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25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时期
分类号: J124
页数: 3
页码: 379-381
摘要: 1978年2月,排练出了小型独幕歌剧《三月三》。4月底排练出了著名大型经典歌剧《江姐》。5月份,正式上演,演出非常成功。6月份到金川镇演出,在八冶俱乐部演出20多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直好评。7月开始,国家允许传统历史古装戏曲上演。9月份,省秦剧团又来永昌演出,由著名旦角演员王晓玲主演《玉堂春》、著名须生演员温景学主演《辕门斩子》等戏。11月,排出了《二堂献杯》、《断桥》、《柜中缘》、《辕门斩子》4部折子戏演,从演古装戏起,开始售票演出,每张票3毛钱。这时,常兴财同志也已平凡分配到队里工作,担任板鼓师,板胡主奏由乐队队长史茂忠担任。并积极物色招聘以前唱过戏的老秦腔演员。
关键词: 永昌县 文艺演出 改革开放时期

内容

1978年2月,排练出了小型独幕歌剧《三月三》。4月底排练出了著名大型经典歌剧《江姐》。主演角色是:陈萱扮演江姐;高华萍扮演双枪老太婆;田小平扮演孙明霞;周敬伟扮演华为;邢建喜扮演沈养斋;薛宏伟扮演甫志高。5月份,正式上演,演出非常成功。6月份到金川镇演出,在八冶俱乐部演出20多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直好评。7月开始,国家允许传统历史古装戏曲上演。8月,武威地区秦剧团来永昌演出全本古装秦剧《十五贯》,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连演数场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真是一票难求,特别是入场时人挤得水泄不通,因为古装戏已经禁锢了二十几年,开放后,人们觉得很新鲜又亲切,年轻人又没怎么见过,感到很好奇。9月份,省秦剧团又来永昌演出,由著名旦角演员王晓玲主演《玉堂春》、著名须生演员温景学主演《辕门斩子》等戏。因礼堂观众太多无法容纳,就在西街体育场演出(现文化健身广场)。观众看戏的热情非常火爆,掀起了一股观看传统古装戏的热潮,由于当时的这种形势,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古装戏的渴望和需求,县文工队经过领导小组筹划,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时得到县上领导的大力支持,于10月下旬,开始转入排演古装秦腔历史戏。11月,排出了《二堂献杯》、《断桥》、《柜中缘》、《辕门斩子》4部折子戏演,从演古装戏起,开始售票演出,每张票3毛钱。这时,常兴财同志也已平凡分配到队里工作,担任板鼓师,板胡主奏由乐队队长史茂忠担任。并积极物色招聘以前唱过戏的老秦腔演员。
  1979年春节,队长杨发夫带领已经转型唱秦腔的县文工队全体演职人员到西安观摩学习。观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主演的大型秦剧《窦娥冤》,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瑞芳主演的碗碗腔《枫络池》等5部戏,并索要了《窦娥冤》的剧本和曲谱。观摩结束回到县上后,陆续调(招)了窦世昌(须生)、董国仁(二花脸)、杨万林(大花脸)、吴秀珍(须生)、张万顺(小生)、陈雪芳(小生)、尹慧珠(正旦)、杨发桂(小生);落实政策归队的谢星河(须生)、吴进元(须生)、赵国忠(舞美)共11人,这时演职人员已达46人。先后排演了《三滴血》、《游龟山》、《出棠邑》、《法门寺》《窦娥冤》、折子戏《斩秦英》、《杀狗劝妻》、《杀庙》等。《窦娥冤》中范秀春扮演窦娥;谢星河扮演窦天章;高倾萍扮演蔡婆婆;邢建喜扮演张驴儿;杨万林扮演姚杌;薛宏伟扮演赛卢医;樊兰英扮演小窦娥。年底又排出了陕西商洛花鼓戏《屠夫状元》。
  1981年上半年排演了传统戏《周仁回府》、《劈山救母》、《五典坡》、《蜜蜂计》等剧目。下半年排演了新历史剧《狱卒平冤》、《金麒麟》、《关公斩子》、《吕后梦》(王萌鲜编剧)等剧目。7—8月,到古浪、天祝、永登、兰州西固区巡回演出。8月下旬,由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带领的电影《牧马人》摄制组来永昌拍摄影片中的部分场景,来的主要演员有:丛珊、朱世茂、牛犇等。在北街面对钟古楼处,演员正式作戏现场拍摄,永昌剧团周敬伟等6人选拔为群众演员,参加了部分场景拍摄。11月,剧团派史茂忠、张新康到西安招收秦腔演员。经过40多天的辛苦奔波,于1982年元月10日招收了郭红霞(正旦)、王红梅(正、小旦)、魏娟(小旦)、曹美蓉(小生)、解晓鹏(丑)5名青年演员。这期间,拜访了陕西著名老艺人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老先生,当时刘老87岁,正赶上陕西省文联、剧协等4协会举办刘老先生舞台生活70周年演出活动,演出汇聚了陕西省秦腔界各流派名流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从12月16—19日共演出了4场戏,刘老先生亲自表演了《路遇》和《祭灵》2折,还有权巧民的《柜中缘》;郭明霞、张忠义的《三对面》;任哲中、郝彩凤、舒曼莉的周仁“悔路、回府”;乔新贤、李夕岚等的“放饭”;肖玉玲、陈妙华、全巧民的“花园相会”、“卖水”;张新华、郭葆华的“黄鹤楼”;余巧云的“斩秦英”等折子戏,演得非常好,很精彩,不愧都是名演员,有的还是上过电影的名角。观看演出后,又拜访了名演员李爱琴和张新华,演技方面学员们受到了很好指点。
  1983年3月,县上决定在北大街修建新影剧院,大众会堂后面的四合院拆除,剧团迁至南关大众旅馆临时住宿和排练。11月,位于县城关二小西侧刘家花园北面的剧团新址落成,共有房屋6栋36间,设有170平米排练室,库房、火房等很齐全,县剧团搬入新址后,从此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新排演的节目有:《玉堂春》、《白玉楼》、《彩楼配》、《锄美案》、《碧桃花》、《打虎记》等,为全省各市、县共演出200多场次。
  1987年4月25日,在县文教局会议室由局长贾永承主持召开剧团全体会议,承包人潘竞成、薛宏伟阐述了各自承包方案,由评委打分、剧团人员提问、承包人解答、评委评议,后经领导批准。最后结果潘竞成中标,成为永昌剧团承包团长。从1988年开始,承包期为3年。永昌县剧团实行承包三年期间,共完成戏曲13本,歌舞2台30个节目,经济收入12.22万元。1990年11月份,金昌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委会议决议:成立金昌市艺术团。
  1991年元月11日,副市长唐立贵率艺术团团长等5人来县上宣布市政府决议,永昌县剧团转为金昌市艺术团。固定资产、服装道具、乐器等交于县文教局保管,除5名退休人员留县上外,其余36人中,26人直转入市艺术团,10人由市政府安排市直各部门工作。永昌县剧团随即撤消。从此,永昌县专业演出团体宣告结束。
  自永昌县专业剧团移交金昌市以来,经过业余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永昌群众性文艺演出,依然十分活跃,演出剧目、剧种颇为繁多,组织形式丰富多彩。把文艺演出工作普及到了全县城、乡、厂、矿、社区的每个角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群众思想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史茂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