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创新发展方式 全方位开发电力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86
颗粒名称:
创新发展方式 全方位开发电力资源
分类号:
TM61
页数:
4
页码:
328-3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创新发展方式,全方位开发电力资源,主要包括水电资源、煤电资源、风电资源、光伏发电资源等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电力资源
煤电资源
内容
电力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由水能、煤炭、风力、太阳能等一次能源转化而成的新型高效、环保的二次能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永昌县地处祁连山北麓,境内煤炭有一定储量,水系相对集中,光照充足且地处风电走廊中部,风、光点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已开发利用或正在开发利用的电力资源有水力资源、煤炭、风力及太阳能,其中,以水力资源、煤炭资源开发为主,风电、光伏发电方兴未艾,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永昌县电力的兴起,始于20世纪1950年代。国家“一五”到“三五”期间,随着甘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用电需要,永昌县的小水电开发、河西堡地区小型火力发电厂的兴起,尤其是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开发国家大型镍矿服务的永昌电厂开工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发电,永昌地区电力工业发展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以后,永昌发电公司三期技术改造工程、四期“上大压小”工程相继于1993年、2009年竣工,装机容量成倍增加。其次,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近年来,永昌县依托河西风电走廊东段风电资源,地域广阔、日照充足所形成的光电资源,以及区域性水电资源,大力开发电力资源,形成水、火、风、光“四轮驱动”齐头并进的电力资源开发格局,为永昌地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其显著的作用。
水电资源
永昌地区水能资源相对集中,境内有大小河流18条,主要发源于祁连山脉和焉支山(又名大黄山)脉。河流形成依靠山区自然降水汇集和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以东、西大河为主要河流,具有海拔高、坡度大,流程短等特点。主要河道呈由南向北流向,分别流经永昌县境内,地表水资源5.041亿立方米。
永昌县境内水源出口(南部祁连山、大黄山)海拔2830米,至下游(金川河)1805米,自然落差1025米,依势形成东大河、西大河流域,河道流经的山间峡谷蕴藏着一定的水能资源。同时,以地势和水资源使用特点,修建有引水渠道,形成一定蓄水落差,具备规模化水电开发优势。截止2009年,永昌县境内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2.15亿立方米,其中:皇城水库8000万立方米,西大河水库6800万立方米,金川峡水库6500万立方米,老人头水库120万立方米,大泉水库120万立方米,为开发利用县域内水能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多年来,永昌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电气化县建设”、“以电代燃料”、“电能替代”生态保护工程、水电农村电气化工程深入实施的大好机遇,全面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建设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并委托甘肃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对境内水电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论证。经勘探论证,全县水电资源蕴藏量20.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电资源量11.5万千瓦。现已建成小水电站16座,总装机容量6.04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52.56%:在建小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0.7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52%,水电资源开发有进一步发展前景。
煤电资源
随着能源开发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火力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煤炭资源作为火力发电的主要原料之一,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永昌地区煤炭储量并不丰富,现已探明煤炭储量约为8497万吨,可采煤层厚度0.8~1.2米,主要分布于境内的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及周边山区,以县办煤矿、乡镇、村队及个体联营小煤窑为主体,进行小规模开采。
永昌地区煤炭资源开发,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新起点,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煤炭资源蕴藏量小,矿源开采布点多,截止2009年,全市己建成国营、乡镇、村办及私营小煤窑19家,其中:个体煤矿年开采量均在6万吨以下,现以形成规模开采。从己探明的储量看,煤炭种类较少,生成年代较晚,炼焦用煤、无烟煤资源贫乏,火力发电开发利用率不高。
经过资源整合,煤炭资源将得到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对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对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提高县域内资源利用效率,将发挥其独特的煤电资源优势。
风电资源
风电资源因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任何污染,属清洁、可再生能源而被称为“蓝天白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风电技术、上网条件、电价等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开发利用。
永昌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趋倾斜,东面为腾格里沙漠,西面为山地丘陵,自然植被覆盖率小,一年四季只夏季少风,春、秋、冬都属于多风季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永昌县处于河西走廊风库中心地带,西面1000多千米便是被喻为“世界风库”的瓜州,东面的天祝、古浪于上世纪80年代开发利用风电资源。1997年2月17日,永昌县政府委托县供电公司与甘肃省风能开发领导小组签订协议,在永昌境内安装测风塔,对永昌地区风电资源进行观测记录,为开发建设水电、火电之外第三大清洁能源风能,电能多元化发展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测风记录以及多年来气象部门相关资料显示,永昌县可利用风力发电资源年储量约230万千瓦。境内祁连山北坡、青山堡——白眼墩滩、尖山——岌岭滩——平口峡、绣花庙——水泉子滩为风电资源富集区,该区域地势平坦,电网接入条件便利,适宜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初步测算,4个初选风场可利用风力发电场开发面积约400—500千米2(南山坡、青山堡——白眼墩滩各为100~120千米2,尖山——岌岭滩约180~240千米2,绣花庙——水泉子滩约30千米2),以5万千瓦风力发电场占地10~12千米2计算,可开发风力发电场40~45个。风力发电开发条件充足,是永昌地区继水力发电、火力发电之后新的清洁能源开发途径。上述有利条件为永昌县开发风电资源,跻身“河西走廊风电产业链”行列奠定了良好资源基础。
2012年以来,永昌县立足风电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三峡新能源公司、协合风电投资公司等新能源企业,在我县投资建设风电发电场。截止2014年底,三峡新能源公司水泉子一期49.5兆瓦、黄毛坡49.5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分别于2013年11月、2014年3月建成发电;协合风电投资公司西滩49.5兆瓦风电各项前期工作办结,具备开工条件;白银中凯新能源公司马营口49.5兆瓦风电、协合风电投资公司红山窑49.5兆瓦风电、北京国能公司芨岭滩4×49.5兆瓦风电项目已取得省发改委“路条”,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报告。
光伏发电资源
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力网架及配套设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应用新能源的认识,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能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突出作用。甘肃省首先启动的是5兆瓦光伏并网电站项目,这是大型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是我省再造陆上三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能源应用示范的内容之一。
永昌地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属内陆气候,境内地势开阔,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884.2小时,呈东北向西南逐次减少,其中:以永昌县清河地区,金川区日照时数值较高,太阳能资源开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太阳能总辐射达140.0千卡/平方厘米,戈壁荒漠面积达2855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5.89。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5736MJ/m2,南部山区(沙沟寺,下同)4473MJ/m2。日射总量5月、6月份最多,12月、1月份最少。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884.2小时,南部山区2210.5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6%,南部山区51%。各年相差不大且地势平坦,具备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的优越条件,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截至2014年底,永昌地区已开发形成规模化太阳能蔬菜温棚、地膜种植和牲畜暖棚圈养,并在城乡集镇推广应用太阳能照明、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国家能源产业政策调整,2011年以来,永昌县政府将目光瞄准县境内地域开阔、光照充裕、日照期长等太阳能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光伏发电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浙江正泰新能源公司、三峡新能源公司等光伏发电企业,在县境内河清滩等地投资建设光伏发电场。截止2014年底,河清滩光伏产业园已有4家企业投资开发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365兆瓦,全部建成并网发电,项目完成投资约40亿元,每千瓦投资约1.2万元。
按设计能力,已建成光伏发电场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7万吨,二氧化硫约4000吨,氮氧化合物1350吨,烟尘约2700吨,节能减排和环保效果显著,对永昌地区加快太阳能产业建设,实现电力资源多途径、可持续发展,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等将产生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祁尚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