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文艺演出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21
颗粒名称: 永昌文艺演出纪略
分类号: J124
页数: 7
页码: 375-3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文艺演出,包括建国前、建国初期、文革期间、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演出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文艺演出 戏曲

内容

建国前
  永昌的文艺演出,包括戏曲、音乐、歌舞等几方面。戏曲演出历史较长,歌舞、曲艺等形式解放以后才出现。清末,县城即有戏班。民初,永昌有少数民间艺人自发组织,演出一些地方小戏。民国二十(1931)年以后,民间艺人陈明德等人组织秦腔戏班,串联本县及各地艺人搭班唱戏,流动演出,演出秦腔古装历史戏,在永昌及附近各县唱红。有时也有外地戏班来永昌演出的情形。如:民国三十(1941)年,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来永昌县视察时,县上邀请了当时正在永昌演出的凉州“永和社”名角——河西著名须生演员,人称“西路把式”的徐明德先生,为于老演唱了拿手秦腔唱段。抗战胜利后,永昌的戏剧演出日渐盛行,东街体育场经常有秦腔剧目演出。1948年夏,凉州韩伯岑、韩玉兰兄妹的韩家戏班来永昌唱戏。在县城东街东会馆(阁老府)里面的雨伞顶戏台上演出秦腔大戏,演员演技精湛、灯光精美、服装漂亮,让人耳目一新,演出效果远远高于本地戏班,很受广大群众欢迎,场场瀑满,在永昌红了一段时间。
  建国初期
  1949年9月,永昌解放以后,当时是新旧政府交替阶段,经济正在恢复,社会秩序趋于好转之中,看戏的人很少。1950年,随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逐渐好转,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渐迫切,戏班恢复了演出。但不是经常性,时断时续。因为当时永昌中学组织了学生演出队,经常在东大街体育场公演现代戏剧及歌舞节目,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东方红》、《志愿军战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白毛女》、《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大型眉户剧《血泪仇》、《三世仇》等经典作品演唱。每个演员都能很好地进入角色,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生动逼真,感染力强,很能打动观众,很多观众观看时已完全入戏,每到感动之处常常潸然泪下。《白毛女》中郭秀春扮演喜儿,张德丰扮演杨白劳,史茂才扮演穆仁智,王志敬扮演黄世仁,潘秀英扮演黄母。文艺演出,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
  1956年5月1日,永昌县“五一”剧团成立了,演职人员三十多人,剧团首任书记马学文,团长窦世昌,副团长尹慧珠,导演裴尚卿,主要演员有:窦世昌(须生)、尹慧珠(正旦)、裴尚卿(老生)、王林全(小生)、赵守廉(小生)、陈学芳(小生)、张万顺(丑)等;学员有:王秀珍、范秀春、李兰英、杨发桂等;板鼓:王有恒;板胡:陈世积、陈玉德;舞美:黄钟文;大衣箱陆永寿;常演剧目:《火焰驹》、《法门寺》、《十五贯》、《游龟山》、《铡美案》等20多部传统历史剧和《林海雪原》、《党的女儿》等现代秦剧。1958年,西街大众会堂(现在的新华书店)落成后,“五一”剧团迁至新剧院演出。会堂后面还建有一个四合院,供演职人员住宿。1960年,“五一”剧团参加了甘肃省现代戏会演,自创眉胡现代剧《碧水金浪》(陈玉德编剧,陈世积作曲)获音乐创作奖。同年,演员窦世昌参加了甘肃省首届青年演员传统折子戏《拆书》表演,荣获表演奖。1960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滑坡,人民生活困难,于1962年8月剧团宣布撤消。人员除原来调入的国家公职人员重新安排工作外,其余人员全部精简。
  文革期间
  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推行出了一种新的演出形式——“乌兰牧骑”。演出队伍短小精悍,人员少,演员一专多能;十多个人就能演出一台文艺节目,长年在草原牧区为牧民巡回演出,被称之为马背上的宣传队。中央非常赞赏这种演出形式,在全国推广。根据中央指示精神,9月2日,成立了永昌县农村文化工作队(简称文化队),编制16人,主要是为农村服务,无偿为农民送戏上门,隶属县文教卫生局管理,经费由县财政支出。刚组建只有范秀春、姚兰英、戴发寿、沈寿民4人,在南街文化馆内活动,暂时由文化馆代管。因人员少无法演出,每天只能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早晚练功。1966年元月,新组建的县农村文化工作队正式开始演出,参加了武威地区7个县和地区隶属单位、厂矿共15个代表队的文艺汇演。汇演期间,县代表队观摩了其他代表队的演出,地区秦剧团举行了专场示范演出。县文化队向武威秦剧团学习了小陇剧《钉锅》、小话剧《灵活处理》、表演唱《社教新歌》三个节目。汇演结束后,获奖节目和新学的节目在大众会堂进行汇报演出。当时的县委书记吴柯同志对县文化工作队非常重视,那年3月份调来了县委秘书姚登寿担任县文化队队长,又调来了陈世积、史茂忠、王秀珍、李兰英、徐雁6人,壮大了队伍,与原来的人员共计12人。队址由文化馆迁至大众会堂后面四合院,演出地点在大众会堂。5月份,县上从兰州调来了省戏校的老师张新康担任导演,省秦剧团的鼓师常兴才担任打击乐器,文希成、苗兴芳夫妇担任演员,这时文化工作队已有16人,已能排练演出中、小型节目。排练演出的主要节目有:小歌剧《老保管》、《新媳妇来了》,舞蹈《女社员》等一些小型节目。8月份,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颁布以后,永昌也跟全国一样,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于是,永昌处于无政府状态,群众斗群众,揪“走资派”,揪“三家村”黑店,抓“小邓拓”,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破“四旧”,打倒“祖师爷”群众运动轰轰烈烈。文化教育系统内文教局长曹希曾被打成走资派,挂牌游行。文化馆长朱子云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文化队内张新康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常兴才被子打成“祖师爷”;文希成夫妇是老演员被打成了传播“封资修”急先锋。经过一段时间批斗之后,11月份,这四个人都被下放到了陕西老家当了农民。12月份,全国搞串联,县文化队准备徒步串联上北京。白天行军,晚上在住宿休息地点为群众宣传演出。走了十五天到达省城兰州后,中央紧急通知不许再搞串联,又被挡了回来。
  1967年,这一年是下乡巡回演出的一年,为了“抓革命促生产”配合春耕生产,县文化队开始送戏下乡。演出是乌兰牧骑式的,不接送、不坐车,节目是具有战斗性短小精悍的小节目,演员背着自己的服装、乐器、道具、汽灯和幕布徒步行军。每到一处,下午装台,晚上演出,次日饭后向下一地行进。吃住在社员家,按县里的统一规定,每个队员每天交给所住农户家1斤粮票4毛钱作为伙食费。
  春天的永昌农村,风沙天气特别多,几乎每天都在刮大风,队员们常常顶着呼呼的大风,迈着蹒跚的步履,行进在弥漫着沙尘的乡村小道上。可队员们个个都满怀革命热情,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精心演好每一个节目,圆满完成了配合春耕生产的演出任务。
  10月20日,县上发生了武斗事件。“红总司”的人打死了“红筹会”的三个农民,县城内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很不稳定。
  196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不断深入,永昌和全国一样,“派性”很严重。文艺方面,全国只允许上演八个“样板戏”,全国所有的电台都在播放八个“样板戏”,还有符合宣传毛泽东思想“革命性”和“战斗性”很强的其他小型节目。
  4月份,县文化队在全县抽调了同一派别的几个公社、机关、学校的文艺爱好者:路玉昌、邵维国、张建华、肖尚德、梅泽普等20多人和文化队的10多人一起,排演了大型歌舞剧《收租院》;并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移植为大型陇剧一同上演。《收租院》的主要演员为:范秀春扮演二妹子;蒲安国扮演瞎子老汉;梅泽普扮演刘文彩;王英锐扮演狗腿子;肖尚德扮演张铁匠;王秀珍扮演老阿婆;刘玉林扮演游击队长;秦芳林扮演小孙女;朗诵:贾秀珍。《红灯记》中的主要演员:蒲安国扮演李玉和;王秀珍扮演李奶奶;范秀春扮演李铁梅;刘玉林扮演鸠山;肖尚德扮演磨刀人;戴发寿扮演王连兴举;李兰英扮演慧莲。5月份,这2部戏在县城轮流上演,一举打响,演出效果非常好,观众反应强烈,轰动了全县。6月份到河西堡武运司礼堂和永昌电厂礼堂演出了十几场,观众非常热情,场场暴满。7月份,赴金川演出,在“886”厂俱乐部(现金川公司文化宫)上演。那时,“886”厂批斗“走资派”、“牛鬼蛇神”也很利害,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位被批斗者不堪受辱,爬上北京路一处高压变压器被烧焦的惨状。“造反派”还说他是死有余辜。
  1969年,全国各地都在普及“革命样板戏”,县文化队的演出也以“革命样板戏”为主,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选场“接受任务”、“痛说革命家史”;《沙家浜》选场“智斗”、“军民鱼水情”;《智取威虎山》选场“深山问苦”等。尤其是史茂忠同志用京胡自拉自唱的京剧“样板戏”唱段,很受广大群众欢迎,无论走到哪里演出,总是掌声不断,常常连续返场二、三次。就连武威歌舞团的同行们都在称赞,也很佩服。7月份,县委吴柯书记亲自率领文化队到山丹军马总场慰问演出,场部干部职工热烈欢迎,演员们满怀热情,演出非常成功,所演节目获得高度评价。
  1970年元旦期间,县“革委会”派县文化队到嘉峪关驻军部队进行拥军慰问演出,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部队首长还陪同全体队员参观了嘉峪关城楼。慰问演出回来不久,文化队被下放到县“五七干校”劳动。在队员们情绪极其低落,心情非常沮丧之时,广播里传来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东方红乐曲响彻祖国大地,队员们欢欣鼓舞,唱啊!跳啊!举杯庆祝,直到深夜还聚在一起久久不愿离去。
  11月中旬,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来永昌演出,在大众会堂上演了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钢琴伴唱《红灯记》。历史以来勤劳朴实的永昌人民观看这样高水平的演出实属第一次。那时,永昌县城内没有一架钢琴,许多人从来没见过钢琴,甚至还有人从就不知道什么叫钢琴。对于芭蕾舞的脚尖功夫更是惊叹不已,演员完成的每一个动作都觉得神奇无比,不可思议,跳这样舞蹈的演员,在永昌广大观众的心中就像天使一样。观众们满怀热情带着好奇心,争先恐后观看演出,演出场内座无虚席,走廓里到处挤满了观众,演出从开始到结束,掌声雷动,贺彩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礼堂。
  1976年春节后,省编委、省文化厅联合发文,要在全省各县组建30人左右的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工作队。县文教局组建了赵兴全任组长、史茂忠、刘玉林、张新康、杨忠等人组成的筹备小组。为了物色演员和乐队人员,县上举办了“文艺骨干学习班”。在全县范围内抽调文艺方面有特长的人员参加培训,并排练节目,编排出的小秦剧《撤车》(王萌鲜编剧,史茂忠作曲),小歌舞《双手开出大寨田》等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11个。于5月5日作为永昌县代表队参加了武威地区“农业学大寨”文艺汇演。5月24日全县在六坝公社举行“农业学大寨”现场大会,参加汇演所有代表队都参加了演出。运送演员的车辆有50多辆,场面非常壮观。演出分为三个场地:大会主会场、公社大院为第一演出场地;六坝学校为第二演出场地;医院为第三演出场。地每个场地由六个代表队轮流演出。这天六坝街道红旗招展,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参加演出的有舞蹈《你追我赶学大寨》、《金色的种子》、《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阿依娜上大学》、扳胡独奏《秦川新歌》、扬琴独奏《浏阳河》、小陇剧《管得好》等各种类型的节目14个。
  1976年11月1日,当时组建几年的永昌县文化工作队宣告正式成立。系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款,隶属县文教局领导,演出不收费。赵兴全担任队长,筹备组成员组成队委会。当时没有队址,县委决定文工队到“五七干校”暂时落脚,作为临时队址开展业务工作。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2月,排练出了小型独幕歌剧《三月三》。4月底排练出了著名大型经典歌剧《江姐》。主演角色是:陈萱扮演江姐;高华萍扮演双枪老太婆;田小平扮演孙明霞;周敬伟扮演华为;邢建喜扮演沈养斋;薛宏伟扮演甫志高。5月份,正式上演,演出非常成功。6月份到金川镇演出,在八冶俱乐部演出20多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直好评。7月开始,国家允许传统历史古装戏曲上演。8月,武威地区秦剧团来永昌演出全本古装秦剧《十五贯》,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连演数场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真是一票难求,特别是入场时人挤得水泄不通,因为古装戏已经禁锢了二十几年,开放后,人们觉得很新鲜又亲切,年轻人又没怎么见过,感到很好奇。9月份,省秦剧团又来永昌演出,由著名旦角演员王晓玲主演《玉堂春》、著名须生演员温景学主演《辕门斩子》等戏。因礼堂观众太多无法容纳,就在西街体育场演出(现文化健身广场)。观众看戏的热情非常火爆,掀起了一股观看传统古装戏的热潮,由于当时的这种形势,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古装戏的渴望和需求,县文工队经过领导小组筹划,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时得到县上领导的大力支持,于10月下旬,开始转入排演古装秦腔历史戏。11月,排出了《二堂献杯》、《断桥》、《柜中缘》、《辕门斩子》4部折子戏演,从演古装戏起,开始售票演出,每张票3毛钱。这时,常兴财同志也已平凡分配到队里工作,担任板鼓师,板胡主奏由乐队队长史茂忠担任。并积极物色招聘以前唱过戏的老秦腔演员。
  1979年春节,队长杨发夫带领已经转型唱秦腔的县文工队全体演职人员到西安观摩学习。观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主演的大型秦剧《窦娥冤》,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瑞芳主演的碗碗腔《枫络池》等5部戏,并索要了《窦娥冤》的剧本和曲谱。观摩结束回到县上后,陆续调(招)了窦世昌(须生)、董国仁(二花脸)、杨万林(大花脸)、吴秀珍(须生)、张万顺(小生)、陈雪芳(小生)、尹慧珠(正旦)、杨发桂(小生);落实政策归队的谢星河(须生)、吴进元(须生)、赵国忠(舞美)共11人,这时演职人员已达46人。先后排演了《三滴血》、《游龟山》、《出棠邑》、《法门寺》《窦娥冤》、折子戏《斩秦英》、《杀狗劝妻》、《杀庙》等。《窦娥冤》中范秀春扮演窦娥;谢星河扮演窦天章;高倾萍扮演蔡婆婆;邢建喜扮演张驴儿;杨万林扮演姚杌;薛宏伟扮演赛卢医;樊兰英扮演小窦娥。年底又排出了陕西商洛花鼓戏《屠夫状元》。
  1981年上半年排演了传统戏《周仁回府》、《劈山救母》、《五典坡》、《蜜蜂计》等剧目。下半年排演了新历史剧《狱卒平冤》、《金麒麟》、《关公斩子》、《吕后梦》(王萌鲜编剧)等剧目。7—8月,到古浪、天祝、永登、兰州西固区巡回演出。8月下旬,由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带领的电影《牧马人》摄制组来永昌拍摄影片中的部分场景,来的主要演员有:丛珊、朱世茂、牛犇等。在北街面对钟古楼处,演员正式作戏现场拍摄,永昌剧团周敬伟等6人选拔为群众演员,参加了部分场景拍摄。11月,剧团派史茂忠、张新康到西安招收秦腔演员。经过40多天的辛苦奔波,于1982年元月10日招收了郭红霞(正旦)、王红梅(正、小旦)、魏娟(小旦)、曹美蓉(小生)、解晓鹏(丑)5名青年演员。这期间,拜访了陕西著名老艺人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老先生,当时刘老87岁,正赶上陕西省文联、剧协等4协会举办刘老先生舞台生活70周年演出活动,演出汇聚了陕西省秦腔界各流派名流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从12月16—19日共演出了4场戏,刘老先生亲自表演了《路遇》和《祭灵》2折,还有权巧民的《柜中缘》;郭明霞、张忠义的《三对面》;任哲中、郝彩凤、舒曼莉的周仁“悔路、回府”;乔新贤、李夕岚等的“放饭”;肖玉玲、陈妙华、全巧民的“花园相会”、“卖水”;张新华、郭葆华的“黄鹤楼”;余巧云的“斩秦英”等折子戏,演得非常好,很精彩,不愧都是名演员,有的还是上过电影的名角。观看演出后,又拜访了名演员李爱琴和张新华,演技方面学员们受到了很好指点。
  1983年3月,县上决定在北大街修建新影剧院,大众会堂后面的四合院拆除,剧团迁至南关大众旅馆临时住宿和排练。11月,位于县城关二小西侧刘家花园北面的剧团新址落成,共有房屋6栋36间,设有170平米排练室,库房、火房等很齐全,县剧团搬入新址后,从此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新排演的节目有:《玉堂春》、《白玉楼》、《彩楼配》、《锄美案》、《碧桃花》、《打虎记》等,为全省各市、县共演出200多场次。
  1987年4月25日,在县文教局会议室由局长贾永承主持召开剧团全体会议,承包人潘竞成、薛宏伟阐述了各自承包方案,由评委打分、剧团人员提问、承包人解答、评委评议,后经领导批准。最后结果潘竞成中标,成为永昌剧团承包团长。从1988年开始,承包期为3年。永昌县剧团实行承包三年期间,共完成戏曲13本,歌舞2台30个节目,经济收入12.22万元。1990年11月份,金昌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委会议决议:成立金昌市艺术团。
  1991年元月11日,副市长唐立贵率艺术团团长等5人来县上宣布市政府决议,永昌县剧团转为金昌市艺术团。固定资产、服装道具、乐器等交于县文教局保管,除5名退休人员留县上外,其余36人中,26人直转入市艺术团,10人由市政府安排市直各部门工作。永昌县剧团随即撤消。从此,永昌县专业演出团体宣告结束。
  自永昌县专业剧团移交金昌市以来,经过业余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永昌群众性文艺演出,依然十分活跃,演出剧目、剧种颇为繁多,组织形式丰富多彩。把文艺演出工作普及到了全县城、乡、厂、矿、社区的每个角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群众思想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系金昌市文化局退休干部,永昌文艺界老前辈、老艺人,永昌文艺演出亲历者)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史茂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