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人民的抗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19
颗粒名称: 永昌人民的抗战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1
页码: 370-371
摘要: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永昌民众的极大愤懑,永昌县城乡掀起了空前的抗日救国运动。这些永昌籍战士,入伍后到西安远征军教导第四团接受军事训练。李其善和刘锦云编入军部通信营,何庆胜编入三十八师,赵殿玉和包得温编入三十师,直接投入对日军作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篇章。在抗日战争前期,中国的抗日军用物资极为缺乏,这时前苏联伸出援助之手。为了保证援华物资及时送到前线,甘肃各县民众日夜赶建甘新公路,永昌县为此出人工7万多个,出车工3000多辆,耗用木料、砖石等材料不计其数。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永昌县负担抗日军粮800多万斤,不少人为此毁家纾难。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永昌县 抗日英雄

内容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永昌民众的极大愤懑,永昌县城乡掀起了空前的抗日救国运动。
  1941年初,正在永昌中学(今永昌一中的前身)读书的青年学生赵殿玉(今城关镇赵家庄人)、何庆胜(今城关镇人)、刘锦云(今金川区宁远堡镇人)和云川镇中学中心国民学校当教师的包得温、李其善(今焦家庄乡梅家寺村人)等师生,积极响应抗日救国号召,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参加了抗日远征军。这些永昌籍战士,入伍后到西安远征军教导第四团接受军事训练。年底,军训结束后,全部开赴云南昆明,由盟国空运到缅甸战线,被编入由孙立人任军长的新一军。李其善和刘锦云编入军部通信营,何庆胜编入三十八师,赵殿玉和包得温编入三十师,直接投入对日军作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篇章。
  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抗战中,永昌县先后征兵2650余人,多数开赴抗日战场。其中140多人牺牲沙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北海子修建了永昌籍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堂,蒋介石亲笔为纪念堂题写了匾额,足见永昌儿女为抗日战争所作的巨大贡献。
  1938年,日本飞机轮番轰炸兰州,为防备黄河铁桥被日寇炸毁而中断甘新交通线,永昌民众用芨芨草拧成碗口粗的草绳3500余丈,以备建黄河浮桥使用。在1941年到1944年这段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日子里,永昌县东寨乡民众,让出大量土地安置抗日伤残军人400多人,同时安置河南黄泛区难民600余人。
  在抗日战争前期,中国的抗日军用物资极为缺乏,这时前苏联伸出援助之手。为了保证援华物资及时送到前线,甘肃各县民众日夜赶建甘新公路,永昌县为此出人工7万多个,出车工3000多辆,耗用木料、砖石等材料不计其数。1938年到1941年间,永昌县动员骆驼300多峰,驮运20余万斤羊毛、驼毛到星星峡与安西等地,交换、接运苏联援华的汽油、炮弹等军用物资支援抗日前线。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永昌县负担抗日军粮800多万斤,不少人为此毁家纾难。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史振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