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24
颗粒名称: 文革期间
分类号: J124
页数: 4
页码: 376-379
摘要: 演出队伍短小精悍,人员少,演员一专多能;十多个人就能演出一台文艺节目,长年在草原牧区为牧民巡回演出,被称之为马背上的宣传队。中央非常赞赏这种演出形式,在全国推广。根据中央指示精神,9月2日,成立了永昌县农村文化工作队,编制16人,主要是为农村服务,无偿为农民送戏上门,隶属县文教卫生局管理,经费由县财政支出。汇演期间,县代表队观摩了其他代表队的演出,地区秦剧团举行了专场示范演出。汇演结束后,获奖节目和新学的节目在大众会堂进行汇报演出。12月份,全国搞串联,县文化队准备徒步串联上北京。走了十五天到达省城兰州后,中央紧急通知不许再搞串联,又被挡了回来。
关键词: 永昌县 文艺演出 文革期间

内容

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推行出了一种新的演出形式——“乌兰牧骑”。演出队伍短小精悍,人员少,演员一专多能;十多个人就能演出一台文艺节目,长年在草原牧区为牧民巡回演出,被称之为马背上的宣传队。中央非常赞赏这种演出形式,在全国推广。根据中央指示精神,9月2日,成立了永昌县农村文化工作队(简称文化队),编制16人,主要是为农村服务,无偿为农民送戏上门,隶属县文教卫生局管理,经费由县财政支出。刚组建只有范秀春、姚兰英、戴发寿、沈寿民4人,在南街文化馆内活动,暂时由文化馆代管。因人员少无法演出,每天只能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早晚练功。1966年元月,新组建的县农村文化工作队正式开始演出,参加了武威地区7个县和地区隶属单位、厂矿共15个代表队的文艺汇演。汇演期间,县代表队观摩了其他代表队的演出,地区秦剧团举行了专场示范演出。县文化队向武威秦剧团学习了小陇剧《钉锅》、小话剧《灵活处理》、表演唱《社教新歌》三个节目。汇演结束后,获奖节目和新学的节目在大众会堂进行汇报演出。当时的县委书记吴柯同志对县文化工作队非常重视,那年3月份调来了县委秘书姚登寿担任县文化队队长,又调来了陈世积、史茂忠、王秀珍、李兰英、徐雁6人,壮大了队伍,与原来的人员共计12人。队址由文化馆迁至大众会堂后面四合院,演出地点在大众会堂。5月份,县上从兰州调来了省戏校的老师张新康担任导演,省秦剧团的鼓师常兴才担任打击乐器,文希成、苗兴芳夫妇担任演员,这时文化工作队已有16人,已能排练演出中、小型节目。排练演出的主要节目有:小歌剧《老保管》、《新媳妇来了》,舞蹈《女社员》等一些小型节目。8月份,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颁布以后,永昌也跟全国一样,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于是,永昌处于无政府状态,群众斗群众,揪“走资派”,揪“三家村”黑店,抓“小邓拓”,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破“四旧”,打倒“祖师爷”群众运动轰轰烈烈。文化教育系统内文教局长曹希曾被打成走资派,挂牌游行。文化馆长朱子云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文化队内张新康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常兴才被子打成“祖师爷”;文希成夫妇是老演员被打成了传播“封资修”急先锋。经过一段时间批斗之后,11月份,这四个人都被下放到了陕西老家当了农民。12月份,全国搞串联,县文化队准备徒步串联上北京。白天行军,晚上在住宿休息地点为群众宣传演出。走了十五天到达省城兰州后,中央紧急通知不许再搞串联,又被挡了回来。
  1967年,这一年是下乡巡回演出的一年,为了“抓革命促生产”配合春耕生产,县文化队开始送戏下乡。演出是乌兰牧骑式的,不接送、不坐车,节目是具有战斗性短小精悍的小节目,演员背着自己的服装、乐器、道具、汽灯和幕布徒步行军。每到一处,下午装台,晚上演出,次日饭后向下一地行进。吃住在社员家,按县里的统一规定,每个队员每天交给所住农户家1斤粮票4毛钱作为伙食费。
  春天的永昌农村,风沙天气特别多,几乎每天都在刮大风,队员们常常顶着呼呼的大风,迈着蹒跚的步履,行进在弥漫着沙尘的乡村小道上。可队员们个个都满怀革命热情,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精心演好每一个节目,圆满完成了配合春耕生产的演出任务。
  10月20日,县上发生了武斗事件。“红总司”的人打死了“红筹会”的三个农民,县城内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很不稳定。
  196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不断深入,永昌和全国一样,“派性”很严重。文艺方面,全国只允许上演八个“样板戏”,全国所有的电台都在播放八个“样板戏”,还有符合宣传毛泽东思想“革命性”和“战斗性”很强的其他小型节目。
  4月份,县文化队在全县抽调了同一派别的几个公社、机关、学校的文艺爱好者:路玉昌、邵维国、张建华、肖尚德、梅泽普等20多人和文化队的10多人一起,排演了大型歌舞剧《收租院》;并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移植为大型陇剧一同上演。《收租院》的主要演员为:范秀春扮演二妹子;蒲安国扮演瞎子老汉;梅泽普扮演刘文彩;王英锐扮演狗腿子;肖尚德扮演张铁匠;王秀珍扮演老阿婆;刘玉林扮演游击队长;秦芳林扮演小孙女;朗诵:贾秀珍。《红灯记》中的主要演员:蒲安国扮演李玉和;王秀珍扮演李奶奶;范秀春扮演李铁梅;刘玉林扮演鸠山;肖尚德扮演磨刀人;戴发寿扮演王连兴举;李兰英扮演慧莲。5月份,这2部戏在县城轮流上演,一举打响,演出效果非常好,观众反应强烈,轰动了全县。6月份到河西堡武运司礼堂和永昌电厂礼堂演出了十几场,观众非常热情,场场暴满。7月份,赴金川演出,在“886”厂俱乐部(现金川公司文化宫)上演。那时,“886”厂批斗“走资派”、“牛鬼蛇神”也很利害,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位被批斗者不堪受辱,爬上北京路一处高压变压器被烧焦的惨状。“造反派”还说他是死有余辜。
  1969年,全国各地都在普及“革命样板戏”,县文化队的演出也以“革命样板戏”为主,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选场“接受任务”、“痛说革命家史”;《沙家浜》选场“智斗”、“军民鱼水情”;《智取威虎山》选场“深山问苦”等。尤其是史茂忠同志用京胡自拉自唱的京剧“样板戏”唱段,很受广大群众欢迎,无论走到哪里演出,总是掌声不断,常常连续返场二、三次。就连武威歌舞团的同行们都在称赞,也很佩服。7月份,县委吴柯书记亲自率领文化队到山丹军马总场慰问演出,场部干部职工热烈欢迎,演员们满怀热情,演出非常成功,所演节目获得高度评价。
  1970年元旦期间,县“革委会”派县文化队到嘉峪关驻军部队进行拥军慰问演出,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部队首长还陪同全体队员参观了嘉峪关城楼。慰问演出回来不久,文化队被下放到县“五七干校”劳动。在队员们情绪极其低落,心情非常沮丧之时,广播里传来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东方红乐曲响彻祖国大地,队员们欢欣鼓舞,唱啊!跳啊!举杯庆祝,直到深夜还聚在一起久久不愿离去。
  11月中旬,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来永昌演出,在大众会堂上演了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钢琴伴唱《红灯记》。历史以来勤劳朴实的永昌人民观看这样高水平的演出实属第一次。那时,永昌县城内没有一架钢琴,许多人从来没见过钢琴,甚至还有人从就不知道什么叫钢琴。对于芭蕾舞的脚尖功夫更是惊叹不已,演员完成的每一个动作都觉得神奇无比,不可思议,跳这样舞蹈的演员,在永昌广大观众的心中就像天使一样。观众们满怀热情带着好奇心,争先恐后观看演出,演出场内座无虚席,走廓里到处挤满了观众,演出从开始到结束,掌声雷动,贺彩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礼堂。
  1976年春节后,省编委、省文化厅联合发文,要在全省各县组建30人左右的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工作队。县文教局组建了赵兴全任组长、史茂忠、刘玉林、张新康、杨忠等人组成的筹备小组。为了物色演员和乐队人员,县上举办了“文艺骨干学习班”。在全县范围内抽调文艺方面有特长的人员参加培训,并排练节目,编排出的小秦剧《撤车》(王萌鲜编剧,史茂忠作曲),小歌舞《双手开出大寨田》等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11个。于5月5日作为永昌县代表队参加了武威地区“农业学大寨”文艺汇演。5月24日全县在六坝公社举行“农业学大寨”现场大会,参加汇演所有代表队都参加了演出。运送演员的车辆有50多辆,场面非常壮观。演出分为三个场地:大会主会场、公社大院为第一演出场地;六坝学校为第二演出场地;医院为第三演出场。地每个场地由六个代表队轮流演出。这天六坝街道红旗招展,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参加演出的有舞蹈《你追我赶学大寨》、《金色的种子》、《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阿依娜上大学》、扳胡独奏《秦川新歌》、扬琴独奏《浏阳河》、小陇剧《管得好》等各种类型的节目14个。
  1976年11月1日,当时组建几年的永昌县文化工作队宣告正式成立。系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款,隶属县文教局领导,演出不收费。赵兴全担任队长,筹备组成员组成队委会。当时没有队址,县委决定文工队到“五七干校”暂时落脚,作为临时队址开展业务工作。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史茂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