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调度中枢 实现“一盘棋”运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85
颗粒名称: 构建调度中枢 实现“一盘棋”运行
分类号: TM734
页数: 4
页码: 324-3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电网调度,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 永昌县 调度中枢 电网

内容

作为统筹协调性强,电网运行平衡调节指挥作用的电网调度,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永昌电网调度运行,起始于上世纪1960年代中期。1965年,永昌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发电,担负起为金川镍矿生产、河西堡铁厂、氮肥厂等重点工业供电任务。在供电调度过程中,由永昌电厂值长代行电网停、送电操作调度指令及事故处理工作。
  随着用电量的不断扩大,供电区域逐渐延伸到全县广大农村地区。为适应电网的安全运行,经济调度、平衡调节等电力运行需要,1981年永昌供电所更名为永昌供电局,调度机构随即设立并投入正常运行,负责永昌电网电力调度、继电保护,电力通信系统的运行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此后,随着金昌供电局、金昌供电公司的演变发展,永昌电网设调控中心,负责县域电网的调度管理,调度权限归属金昌供电公司地调管辖,在合理安排运行方式,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为永昌地区的发、供、用电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永昌电网建设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县域电网调度指挥中心、枢纽调控、经济调度的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永昌电网调度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最初的无线电话、电信电话等简单的调度方式,逐渐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电力调度逐渐过渡到卫星通讯、微波、光缆、局域网等先进的信息化阶段,调度方式更为可靠快捷,调度手段更为灵活科学,保证了县域电网的经济运行。
  1961年8月成立永昌电厂,接管河西堡铁厂发电厂,使其成为永昌电厂发电所,并形成小型孤立的发电电源。根据永昌地区工矿企业、居民用电量和设备的实际情况,永昌电厂发电所编制年度、月度和周生产计划,组织生产,执行计划发电和输送电量。1963年,双湾公社下四分大队率先实现电力提灌,由河西堡七公司(原河西堡电厂)承担输电线路施工任务,通电后由该公司负责供电及电力调度。1965年永昌电厂1~5号机组投产后形成自发自调、自成电网(简称永昌电网)的孤立发电厂,由永昌电厂值长代行电压、频率、负荷,运行方式,电网停、送电操作、设备检修等调度指令及事故处理工作。
  1976年6月21日,根据甘肃省水电局电网调度的原则划分,联网运行后永昌地区
  电力调度业务由永昌电厂兼管,作为过渡。1978年10月,甘肃省电力工业局决定,将永昌电厂供电所划出单列,更名为永昌供电所,作为省电力工业局直辖的基层单位。1979年2月1日,永昌供电所建制为甘肃省电力工业局永昌供电局(后更名为金昌供电局),永昌调度室同时划归永昌供电局领导,但调度仍在电厂主控室值班,永昌电厂值长在调度业务上归其领导,主要负责永昌、武威、张掖三地区电网运行、操作、检修、事故处理及所辖范围内机组启停、并网运行等业务。1990年以后,永昌县供电公司设置专业的调度中心,业务上受金昌供电公司管理,负责永昌电网35千伏永昌变电所供电安排,保证电力供输的安全、稳定运行,应急故障处理,各用户间用电矛盾的协调处理,指标调整。设有调度、通讯等岗位,进行重大操作,事故处理,恢复电网正常运行,负责新设备的投入启动,负责供输电系统通讯设备的巡视、消缺、事故抢修等工作。随着调度通讯自动化的建设,自动化建设岗位与通讯岗位合并,负责所辖供电范围内调度自动化,通讯设备的规划,安装调试,检修消缺及运行,并参与有关电力事故分析等工作。
  永昌电网电力调度网络真正形成,并执行管理起始于1981年,在这之前,永昌电力调度主要依靠手摇电话、无线电台等简单落后的方式进行电力运行、调度、事故抢修、调度指令发布等。1989年以前,永昌县电力调度基本是通过邮电通讯设施实施调度,由于方式落后,供用电体系建设不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电力供输质量极不稳定,跳闸,断电现象时有发生,供电调度存在诸多弊端。这种状况一直沿续到上世纪1990年代,永昌县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工程实施后才得以彻底改观。
  1995年之前,是电力载波发展的全盛时期。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通信设备大量采用集成电路,设备重量减轻、可靠性提高、维护量减少。这一时期主要采用的通信设备有ZJ-5系列、ZDD-12系列、ZDD-5系列、ZDD-21系列电力载波机,逐步实现调度统一管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进入上世纪1990年代后期,电力通信数字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市调至县调实现了微波通信,电力载波逐步由模拟发展为数字,即可开放电话通路,同时又可复用远动信息,调度机由模拟化时代走向程控技术,通信电源设备基本更新为不间断无人值守电源,蓄电池全部使用免维护蓄电池,设备电源从交流供电转变为以-48V直流供电为主,交流备用的供电方式。行政交换机更新为HARRIS20-20数字程控交换机,调度录音采用数码语音记录仪。这一时期,数字技术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先进的设备迫使电力通信从业人员加强了业务学习,人员素质得到较大提升,满足了永昌电网不断发展新的要求。
  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工农业生产、生活对电能质量要求的逐年提高,改善调度通讯水平,健全调度规程,规范调度操作程序,提升调度管理水平迫在眉睫。1991年3月甘肃省计委下发《关于永昌县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规划的批复》(甘农发〔1991〕663号)文件,对永昌县上报调度自动化工程予以列项批复。同年4月签订合同,选定安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远动研究中心开发的RTS-200电网自动化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变电站、供电所地理特点,制定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安装方案,项目投资94万元,先后在永昌县电力调度室和城关变电所、皇城水电站、金川峡水电站之间架设了载波通讯网络,在电力调度室和头坝一号水电站、头坝三号水电站及各供电所之间架设了无线电台通讯网,县境内架设独立的有线通讯网络和多处载波通讯网络、无线电台通讯网,调度通讯工程于1994年11月建成正式投入运行。电力调度自动化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永昌县电力调配,电能质量,由此,县域电力调度、供用电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为县域电力调度实现程控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伴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永昌电力调度逐步由调度自动化向程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借助电网改造以及水电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工程实施的大好良机,2000年1月,甘肃省电力公司下发《关于永昌县县调自动化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甘电司农发〔2000〕552号)文件,对永昌县电网调度自动化工程予以批复,从而拉开了永昌电网调度程控化、网络化工程建设的序幕。调度工程建设于2000年底竣工投入运行,建设形成调度自动化,变电站微机控制化(电站机组使用微电脑PC程序器等自控装置,主变35千伏改用多油断路器微机台控制、保护、测量)。从县域供输电网到各基层供电所,从水力发电站进而细化到每台电力设备,一系列微机程控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县域电网调度水平,形成了永昌电力能源供输调度通讯以点到面,从单一到相互交替连控,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全方位的无缝覆盖调度通讯网络。
  随着电网建设的逐步深入,县域范围内电网体系逐步完善,形成覆盖全县乡(镇)、村、社、户的供用电网络,电力调度也由最初的小范围、单一性质升级为区域整体,多元调控的调度格局,并增设了远方保护专责岗位、总机放线员岗位,负责全网内设备、线路、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的整定,计算和运行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同时,健全必要的继电保护图纸、资料和电器设备参数,制定系统阻抗图、短路电流表,监视和维护所辖范围内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永昌电力调度室从20世纪1990年代起实现了实时监控,精确调度,全程微机化总控,使得电力调度水平在全省同类县级电力供输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2002年以后,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永昌县供电公司结合电网调度实际,优先使用了光纤技术,充分利用电力载波特有的通信方式,逐步形成与电力系统相适应的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组成的综合业务通信网。2014年4月2日,按照根据甘肃省电力公司通信网建设项目批复结果,金昌供电公司下发《国网金昌供电公司关于成立县域通信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金昌供电人资〔2014〕102号)文件,批复实施永昌县供电公司通信网建设工程,并与当年底完工,建成程控化、智能化程度高,适应现代电网发展要求的电力调度通信网。同年12月,永昌县供电公司整体上划,实行省市县“一体化”调度运行管理。截止2014年底,公司建成光纤传输环网,涉及11个站,光缆线路架设共计90千米;一点多址微波(16个站)和电力线载波传输为备用的传输模式,并实现与省、市、县公司视频会议,电视、电话系统一体化联网运行,在永昌电力经营管理提质增效,高效开展电力调度,保障县域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作者系国网永昌县供电公司综合管理部文书)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石晓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