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昌小水电发展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900
颗粒名称: 一、永昌小水电发展概述
分类号: TV742
页数: 3
页码: 350-352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利的国家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的西汉王朝后期,中国就有了利用水力舂米的记载。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水力发电落在了世界的后面。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已开始把水力用来发电,但直到1905年7月,我国才在台湾省淡水河支流新店溪建成了龟山水电站,装机为500KW,这是我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水电站。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大陆只建成了云南石龙坝、四川洞窝、西藏夺地等6个小水电站,总容量仅2600千瓦左右。地表水资源达5.041亿立方米,河流坡降大,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0.5万KW,可开发利用量11.33万KW,已建成中小型水库五座,总库容2.15亿立方米,为永昌县小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 永昌县 水电事业 发展概述

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利的国家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的西汉王朝后期,中国就有了利用水力舂米的记载。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水力发电落在了世界的后面。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已开始把水力用来发电,但直到1905年7月,我国才在台湾省淡水河支流新店溪建成了龟山水电站,装机为500KW,这是我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水电站。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大陆只建成了云南石龙坝、四川洞窝、西藏夺地等6个小水电站,总容量仅2600千瓦左右。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武威,西迎张掖。县境东西长约144公里,南北宽144.8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总人口25.21万人。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平川、戈壁、绿洲相连,最高海拔1452米,最低海拔444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永昌县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18条,尤以发源于祁连山和焉支山(又名大黄山)冰川融水汇聚而成的东、西大河为代表。地表水资源达5.041亿立方米,河流坡降大,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0.5万KW,可开发利用量11.33万KW,已建成中小型水库五座,总库容2.15亿立方米,为永昌县小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永昌人民勤劳勇敢,富有智慧。隋唐时就有水磨磨面的历史,民国初期全县有水磨125盘。1958年,随着全国兴办小水电的热潮,在城郊的北海子、梅家寺和杏树庄等地打坝筑渠,自制木制压力管、水轮机,建造水电站。
  1958年12月,北海子电站建设完工,安装机组为武汉出厂的卧式交流水力发电机一台,容量100千瓦/时,使用资金10.87万元。年发电量约10万kw/h,供县委,人委、武装部、公安局、邮电局、医院等照明用电。电站设计度水管用东北红松木组成,因夏季白天农用水停机,日晒暴烈漏水,冬天结冰,维护困难。1963年把木制管拆除,改修为水泥管,解决了漏水和结冰的问题。
  1959年梅家寺水电站建成发电,装机容量12千瓦,年发电量月6万kw/h。使用资金12万元。1959年还建成了杏树庄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年发电量0.75万kw/h。使用资金5万元。
  电站建成初期归工交局管理,1961年后划归水利局管理。
  北海子等电站的建成,使永昌人民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用上了电灯,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为后来建设较大规模的水电站积累了经验。
  从北海子水电站兴建发电开始,永昌县一直没有停止过小水电开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先后投资建设五坝水电站、大泉水库一号、二号水电站等。
  1968年7月,河西堡电厂在永昌东门外修建变电所开始供电。这些小水电逐步退出了永昌县水能发电的历史舞台,人员移交变电所。
  永昌县真正意义上的小水电开发建设,始于1984年4月倚皇城水库大坝而建的皇城水电站,水电站装机容量3×1250kw,设计水头33米,引水流量14.58立方米/秒,设计年发电量1720万kwh,工程总投资336万元,于1986年9月建成并网发电。皇城水库电站的建成,是永昌县小水电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经过勘测研究,永昌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依托金川峡水库和东大河水系自然落差大的有利条件,1987—1990年建成装机容量2×800kw,设计年发电量710万kwh,工程总投资为428.14万元的金川峡水电站和装机容量3×500kw,设计年发电量850万kwh,工程总投资为522.09万元的头坝三号水电站。
  1990年,永昌县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初级县,作为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的骨干电源工程,位于永昌县东大河水系的头坝一号水电站借势而生。水电站装机容量3×1600kw,设计年发电量2596万kwh,工程总投资1128万元,于1993年5月建成并网发电。头坝一号水电站工程先后获省建委优质工程奖,国家水利部科技进步四等奖。永昌县解放以来第一次水利建设先进交流会——甘肃省电气化建设现场会在永昌召开,该电站的建设是永昌县水电站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1998年6月接头坝一号水电站尾水动工兴建头坝二号水电站,该电站装机容4×800kw,设计年发电量1256万kwh,工程总投资2260万元,于2000年5月建成并网发电。
  2001年10月,永昌县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全国四百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这既是一种肯定,也是永昌县小水电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难得的契机。对此,金昌市、永昌县两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永昌县电气化建设规划,并成立了“永昌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下设永昌县农村电气化建设办公室。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具有法人资格的“永昌县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与永昌县农村电气化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全县小水电站的经营管理、水电资源的开发、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接着,位于东大河流域最末端的丁家峡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该电站是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项目之一电源工程,装机容量3×1000kw,设计年发电量1298万kwh,工程概算投资2858万元。该水电站于2009年1月竣工并网发电。
  2004年底,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受永昌县委托,对县域水能资源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勘测、设计,编制完成了《永昌县东西大河(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二坝渠)水力资源梯级开发规划报告》,根据《规划报告》,永昌县编制完成了“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正是有了正确、前瞻的决策和科学、系统的规划,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更有县委、县政府敢于为先,冲破束缚,采用国家、地方、集体、社会、外资五轮驱动的筹资政策,出台集资办电、引资办电、税赋优惠等政策措施。坚持“谁建、谁有、谁受益”的开发原则,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力地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激发了外商投资开发小水电的热情。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短短十年间,大干沟水电站,东河湾水电站,二坝渠梯级水电站、西大河水电站等相继建成投产。截至2014年底,全县已建成并网发电的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达62850kw,年发电量达20001万kwh;在建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达30000kw。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存荣
责任者
冉玉军
责任者
孙其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