽早到来,人才代代有,坚信后人们定会把梦圆得更快更好!
  注:本文素材由赵守义、刘义祖等先生提供
  (作者高存志系原新城子学区区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存志
责任者
史振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